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礼是什么
第二章 礼缘何而作
第三章 礼的分类
一 吉礼
二 凶礼
三 军礼
四 宾礼
五 嘉礼
第四章 礼的要素
一 礼法
二 礼义
三 礼器
四 辞令
五 礼容
六 等差
第五章 礼与乐
一 德音之谓乐
二 盛德之帝必有盛乐
三 音乐通乎政
四 乐内礼外
五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第六章 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
一 聚讼千年的学术公案
二 理想化的国家典制
三 以人法天的思想内核
四 学术与治术兼包
第七章 贯串生死的人生礼仪《仪礼》
一 《仪礼》的名称、传本和今古文问题
二 《仪礼》的作者与撰作年代
三 《仪礼》的传授与研习
四 《仪礼》的价值
第八章 阐发礼义的妙语集萃《礼记》
一 《礼记》的成书
二 《礼记》的分类与作者
三 《礼记》的人本主义思想
四 哲理与格言
五 《礼记》的流传与影响
第九章 冠者礼之始也:冠礼
一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
……
第十章 合二姓之好:婚礼
第十一章 礼尚往来:士相见礼
第十二章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乡饮酒礼
第十三章 立德正己之礼:射礼
第十四章 明君臣上下相尊之义:燕礼
第十五章 诸侯相接以敬让:聘礼
第十六章 称情而立文:丧服(上)
第十七章 称情而立文:丧服(下)
第十八章 侍奉逝者的魂魄:士丧礼
第十九章 埋藏亲人的遗体:既夕礼
第二十章 安魂之祭:士虞礼
第二十一章 祭祀万世师表:释奠礼
第二十二章 诗礼传家:家礼
第二十三章 不见面的礼仪:书信
精彩书摘
新郎出发迎亲之前,父亲教导说:“去迎接你的内助,以继承我们的宗室之事。勉励和引导她恭敬从事,以嗣续我们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儿子回答说:“是,只怕我不能胜任,但决不敢忘记父亲的训诫。”新郎乘坐漆车前往女家,随行者分乘两辆副车,从役们手持烛炬,在马前开道照明。
女家在祢庙为祖先的神灵设席,右面放着供神灵凭依的几。新娘戴着发饰,在房中面朝南而立,等待丈夫的到来。姆站在新娘右边。陪嫁者站在新娘后面。新郎到达门外时,新娘的父亲出门迎接,并导引他进门。上堂后,新娘的父亲在阼阶上面朝西而立,母亲在房外面朝南而立。新郎东房之前、面朝北向岳父行再拜叩首之礼,然后走下西阶,出门。女儿出房,跟从新郎从西阶下堂,这时,站在阼阶上的父亲告诫女儿:“切记要恭敬从事,从早到夜,都不要违背公公、婆婆的意志!”并赠以衣服、发簪等托戒之物,让她日后见物思今,永志不忘。母亲给女儿系好小带、结好佩巾,告诫说:“要努力,要谨慎,白天黑夜,都要恪守妇道!”庶母送到门内,给她系上盛佩巾用的丝囊,告诫说:“恭恭敬敬地听从你父母的话。白天黑夜都不要有过错,经常看看这个丝囊,就不会忘记父母的告诫了!”新娘登上迎亲的车,姆为她披上避风尘用的罩衣。新郎驱车前进,车轮转动三圈后,由车夫代替新郎驾车。新郎乘自己的漆车先回家,再在家门外等候新娘。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不无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礼乐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受到了种种责难,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一是礼乐文化的性质问题。有人认为,礼乐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早已过时,谁再提倡,谁就是逆潮流而动。态度最激烈的是“文革”时期的江青等人,他们诬蔑孔子是搞复辟的祖师爷,说孔子“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奴隶制。二是礼乐文化是否还有现代价值。有人认为,当今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先秦、两汉,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礼》表述的礼仪对我们已经毫无用处。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他们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我们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每每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智慧。对于孔子倡导的礼乐文化,我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近代以来,由于国势衰微,列强人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试想,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不可以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练武功,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强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此,我们既要习武强身,又要弘扬既有的文化,礼乐文化终究会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浩瀚中华:一部横跨时空的文明史诗 图书名称: 《浩瀚中华:一部横跨时空的文明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入剖析,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详尽的中华文明全景图。它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经,以文化内核为纬,力图勾勒出中华民族从远古曙光迈向现代辉煌的漫长历程中,那些塑造了民族精神、决定了历史走向的关键脉络与核心成就。 