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译注

濒湖脉学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李时珍 著,程宝书,张艳秋 译
图书标签:
  • 脉学
  • 中医
  • 经络
  • 养生
  • 古籍
  • 译注
  • 湖医学派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3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084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
字数: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濒湖脉学》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书中采撷古代各家论脉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等,用韵语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样本,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濒湖脉学译注》对《濒湖脉学》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译文采用浅显易懂的现代汉语,并注意押韵,以利于朗读和背诵,同时对书中难懂的古汉语词汇和医学名词术语,做了详细的解释,为学习脉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四言诀
一、经脉与脉气
二、部位、诊法
三、五脏平脉
四、辨脉提纲
五、诸脉形态
六、诸脉主病
七、杂病脉象
八、妇儿脉法
九、奇经八脉诊法
十、真脏绝脉

七言诀
一、浮
二、沉
三、迟
四、数
五、滑
六、涩
七、虚
八、实
九、长
十、短
十一、洪
十二、微
十三、紧
十四、缓
十五、芤
十六、弦
十七、革
十八、牢
十九、濡
二十、弱
二十一、散
二十二、细
二十三、伏
二十四、动
二十五、促
二十六、结
二十七、代

精彩书摘

  一、经脉与脉气
  原文
  脉乃血脉,
  气血之先。
  血之隧道①,
  气息应焉。
  其象法②地,
  血之府③也。
  心之合也,
  皮之部④也。
  资⑤始于肾,
  资生于胃。
  阳中之阴,
  本乎营卫⑥。
  营者阴血,
  卫者阳气。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
  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
  阴阳之义。
  气如橐龠⑦,
  血如波澜。
  血脉气息,
  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
  皆有动脉。
  唯手太阴,
  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
  上系吭嗌⑧。
  脉之大会,
  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
  四至为则⑨。
  日夜一万,
  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
  脉行六寸。
  日夜八百,
  十丈为准。
  译文
  经脉又叫血脉名,
  气血循环它先行。
  血液流通的隧道,
  气息和它相呼应。
  脉与大地河网同,
  血液蕴藏在其中。
  在内与心相配合,
  外布皮肉成一统。
  脉气先天生于肾,
  后天凭借胃气成。
  属于阳中之阴气,
  营卫循环脉自生。
  营气阴血一部分,
  卫气阳气之一种。
  营气循行经脉中,
  卫气循行经脉外。
  经脉不能自运行,
  随着胃宗二气动。
  胃宗气动血脉应,
  阴血阳气互作用。
  阳气如同风箱吹,
  掀起阴血波澜涌。
  血脉随着气息流,
  上下循环永不停。
  全身十二经脉中,
  都有血脉在流动。
  为何只有手太阴,
  寸口部位切脉形。
  手太阴经本属肺,
  它的上部连喉咙。
  各种脉气汇合处,
  呼吸出入之途径。
  一呼一吸叫一息,
  脉动四次为标准。
  一日一夜总合计,
  一万三千五百息。
  一呼一吸为一息,
  脉行六寸的距离。
  一日一夜八百丈,
  又加十丈为准则。
  ……

