内容简介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由作者收集200余篇文献和相关书刊,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经验撰写而成,从思路与概念、基础与临床、机制与表现、诊断与治疗等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书写,许多概念和诊断治疗既接受传统知识,又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资料来源方面,组织解剖结构、CLS发病机理主要来源于有关书籍和文献,而临床病例和照片均为笔者亲自从临床实践中收集而来,故在内容顺序和逻辑上可能出现不够准确、不够严密、不够理想的情况,望同道们予以指正。《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对从事急危重病、内、外、妇、儿等学科临床医生以及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各级学者和医学教学工作者有所启迪和帮助,体现基础和临床、手术与非手术科室相关内容的融合和相互促进,笔者希望借此以共同提高急危重症诊断和救治水平。
作者简介
景炳文,主任医师,教授,中共党员,1933年3月出生于浙江海盐。1951年1月入伍进浙江军区军政干校学习,1952年于浙江医学院进修,1954年起任南京第七军医附属中学生理生化教员,1957年在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医疗系学习,1962年毕业后在解放军184医院任内科副主任,1977年调福州军区总医院任心内科副主任,1983年调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从事心血管和急、危、重症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比利时和以色列等国参加国际医学会议并与国外医院进行学术交流。曾担任全国中华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危重病医学专业组组长,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急危重病医学,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上海开展ICU、急危重病医学,实行急诊与IGU紧密结合“一体化”模式,开通快速急救“绿色通道”,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上发表“一科二室”,即急救科前沿阵地为“急诊部”、后方基地为全院综合性IGU,以减少环节,缩短就诊时间,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使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为全国急危重病救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景炳文教授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其心肺脑复苏、难治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衰竭(MOF)、多发伤复合伤等危重病诊治水平在国内领先,经常受全国各地邀请参加会诊,抢救复杂疑难危重患者并获得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一、毛细血管的概念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一)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内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内皮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基底膜的结构和功能
1.基底膜的结构
2.基底膜的功能
(三)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周细胞的结构
2.周细胞的主要功能
3.周细胞功能调节的信号传导
三、毛细血管的分类
(一)连续型毛细血管
(二)有孔(有窗)型毛细血管
(三)窦(有洞)型毛细血管
四、毛细血管的细胞结构与血管通透性的关系
(一)内皮细胞的连接与通透性的关系
1.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2.内皮细胞间的附着连接
3.内皮细胞与基底膜间的黏附连接
(二)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与通透性的关系
(三)内皮细胞膜的其他结构与微血管通透性的关系
1.水通道蛋白
2.糖蛋白受体
3.阴离子屏障
(四)内皮细胞的异质性与不同器官血管通透性的差异
1‘内皮细胞异质性的原因
2.微静脉内皮细胞异质性的表现及其与通透性的关系
五、毛细血管与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1.管道
2.血液
3.组织液
4.淋巴液
5.微循环动态
(二)微循环的功能
2.物质交换的场所
2.调节血流和血量
(三)微循环障碍
第二章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影响因素
(一)微血管静水压
(二)微血管通透性
1.引起血管通透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2.参与调节内皮屏障功能的内皮细胞受体
3.参与调节内皮屏障功能的信号通路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
1.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2.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因素
(四)淋巴回流
1.淋巴液回流的途径
2.淋巴回流的功能
3.影响淋巴回流的因素
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过程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
第三章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四章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救治
精彩书摘
2.内皮细胞的基本功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认识仅限于它衬在血管内壁,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状态。随着电子显微镜、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内皮细胞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尤其是1980年Furchgott等发现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后,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衬附防栓功能 血管是血液的容器,内皮细胞衬附于血管内壁,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状态。其中一个关键的机制是通过合成和分泌相关物质,为血流提供一个抗血栓的表面,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血,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内皮细胞合成的PGI2和胞浆素原激活因子等可以防止血栓形成。
