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來好看完整的北洋國會曆史。
總統之爭、派係廝殺、賄選醜聞、外交之辱,再現中國首次民主轉型的陣痛。
餘世存、馬勇、解璽璋等著名學者隆重推薦
國會為立憲國民所一日不可缺,等於日用飲食。——梁啓超
吾今日所主張之救國方法,以大聲急呼號召天下者,曰“開國會”三字而已。
——楊度
更多精彩圖書請查看磨鐵品牌店京東商城官網專賣店:
葉曙明,作傢,學者,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成績斐然。
著有《大變局:1911》《重返五四現場》《中國1927?誰主沉浮》《草莽中國》等。
葉曙明先生這本《國會現場:1911-1928》,窮盡史料,旁徵博引,重現瞭國會現場場景,彌散著那個時代特有氣息。更重要的是,作者沒有延續革命敘事繼續妖魔化這段曆史,而是帶著欣賞、同情的姿態為讀者重塑瞭一個可親可愛的中國。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員 馬勇
葉曙明先生此書對中國近現代史有一個大發現:憲政之難,不在於民眾程度太低,而在於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眾不想要憲政,而是官僚不想要憲政。誠哉斯言。
—— 《梁啓超傳》作者 解璽璋
我們中國人知道“開會”、“議事”也需要規則,需要學習,是從康梁孫黃一代開始的。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學習的路上。葉曙明先生的這本書讓我們重溫開會議事的曆史艱難之路,這是極為難得的一課。
——青年思想傢 餘世存
這本書的開篇,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忽然被拉進瞭一個聲音嘈雜、煙霧繚繞的舊式劇院後颱。作者似乎並不急於講述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筆觸聚焦於那些細微到幾乎被主流史學忽略的角落。我讀到大量關於1910年代初期,議員們如何在狹小的委員會房間裏,為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法案而進行長達數小時的爭論的記錄。那種撲麵而來的緊張感,與我們今天在電視上看到的、經過精心剪輯的政治辯論完全不同。它充滿瞭真誠的、甚至有些粗糲的火藥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語言的捕捉能力,那些在會議記錄中被簡化為幾行文字的激烈交鋒,在這裏被還原成瞭充滿地方口音和個人恩怨的真實對話。這不僅僅是關於政治決策的過程,更是關於人性在權力場域中的掙紮與展現。那些早期的國會議員,他們帶著鄉土氣息,帶著未被完全馴化的野心,他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手勢,都仿佛透過曆史的塵埃,直接投射到瞭我的眼前。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一個秘密的旁聽者,見證瞭一段國傢在摸索中成形的、充滿瑕疵卻又無比真實的黎明。
評分接下來的部分,風格驟然轉嚮瞭一種近乎於人類學研究的細膩。作者似乎對“儀式感”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比如,他花瞭好大的篇幅去描述1920年代初,議員們在特定節假日期間,如何組織一些非正式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聚餐活動。這些描述極為生動,從餐桌上的酒水選擇,到不同派係之間不動聲色的座位安排,無一不透露齣復雜的權力暗流。這讓我意識到,在那些高聳的穹頂之下,真正的政治博弈往往發生在那些擺著白布和銀器的餐桌上,而不是在講颱上。書中的插圖和引用的私人信件,盡管有些模糊不清,卻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溫度”。我仿佛能聞到雪茄燃燒的味道,聽到玻璃杯碰撞的聲音。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抽離齣來,聚焦於“生活在曆史中”的個體的敘事策略,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它提醒我們,曆史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由無數個具體而微的、充滿煙火氣的瞬間纍積而成的。
評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主題開始嚮“聲音的消失與重現”發展。作者令人吃驚地探究瞭在那個沒有完善錄音設備的年代,會議發言是如何被記錄、選擇性地轉錄,以及最終被公眾理解的。他引入瞭速記員的視角,揭示瞭速記文本與真實發言之間的巨大鴻溝。有趣的是,他通過對比不同報社對同一場辯論的報道側重點,清晰地展示瞭媒體如何成為權力的“二次加工廠”。比如,某位州代錶的激情洋溢的演講,在左翼報紙中被描述為“煽動性言論”,而在保守派媒體中則被簡化為“對經濟問題的閤理關切”。這種對信息過濾機製的深入挖掘,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曆史記錄,上升到瞭對“何為真實”的哲學探討。它讓我對依賴文本進行的曆史研究方法産生瞭全新的審視。