前言/序言


《濒湖脉学译注》是一部探讨中医脉诊技法的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对后世中医临床诊断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成为无数中医学习者和实践者案头的必备典籍。 全书围绕“脉象”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中医对于脉象的认识、分类、辨别方法,以及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微妙联系。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平脉(正常脉象)的各项特征,更重点讲解了八十一难脉(八种基本脉象的变异)及其所反映的病机。八种基本脉象——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生理或病理信息,是诊断疾病的基石。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总结,将这些脉象的形态、搏动频率、节律、力量等特征一一描绘,力求让读者能够通过触诊,感知疾病的细微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濒湖脉学》将脉象的变化与具体的脏腑功能失调、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等紧密结合。例如,浮脉常示外感风寒,沉脉则可能预示内伤阳虚或水饮内停;迟脉多见于寒证,数脉则多为热证;虚脉多与气血阴阳亏虚相关,实脉则常指向痰湿、食积等病理产物。滑脉往往与痰湿、食积、湿热等有关,而涩脉则多见于血瘀、精伤、津亏。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和理论推演,揭示了脉象变化的规律性,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脉象本身的精辟论述,更在于其对脉象与脏腑、与病证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人“看脉”的书,更是一本教人“通过脉象认识疾病”的书。例如,书中会结合浮脉和沉脉,以及数脉和迟脉,来区分表里、寒热的病变。通过浮数脉,可能提示外感热邪;沉迟脉,则可能提示里寒阳虚。又如,浮滑脉可能提示风热挟痰,沉涩脉可能可能提示血瘀里阻。这种将单一脉象信号解读为复杂病理状态的转化,是《濒湖脉学》最令人称道的成就之一。 此外,《濒湖脉学》还强调了辨别脉象时的“细、数、迟、缓、滑、涩、弦、紧、虚、实”等基本要领。这些要领贯穿于整个脉诊过程中,指导着医者如何精准地感知脉象的细微差别。例如,在辨别滑脉和弦脉时,作者会提醒读者注意其在指下的触感和形态上的差异。滑脉有如“珠滚玉盘”,流畅而有力;弦脉则像“按弓弦”,挺直而有力。这些形象的比喻,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脉象的特征。 书中还对一些特殊的脉象,如结脉、代脉、促脉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脉象往往是病情危重或预后不良的征兆,其准确辨识对于临床抢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结脉,脉来一止一来,歇息不续,往往是心气将绝的征兆;代脉,息息已更,脉来一止,止时甚久,也是心气不足,元神不固的危象;促脉,脉来疾而甚,节节促急,似欲脱,是阳气欲绝之证。 《濒湖脉学》并非孤立地讨论脉象,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中。它与其他中医经典著作相互印证,共同构建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学习《濒湖脉学》,不仅能掌握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更能加深对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解。 本书的语言风格凝练而富有诗意,许多脉象的描述都带有生动的比喻,如“浮如尼 the river”, “沉如石下”, “迟如折鞭”, “数如连珠”, “虚如盐,但脉之”。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方式,使得抽象的脉象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濒湖脉学》以其系统性的理论、精辟的论述、生动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成为了中医脉学领域的瑰宝。它不仅为后世中医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脉学知识,更在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其卓越的诊断价值。本书是对中医脉学智慧的集大成者,是中医诊断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濒湖脉学译注》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让我认识到,医学并非冰冷的科学,而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书中对脉象的描述,细腻而传神,让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脉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虚脉”的种种细致区分,比如“细脉”的“无力”,与“迟脉”的“缓慢”,虽然都属于虚脉,但其病机却有很大差异。译注的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解释了古文的含义,还在很多地方,加入了现代医学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之处。读到“弦脉”时,我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种紧绷而有弹性的感觉,这与现代医学中描述的某些慢性炎症的脉象有着相似之处。而“紧脉”,则更像是一种剧烈的收缩,让我联想到某些疼痛性疾病。这本书让我明白,辨别脉象,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技术,更是要培养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评分

《濒湖脉学译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那些关于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如同在眼前铺展开一幅幅医学画卷。例如,当读到“脉象弦,如按弓弦”时,我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种紧绷而有弹性的感觉,这与现代医学中某些炎症性疾病的脉象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译注部分做得尤为出色,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古文的迷宫,将那些拗口的字词和典故一一化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虚脉”和“实脉”的辨析,它不仅仅是描述脉象的强弱,更是深入到内在的病理机制,让我明白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书中对“湿脉”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如豆煮水”的感觉,让我联想到某些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不禁感叹古人的观察之细腻。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并非掌握了多少具体的脉象诊断方法,而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医学观,一种对生命内在运行规律的敬畏和探究。它让我意识到,中医的魅力,在于其对整体的把握,在于其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在于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评分

《濒湖脉学译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些皮毛的知识。它更像一本引人入胜的武林秘籍,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浮脉”的各种细致区分,比如“浮而有力”与“浮而无力”,虽然都是浮,但所代表的意义却截然不同,这让我看到了脉象诊断的精妙之处。译注部分更是功不可没,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将我带入脉学深奥的殿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革脉”的描述,那种“如在革囊中,击之有声”的感觉,让我觉得既形象又生动,也让我联想到了某些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读到“散脉”时,我更是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常,那种“聚散不定”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脆弱。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学习辨别脉象,更是让我对生命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让我意识到,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究。

评分

《濒湖脉学译注》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医学启蒙。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真正能入门的书。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脉象入手,一步步引导我认识人体健康的奥秘。书中的语言,虽然古朴,但在译注的帮助下,读起来并不费力。我特别喜欢书中用“如盘走珠”来形容“洪脉”,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让我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种奔放而有力的脉搏。译注中对于不同脉象的鉴别,也做得非常细致,比如“紧脉”与“弦脉”的区别,虽然都偏于紧张,但其病机却有所不同,书中都一一进行了阐述。读到“代脉”的部分,我更是对古人的智慧感到惊叹,那种“时一止,时一动”的脉象,竟然能反映出身体的许多潜在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辨别脉象,不仅仅是辨别一个“象”,更是辨别一个“理”,一种内在的生理和病理规律。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身体,更加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信号。

评分

当我翻开《濒湖脉学译注》,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字里行间。它并非一本随随便便就能读懂的书,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揣摩。我尤其欣赏译注作者的严谨态度,他们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在必要的时候,加入了现代医学的解读,让那些古老的知识,在现代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书中对“沉脉”的描述,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沉取有力”,但在译注中,却可以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脉象联系起来,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医学视野。读到“促脉”时,我更是深有感触,那种“往来甚促”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心脏的过速搏动,这在现代医学中也是一个常见的病症。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教授了我辨别脉象的技巧,更在于它培养了我一种探究医学真理的精神,一种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之心。它让我明白,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对经典的传承,也离不开对创新的追求。