(2)物质交换与屏障功能 内皮细胞是血液与组织物质交换的基础,每个组织细胞与相邻毛细血管的最远距离不会超过3~4个细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物质交换。作为选择性的通透膜,内皮将血管内、外分隔,起重要的屏障作用。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产生的废物,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稳定。这一功能主要是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物质交换来完成的。毛细血管是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真毛细血管及后微静脉无外膜及中层平滑肌,仅由单层内皮细胞、环绕周围的周细胞及其下的基底膜构成。基底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较高,因而微血管通透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管壁细胞,尤其是单层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1)物质交换的方式:经内皮细胞的物质交换在一定范围内是被动的,如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电解质、代谢底物及产物,以滤过的方式,依浓度梯度由高浓度一侧滤至低浓度侧。O2、CO2及其他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有效地阻止血管中各种血浆成分的漏出,较大分子物质通过内皮细胞吞饮小泡的入泡与出泡的主动转运,或无数吞饮小泡融合形成的暂时性跨内皮通道而转运。不同组织器官的内皮细胞,依据生理功能的需要选择性地允许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透过内皮细胞屏障而进入周围组织间隙。
……
前言/序言
《生命之河:血液循环的奥秘与健康之道》 内容简介 《生命之河:血液循环的奥秘与健康之道》是一部深入探索人体生命脉络——血液循环系统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前沿的科学研究,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自身健康根源的窗口。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疾病,而是着眼于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宏大图景,从最基础的细胞层面到最复杂的生理调控,层层剥茧,揭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生命之源——血液的构成与功能 本章将带领读者认识我们身体中最动态、最关键的液体——血液。我们将从血液的基本组成部分讲起,详细解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各自独特的形态、数量和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红细胞:生命的搬运工。 深入探讨红细胞为何是圆盘状,它们如何在体内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以及与铁元素、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密切关系。我们将解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常见血液疾病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身体的供氧能力。 白细胞:健康的守护者。 详细介绍白细胞的种类——淋巴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它们各自在免疫系统中的职责。读者将了解白细胞如何识别、吞噬病原体,如何产生抗体,以及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探讨白细胞计数异常与感染、炎症、甚至恶性肿瘤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影响白细胞功能的常见因素。 血小板:止血的急先锋。 讲解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阐述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血栓的复杂机制,以及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可能带来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血浆:生命的载体。 重点介绍血浆的组成,包括水、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解质、激素、营养物质以及代谢废物。我们将深入分析血浆蛋白的功能,如维持渗透压、运输物质、参与免疫和凝血。还会探讨血浆成分异常可能导致的疾病,例如肝脏疾病对白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及肾脏疾病对电解质平衡的冲击。 第二章:生命之河——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其精巧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本章将细致描绘血管网络的宏伟蓝图。 动脉:承载生命之血。 详细介绍动脉的结构,包括内皮层、中层(富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和外膜。我们将解释动脉壁的弹性如何帮助维持血压的稳定,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如何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最终影响血流。读者将了解高血压、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 静脉:回流的生命之流。 介绍静脉的结构特点,如管壁较薄、弹性较差,以及瓣膜的存在如何防止血液倒流。我们将探讨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常见静脉疾病的原因和危害,并介绍促进静脉回流的生活方式。 毛细血管:生命的交换站。 本节将聚焦于血液循环的最小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毛细血管。我们将详尽阐述毛细血管极其微细的结构,其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这一结构特点是如何实现物质交换的。读者将了解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如何在毛细血管处高效地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以及组织液如何被重新吸收回血管。我们将深入探讨毛细血管在全身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中的基础作用,包括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养分,并清除废物。我们将详细介绍其在气体交换(如肺部)、营养吸收(如肠道)、激素传递(如内分泌腺)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本章还会为后续章节铺垫,解释毛细血管渗透性和通透性在维持组织水肿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淋巴管:体内的“回收系统”。 介绍淋巴系统的组成,包括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器官,以及淋巴液的生成和循环。我们将阐释淋巴系统在清除组织废物、吸收脂肪、以及抵抗病原体方面的独特贡献。 第三章:生命之泵——心脏的功能与调控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源泉,其精密的跳动维系着生命的延续。本章将揭示心脏工作的奥秘。 心脏的解剖结构。 详细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瓣膜(房室瓣、半月瓣)以及心肌的构成。我们将描绘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路径,以及瓣膜在确保单向血流中的作用。