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閩南,文化多元,民風淳樸,美食遍地……不管瞭解閩南,不瞭解閩南,隻要有機會就該去體驗一下深度遊。《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由颱海雜誌編著,《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帶您從東到西,從北往南,領略閩南鄉鎮的生活氣息,閩南人的衣食住行、風俗喜好、美景佳饌。翻開它,遇見最親切的閩南。Go,帶著這《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遊閩南去吧!
內頁插圖
目錄
風情鷺島
鷺島漁村——遠去漁人的背影
山海交響——翔安縱走綫上的神秘風景
鷺島田園詩——心中難以釋懷的硃砂痣
世外桃源——走進純淨山村的田園畫捲裏
英雄三島——尋找泛黃的戰地記憶
天南鎖鑰——鬍裏山的亞洲第一炮
鄉土漳州
古鎮海衛——兵戎故壘今何在
南靖土樓——古城的優雅復興
東山關帝——對海聽風往事殘
漳州海門——水天一色海門島
長泰山重——山重村裏三重美
龍海騎樓——九龍江畔民國舊影
角力隆教鄉——親曆佘族酬神祭典
草野平和——鉛華洗盡唯留佳話
高安坪水一一華安佘人的桃花源
刺桐名城
茶香安溪——四月茶山淡淡香
繁華蠅埔——女人、蠔屋和大海
施琅故裏——水清沙幼深滬灣
泉州南少林——以武入禪
山城永春——桃源深處覓閑暇
精彩書摘
水岸戲颱,濤聲相伴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人海子的奢侈夢想,其實一直是曾厝按居民的瑣碎日常。海水藍得直逼天際,空氣好得氣暈山西,綠樹茂草填滿雙眸……除此之外,這裏還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討生活;他們的一目三餐很可能是花蛤、魷魚、土豆絲、菠菜;他們在小巷裏泡起功夫茶,聊起天來,時間跑得比兔子還快;和其他地方的中國人一樣,他們愛看戲,愛聽戲。戲裏有愛恨、悲喜、彆離、重逢。
這裏有日常的一切,甚至比一切還多。和其他地方不同,這裏的戲開演的時候,有海濤伴唱,有豚聲相和,有明月當空,有嫦娥偷聽。即使換作悉尼歌劇院,在曾厝按戲颱聽戲的人也未必樂意去。
幾十年前卻並非如此,當時唱戲,甚至戲颱也得臨時搭建。據看守聖媽宮的倪先生介紹,解放前,廈門曾厝按一帶還有“鬥戲”的風俗:村子裏同時請來兩三個戲班,在馬路兩邊擺開陣勢,在同一個晚上演同一齣戲——這是名副其實的“唱對颱戲”。哪傢唱得好,叫好聲高,就留下哪傢戲班繼續唱下去。敗下陣來的梨園戲班難免不服。於是,從“鬥戲”到“鬥氣”,再到“鬥毆”,順理成章。“鬥戲”的風俗在建國之後逐漸消失。
上世紀70年代末,除瞭八個革命樣闆戲,人們終於能夠看到更多彩的曆史人物在舞颱上騰挪身形,拋收水袖,終於能夠聽到跟過的戲。曾厝按的村民們集資,在海邊搭瞭一個鐵架子,每逢有戲班子來演齣,就把鐵架子的頂部用帆布遮住,臨時的簡易戲颱就應時而生。看戲的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爬到大榕樹上,有的小孩騎在爸爸脖子上……十年浩劫之後,人們渴求自然新鮮的文藝。1993年,藉修建環島的契機,曾厝按人拆掉銹跡斑斑的鐵架子,蓋起挑高近10米的漂亮觀戲颱,成為環島路一景。
每年八月初一晚上,來自閩南各市地的薌劇團,你方唱罷我登颱,各領風騷三五晚。演齣會一直延續到農曆十一月。一幕幕經典戲作在海濤伴唱之下,釀著一輪蕭蕭月色上演。打鬥,不必,唱腔的婉轉與幽遠已然“此麯天上有,人間難相聞”;煩惱,不必,沒有比在盛夏的夜晚,在涼風拂麵的海邊聽戲更愜意的事情瞭。
東嶼一個漁村的城市夢
東嶼距海滄的行政中心不遠,是塊風水寶地,開發商一度將東嶼灣比作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因此東嶼也有瞭海滄小香港的稱呼,前幾年,東嶼灣被命名為海滄灣,更可見東嶼的區位優勢。
廈門人說,從西堤望去,東嶼很美,那裏有品嘗不盡的海鮮美味。
東嶼人說,從東嶼灣望去,廈門是夢,那裏繁華,琳琅滿目。
廈門和東嶼之間有訴不盡的情懷,東嶼在變,獨特的區位優勢。注定瞭它將轉身告彆漁村。如今,越來越多的東嶼人趕赴廈門經營各種生意,當然,他們依舊放不下老本行——海鮮買賣。
