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随园诗话》内容:袁枚著的《随园诗话》是清代文学理论著作,袁枚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放,历官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33岁即辞官,卜居于江宁小仓山之随园,除乾隆十七年(1752)曾官陕西一年外,不再出仕,以诗文名于世。他交游甚广,为当时诗坛所宗仰者近50年。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80余卷,诗话、尺牍、说部共30余种,影响很大。随园,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是袁枚辞官后所筑别墅名。袁枚的诗话即撰写于此,故名《随园诗话》。读完全书,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失重感”,就像从一个构建得极其严密而又真实的世界中被猛然抽离出来。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极高的精神洁癖,它对世俗的喧嚣保持着一种冷峻的疏离感。故事中的人物,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似乎都保留着一份难以言喻的清醒与孤傲。他们挣扎,但那挣扎是向内而非向外的,他们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成功或认可,而是某种更内在的、近乎哲学的平衡。这种气质,使得整部作品笼罩着一层清冷的、近乎形而上的光晕。它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书,而是一本邀请你进行深刻自我审视的书,它会刺痛你,但这种刺痛,是清醒的开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它没有采用线性的、单向度的时间轴,而是像一块被打碎的镜子,将过去、现在和那些未曾发生的“可能”交织在一起。你可能正在阅读一段关于少年执念的回忆,下一秒,场景却骤然跳跃到多年后的一个平淡的黄昏,而两个时空之间的情感联系,却通过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不易察觉的意象(比如一片飘落的叶子,或者空气中残留的一丝香料味)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极大地拓展了文本的深度,让“记忆”不再是简单的回顾,而成为一种持续作用于当下的、有重量的存在。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明白那些看似随机的片段,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评分这部作品,从第一页翻开,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天动地的情节,而是像一个耐心的老园丁,慢悠悠地打理着文字的藤蔓。他笔下的世界,不是宏大叙事的舞台,而是无数个微小瞬间的集合体。你可以在字里行间嗅到雨后青石板路上的凉意,感受到烛火摇曳时投在墙上光影的舞蹈。更妙的是,他对于人物的刻画,绝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化处理。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小人物,他们的卑微与善良,他们的无奈与坚持,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清晰地听见他们在风中低语的声音。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使得整部书的质感极其厚重,仿佛每一页都浸润了生活的真实情感,读起来,需要放慢呼吸,细细品味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之美与哀愁。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的选择透露出一种近乎固执的匠人精神。纸张的纹理粗粝而温暖,油墨的印刷带着微微凸起的质感,这种实体书的触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阅读仪式。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留白的处理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大面积的空白不仅是为了视觉上的休憩,更是为了给予读者的思绪一个呼吸的空间。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或情绪的高潮处,作者常常会刻意拉长段落间的间距,甚至仅用一个孤立的词语占据一行,这种留白,远比密密麻麻的文字更有力量。它不把话说尽,而是把“未说之意”的权力交还给了读者,让读者在那些空旷之处,填满了自己最深沉的共鸣和想象。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轻松消磨时间的“快消品”。作者的语言结构和叙事节奏,有一种近乎晦涩的古典韵味。他偏爱使用那些我们现代人已经很少触及的长句,句式复杂,逻辑迂回,初读时常常需要回过神来,重新梳理上下文的脉络。这迫使我不得不像解开一个古老的谜题那样,去拆解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意图。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种“难读”,恰恰是它艺术性的体现——它拒绝迎合读者的惰性,坚持用最严谨、最有深度的形式来承载其思想。每一次成功的理解,都带来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让你觉得,你不仅仅是在“看”故事,而是在与一位沉静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