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沈金鳌 著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中医
  • 中医学
  • 方剂学
  • 温病学
  • 经典医籍
  • 注释
  • 医史
  • 张仲景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4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83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伤寒论注十人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7
字数:3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为清代名医沈金鳌撰著。《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内容以仲景原文为纲,选取历代医家经典论述为目,间附己见。全书分十六卷,卷首为总论,分述六经主证、阴阳、表里、传变、愈解等。卷一至卷十五为六经内容,作者未遵原文次序,以六经症状分篇归类加以论述。卷十六包括阴阳易、瘥后劳复食复、妇人伤寒等篇,且附入《金匮》百合病、狐惑病、阴毒、阳毒四篇内容。十六卷卷末为平脉,辨脉篇内容,作者仅取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加以诠释。全书经纬分明,条理清晰,言语中肯,大有裨于《伤寒论》的研究学习。

作者简介

  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卒于乾隆四十一年。沈氏早年习儒,博览典籍,涉猎广博,兼通医学,由于屡第不中,四十岁以后遂潜心医学,研习《灵》《素》、仲景之学及仲景以下历代名家,临证各科,均甚精通。后勤于著作,著有《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伤寒论纲目》十六卷、《妇科玉尺》六卷、《幼科释谜》六卷、《要药分剂》十卷等,总称《沈氏尊生书》。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凡例
卷首总论
脉症总论
六经主症
阴阳
附录:楼氏节候用药
附录:李氏大法
表里
表症
里症
半表半里症
表里俱见症
无表里症
传变
愈解

卷一 太阳经症
太阳经脉
附:东垣辨脉
风伤卫寒伤营
附录:胃风论
附录:伤风见寒、伤寒见风论
发热

卷二
恶热
恶寒
恶风
振战傈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热多寒少
下之热不退
头痛项强
头眩郁冒
摇头直视
附录:伤寒看目法
目中不了了

卷三
身摇
身痒
身疼
百节疼痛
……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精彩书摘

  朱肱日:妊娠伤寒,安胎,宜阿胶散、白术散;妊娠伤寒,憎寒发热,当发其汗,宜葱白汤;妊娠伤寒,头痛,憎寒壮热,身痛项强,宜芎苏散;妊娠伤寒,头疼,发热,遍身疼痛,宜紫苏散,亦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能安活胎,亦下损胎。
  王好古日:若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头疼项强,身热恶寒,脉浮而弱,太阳经病,宜表虚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紧,太阳经病,宜表实六合汤;若妊娠伤寒中风温之气,肢节烦疼,脉浮而热,头痛者,太阳标病也,宜风温六合汤;若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湿毒发斑如锦纹,宜升麻六合汤;若妊娠伤寒,胸胁满痛而脉弦,少阳症,宜柴胡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大便硬,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太阳阳明本病也,急下之,宜大黄六合汤;若妊娠伤寒汗、下后,咳嗽不止,宜人参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后,虚痞胀满者,阳明本虚也,宜厚朴六合汤;若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宜栀子六合汤;若妊娠伤寒,蒸蒸而烦,脉长而大,宜石膏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阳本病也,宜茯苓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太阳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琥珀六合汤;若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止,胎气损动者,宜胶艾六合汤;若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而迟,少阴病也,宜附子六合汤;若妊娠伤寒,畜血症,不宜用坠胎药下之,宜四物大黄汤下之。若妇人妊娠或畜血,抵当桃仁勿妄施,要教子母俱无损,大黄四物对分之,此乃歌诀也。
  ……

