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好看完整的北洋国会历史。
总统之争、派系厮杀、贿选丑闻、外交之辱,再现中国首次民主转型的阵痛。
余世存、马勇、解玺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国会为立宪国民所一日不可缺,等于日用饮食。——梁启超
吾今日所主张之救国方法,以大声急呼号召天下者,曰“开国会”三字而已。
——杨度
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磨铁品牌店京东商城官网专卖店: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
著有《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草莽中国》等。
叶曙明先生这本《国会现场:1911-1928》,穷尽史料,旁征博引,重现了国会现场场景,弥散着那个时代特有气息。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延续革命叙事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而是带着欣赏、同情的姿态为读者重塑了一个可亲可爱的中国。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 马勇
叶曙明先生此书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大发现:宪政之难,不在于民众程度太低,而在于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众不想要宪政,而是官僚不想要宪政。诚哉斯言。
—— 《梁启超传》作者 解玺璋
我们中国人知道“开会”、“议事”也需要规则,需要学习,是从康梁孙黄一代开始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的路上。叶曙明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温开会议事的历史艰难之路,这是极为难得的一课。
——青年思想家 余世存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主题开始向“声音的消失与重现”发展。作者令人吃惊地探究了在那个没有完善录音设备的年代,会议发言是如何被记录、选择性地转录,以及最终被公众理解的。他引入了速记员的视角,揭示了速记文本与真实发言之间的巨大鸿沟。有趣的是,他通过对比不同报社对同一场辩论的报道侧重点,清晰地展示了媒体如何成为权力的“二次加工厂”。比如,某位州代表的激情洋溢的演讲,在左翼报纸中被描述为“煽动性言论”,而在保守派媒体中则被简化为“对经济问题的合理关切”。这种对信息过滤机制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上升到了对“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它让我对依赖文本进行的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全新的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忽然被拉进了一个声音嘈杂、烟雾缭绕的旧式剧院后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讲述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细微到几乎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角落。我读到大量关于1910年代初期,议员们如何在狭小的委员会房间里,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法案而进行长达数小时的争论的记录。那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感,与我们今天在电视上看到的、经过精心剪辑的政治辩论完全不同。它充满了真诚的、甚至有些粗粝的火药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的捕捉能力,那些在会议记录中被简化为几行文字的激烈交锋,在这里被还原成了充满地方口音和个人恩怨的真实对话。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决策的过程,更是关于人性在权力场域中的挣扎与展现。那些早期的国会议员,他们带着乡土气息,带着未被完全驯化的野心,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手势,都仿佛透过历史的尘埃,直接投射到了我的眼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秘密的旁听者,见证了一段国家在摸索中成形的、充满瑕疵却又无比真实的黎明。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令人信服的“在场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遥远、被官方文件和纪念碑所塑形的时代,还原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烟尘弥漫、充满活力的工作现场。作者没有试图为这些历史人物树碑立传,而是将他们置于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中,让他们自己“行动”起来。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而不是一次被动接受的讲授。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历史结论”的答案,但我获得了一整套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机器运作的全新工具。对于任何对制度形成、权力运作的微观层面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饱满而扎实的智力探险。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沉闷,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进入一种“慢读”的状态。尤其是关于程序性改革的讨论部分,充斥着大量对议事规则修订的逐条分析。起初我有些抗拒,但随着深入,我开始理解,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规则,构筑了早期政治生态的骨架。作者的笔调在这里变得极其冷静和克制,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在拆解一台复杂的机械。他没有使用过多的煽情词汇,而是用精确的对比——比如,甲规则与乙规则在实际操作中的效率差异——来展现制度变迁的意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看似稳固的政治结构,都是在无数次细微的、看不见的程序修正中逐渐定型的。这种对“看不见的基础设施”的关注,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
