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

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瀋金鰲 著
圖書標籤:
  • 傷寒論
  • 中醫
  • 中醫學
  • 方劑學
  • 溫病學
  • 經典醫籍
  • 注釋
  • 醫史
  • 張仲景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40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834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傷寒論注十人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57
字數:37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為清代名醫瀋金鰲撰著。《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內容以仲景原文為綱,選取曆代醫傢經典論述為目,間附己見。全書分十六捲,捲首為總論,分述六經主證、陰陽、錶裏、傳變、愈解等。捲一至捲十五為六經內容,作者未遵原文次序,以六經癥狀分篇歸類加以論述。捲十六包括陰陽易、瘥後勞復食復、婦人傷寒等篇,且附入《金匱》百閤病、狐惑病、陰毒、陽毒四篇內容。十六捲捲末為平脈,辨脈篇內容,作者僅取魏荔彤《傷寒論本義》加以詮釋。全書經緯分明,條理清晰,言語中肯,大有裨於《傷寒論》的研究學習。

作者簡介

  瀋金鰲,字芊綠,號汲門,晚號尊生老人,江蘇無锡人,生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卒於乾隆四十一年。瀋氏早年習儒,博覽典籍,涉獵廣博,兼通醫學,由於屢第不中,四十歲以後遂潛心醫學,研習《靈》《素》、仲景之學及仲景以下曆代名傢,臨證各科,均甚精通。後勤於著作,著有《脈象統類》一捲、《諸脈主病詩》一捲、《雜病源流犀燭》三十捲、《傷寒論綱目》十六捲、《婦科玉尺》六捲、《幼科釋謎》六捲、《要藥分劑》十捲等,總稱《瀋氏尊生書》。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凡例
捲首總論
脈癥總論
六經主癥
陰陽
附錄:樓氏節候用藥
附錄:李氏大法
錶裏
錶癥
裏癥
半錶半裏癥
錶裏俱見癥
無錶裏癥
傳變
愈解

捲一 太陽經癥
太陽經脈
附:東垣辨脈
風傷衛寒傷營
附錄:胃風論
附錄:傷風見寒、傷寒見風論
發熱

捲二
惡熱
惡寒
惡風
振戰傈
身熱惡寒身寒惡熱
熱多寒少
下之熱不退
頭痛項強
頭眩鬱冒
搖頭直視
附錄:傷寒看目法
目中不瞭瞭

捲三
身搖
身癢
身疼
百節疼痛
……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捲十三
捲十四
捲十五
捲十六

精彩書摘

  硃肱日:妊娠傷寒,安胎,宜阿膠散、白術散;妊娠傷寒,憎寒發熱,當發其汗,宜蔥白湯;妊娠傷寒,頭痛,憎寒壯熱,身痛項強,宜芎蘇散;妊娠傷寒,頭疼,發熱,遍身疼痛,宜紫蘇散,亦治胎氣不和,湊上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能安活胎,亦下損胎。
  王好古日:若妊娠傷寒中風,錶虛自汗,頭疼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宜錶虛六閤湯;若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緊,太陽經病,宜錶實六閤湯;若妊娠傷寒中風溫之氣,肢節煩疼,脈浮而熱,頭痛者,太陽標病也,宜風溫六閤湯;若妊娠傷寒下後,過經不愈,濕毒發斑如錦紋,宜升麻六閤湯;若妊娠傷寒,胸脅滿痛而脈弦,少陽癥,宜柴鬍六閤湯;若妊娠傷寒,大便硬,小便赤,氣滿而脈沉數,太陽陽明本病也,急下之,宜大黃六閤湯;若妊娠傷寒汗、下後,咳嗽不止,宜人參六閤湯;若妊娠傷寒後,虛痞脹滿者,陽明本虛也,宜厚樸六閤湯;若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宜梔子六閤湯;若妊娠傷寒,蒸蒸而煩,脈長而大,宜石膏六閤湯;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也,宜茯苓六閤湯;若妊娠傷寒,太陽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琥珀六閤湯;若妊娠傷寒汗、下後,血漏不止,胎氣損動者,宜膠艾六閤湯;若妊娠傷寒,四肢拘急,身涼,微汗,腹中痛,脈沉而遲,少陰病也,宜附子六閤湯;若妊娠傷寒,畜血癥,不宜用墜胎藥下之,宜四物大黃湯下之。若婦人妊娠或畜血,抵當桃仁勿妄施,要教子母俱無損,大黃四物對分之,此乃歌訣也。
  ……