前言/序言

  《礼记》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之书虽不包括《伤寒论》,然而作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历代研习者不乏其人,研究之深度和广度相较其余经典医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伤寒论》文字古奥,言简意赅,注解者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所以在学习《伤寒论》的同时择取各家论著,去粗取精,不失为一条捷径。
  纲目者,纲举而目张之意。《本草纲目》、《医学纲目》俱有此意,本书作者亦取是意,起书名为《伤寒论纲目》。本书内容以仲景原文为纲,选取历代医家经典论述为目,间附己见。全书分十六卷,卷首为总论,分述六经主症、阴阳、表里、传变、愈解等。卷一至卷十五为六经内容,作者未遵原文次序,而以六经症状分篇归类加以论述。卷十六包括阴阳易、瘥后劳复食复、妇人伤寒等篇,并附入《金匮》百合病、狐惑病、阴毒、阳毒四篇内容。十六卷卷末为平脉、辨脉篇内容,作者仅取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加以诠释。全书经纬分明,条理清晰,言语中肯,大有裨于《伤寒论>的研究学习。
  本书作者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卒于乾隆四十一年。沈氏早年习儒,博览典籍,涉猎广博,兼通医学,由于屡第不中,四十岁以后遂潜心医学,研习《内经》、仲景之学及仲景以下历代名家,临证各科,均甚精通。后勤于著作,著有《脉象统类》一卷、《诸脉主病诗》一卷、《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伤寒论纲目》十六卷、《妇科玉尺》六卷、《幼科释谜》六卷、《要药分剂》十卷等,总称《沈氏尊生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前后写成,乾隆四十九年刊印。
  本次校对,以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伤寒论纲目》为底本,改竖排繁体为横排简体,且加以标点。为方便读者阅读,原书方位词“右”径改为“上”,原文通假字、异体字改为通用字,如胎改为苔,内改为纳等。且编者对文中疑难字句做了注音和训释,对文中引文有出入影响阅读处作了校改,且加以说明。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文中还可能有欠妥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 一、 编纂缘起与价值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汇集了十位医学大家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精辟注释与深刻解读,旨在传承、发扬并创新中医经典。本书的编纂,不仅是对《伤寒论》原著的梳理与阐释,更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为后学者提供了系统、深入的学习路径。通过集众家之所长,本书力求在原文基础上,拓展其学术视野,深化其临床应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 内容概述 本书主体内容围绕《伤寒论》六经辨证,以纲目体例,详尽阐述了伤寒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及治疗原则。 1. 伤寒辨证体系的梳理与深化: 六经辨证的精髓: 本书深入剖析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机、证候、传变规律,并结合历代名家经验,对六经辨证的要点、难点进行了细致阐述。例如,在太阳病部分,不仅区分了风寒、风热、中风、伤寒等不同类型,更着重分析了其表里、虚实、寒热的微妙变化。 传变的机理与预后: 重点讲解了伤寒病从六经传变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辨证察微,预知病情的进退。对可能出现的错用药、误诊导致的不良后果,也做了警示与辨析。 病机学说的阐发: 结合十家之注,对伤寒病因、病位、病性的认识进行了深化,阐释了邪气如何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形成各种病证。 2. 方剂学说的集成与创新: 经典方剂的解读: 对《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四逆汤等,进行了详细的方义、药理、配伍、功效、主治的阐释。 加减变化与临证应用: 结合十家名家的临床实践,展示了经典方剂在不同证候、不同患者体质下的加减变化,以及针对具体病情灵活化裁的策略。这部分内容对于指导实际临床用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治法治则的提炼: 提炼总结了《伤寒论》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以及“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核心治法,并阐述了其在不同病证中的应用。 3. 医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历代医家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汇集了十位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医学大家的注解。通过对比、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展现了《伤寒论》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解读和应用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学派在理解和运用仲景学说上的异同。 学术争鸣与思想启发: 很多注解会针对某些疑难病证、争议方药进行深入辨析,甚至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种学术上的碰撞,有助于读者跳出单一的思维模式,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伤寒论》的内涵。 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书中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这些名家注解对后世中医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在临床实践、理论发展等多个层面。 三、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中医药院校学生: 是学习《伤寒论》及其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参考教材,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扎实的伤寒学基础。 中医临床医师: 能够帮助医师深化对《伤寒论》原著的理解,丰富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提高方药应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中医学爱好者: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经典、提高中医素养的爱好者,本书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学者: 是研究《伤寒论》版本、流派、临床应用的宝贵资料。 四、 学习方法建议 1. 研读原著与注解相结合: 先通读《伤寒论》原文,再对照书中十家之注,理解原文的深意。 2. 重点理解病机与方证: 把握每个证候的核心病机,以及与方剂的对应关系,即“方证对应”。 3. 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将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尝试对具体病例进行辨证分析,并灵活运用书中提供的方剂加减方法。 4. 关注不同学派的观点: 学习过程中,注意比较不同注解的异同,理解其背后的学术思想。 五、 结语 《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是一部集学术性、临床性、传承性于一体的医学巨著。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精深领域的大门。通过对本书的深入研读,我们不仅能领略张仲景医圣的伟大思想,更能汲取历代医家的精华,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伤寒论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原著的晦涩让我在深入理解时总有些力不从心。《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这个名字一看到就吸引了我。我曾读过一些单家的注解,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总会有一些疑惑难以解决。而这本书汇集了十位名家的注疏,这就像是把一群最优秀的老师请到我面前,可以让他们互相辩论,互相启发。我最想看到的是,这本书是如何组织和呈现这些不同观点的。是简单地堆砌,还是有经过精心的梳理和编排?我特别想知道,编者是否会有一个独立的视角,对这些大家的不同意见进行评述,或者提出一些更具启发性的思考?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一些看似矛盾的观点,并最终形成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伤寒论学习思路,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进入伤寒论更深层次的殿堂。