评分接下来的部分,风格骤然转向了一种近乎于人类学研究的细腻。作者似乎对“仪式感”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比如,他花了好大的篇幅去描述1920年代初,议员们在特定节假日期间,如何组织一些非正式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聚餐活动。这些描述极为生动,从餐桌上的酒水选择,到不同派系之间不动声色的座位安排,无一不透露出复杂的权力暗流。这让我意识到,在那些高耸的穹顶之下,真正的政治博弈往往发生在那些摆着白布和银器的餐桌上,而不是在讲台上。书中的插图和引用的私人信件,尽管有些模糊不清,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温度”。我仿佛能闻到雪茄燃烧的味道,听到玻璃杯碰撞的声音。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体的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个具体而微的、充满烟火气的瞬间累积而成的。
评分:.360..:30.360.1200040660801.751200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的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中华民国,政体的枢纽在于国会。以梁启超、宋教仁为首的议员,在国会上选总统、制宪法、监督政府、弹劾官员,距离一个宪政民主的中国,仿佛只有一步之遥。历史的吊诡,恰在瞬息之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曹锟贿选,一波紧随一波,国会三度解散,议员四处流散,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国会现场(1911-1928)生动、真实地再现1911-1928年这段国会历史,探寻现代中国的首次民主转型,如何从万众期待之中,跌入万劫不复之境。筚路蓝缕的一代(代序)国会、立宪、民主、自由、政党政治,这些曾经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玫瑰梦,在晚清十年新政中,开国会,立宪法,是一个最主要的诉求。从市井的贩夫走卒、渔樵耕读,到紫禁城里的皇帝、皇太后,无论赞成也罢,反对也罢,都把立宪终日挂在嘴边。立宪主义者声称速开国会,可以革除一切贫弱之源,仿佛一朝立宪,立即可以起死人而肉白骨。朝野对国会与立宪开展了大讨论。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层层递进,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从最初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慢慢变成支持的声音占据上风最初把立宪当成化解革命的止痛药,以为立宪了,革命党就没有造反的理由了到后来革命已经四面起火了,朝廷又把立宪当成保君权的灵符,企图用宪法把摇摇欲坠的皇冠永久固定下来,一时间君主立宪高唱入云,听得人们耳朵起茧再到后来,革命党也造反了,君权也倒了,人们又以为国会与立宪是保证政府有效率运作的工具,争论的焦点变成了是选择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是行政权大还是立法权大。真正认识到立宪是为制约权力、建立法治、保护人权,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但尽管如此,潮流的大方向,却是没人可以扭转的。在经纬万端的晚清政治中,立宪是一个枢纽。1910年清廷公布的立宪时间表1912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1913年开设议院。人们质疑为什么不能马上开国会为什么不能马上立宪朝廷的理由无非是人民缺
评分历史的吊诡,恰在瞬息之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曹锟贿选,一波紧随一波,国会三度解散,议员四处流散,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
评分著有《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草莽中国》等。
评分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的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
评分不可一世的袁世凯第一次领教到“国会”的威力时,他的大总统头衔前面还加着“临时”两字。
评分在经纬万端的晚清政治中,立宪是一个枢纽。1910 年清廷公布的立宪时间表:1912 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1913 年开设议院。人们质疑:为什么不能马上开国会?为什么不能马上立宪?朝廷的理由无非是人民缺乏政治训练,程度不足,准备不够充分。于是,人们便认为朝廷是故意拖延时间。
评分《国会现场:1911-1928》一书写道,“这一幕被在场的人看在眼里,无不激动万分,以为一个民主法治的时代真正来临了。”在作者叶曙明看来,“国会”是破解民初政治迷雾的关键,“是各种政治矛盾聚焦之处”。而很久以来,即便在近年来的“民国热”中,除了少数一些学术著作,也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个“国家政治的缩影”。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朝野对国会与立宪开展了大讨论。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层层递进,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从最初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慢慢变成支持的声音占据上风;最初把立宪当成化解革命的止痛药,以为立宪了,革命党就没有造反的理由了;到后来革命已经四面起火了,朝廷又把立宪当成保君权的灵符,企图用宪法把摇摇欲坠的皇冠永久固定下来,一时间“君主立宪”高唱入云,听得人们耳朵起茧;再到后来,革命党也造反了,君权也倒了,人们又以为国会与立宪是保证政府有效率运作的工具,争论的焦点变成了是选择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是行政权大还是立法权大。真正认识到立宪是为制约权力、建立法治、保护人权,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但尽管如此,潮流的大方向,却是没人可以扭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