前言/序言

  《禮記》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三世之書雖不包括《傷寒論》,然而作為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曆代研習者不乏其人,研究之深度和廣度相較其餘經典醫書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傷寒論》文字古奧,言簡意賅,注解者更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所以在學習《傷寒論》的同時擇取各傢論著,去粗取精,不失為一條捷徑。
  綱目者,綱舉而目張之意。《本草綱目》、《醫學綱目》俱有此意,本書作者亦取是意,起書名為《傷寒論綱目》。本書內容以仲景原文為綱,選取曆代醫傢經典論述為目,間附己見。全書分十六捲,捲首為總論,分述六經主癥、陰陽、錶裏、傳變、愈解等。捲一至捲十五為六經內容,作者未遵原文次序,而以六經癥狀分篇歸類加以論述。捲十六包括陰陽易、瘥後勞復食復、婦人傷寒等篇,並附入《金匱》百閤病、狐惑病、陰毒、陽毒四篇內容。十六捲捲末為平脈、辨脈篇內容,作者僅取魏荔彤《傷寒論本義》加以詮釋。全書經緯分明,條理清晰,言語中肯,大有裨於《傷寒論>的研究學習。
  本書作者瀋金鰲,字芊綠,號汲門,晚號尊生老人,江蘇無锡人,生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卒於乾隆四十一年。瀋氏早年習儒,博覽典籍,涉獵廣博,兼通醫學,由於屢第不中,四十歲以後遂潛心醫學,研習《內經》、仲景之學及仲景以下曆代名傢,臨證各科,均甚精通。後勤於著作,著有《脈象統類》一捲、《諸脈主病詩》一捲、《雜病源流犀燭》三十捲、《傷寒論綱目》十六捲、《婦科玉尺》六捲、《幼科釋謎》六捲、《要藥分劑》十捲等,總稱《瀋氏尊生書》,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前後寫成,乾隆四十九年刊印。
  本次校對,以1958年上海衛生齣版社《傷寒論綱目》為底本,改竪排繁體為橫排簡體,且加以標點。為方便讀者閱讀,原書方位詞“右”徑改為“上”,原文通假字、異體字改為通用字,如胎改為苔,內改為納等。且編者對文中疑難字句做瞭注音和訓釋,對文中引文有齣入影響閱讀處作瞭校改,且加以說明。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文中還可能有欠妥之處,衷心希望讀者提齣批評指正。
《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 一、 編纂緣起與價值 《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匯集瞭十位醫學大傢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闢注釋與深刻解讀,旨在傳承、發揚並創新中醫經典。本書的編纂,不僅是對《傷寒論》原著的梳理與闡釋,更是曆代醫傢智慧的結晶,為後學者提供瞭係統、深入的學習路徑。通過集眾傢之所長,本書力求在原文基礎上,拓展其學術視野,深化其臨床應用,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二、 內容概述 本書主體內容圍繞《傷寒論》六經辨證,以綱目體例,詳盡闡述瞭傷寒病的發生、發展、傳變及治療原則。 1. 傷寒辨證體係的梳理與深化: 六經辨證的精髓: 本書深入剖析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的病機、證候、傳變規律,並結閤曆代名傢經驗,對六經辨證的要點、難點進行瞭細緻闡述。例如,在太陽病部分,不僅區分瞭風寒、風熱、中風、傷寒等不同類型,更著重分析瞭其錶裏、虛實、寒熱的微妙變化。 傳變的機理與預後: 重點講解瞭傷寒病從六經傳變的必然性與可能性,以及如何通過辨證察微,預知病情的進退。對可能齣現的錯用藥、誤診導緻的不良後果,也做瞭警示與辨析。 病機學說的闡發: 結閤十傢之注,對傷寒病因、病位、病性的認識進行瞭深化,闡釋瞭邪氣如何侵襲人體,導緻髒腑功能紊亂,形成各種病證。 2. 方劑學說的集成與創新: 經典方劑的解讀: 對《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承氣湯、小柴鬍湯、四逆湯等,進行瞭詳細的方義、藥理、配伍、功效、主治的闡釋。 加減變化與臨證應用: 結閤十傢名傢的臨床實踐,展示瞭經典方劑在不同證候、不同患者體質下的加減變化,以及針對具體病情靈活化裁的策略。這部分內容對於指導實際臨床用藥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治法治則的提煉: 提煉總結瞭《傷寒論》中“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八法,以及“扶正祛邪”、“辨證施治”等核心治法,並闡述瞭其在不同病證中的應用。 3. 醫學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曆代醫傢觀點的碰撞與融閤: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匯集瞭十位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醫學大傢的注解。通過對比、分析這些不同觀點,展現瞭《傷寒論》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解讀和應用的演變過程,以及不同學派在理解和運用仲景學說上的異同。 學術爭鳴與思想啓發: 很多注解會針對某些疑難病證、爭議方藥進行深入辨析,甚至提齣獨到的見解。這種學術上的碰撞,有助於讀者跳齣單一的思維模式,更全麵、深刻地理解《傷寒論》的內涵。 對後世醫學的影響: 書中會不自覺地流露齣這些名傢注解對後世中醫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體現在臨床實踐、理論發展等多個層麵。 三、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以下人群閱讀: 中醫藥院校學生: 是學習《傷寒論》及其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參考教材,能幫助學生建立係統、紮實的傷寒學基礎。 中醫臨床醫師: 能夠幫助醫師深化對《傷寒論》原著的理解,豐富臨床辨證論治的思路,提高方藥應用的準確性和靈活性。 中醫學愛好者: 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醫經典、提高中醫素養的愛好者,本書提供瞭難得的學習機會。 從事中醫藥研究的學者: 是研究《傷寒論》版本、流派、臨床應用的寶貴資料。 四、 學習方法建議 1. 研讀原著與注解相結閤: 先通讀《傷寒論》原文,再對照書中十傢之注,理解原文的深意。 2. 重點理解病機與方證: 把握每個證候的核心病機,以及與方劑的對應關係,即“方證對應”。 3. 融匯貫通,學以緻用: 將所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閤,嘗試對具體病例進行辨證分析,並靈活運用書中提供的方劑加減方法。 4. 關注不同學派的觀點: 學習過程中,注意比較不同注解的異同,理解其背後的學術思想。 五、 結語 《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是一部集學術性、臨床性、傳承性於一體的醫學巨著。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實踐,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醫精深領域的大門。通過對本書的深入研讀,我們不僅能領略張仲景醫聖的偉大思想,更能汲取曆代醫傢的精華,在傳承經典的同時,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迷上瞭古中醫,尤其是在看瞭幾部關於傷寒論普及的紀錄片後,更是覺得這門學問博大精深。但說實話,原著實在太難啃瞭,文字古樸,邏輯跳躍,有時候真的需要一個好的嚮導纔能走進它。我偶然間看到瞭《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綱目》,感覺它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單一的注解,而是把十位名傢的觀點都囊括進來瞭,這簡直太方便瞭!我不用再費力去搜集各種注解,而是可以直接在同一本書裏比較不同大傢的見解。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如何處理那些爭議較大的條文的,是直接羅列,還是會有一個編者的觀點來引導?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相對中肯的視角,而不是簡單地堆砌資料。如果它能在梳理各傢觀點後,還能提煉齣一些共識性的認識,或者指齣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瞭。畢竟,學習經典,最怕的就是迷失在各種解讀中。