東嶼三麵環海,三孔石橋“劉三橋”和海邊的石堤曾是連接東嶼和鄰村的陸上通道。一邊是沿海灘塗,一邊是拓荒得來的良田,改革開放前,東嶼就因魚米富饒聞名遐邇。當地有旬俚俗“好材不流過溪,好女不嫁外村”,這是當年東嶼富足的真實寫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嶼之所以富足,還靠廈門的市場。東嶼的男人們將海鮮捕撈上岸後,就把活轉交給女人們,由她們將海鮮送往鷺江道附近的各處碼頭販賣。海滄大橋完工後,廈門人駕車前往東嶼各處酒店排檔品嘗美味,城裏人對土筍凍、土龍湯和小章魚這類海鮮興趣十足,這三樣海鮮因此成為東嶼各處海鮮酒樓排檔的招牌,被譽為“東嶼三寶”。其實,海蠣纔是東嶼的海産主業,挖海蠣,捕撈魚蝦螃蟹纔能見齣東嶼人的艱辛。
……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善哉斯言。不說彆的,光我們福建,區域文化,就有閩中的三山文化,閩西的客傢文化,閩北的理學文化,閩東的佘族文化。
而這些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比如,我們閩南文化,就是一種山海兼備的區域文化。
研究閩南文化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隻是,文化的挖掘,未有窮盡,無非角度有異,內容有彆。
《颱海》雜誌的一群年輕人,執著於閩南文化的采寫,年積月纍,擬結集齣版,取名“最閩南”。
編輯囑我寫幾個字,說是要當“序”。本想婉拒,不僅是自個工作忙,更主要的是,寫序得有感覺,有感觸,有感悟;否則,無病呻吟,畫蛇添足,是要受人詬病的。
我說,看看草稿吧。
一看,還真的覺得有寫的必要。
主要還是,書的作者,都是八零後的。
人說,八零後是喜歡懷舊的一代,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從書中,讀齣他們的筆下的閩南,則不同於其他的閩南;他們的懷舊,也不同於其他年代人的懷舊。
比如,他們筆下的閩南,就不同於學究的閩南。
學究的閩南,是枯燥的閩南,乏味的閩南。
學究的閩南,往往是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歸類,往往是在“死”的材料加上自己一鱗半爪的所謂見解,浪個虛名,或騙幾文銅闆。
而雜誌年輕人筆下的閩南,則是鮮活的閩南,生機的閩南。
遠去漁人的背影,觸發他們傷感的神經;兵戎故壘的殘垣,激活他們飛揚的思緒;時光停滯的巷子,放慢他們匆忙的腳步;氤氳升騰的茶香,定格他們安詳的韻味;彆有風味的小吃,挑戰他們舌尖的感覺……
他們筆下的閩南,也不同於詩人的閩南。
詩人的閩南,是虛幻的閩南,浮華的閩南。
詩人的閩南,是寫意的,是白描的,是跳躍的,是意識流的。讀瞭,更多的是朦朦朧朧,有的甚至是渾渾噩噩。
而雜誌年輕人筆下的閩南,則是思考的閩南,哲理的閩南。
今生繁華,前世難覓。歲月的滌蕩,迷糊瞭曆史的年輪;城市的演繹,剔除瞭人文的沉澱。一輪接一輪的舊城改造,層層剝落人們迴憶的載體,隻剩僥幸殘存、依稀透露著閩南前世的蛛絲馬跡。
這樣的思索,這樣的拷問,城市的決策者、建設者,或許不屑一顧,或許羞愧難當。
但不管如何,年輕人發聲瞭,曆史會聽到,未來會聽到。
細細地品味著他們的文字,眼前浮現齣錯落有緻的紅磚古厝,一棟棟,一層層,在腳下鋪排著,沉默著,猶如小學老師黑闆上一個個漢字,略顯歪麯,略顯端莊,但那卻是歲月與個性較量的結果,曆史與現實媾和的糾結,隱忍而倔強,桀驁而無奈,沒有什麼驚天動地,沒有什麼大開大閤,沒有什麼感情泛濫,一切都是無言的結局,有的是曆經韆百年時光的跌宕,誰也不知道它沉默的外錶下,究竟包藏著多少平靜的往事、堅韌的抗爭。
這樣的閩南,活在我們心中。
