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集萃》作者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分布于汉水流域现存的民俗体育进行相关资料收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此书。书中通过对现存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起源、现存价值、文化意蕴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论述,使整《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集萃》籍显得浅显易懂,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编写《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集萃》的主要用途:一方面是提供科研资料。丰富图书馆藏书,充实我国民俗体育理论体系研究,为后期研究相关课题的专家、学者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是提供教学资料。为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相关教辅用书,让广大师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国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唤醒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地开展和丰富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以期达到对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汉中民俗体育
第一节 甘肃天水旋鼓舞
第二节 天水秦州鞭杆舞
第三节 天水秦安扇鼓舞
第四节 汉中西乡打锣镲
第五节 汉中西乡地围子
第六节 汉中勉县板凳龙
第七节 汉中勉县五节龙
第八节 汉中羊角鼓舞
第九节 汉中羊皮鼓舞
第十节 安康蜀河双彩车
第十一节 安康采莲船
第十二节 安康石泉火狮子
第十三节 安康小场子
第二章 商洛民俗体育
第一节 陕西商洛花鼓舞
第二节 柞水渔鼓舞
第三节 镇安渔鼓舞
第四节 中原脚斗士
第五节 陕南傩戏(舞)
第三章 南阳民俗体育
第一节 南阳丁河高台
第二节 南阳南召云彩灯
第三节 南阳罗卷戏
第四节 南阳竹马舞
第五节 南阳舞狮
第六节 南阳内乡打春牛
第四章 房陵民俗体育
第一节 郧阳凤凰花灯舞
第二节 十堰竹溪拉犟驴
第三节 十堰房县秧歌舞
第四节 十堰房县花鼓舞
第五节 十堰竹溪打莲湘
第六节 十堰房县火龙灯舞
第五章 襄阳民俗体育
第一节 襄阳龙舟赛
第二节 襄阳双人旱船舞
第三节 襄阳花鼓舞(戏)
第四节 襄阳大头和尚戏柳翠
第五节 襄阳拔河赛
第六节 南漳东巩高跷
第七节 荆山端公舞
第八节 荆山薅草锣鼓舞
第九节 宜城麒麟舞
第十节 宜城赶象舞
第十一节 随州花鼓舞
第六章 荆州民俗体育
第七章 汉属民俗体育
总结
后记
精彩书摘
秦州鞭杆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汉水流域上游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斜坡村一带。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比较古老的秦文化之一。是秦人在长期放马畜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属于民间社火的范畴。舞蹈动作以养马时的放牧动作和一部分武术动作为基础融合而成,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秦州鞭杆舞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的秦岭、杨家寺及周边乡镇一带,主要以秦岭乡的斜坡村最为集中,经过21世纪初的挖掘整理,影响范围逐年扩大,受益人数达4000余人。
一、秦州鞭杆舞的源起
据考究,陇右地区为周秦文化的发源地,自西周至春秋战国以来,陇右地区在秦人的长期经营下,最终形成了与当时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以半农半牧为特征的文化,这标志着陇右地域文化经过独立起源到时代前期与中原文化的汇流。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由于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导致齐家文化及其农业解体,从而出现了以辛店、寺洼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的形态,再到仰韶晚期开始本土文化和农业文化转向游牧文化的复杂而漫长的演化之后,终于趋于定型,突显出马的价值。
受当时时代所限,马不仅具有牵引车辆,运载货物,耕种拉犁的经济功能,而且是当时军事斗争和信息传递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通中外的基本载体,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了扩充和统一版图的需要。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鞭杆便随着社会环境而诞生,随着社会的生态变化,逐步演绎成鞭杆舞,使之走进民众生活。厉兵秣马,沙场征战,秦自非子公元前872年始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历时651年,秦国的马儿在这里也养了超过651年,马背上的这种鞭杆舞文化便在陆地上潜移默化地形成,并传承与发扬。鞭杆舞驱赶马匹的动作必具有武术之势,具备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
前言/序言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集萃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