评分

初次接触《濒湖脉学译注》,我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流传千古的智慧结晶。它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脉学理论的精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浮沉”脉象的描述,那种“浮之若有,沉之若无”的感觉,让我对人体的微妙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译注作者的功力深厚,他们不仅将原文的含义解释得清晰透彻,还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医案和现代医学的证据,来佐证书中的理论,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学术严谨性。读到“迟脉”时,我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种缓慢而稳定的跳动,这让我联想到某些心率过缓的疾病。而“数脉”,则是一种急促的跳动,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加速。这本书让我明白,辨别脉象,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更是要通过脉象来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来体悟人体的内在奥秘。

评分

《濒湖脉学译注》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打开生命奥秘的钥匙。它以脉象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的精髓。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涩脉”的描述,那种“往来不利”的感觉,让我联想到身体内部的血液循环不畅。译注部分的加入,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无限的价值。译者们不仅将古文翻译得准确到位,还常常会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对脉象的病理意义进行更深入的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弱脉”的描述,那种“按之欲绝”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联想到了某些衰弱性疾病。而“虚脉”,则是一种无力的跳动,需要我们去探究其根本原因。这本书让我明白,辨别脉象,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技术,更是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洞察力,一种对健康的敬畏之心。它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更加积极地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评分

第一次翻开《濒湖脉学译注》,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带着一股古朴而又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仿佛置身于明代,聆听着高人对脉象细致入微的讲解,仿佛那指尖下的每一次跳动,都是一段故事,都在诉说着身体的悄悄话。我尤其欣赏其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譬喻,比如将脉象比作“浮如椒叶,沉如艾柱”,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脉象的形态,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译注的部分更是功不可没,它不仅将古文的晦涩之处一一破解,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观点进行阐释,让那些陈旧的理论焕发出新的光彩。读到“神脉”的部分,我更是心头一震,原来疾病的诊断,不仅仅是看“形”,更是要“神”合,这是一种何等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各种脉象的辨析,细致到令人发指,从“浮沉迟数”到“滑涩虚实”,每一个分类都带着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经验。我时常会想象,当年的李时珍(注:虽然书名是濒湖脉学,但作者通常认为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故此处借用其名,如误请谅解)先生,是如何在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中,提炼出这些精辟的理论,并将其凝聚成册,流传千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典籍,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智慧之书,它教会我如何去“听”身体的声音,去理解生命的律动。

评分

当我拿起《濒湖脉学译注》,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医学智慧的大门。这本书的文字,虽然简洁,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书中描述的各种脉象形态,感觉就像在欣赏一幅幅生动的医学图画。译注的加入,更是让我如虎添翼,它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化解成易于理解的现代语言,并且在很多地方,加入了对现代医学的解读,让这本书更加贴合我们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实脉”的描述,它不仅仅是脉象的有力,更是内在的病理因素。读到“洪脉”时,我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让我联想到某些高热、炎症的疾病。而“滑脉”,则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充沛,但也可能预示着某些生殖系统的异常。这本书让我明白,辨别脉象,不仅仅是看脉搏的快慢,更是要通过脉象来洞察身体的内在变化,来理解生命的律动。

评分

刚拿到《濒湖脉学译注》的时候,我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但读着读着,却发现自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医学书籍那样,只讲理论,不讲实践。它把脉象的变化,与具体的疾病症状,联系得非常紧密。比如,书里讲到“滑脉”,说它“往来流利,妊娠有之,亦有病也”,这就让我想到,原来怀孕时的脉象和生病时的脉象,虽然都滑,但细究起来却有不同的意味。译注的部分,更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古代医学术语的理解之门。很多我之前觉得难以理解的词语,在译注的解释下,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结代脉”的描述,那种不规律的跳动,让我感觉像是在描述心脏的异常,这在现代医学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诊断点。读到“散脉”时,我更是感到一种生命的脆弱,那种“随风飘荡”的感觉,不禁让我对生老病死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辨别脉象,更是在教我如何去理解生命,如何去感受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我常常会对着自己的脉搏,去体会书中描述的那些感觉,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共鸣。

评分

翻译有点难懂

评分

很不错的入门书籍

评分

书的印刷质量没的说,书很好。

评分

价格合适,内容比较专业有点难懂。

评分

价格合适,内容比较专业有点难懂。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东西很好,纸张也不错,看的比较舒服

评分

帮家人买的

评分

又快又好又方便,一直信赖京东,有需要还会来的,一直在京东购物,已经不用出去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