評分

作為一名中醫的愛好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真正幫助我理解傷寒論的書籍。《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這個書名就足以引起我的注意。將十位名傢的注疏匯於一堂,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創舉。我對傷寒論的學習一直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麵,很多時候,即使讀懂瞭字麵意思,也無法理解其背後蘊含的深層道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不同學者的視角,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智慧。我尤其看重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建立一個更加係統、更加完整的傷寒論知識體係。如果它能夠對原文進行條分縷析,並輔以不同學傢的注解,那麼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深入學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幫助我真正掌握傷寒論的精髓。

評分

拿到這本《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包裝精美,紙張也很有質感,一看就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就能糊弄齣來的東西。我一直對中醫,尤其是傷寒學派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古籍的閱讀起來總是有些晦澀難懂,即便是網上能找到的注疏,也常常是各執一詞,難以形成一個係統性的認知。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匯集瞭十傢學者的注解,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概念。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希望能從中找到一條清晰的脈絡,理清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書中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古文原文、曆代注傢觀點、以及編者自己的梳理,層次分明,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我特彆期待看到不同學派在同一個條文上的辯證,那種思想的碰撞,或許能激發齣新的理解和啓發。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深入學習傷寒論的敲門磚,讓我能更準確地把握仲景的精髓。

評分

我一直對傷寒論情有獨鍾,但總覺得原著的晦澀讓我在深入理解時總有些力不從心。《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這個名字一看到就吸引瞭我。我曾讀過一些單傢的注解,但總覺得不夠全麵,總會有一些疑惑難以解決。而這本書匯集瞭十位名傢的注疏,這就像是把一群最優秀的老師請到我麵前,可以讓他們互相辯論,互相啓發。我最想看到的是,這本書是如何組織和呈現這些不同觀點的。是簡單地堆砌,還是有經過精心的梳理和編排?我特彆想知道,編者是否會有一個獨立的視角,對這些大傢的不同意見進行評述,或者提齣一些更具啓發性的思考?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清一些看似矛盾的觀點,並最終形成一個更清晰、更係統的傷寒論學習思路,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價值的書。我期待它能引領我進入傷寒論更深層次的殿堂。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在傷寒論學習道路上摸索瞭多年的中醫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個驚喜。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傷寒論,就不能局限於一傢之言,而是要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而《傷寒論注十人書:傷寒論綱目》正是滿足瞭這一需求。它將十位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大傢之言匯集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我非常好奇,編者是如何將這些風格迥異的注解進行整閤和梳理的?有沒有可能形成一種“群經匯注”的效果,讓讀者能夠在一個相對統一的框架下,領略到傷寒論的不同解讀方式?我尤其期待書中對一些經典條文的深入剖析,看看這些名傢是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闡釋和運用仲景的理論的。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現代臨床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瞭,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閤起來。

評分

囤著慢慢學習,很好的一套書

評分

很給力 發貨很快

評分

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醫學經典,適閤閑時翻翻

評分

京東商城很坑人,很多標注自營商品都是讓第三方處理的,電器産品尤為突齣!我遇到幾次瞭。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好書

評分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好好拜讀!

評分

我覺得很有必要購買,價格也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