评分

最近迷上了古中医,尤其是在看了几部关于伤寒论普及的纪录片后,更是觉得这门学问博大精深。但说实话,原著实在太难啃了,文字古朴,逻辑跳跃,有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好的向导才能走进它。我偶然间看到了《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纲目》,感觉它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单一的注解,而是把十位名家的观点都囊括进来了,这简直太方便了!我不用再费力去搜集各种注解,而是可以直接在同一本书里比较不同大家的见解。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处理那些争议较大的条文的,是直接罗列,还是会有一个编者的观点来引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相对中肯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如果它能在梳理各家观点后,还能提炼出一些共识性的认识,或者指出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毕竟,学习经典,最怕的就是迷失在各种解读中。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在伤寒论学习道路上摸索了多年的中医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个惊喜。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伤寒论,就不能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将十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大家之言汇集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我非常好奇,编者是如何将这些风格迥异的注解进行整合和梳理的?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群经汇注”的效果,让读者能够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领略到伤寒论的不同解读方式?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一些经典条文的深入剖析,看看这些名家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和运用仲景的理论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现代临床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的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伤寒论的书籍。《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这个书名就足以引起我的注意。将十位名家的注疏汇于一堂,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创举。我对伤寒论的学习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很多时候,即使读懂了字面意思,也无法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道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不同学者的视角,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智慧。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的伤寒论知识体系。如果它能够对原文进行条分缕析,并辅以不同学家的注解,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深入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路上的良师益友,帮助我真正掌握伤寒论的精髓。

评分

拿到这本《伤寒论注十人书:伤寒论纲目》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包装精美,纸张也很有质感,一看就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能糊弄出来的东西。我一直对中医,尤其是伤寒学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古籍的阅读起来总是有些晦涩难懂,即便是网上能找到的注疏,也常常是各执一词,难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汇集了十家学者的注解,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概念。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从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理清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书中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古文原文、历代注家观点、以及编者自己的梳理,层次分明,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期待看到不同学派在同一个条文上的辩证,那种思想的碰撞,或许能激发出新的理解和启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深入学习伤寒论的敲门砖,让我能更准确地把握仲景的精髓。

评分

书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东西非常好,经常在京东商城购物,全五分

评分

伤寒论纲目很好选注伤寒论诸家的见解结合沈氏自己经验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评分

很好很便宜送的也快。

评分

这是一本非主流的书,不过也是很有价值的。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评分

这个书,还是不错的,希望包装改善一下

评分

图个便宜,搞活动时候买的,先收藏以备后用。中医经典著作了

评分

非常满意,京东真是特别特别的棒活动价格非常划算,希望京东继续搞活动,为大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评分

大人孩子都很喜欢,励志,实用性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