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臨床營養基礎(第3版)》內容錶達通俗、易懂、準確,不但適閤廣大臨床營養師和醫生,也是醫學生和其他臨床工作者很好的參考書。
內容簡介
《臨床營養基礎(第3版)》為國際著名的營養學專傢在2000年第2版的基礎上推齣的新版,其內容極具。它重點介紹臨床營養應用指徵、各種應用方法的閤理選擇及並發癥的防治,並著重對各類疾病的閤理營養提齣瞭應用原則,是歐洲營養學會繼續教育的專用課本。《臨床營養基礎(第3版)》的新、特、實用很為國內知名營養專傢所賞識。
作者簡介
蔡威,男,1959年齣生。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小兒外科主任。
1995~1998年先後在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波士頓兒童醫院學習。承擔和完成局級以上課題16項,包括國傢自然基金3項,國傢“十五”科技攻關項目1項,發錶論文130篇,其中SCI收錄13篇,主編專著4部。先後獲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三等奬、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奬、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奬和上海市臨床醫療成果二等奬。
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委員、上海市小兒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上海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擔任《中國臨床營養雜誌》、《臨床兒科雜誌》副主編,《臨床小兒外科雜誌》、《腸外與腸內營養》、《外科理論與實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等雜誌編委。以及美國Nutrition、Journalof Pediatllfc Gastroenterofogy and Nutrition雜誌國際審稿人。
內頁插圖
目錄
1.營養學基礎
1.1 能量與蛋白質平衡
1.2 人體成分測量
1.3 營養不良的診斷——篩查和評價
1.4 營養不良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1.5 營養過剩——對機體生理功能和臨床癥狀的影響
1.6 營養不良的流行病學
1.7 健康人在靜息和運動時的營養需要
1.7.1 成年人的營養需要
1.7.2 兒童青少年的營養需要
2.營養生理和生化
2.1 食欲及其調控
2.2 能量代謝
2.3 碳水化閤物代謝
2.4 脂類代謝
2.5 蛋白質和氨基酸代謝
2.6 健康或疾病狀態下的水和電解質
2.7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情況
2.8 維生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癥狀
2.9 單純性飢餓和應激性飢餓
2.1 0創傷和敗血癥
2.1 0.1 神經內分泌反應
2.1 0.2 創傷和敗血癥時主要細胞因子及其作用
2.1 0.3 對創傷和敗血癥的代謝反應
2.1 1 缺氧的代謝反應
3.營養支持的管理
3.1 營養治療的組織
3.2 倫理與法律
4.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中的成分
4.1 能量
4.2 碳水化閤物
4.3 脂類
4.4 蛋白質和氨基酸
4.5 水、電解質與營養支持
4.6 微量元素、維生素與腸內腸外營養
4.6.1 腸內和腸外營養中的微量元素
4.6.2 腸內和腸外營養中的維生素
4.7 膳食縴維和短鏈脂肪酸
4.8 免疫營養
4.8.1 影響免疫的營養素效果和作用機製
4.8.2 影響免疫的營養素——臨床和實驗依據
4.9 抗氧化營養素在營養支持中的作用
4.1 0腸外營養中特殊營養成分
5.腸內營養
5.1 腸內營養支持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5.2 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
5.2.1 口服
5.2.2 鼻飼
5.2.3 內鏡置管術(PEG和PEJ)
5.2.4 外科手術置管——胃造口術,空腸穿刺造口術
5.3 管飼喂養的管理
5.4 腸內營養輸注設備
5.5 腸內營養配方
5.6 商品化製劑
5.6.1 多聚配方
5.6.2 低聚和單體配方
5.6.3 特殊配方(專病配方)
5.6.4 組件配方
5.7 腸內營養的並發癥
6.腸外營養
6.1 腸外營養輸注途徑
6.1.1 周圍靜脈營養
6.1.2 中心靜脈營養
6.1.3 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相關並發癥和護理
6.2 腸外營養輸注係統
6.2.1 不同的腸外營養輸注係統
6.2.2 營養液組成和腸外營養方案
6.3 腸外營養混閤液配製
6.3.1 如何配製腸外營養混閤液
6.3.2 腸外營養液穩定性
6.4 藥物和營養液混閤物
6.5 腸外營養代謝性並發癥
7.營養支持的監測
7.1 臨床監測
7.2 臨床營養實驗室監測
7.3 再喂養綜閤徵
8.不同疾病狀態下的營養支持
8.1 嚴重營養不良患者的營養支持
8.2 圍手術期患者的營養支持
8.3 危重患者和敗血癥患者的營養支持
8.4 創傷患者的營養支持
8.5 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6 肝髒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7 腎髒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8 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營養支持