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深入讲解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包括动作电位产生、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的协作,以及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读者将了解心电图(ECG)如何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心脏的神经体液调控。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如何影响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我们将介绍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调节心脏功能中的作用。 常见的که心脏疾病。 简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常见心脏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强调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 第四章:生命之流——血压的形成与调控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单位面积的压力,它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关键生理参数。本章将深入探讨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精密的调控网络。 血压的决定因素。 详细分析影响血压的几个主要因素:心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血管阻力、以及血液的粘稠度。我们将解释运动、情绪、体位变化如何瞬息影响这些因素,进而改变血压。 血压的长期调控机制。 重点介绍肾脏在血压调节中的核心作用,包括通过调节血容量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我们将阐述RAAS系统如何影响血管收缩和盐水代谢,从而长期稳定血压。 血压的短期调控机制。 介绍压力感受器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在快速适应血压波动中的作用,以及化学感受器反射在维持氧气供应方面的贡献。 高血压与低血压。 详细阐述高血压的多种危险因素(遗传、生活方式、年龄等)及其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同时,也将探讨低血压的成因和临床意义,以及某些情况下低血压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第五章:生命之衡——组织液的形成、循环与水肿 本章将深入探究血液循环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桥梁——组织液。我们将重点阐述组织液的形成、循环过程,以及当这一动态平衡被打破时所产生的后果。 组织液的生成。 详细介绍毛细血管处的滤过与重吸收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影响组织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几个关键力量: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Starling forces)。我们将解释这些力量如何协同作用,确保组织液的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组织液的循环与清除。 阐述组织液如何通过淋巴系统被清除,以及淋巴系统在维持组织液平衡和清除组织废物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介绍淋巴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淋巴液的流动机制。 水肿的发生机制。 重点分析当组织液生成过多或重吸收不足时,导致组织间隙液体积聚的各种原因。我们将深入探讨,例如: 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 详细解释在哪些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会异常升高。例如,炎症反应会释放组织胺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变得松弛,从而增加其渗透性,导致液体和蛋白质更容易漏出到组织间隙。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分析导致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水平下降的原因,如营养不良、肝脏疾病(影响白蛋白合成)、肾脏疾病(导致蛋白质丢失)。当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液体从血管内向组织液的净滤过会增加,或者组织液中的液体回流到血管的动力减弱。 淋巴回流受阻: 探讨淋巴管阻塞或受损(如淋巴结切除、淋巴管感染)如何导致组织液无法有效回流,从而引起淋巴水肿。 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分析心脏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导致静脉压升高,进而引起毛细血管静水压也随之升高,导致液体滤出增加。 常见水肿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介绍不同部位水肿(如肺水肿、下肢水肿、全身水肿)的常见原因和伴随症状,强调水肿作为潜在疾病信号的重要性。 第六章:血液循环与健康生活 本章将视角从疾病机制转向健康维护,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优化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饮食与血液健康。 介绍对血液循环有益的食物(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富含抗氧化物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需要限制的食物(如高盐、高饱和脂肪、高糖食品)。 运动与血液循环。 强调规律运动对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介绍不同类型运动的益处。 压力管理与血液循环。 探讨长期压力对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介绍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 戒烟限酒与血液健康。 详细阐述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血管内皮、血脂、血压的损害,以及戒烟限酒的益处。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强调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以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意义。 《生命之河:血液循环的奥秘与健康之道》 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知识体系。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融合了生理学、病理学、营养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知识,力求将复杂晦涩的医学原理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文字。通过对血液、血管、心脏、血压、组织液等关键元素的深入剖析,本书不仅能帮助读者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更能引导读者认识到维护血液循环系统健康对于整体生命质量的至关重要性,从而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拥抱健康长寿的人生。本书适用于医学专业学生、健康领域从业者,以及所有关注自身健康、希望深入了解生命奥秘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