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於習慣瞭快節奏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可能略顯沉悶,但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讀者放慢速度,進入一種“慢讀”的狀態。尤其是關於程序性改革的討論部分,充斥著大量對議事規則修訂的逐條分析。起初我有些抗拒,但隨著深入,我開始理解,正是這些看似枯燥的規則,構築瞭早期政治生態的骨架。作者的筆調在這裏變得極其冷靜和剋製,像一位嚴謹的工程師在拆解一颱復雜的機械。他沒有使用過多的煽情詞匯,而是用精確的對比——比如,甲規則與乙規則在實際操作中的效率差異——來展現製度變遷的意義。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看似穩固的政治結構,都是在無數次細微的、看不見的程序修正中逐漸定型的。這種對“看不見的基礎設施”的關注,是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一點。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令人信服的“在場感”。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遙遠、被官方文件和紀念碑所塑形的時代,還原成瞭一個充滿矛盾、煙塵彌漫、充滿活力的工作現場。作者沒有試圖為這些曆史人物樹碑立傳,而是將他們置於他們所處的復雜環境中,讓他們自己“行動”起來。閱讀的體驗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而不是一次被動接受的講授。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沒有得到一個關於“曆史結論”的答案,但我獲得瞭一整套觀察和理解那個時代政治機器運作的全新工具。對於任何對製度形成、權力運作的微觀層麵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飽滿而紮實的智力探險。
評分修飾的很好。1917年,《紐約時報》記者麵對民國初年的政局,寫過這樣一段話:“舊製度的閘門已經關閉,軍閥橫行已成潮流。辛亥革命以來,中國軍閥混戰不斷,社會陷入瞭以軍事力量對抗憲政運動的落後與愚昧之中。”多年以後成王敗寇,這段憲政試驗在一般教科書裏被稱為資産階級議會民主。它曇花一現,失敗的結果促成瞭另一種政治形態的誕生,可見失敗並非總是成功他媽,有時也是叔侄關係。迴望人類既往,憲政的曆史非常短暫;展望人類未來,也不能說憲政就是曆史的終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似乎都在昭示著一個簡單道理,憲政,或許並不是人類社會最好的體製,但肯定不是最壞的體製。這就像帝製在過去兩韆年可能不是一個最好體製,但對中國來說,並不最壞。帝製中國創造瞭優秀的人類文明,構建瞭一個超乎西方想象的“超穩定”社會形態。 國會是憲政的核心,這就像大禹治水一樣,是將滔滔洪水引導到一個可控不得不說《國會現場,1911-1928》描寫的很生動,因為一頁頁翻過的時候,書中營造齣來的那種現場感十分的強烈。議員們的“文武車輪戰”,國會的“時存時亡,時而兩個,時而三傢”,一丘之貉的軍閥與政客,真是好一番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 在這熙熙攘攘、人來人來的國會現場中,我們看到瞭民國離憲政的道路愈走愈遠。“宋教仁死的時候,中國離憲政還有十裏路;到湯化龍死時,已是百裏之遙瞭。”1925年“五卅慘案”大約去年11月份,我的工作郵箱裏收到瞭同事饒佳榮發來的郵件,大意是滿懷期待格外看好地希望由我來接手編輯葉曙明老師的新書。至今,我依然感謝他把這麼好的書稿交給我打理。 進入齣版這個行當以來,就我自己本身的性格而言,對於不感興趣的選題,如果不是有著迫不得已的理由,很難徹底說服自己全力以赴去做;相反,如果一部書稿讓我做起來有榮譽感,有使命感,有著無上的驕傲感,那麼,哪怕它並不能給我創造
評分好書,送貨很快,書都很好
評分1911年,辛亥風雲突變,告彆帝製的中國,走到瞭曆史的十字路口。當此時,開國會、立憲法、建立共和政體,成為舉國上下的最大訴求。仿佛國會一開,即可中華崛起。
評分《國會現場(1911-1928)》生動、真實地再現1911-1928年這段國會曆史,探尋現代中國的首次民主轉型,如何從萬眾期待之中,跌入萬劫不復之境。
評分2、圖書界的資深齣版人
評分朝野對國會與立憲開展瞭大討論。人們的認識也隨之層層遞進,經曆瞭幾次大的轉變,從最初反對的聲音甚囂塵上,慢慢變成支持的聲音占據上風;最初把立憲當成化解革命的止痛藥,以為立憲瞭,革命黨就沒有造反的理由瞭;到後來革命已經四麵起火瞭,朝廷又把立憲當成保君權的靈符,企圖用憲法把搖搖欲墜的皇冠永久固定下來,一時間“君主立憲”高唱入雲,聽得人們耳朵起繭;再到後來,革命黨也造反瞭,君權也倒瞭,人們又以為國會與立憲是保證政府有效率運作的工具,爭論的焦點變成瞭是選擇內閣製還是總統製,是行政權大還是立法權大。真正認識到立憲是為製約權力、建立法治、保護人權,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瞭,但盡管如此,潮流的大方嚮,卻是沒人可以扭轉的。
評分的確,為人們所忽略的是,國會是民初政權建設的中心。從約法、政府,到孫中山、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無不是臨時“國會”通過民主程序選舉産生或草擬批準的。當時的立憲派、革命派都夢想著建立一個類似美國這樣的民主閤眾國,在此背景下,國會被賦予瞭至高無上的地位。
評分好書 半價時候買的
評分4、廣東文化的代言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