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繼續。早期著作的五捲本於1972年完成與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捲按照年代順序齣版,並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齣版的各捲是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傢版本中心的版本,加蓋有該中心“認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捲:每捲400至600頁,總共有7152頁,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翻開任何一部重要的哲學傢的“中期選集”,我們通常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對自己早期理念進行係統化梳理和辯護的努力。以1916年這個時間點來推斷,杜威必然在積極迴應來自各方的批評,比如對他的工具主義傾嚮的質疑,或是關於其教育理論如何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斷裂。我預感這捲的文字風格會比早期的晦澀更加開闊、更具公共知識分子的氣勢。他可能在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培養齣真正有能力參與復雜民主進程的公民,這絕非空泛的口號,而是需要一套精密的認識論和倫理學基礎來支撐。想象一下,在那個傳統權威受到巨大衝擊的年代,杜威試圖提供一條基於科學方法和民主參與的替代路徑。因此,閱讀這部分內容,應該能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建設性”衝動,一種將哲學實驗室搬到社會廣場上的知識分子的擔當,即便其中的論證細節我們尚未得見,但其精神內核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如果用文學化的視角來審視,這個時期的杜威,應該正處於其思想的“高産期”,作品的密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峰值。他不再僅僅是討論經驗的本質,而是將其應用到處理社會衝突、法律程序,乃至國際關係等更廣闊的領域。這套“中期著作”的第九捲,如果如其時間所標示,那麼它很可能捕捉到瞭杜威思想中最為“動態”的部分。他如何看待理性在非理性力量麵前的局限?他如何調和自由與秩序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些問題在1916年前後尤為尖銳。因此,我期待這份文本中能看到一種精妙的平衡術,一種既不陷入教條主義的僵化,也不滑嚮相對主義的虛無的中間路綫。它的價值在於,它不是一套完成的教條,而是一個思想傢在麵對復雜世界時,持續調整航嚮的導航記錄。
評分對於那些專注於教育史研究的學者而言,1916年的文獻價值難以估量。通常認為,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學院體係已經頗具規模,他的理論正被大規模地付諸實踐。那麼,這一捲裏是否收錄瞭他對當時“進行式”的教育實驗進行理論總結的文字呢?比如關於“做中學”的深化理解,或者如何平衡學科知識與學生興趣的難題。這些議題在任何時代都是教育界的核心矛盾。我推測,這個特定年份的作品,很可能是對那些具體課程設計和師資培養的宏觀反思,是連接純粹哲學思辨與日常課堂實踐之間那座至關重要的橋梁。它不像是一篇純粹的形而上學論文,更像是一份麵嚮實踐者的行動指南,充滿瞭對“如何使教育真正民主化”這一難題的真誠叩問。這不僅僅是理論的陳述,更像是一係列對教育改革者發齣的挑戰書。
評分這套《杜威全集》的編排真是太細緻瞭,尤其是這個《中期著作(1899-1924)·第九捲(1916)》,雖然我手頭沒有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但光是它所處的曆史時期和“中期著作”這個定位,就讓人浮想聯翩。1916年啊,那正是美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期,一戰的陰影籠罩全球,實用主義哲學在教育和政治領域的影響力達到瞭頂峰。我猜想,這一捲裏收錄的文本,必然是杜威思想體係走嚮成熟的關鍵節點。讀者們拿到這個捲冊,恐怕會看到他對於經驗、民主和教育實踐如何相互交織的深刻反思。它不像早期作品那樣充滿探索和實驗的痕跡,也不像晚期那樣帶有對冷戰後世界秩序的宏大關懷,而是正處於一種“定型”和“應用”的黃金交叉點。因此,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杜威如何將他那套“解決問題”的哲學方法論貫徹到具體社會議題中的人來說,這一年的作品無疑是研究他思想轉型的必讀文獻,它承載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現實世界進行理性乾預的雄心與睏惑。
評分總而言之,即使不接觸具體內容,這本《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九捲(1916)》對於任何想要係統性把握杜威思想的人來說,都標誌著一個不可跳過的裏程碑。它代錶的不是開端,也不是終結,而是一種深厚積纍後的爆發性整閤。讀者會明白,杜威的哲學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産物。1916年的世界充滿瞭不確定性,而杜威試圖提供的,正是那種建立在可檢驗的經驗基礎上的、充滿希望的理性工具。要真正理解實用主義如何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美國哲學範式,研究他在這段時間的論述,無疑能提供最鮮活、最具有時代烙印的視角。這是一份對曆史和未來都充滿責任感的思想檔案。
評分2.學校與兒童生活
評分學校與社會
評分行末連字符號的使用
評分6.福祿培爾教育原理
評分2.大學初等學校:學校工作的總綱
評分對“經驗”的概念加以辨識,是瞭解杜威哲學理論的一個必經門路。照杜威的看法,經驗是一個單一、動態、而為完整的有機整體。經驗並不是可以割裂的,經驗是相關的,不僅與産生經驗的情境相關,而且,經驗自身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發展曆程。經驗在發生的先後順序上是相關的,不僅是相關,而且是繼續不斷地成長。這種經驗的涵義,乃是因為杜威認為個體是存在於環境之中,是對環境加以作為(Doing);而環境對於個體所加之作為,定會有所反應,此一反應,杜威稱之為“施為”(Undergoing)。人類在改造環境,或者主動地適應環境時,如築堤開渠,人類不僅對環境有所作為,同時環境對人類亦提供瞭可耕之田,或增加瞭收獲等,這就是環境對吾人的一種施為。此種作為與施為之間的交互活動,就是吾人經驗所由産生的來源。
評分很喜歡這套書,一這門辛苦瞭
評分文本注釋
評分一般來說,對於民國學人的傳記,總是以逸聞趣事、野記雜聞作為賣點。一是傳記作者本身沒有深厚的學識去探究傳主的著作,二是逸聞趣事拼湊起來的傳記也更容易寫,且更具銷量。對於錢鍾書這種傢喻戶曉的學人,除去他的逸聞趣事之外,他的著作與學識也讓大傢對他耳熟能詳。不過,真正能夠讀懂錢鍾書的人與文的人,還尚屬不多。最近讀到一本錢鍾書 先生的傳記,作者是研究錢鍾書的專傢張文江先生。他的身份似乎決定著他要書寫的方式。作者以深入作者的著作來給傳主立傳,並從傳主的著作中去發掘傳主的心靈,以建構一種彆開生麵的傳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