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继续。早期著作的五卷本于1972年完成与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卷按照年代顺序出版,并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出版的各卷是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的版本,加盖有该中心“认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卷:每卷400至600页,总共有7152页,收录了杜威在该时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对于那些专注于教育史研究的学者而言,1916年的文献价值难以估量。通常认为,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体系已经颇具规模,他的理论正被大规模地付诸实践。那么,这一卷里是否收录了他对当时“进行式”的教育实验进行理论总结的文字呢?比如关于“做中学”的深化理解,或者如何平衡学科知识与学生兴趣的难题。这些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教育界的核心矛盾。我推测,这个特定年份的作品,很可能是对那些具体课程设计和师资培养的宏观反思,是连接纯粹哲学思辨与日常课堂实践之间那座至关重要的桥梁。它不像是一篇纯粹的形而上学论文,更像是一份面向实践者的行动指南,充满了对“如何使教育真正民主化”这一难题的真诚叩问。这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更像是一系列对教育改革者发出的挑战书。
评分这套《杜威全集》的编排真是太细致了,尤其是这个《中期著作(1899-1924)·第九卷(1916)》,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光是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和“中期著作”这个定位,就让人浮想联翩。1916年啊,那正是美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一战的阴影笼罩全球,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我猜想,这一卷里收录的文本,必然是杜威思想体系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读者们拿到这个卷册,恐怕会看到他对于经验、民主和教育实践如何相互交织的深刻反思。它不像早期作品那样充满探索和实验的痕迹,也不像晚期那样带有对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宏大关怀,而是正处于一种“定型”和“应用”的黄金交叉点。因此,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杜威如何将他那套“解决问题”的哲学方法论贯彻到具体社会议题中的人来说,这一年的作品无疑是研究他思想转型的必读文献,它承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进行理性干预的雄心与困惑。
评分如果用文学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时期的杜威,应该正处于其思想的“高产期”,作品的密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峰值。他不再仅仅是讨论经验的本质,而是将其应用到处理社会冲突、法律程序,乃至国际关系等更广阔的领域。这套“中期著作”的第九卷,如果如其时间所标示,那么它很可能捕捉到了杜威思想中最为“动态”的部分。他如何看待理性在非理性力量面前的局限?他如何调和自由与秩序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问题在1916年前后尤为尖锐。因此,我期待这份文本中能看到一种精妙的平衡术,一种既不陷入教条主义的僵化,也不滑向相对主义的虚无的中间路线。它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一套完成的教条,而是一个思想家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持续调整航向的导航记录。
评分总而言之,即使不接触具体内容,这本《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九卷(1916)》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把握杜威思想的人来说,都标志着一个不可跳过的里程碑。它代表的不是开端,也不是终结,而是一种深厚积累后的爆发性整合。读者会明白,杜威的哲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产物。1916年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杜威试图提供的,正是那种建立在可检验的经验基础上的、充满希望的理性工具。要真正理解实用主义如何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美国哲学范式,研究他在这段时间的论述,无疑能提供最鲜活、最具有时代烙印的视角。这是一份对历史和未来都充满责任感的思想档案。
评分翻开任何一部重要的哲学家的“中期选集”,我们通常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对自己早期理念进行系统化梳理和辩护的努力。以1916年这个时间点来推断,杜威必然在积极回应来自各方的批评,比如对他的工具主义倾向的质疑,或是关于其教育理论如何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断裂。我预感这卷的文字风格会比早期的晦涩更加开阔、更具公共知识分子的气势。他可能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出真正有能力参与复杂民主进程的公民,这绝非空泛的口号,而是需要一套精密的认识论和伦理学基础来支撑。想象一下,在那个传统权威受到巨大冲击的年代,杜威试图提供一条基于科学方法和民主参与的替代路径。因此,阅读这部分内容,应该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建设性”冲动,一种将哲学实验室搬到社会广场上的知识分子的担当,即便其中的论证细节我们尚未得见,但其精神内核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杜威的参考书目
评分杂记
评分在1948年前后,钱钟书得到了香港、台湾和牛津等地高校的邀请,但钱钟书均予谢绝。1949年夏,钱钟书举家北上,受聘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系研究所,定居北京。“三反运动”之后,因院系调整,钱钟书也随之归于北大,并在北大成立文学研究所。而在此期间,他被调去做《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的定稿工作。后来又被借调到古代文学组,在此期间,钱钟书独力完成了《宋诗选注》。好景不长,随着阶级斗争气氛越来越浓,终于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风声鹤唳之下,钱钟书和杨绛都被运动裹挟进去了。钱钟书被分配去扫院子,杨绛被分配去扫厕所。在这场天地颠倒的红卫兵运动中,他们经历了戴高帽示众,剃“十字头”、“阴阳头”,抄家调查等一系列的侮辱性冲击。但他们夫妇俩都以镇静从容的态度去面对,不卑不亢,气质依然故我。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历史走入了历史阶段的转轨时期。钱钟书的著作也逐渐出版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也重新露面。
评分文本说明
评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评分《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
评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评分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评分教育现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