第一卷:文明的源起与早期奠基(上古至先秦) 本卷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早期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入手,探讨农业文明的兴起如何催生了早期聚落的复杂化。我们将细致梳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不仅仅关注王权的建立与衰落,更侧重于早期国家形态的演变。 重点章节将深入分析“礼乐制度”在西周的构建及其社会功能。不同于将礼仪视为僵硬的规范,本卷将其置于早期政治伦理的框架下考察——礼如何维系宗法血缘,乐如何教化人心,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社会治理的基础逻辑。 随后,笔锋转向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礼崩乐坏的表象之下,孕育了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我们将系统梳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重点研究孔子对“仁”与“礼”的再阐释,以及老庄思想对个体生命状态的独特关照,理解为何这些思想在历史的反复拉锯中,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卷:帝国初成与制度的定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的诞生。本卷将重点剖析秦朝的郡县制、度量衡的统一以及“书同文”的意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政措施,实则为后续两千年中国的政治版图和文化认同打下了不可逆转的基础。 汉代承袭并发展了秦制,儒家思想被提升到官方正统的地位。我们将探讨“独尊儒术”的过程及其对知识阶层、官僚选拔的影响。同时,本卷不会忽略汉代在科技、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如造纸术的发明、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些都展示了一个开放且充满活力的帝国形象。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动荡不安的背景下,玄学、佛教的兴盛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将探讨士人阶层对“竹林七贤”式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佛教思想如何与本土的玄学思潮相融合,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流派,为隋唐的文化盛宴积蓄了能量。 第三卷:盛世的辉煌与世俗的深化(隋唐至宋元)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本卷将重点展现“天可汗”时代的国际视野和开放胸襟。从科举制度的完善到三教并行(儒、释、道)的文化格局,再到唐诗的鼎盛,无不体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我们将分析长安作为世界性都市的运作机制,以及唐代社会对女性地位、艺术审美的包容与创新。 宋代的转型是理解中国走向“近世”的关键。宋朝在经济、商业化和市民文化方面的成就,远超前代。本卷将关注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技术的普及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及理学(新儒学)的出现如何回应了佛教和道教对人心灵的挑战,重新校准了士大夫阶层的道德坐标。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宋代对内敛、精微的审美取向,及其在绘画、瓷器等艺术领域所达到的极致。 元朝的建立,引入了新的统治视角和广阔的疆域概念,对中华文明版图的整合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第四卷:传统的成熟与变革的酝酿(明清)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集大成期。本卷将审视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如内阁制、厂卫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国家治理效率和民间活力的双重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化的兴起,分析其如何成为反映社会百态、承载民间情感的重要载体,标志着世俗文化力量的崛起。 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充满了对既有秩序的反思。从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之学,到黄宗羲对君主权力制约的早期探索,都显示出知识分子在面对停滞时所展现出的批判精神。 最后,本卷将以清代前期的高度稳定与文化保守主义为背景,勾勒出中华帝国在西方工业革命浪潮来临前,自身内部的张力与困境,为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埋下伏笔。 结语:文明的赓续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历史进程的全面梳理,揭示中华文明强大的韧性与整合力。它不是堆砌史实,而是探究这些历史事件、哲学思潮和制度变迁,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集体记忆。读者在合上书卷时,将获得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今日所立之处,正是建立在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之上,理解过去,方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