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虽然很高,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却如同精密的钟表,部件环环相扣,清晰可见。尤其是在梳理数百年间错综复杂的朝代更迭和西域诸国的兴衰起伏时,作者构建了一套非常有效的索引和对照系统,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在不同时间段和地理区域之间进行跳转和比对。这种对宏大历史框架的精准把握,确保了读者在消化大量具体史料的同时,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细节之中。它不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是一部结构严谨的导览图,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洞悉其运作的深层机制。
评分阅读一些关于古代史的著作时,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过于晦涩难懂、术语堆砌的文字,让人不得不时刻停下来查阅各种背景知识,极大地打断了思维的连贯性。然而,这本书在行文的流畅度和叙述的娓娓道来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凭借其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笔触,快速把握住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年代记,更像是史学家在为你细致勾勒一幅幅西域风貌图,让你能真切感受到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文化交融的盛况。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书中的观点阐发,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感与审慎态度。在处理涉及民族关系、文化冲突或权力更迭等敏感的历史议题时,作者明显避免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力求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剖析。例如,在描述某一政权对外部势力的接纳与排斥时,书中援引的材料既涵盖了官方记录,也参考了地方志乃至域外史料,使得论证的立体感十足。这种不偏不倚、力求公正的学术立场,给予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让人感到自己是在与一位严谨且公正的智者对话,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结论。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称道,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眼部疲劳。打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这种精心的制作在如今的出版物中已属难得。装帧设计上,那种古朴中又不失典雅的风格,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内容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那些需要反复查阅的注释部分,也处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准备的学术朝圣,那种对知识的尊重感油然而生。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陈列,还是在案头供随时取阅,它都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质感。这样的实体书,比任何电子版本都更能让人沉浸于历史的氛围之中,实在值得珍藏。
评分这本书对于细节的考据功夫,简直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但这种“吹毛求疵”恰恰是史学著作的立身之本。我留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地理名称、人名异译的辨析,都做了详尽的比对和说明。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不同史料之间的差异,以及历史地理的变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许多其他相关著作中一带而过、含糊其辞的地方,在这里都被细致地解剖和论证。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展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如何去审视和质疑文献,这种深层次的学术训练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选取汉书等关于西域的章节 进行逐段注解
评分余太山,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此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至今,1991年起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起任研究员。
评分作者长期研究西域史和古代中外关系史,对塞种、贵霜、嚈哒以及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有独到的见解。
评分主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嚈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中华书局,2003)、《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评分还可以,物流快,包装印刷都不错,性价比高
评分作者长期研究西域史和古代中外关系史,对塞种、贵霜、嚈哒以及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作者就各篇西域传所见西域文化、宗教、习俗、制度,以及人种、语言、文字作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结集而成《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再依据研究的结论,撰写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套装上下册)》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有关西域的记载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注解。
评分非常值得读,老一代学者的硬实力作品
评分作者长期研究西域史和古代中外关系史,对塞种、贵霜、嚈哒以及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有独到的见解。
评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是研究公元七世纪以前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和北非的重要史料,自成体系,历来中外史学界重视。自清末丁谦作注以来,已近百年,除若干单篇外,还没有人将这批资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诠释。在西域史、特别是中亚史研究业已有长足进步的今天,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傅作新注无疑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有一十五种,包涵以下有關西域的傅记:《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西戎传》、《梁书·西北诸戎传》、《魏书·西域传》、《周书·異域传下》、《隋书·西域傅》、《南史·西域诸国傅》、《北史·西域傅》,加上《三国志》裴注所引《魏略·西戎传》,凡一十一篇。余太山,男,江苏无锡人,汉族,1945年7月生于上海。无党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此后任职历史所,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主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嚈哒史研究》(齐鲁书社,1986)、《塞种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古族新考》(中华书局,2000)、《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中华书局,2003)、《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余先生说:“ 孙毓棠先生(1911-19850是我的老师。他从1978年起指导我学习中亚史和中外关系史,直至去世。在他晚年的学生中,我是追随他时间最久,受到教诲最多的一个。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唯独对我十分严肃,难得露出笑容;见面时,只指点学问,话题极少涉及其他。我每完成一篇论文,总要请先生审阅。一次,他皱着眉头说:”你的文章越写越枯燥,令人难以卒读,这样不好。一个史学家应该是半个文学家。“我率尔而对:“难道不应该是半个数学家?”先生一笑,说:”这并不矛盾。“听说现在有人提倡作家要学者化,我因此想到,学者(至少史学家)也应该作家化,不仅要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也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宝马》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丰富的启示。孙毓棠先生临终前,中外关系史研究室郝镇华先生去协和医院探视。孙先生对他说:”余太山老问我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你去告诉他,人活着的意义和一条狗活着的意义没有什么两样“!郝先生如实地向我传达了孙先生的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