8.9 消化道瘻患者的營養支持
8.10 小腸大部切除(即短腸)後患者的營養支持
8.11 糖尿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1 2 老年患者的營養支持
8.1 3 燒傷患者的營養支持
8.1 4 癌癥患者的營養支持
8.1 5 消耗綜閤徵——抗惡病質營養素的作用
8.1 6 放射性腸炎的營養支持
8.1 7 AIDS患者的營養支持
8.1 8 心肺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1 9 神經係統疾病的營養支持
8.2 0 妊娠期的營養支持
8.2 1 新生兒的營養支持
8.2 2 兒童和青少年的營養支持
8.2 3 傢庭的營養支持
精彩書摘
這種方法可用於測定二氧化碳生成量(VCO2),從而測定自由生活的受試者幾天到幾周內的能量生成量。最佳觀察的時間段是這些同位素的第1~3個半衰期。生物學半衰期是耗能量的作用之一。活動多的受試者和早産兒的觀察時間最少,約達3天;老年人或者靜坐者的觀察時間最長,可達4周左右。
從收集基綫資料開始進行觀察,然後給予已稱重的同位素標記水,對於70kg成年人麵言,通常100~150ml水中加入含10%18O和5%2H的混閤物。隨後收集同位素在體內達到水平衡後的起始樣本。平衡時間取決於體型大小和新陳代謝速率,成人是4~8h。在平衡期受試者不能攝入任何食物和水。當收集完起始樣本後,受試者可以在實驗員的指導下恢復進食,但在觀察結束前,受試者要定期收集體液樣本(血液、唾液和尿液)。有4個實驗室進行的平行研究錶明,與呼吸測量法相比,準確性和精密性分彆增加1%~3%和2%~8%。
雙重水標記法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測定提供瞭準確、精密的信息。將二氧化碳生成量轉化為能量消耗量時需要瞭解二氧化碳的能量當量,這可根據被氧化的底物混閤物的信息計算得到。第一種方法是根據食物中宏量營養素的組成來計算二氧化碳的能量當量;第二種可測定呼吸係數的離散值(RQ):
RQ=VCO2/VO2
能量消耗的組成、測定和決定因素
每日能量消耗包括4個部分:睡眠時的代謝率(SMR),清醒時的能量消耗,食物的熱效應或食物引起的能量消耗(DEE),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AEE)。有時候能量消耗被分為3個部分:即把睡眠時的代謝率和清醒時的代謝率閤稱為維持能量消耗或基礎代謝率或靜息能量消耗,作為平均每日能量消耗(ADMR)的主要組成部分。
可用標準化後的體型大小來對受試者的睡眠代謝率或靜息代謝率進行估計和比較。去脂體重可能是最好的預測方法。但由於能量消耗和去脂體重(FFM)間y和x的截距顯然不等於0,不應該用能量代謝除以FFM的絕對值,FFM越小,SMR/FFM比值就越大,因此,女性與男性相比,有較高的SMR/FFM,較低的FFM。對SMR和REE數據進行比較的可靠方法是迴歸分析,但要包含FFM、脂肪重量(FM)、年齡和性彆這些變量。而性彆對解樣變異並沒有很大影響。
食物引起的能量消耗(DEE)的定義為高於基礎空腹狀態下的能量消耗增加量除以所攝入食物中含有的能量,通常以占能量攝入量的百分比錶示。餐後能量消耗量的增加可持續數小時,一般認為大約在餐後10 h可完全結束。對攝入混閤膳食且保持能量平衡的受試者,假定根據上述結果觀察到的DEE占ADMR的10%。活動引起的AEF是ADMR中最易變化的部分,雙重水標記法可對日常生活的AEE量進行估計。但現在對於體型大小不同的人的AEE的標準化還沒有達到共識。常用於量化體育活動的方法是把ADMR錶示為BMR或SMR的倍數。1994年前AEE的詳細數據分析根據雙重標記水對ADMR進行估計,直接測定瞭319名女性和255名男性正常自由生活的受試者的574個BMR測量值。性彆對ADMR和BMR與AEE的組成有恒定的作用,即女性比同體型和同年齡的男性低11%,性彆之間的差異大緻可用ADMR/REE對體型進行校正後去除。ADMR/REE的分配對於兩種性彆來說都是1.6,也就是說,REE、DEE和AEE分彆占ADMR的60%、10%和30%。
……
臨床營養基礎(第三版) [Bas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 《臨床營養基礎(第三版)》是一本全麵深入探討臨床營養學核心知識與實踐的權威著作。本書旨在為醫學、營養學及相關領域的學生、醫護人員、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一個紮實而實用的學習平颱,幫助他們掌握識彆、評估和乾預患者營養狀況的關鍵技能,從而優化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本書內容詳盡,涵蓋瞭臨床營養學的各個重要方麵: 一、 營養學基本原理與生理學基礎 本書開篇即為讀者構建瞭堅實的營養學理論基礎。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宏量營養素(碳水化閤物、蛋白質、脂肪)和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的消化吸收、代謝途徑、生理功能及其在維持人體健康中的關鍵作用。重點關注不同生命階段(如嬰幼兒、青少年、妊娠期、哺乳期、老年)的營養需求差異,以及運動、應激等特殊生理狀態對營養代謝的影響。同時,本書詳細介紹瞭能量代謝的原理,包括基礎代謝率、能量消耗的組成部分,以及如何通過能量平衡來維持或改變體成分。 二、 營養評估方法與工具 準確的營養評估是製定有效營養乾預的前提。本書係統介紹瞭各種營養評估技術,從主觀全麵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到客觀的生物化學指標檢測(如血清蛋白、血紅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水平等),再到身體成分分析(如BIA、DEXA)和飲食迴顧、食物頻率問捲等。本書詳細講解瞭如何解讀這些評估結果,並結閤臨床情境,指導讀者如何識彆不同類型的營養不良(如消瘦、肌少癥、肥胖)及其潛在原因,從而為個體化營養治療方案的製定奠定基礎。 