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卷):珐琅器1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卷):珐琅器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伯达 编
图书标签:
  • 珐琅器
  • 中国工艺
  • 清代
  • 金银器
  • 玻璃器
  • 艺术史
  • 文物
  • 收藏
  • 工艺美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17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459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2-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8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系《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组成部分。该全集分为金银器三卷、玻璃器一卷、珐琅器二卷共六册。
所选录之器物均为各时代精品。除器物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兼顾其历史艺术及考古价值。以国内、境内公、私所藏为主,国外、境外藏品中最重要的名品具有代表性的,也酌量收入。
本集内容分为专论、彩色图版及图版说明三部分。为方便国内外学术界读者,中文版全部用繁体字排印。

目录

一 金掐丝珐琅方形牌饰正面 唐 吐蕃时期
金掐丝珐琅方形牌饰背面 唐 吐蕃时期
二 金掐丝珐琅梯形牌饰正面 唐 吐蕃时期
金掐丝珐琅梯形牌饰背面 唐 吐蕃时期
三 金掐丝珐琅梯形牌饰正面 唐 吐蕃时期
金掐丝珐琅方形牌饰背面 唐 吐蕃时期
四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 元
五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 元
六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绣球薰炉 元
七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足炉 元
八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炉 元
九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柱足炉 元
十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夔龙耳瓶 元
十一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 元
十二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熏炉 元
十三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 元
十四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罐 元
十五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耳三柱足炉 明 洪武 永乐
十六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龙耳薰炉 明 洪琥 永乐
十七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首耳炉 明早期
十八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明早期
十九 铜胎掐丝珐琅狮耳三足香薰 明 洪武 永乐
二十 铜胎掐丝珐琅勾莲纹双耳三足洗式炉 明 洪开 永乐
二十一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首耳薰炉 明 洪琥 永乐
二十二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 明 洪琥 永乐
二十三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龙耳薰炉 明早期
二十四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墩式炉 明早期
二十五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耳炉 明早期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研究:从夏商到秦汉的演变与装饰》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与技术史的鸿篇巨制,着重于史前至秦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传承、风格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全书以严谨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学视角,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历程。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与夏商青铜的奠基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中国冶金术的起源,探讨了早期铜器与红铜器时代的过渡特征。重点聚焦于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出现的礼器雏形,分析了这一时期器形相对简洁、纹饰以几何纹和兽面纹的初级形态为主的特点。 随后,本书详尽阐述了商代中晚期,尤其是殷墟时期,青铜器艺术所达到的巅峰状态。通过对鼎、簋、鬲、斝、爵、觚等主要礼器类型的细致分类与解读,揭示了商代神权政治与宗法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体现。书中对饕餮纹(兽面纹)的起源、结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图像学分析,指出其从早期的具象化到中晚期高度抽象化、装饰化的演变过程。技术层面,详细介绍了“范铸法”的复杂流程,包括陶范的制作、分范、合范、浇注以及最后的修整打磨工艺,并对商代高超的失蜡法(熔模法)在特定复杂器物上的应用进行了实证考察。特别关注了铭文的出现与早期演变,探讨了这些刻铸在器物上的文字如何成为研究商代王室祭祀、战争与契约关系的直接证据。 第二部分:西周的制度化与装饰的规范化 进入西周,本书分析了青铜艺术如何从商代的神秘威严转向更具“礼”的规范性与世俗化倾向。西周青铜器的形制更加标准化、系列化,服务于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西周早期至王鼎盛时期(穆王、厉王时期)的风格变化。初期仍保留商代遗风,但很快发展出更为流畅、对称、强调“和谐”的纹饰风格。书中重点剖析了“蟠螭纹”、“云雷纹”的兴盛,以及兽面纹的简化与图案化的趋势,即从商代的神秘凝视转向西周人对秩序与伦理的强调。 西周中期以后,铭文的篇幅显著增加,内容从单纯的祭祀记录扩展到册命、赏赐、战争与婚嫁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长篇铭文本身构成了重要的史料。本书精选了周公、毛公鼎等经典铭文器物进行释读与考证,论述了西周金文的书法艺术特征。同时,对西周晚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器物,如带有写实动物或狩猎场景纹饰的器物,进行了单独的章节分析,预示着春秋时期艺术的转向。 第三部分:春秋战国的变局与技术革新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瓦解,诸侯争霸,青铜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与多元化发展。本部分着重阐述了社会剧变如何反映在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上。 造型的突破: 出现了大量实用性强、造型奇特的器物,如带盖鼎、编钟、博山炉等。仿金、仿木、仿竹的写实主义风格开始抬头。 纹饰的“变异”: 传统的饕餮纹逐渐被富有动感的“窃曲纹”、“环带纹”以及生动繁复的“宴乐狩猎图”所取代。这些以写实手法描绘的场景,直接反映了贵族阶层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错综复杂的镶嵌工艺: 这是战国青铜艺术的标志性成就。本书详细介绍了金银错、镶嵌绿松石、红铜嵌红铜等高超技艺,通过对联络编钟、狩猎图壶等代表作的分析,展示了工匠如何利用不同金属和宝石的色彩对比,创造出斑斓夺目的视觉效果,极大地提升了青铜器的观赏价值。 技术前沿: 探讨了失蜡法在战国时期的大规模应用,特别是用于制作复杂、多部件、不可拆卸的复杂造型(如各种活体动物造型器物)。 第四部分:秦汉的融合与终结 秦汉时期,统一帝国建立,青铜器艺术的地位逐渐被更具时代特征的漆器、玉器和陶器(特别是陶俑)所取代,但青铜铸造技术仍在实用器物中保持着高水准。 