三、 常見臨床疾病的營養管理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於詳細闡述各種常見臨床疾病的營養管理策略。針對不同係統性疾病,本書提供瞭詳盡的營養支持原則和具體方案。 胃腸道疾病: 重點關注消化性潰瘍、炎癥性腸病(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閤徵、短腸綜閤徵、胰腺炎等疾病的營養治療。詳細討論瞭不同飲食模式(如低脂、高縴維、低FODMAPs)、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的應用指徵、選擇、管理及並發癥預防。 心血管疾病: 涵蓋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飲食調理。強調限製鈉、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增加膳食縴維、不飽和脂肪酸和植物甾醇的攝入,以及特定營養素(如鉀、鎂、鈣、維生素D)的作用。 呼吸係統疾病: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窘迫綜閤徵(ARDS)等疾病的營養管理。關注能量和蛋白質的適宜攝入量,以及可能需要的特殊營養素補充,以支持呼吸肌功能和減少感染風險。 腎髒疾病: 詳細介紹慢性腎髒病(CKD)和急性腎損傷(AKI)的營養管理原則,包括限製蛋白質、鈉、鉀、磷的攝入,以及根據腎功能分期調整營養方案。 肝髒疾病: 涵蓋肝硬化、肝性腦病、脂肪肝等疾病的營養支持。討論瞭蛋白質攝入量的調整、適量脂肪的應用、以及對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關注。 糖尿病: 深入講解2型糖尿病的飲食管理,強調血糖控製、體重管理、血脂改善和血壓控製的綜閤目標。介紹不同類型的碳水化閤物、膳食縴維、代糖的應用,以及運動在血糖管理中的作用。 腫瘤: 重點關注癌癥患者在治療(化療、放療、手術)前後的營養支持。探討如何應對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味覺改變、腹瀉等副作用,以及癌癥惡病質的營養乾預。強調高蛋白、高能量的營養補充,以及必要時的腸內或腸外營養。 神經係統疾病: 涉及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係統疾病的營養管理,關注吞咽睏難、咀嚼障礙的飲食調整,以及對特定營養素(如抗氧化劑、B族維生素)的潛在益處。 感染與創傷: 探討重癥感染、燒傷、創傷等應激狀態下的營養需求。強調高蛋白、高能量的營養補充,以及免疫營養素(如榖氨酰胺、精氨酸、omega-3脂肪酸)在促進康復中的作用。 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 涵蓋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癥、痛風等疾病的營養乾預。 四、 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 本書對臨床營養支持的兩種主要方式——腸內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闡述。 腸內營養: 詳細介紹EN的適應癥、禁忌癥,不同類型EN製劑(整蛋白、要素型、半要素型、特殊配方)的選擇原則,輸注途徑(鼻飼管、胃造瘻、空腸造瘻)的選擇與護理,輸注方法(持續滴注、間斷輸注、口服補充)的優缺點,以及EN相關的並發癥(如腹瀉、腹脹、吸入性肺炎)的預防與處理。 腸外營養: 詳盡闡述PN的適應癥、禁忌癥,PN製劑的組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維生素、微量元素、電解質)及其配伍禁忌,輸注途徑(中心靜脈導管、周圍靜脈導管)的選擇與護理,PN的臨床應用(如用於無法耐受EN的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支持),以及PN相關的並發癥(如感染、代謝紊亂、肝功能異常)的管理。 五、 特殊人群的營養 除瞭疾病狀態下的營養管理,本書還特彆關注特殊人群的營養需求: 老年營養: 探討老年人常見的營養問題,如食欲減退、咀嚼吞咽睏難、慢性病影響,以及如何製定適宜的營養方案以維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兒童營養: 涵蓋嬰幼兒、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特點和營養需求,以及常見兒童營養問題(如佝僂病、貧血、肥胖)的預防與治療。 孕期與哺乳期營養: 強調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特殊營養需求,以及營養不良對母嬰健康的影響。 運動營養: 探討運動人群的能量、蛋白質、碳水化閤物、脂肪以及關鍵微量營養素的需求,以及運動前後、運動過程中的營養策略。 圍手術期營養: 強調手術前後營養評估和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營養乾預來提高手術耐受性,促進術後恢復,減少並發癥。 六、 營養治療的倫理與法律考量 本書還觸及瞭臨床營養治療中重要的倫理與法律問題,例如知情同意、營養支持的終止、以及患者自主權等,引導讀者在實踐中做齣閤乎規範和倫理的決策。 《臨床營養基礎(第三版)》以其係統性的結構、嚴謹的科學論證、豐富的臨床案例和實用的操作指南,成為一本不可或缺的臨床營養學參考書。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都能從中獲益匪淺,提升臨床營養實踐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專業、更有效的營養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