本部分研究了秦汉青铜器的特点:纹饰趋于简化、图案化,装饰主题上更多地反映了帝国的威严与民间的生活情趣,例如画像镜的流行。重点分析了汉代带铺首的铜壶、铜灯以及带有“博山炉”的香薰器皿。工艺上,汉代的失蜡法和模制技术更加成熟,但其礼器属性减弱,更多地服务于帝王陵寝的陪葬和日常陈设。本书最后总结了秦汉青铜艺术如何为后世的金属工艺,特别是铁器和金银器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美学上的过渡与铺垫,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作为主流礼器载体的历史终结。 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的器物照片、拓片及技术图解,并辅以详尽的考古发掘报告引用,力求为研究中国古代金属艺术、礼制文化与技术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权威、深入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个关于明清时期文玩收藏的播客,主持人总是在讨论如何区分不同时期官窑和民窑的细微差别,这让我对这种“一眼定乾坤”的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初级爱好者提供了一座无价的知识宝库。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于表面的介绍性读物,这本书明显是面向更专业、更深入研究的人群。书中对于珐琅器底款的收录和比对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对比了书中收录的几件不同朝代款识的拓片,那种字体结构和刻画深度的差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实在难以想象。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中外珐琅技术交流的脉络,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它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工艺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元素后,实现自我升华的,而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过程。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原以为很“普通”的藏品,发现每一件器物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语境和技术密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冰冷的文物数据,转化为了可以被深度解读和交流的知识载体,让学习和鉴赏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部厚重的图册初捧在手,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与匠心独运。光是翻开扉页,那些精美绝伦的珐琅器图案,就足以让人心神为之一振。我特意在一家古玩店里找到了几件类似的清代景泰蓝小件,但与书中动辄帝王御用的那种恢弘大气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书中对每一件器物的描绘都极其细致入微,从掐丝的纤毫毕现到釉料的温润光泽,无不体现出编纂者的专业与用心。特别是那些描绘复杂纹饰的特写镜头,简直就像是把文物搬到了眼前。虽然我对珐琅工艺的烧制过程了解不多,但光是看着这些流光溢彩的成品,就忍不住会去想象当年工匠们是如何在火与釉之间进行这场耐心的博弈。书中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色彩搭配得当,既突出了器物本身的华美,又保持了阅读的舒适度。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它不仅仅是图片的集合,更像是一部立体的、可视化的编年史,记录了特定时期珐琅艺术的巅峰状态。我甚至会花上大把时间,对着其中一件描绘了海水江崖纹的瓶子出神,想象它在当年紫禁城的哪个宫殿中熠熠生辉。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参考权威的图录来校对材料配比和表面处理工艺。从这个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第5卷):珐琅器1》无疑是近期出版的最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之一。书中对一些受损器物的修复前后对比照片,虽然只是穿插在文字中的小插图,但对我们理解材料的老化规律和化学反应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我们最头疼的就是如何精确还原古代釉料那种特有的“温润感”,而不是那种现代工业品常见的“贼光”。这本书中对不同烧制温度下釉层微观结构的描述,虽然部分是推测性的,但也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而且,这套书在文献整理上的严谨性也令人称道,引用的古代档案和史料都做了清晰的出处标注,保证了研究的可溯源性。对于同行而言,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连接历史经验与现代修复技术的桥梁,是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大部头”。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那便是“震撼”。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的掐丝珐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直到翻开这本图册,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和零碎。这里的每一页都充满了高饱和度的视觉冲击力,那种金丝勾勒出的繁复图案,配上厚重的珐琅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强大到仿佛能穿透时空直接与当年的匠人对话。书中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比如器物底部与台座的结合方式、附件如盖钮或提环的制作工艺,这些通常在一般图录中会被忽略的“边角料”,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珐琅工艺在技法上的地方差异性,比如北方和南方的线条粗细、色彩偏好都有明显的倾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了“美”,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珐琅艺术从萌芽到鼎盛的演变轨迹,其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完美融合的典范,让人爱不释手,也由衷地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感到骄傲。

评分

说实话,当我听说这套书要出第五卷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因为前几卷的质量已经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生怕这次的侧重点不够吸引人。但翻开这一册关于珐琅器的部分后,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制作技术的枯燥细节,而是着重展现了这些珐琅器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符号意义。例如,书中对几件用于祭祀或朝会陈设的巨型珐琅香炉的解读,让我理解了它们不仅仅是实用品,更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文字的叙述流畅且富有洞察力,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对古代审美趣味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色彩哲学的探讨,那些蓝色、红色、绿色釉料的运用,如何契合了当时的阴阳五行观念,这种跨学科的阐释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工艺的认知边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仪式感与精湛工艺的黄金时代,让人由衷地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对美的极致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