《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一張時光的藏寶圖,解鎖塵封的鄉土記憶 翻開《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你並非開啓一場走馬觀花的觀光,而是踏上一段溫情脈脈的鄉愁尋根之旅。這本書,是用鏡頭捕捉的閩南靈魂,是用文字雕刻的時代印記,它匯聚瞭無數個鮮活的瞬間,描繪齣一幅幅飽含溫度與深情的鄉鎮群像。在這裏,每一頁都仿佛是打開一扇塵封的木門,迎麵撲來的,是風吹麥浪的質樸,是海風拂過古厝的低語,是市井生活的熱鬧與閑適。 作者以一顆懷揣敬畏與熱愛的心,深入閩南大地,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承載故事的角落。他不是一位冷峻的觀察者,而是一位虔誠的記錄者,一位能夠與土地對話、與人交心的傾聽者。書中呈現的,並非是官方梳理的宏大敘事,也不是旅遊手冊上的標準化景點介紹,而是真正根植於鄉土的生命力,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依然堅韌生長、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民俗風情、建築肌理、生活方式和人物肖像。 影像的溫度:凝固的時光,流動的生命 《最閩南》最為人稱道的,是其獨具匠心的影像呈現。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圖片,而是精心挑選、耐心等待,用光影的魔術,捕捉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瞬間。 古厝的低語與新生: 鏡頭下的閩南古厝,不再是冰冷的磚石堆砌,而是充滿瞭曆史的迴響。它們或是斑駁陸離,牆頭爬滿綠藤,訴說著幾代人的故事;或是修葺一新,紅磚黛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展現齣古老建築在新時代的生命力。作者會捕捉陽光穿透雕花窗欞灑下的光斑,記錄老屋門前晾曬的衣物,或是屋簷下燕子築巢的溫馨一幕。這些細節,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傢族的繁衍,歲月的沉澱,以及人與建築之間密不可分的羈絆。無論是金碧輝煌的官廳,還是樸實無華的農傢院落,都在作者的鏡頭下,煥發齣獨特的生命力,仿佛每一塊磚石都曾見證過喜怒哀樂。 市井的煙火與人情: 翻閱這本書,你會仿佛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油煙味,聽到討價還價的吆喝聲,感受到熙熙攘攘的人潮。作者的鏡頭不會迴避那些最日常的場景:清晨菜市場的熱鬧,午後茶館的閑談,傍晚街頭的炊煙。他會記錄下賣菜阿婆臉上深刻的皺紋,記錄下孩童追逐嬉戲的身影,記錄下三五好友圍坐棋盤的專注。這些畫麵,傳遞的是最真實的生活氣息,是閩南人民勤勞、淳樸、熱情的生活態度。你不難發現,那些看似平凡的麵孔,在作者的鏡頭下,都凝聚著一種飽滿的生命力,一種對生活的韌性與熱愛。 節慶的喧囂與傳承: 閩南的節慶,是流淌在血脈中的狂歡。無論是春節的鞭炮齊鳴,元宵的花燈璀璨,還是中鞦的博餅盛會,或是地方特有的祭祀活動,作者都用影像忠實地記錄下來。他會捕捉舞龍舞獅的矯健身姿,記錄下虔誠祈福的虔誠錶情,記錄下萬人空巷、共襄盛舉的熱鬧場麵。這些畫麵,不僅僅是節日的慶典,更是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寫照,是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那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匯聚,一種精神力量的凝聚。 匠人的專注與技藝: 在工業化和快節奏的今天,許多傳統手藝正麵臨失傳的危機。《最閩南》將鏡頭對準瞭那些堅守在崗位上的老手藝人。他會記錄下泥瓦匠一磚一瓦壘砌的專注,記錄下木匠一斧一鑿雕刻的細緻,記錄下織女一梭一梭編織的耐心,記錄下製作傳統糕點的精湛技藝。這些畫麵,是對匠人精神的緻敬,也是對即將消逝的寶貴文化遺産的珍藏。每一張照片,都仿佛能讓你感受到手中工具的溫度,聞到材料散發的獨特氣息,體會到指尖傳遞的匠心。 文字的溫度:觸及心靈的敘事 文字並非是圖片的附屬,而是與影像相互輝映,共同構建起《最閩南》的敘事空間。作者的文字,質樸而有力量,不事雕琢,卻能直抵人心。 故事的挖掘與講述: 作者不僅用鏡頭記錄,更用腳步丈量,用耳朵傾聽。他會深入鄉間,與當地的老人、孩童、漁民、農夫攀談,挖掘那些隱藏在歲月深處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或許是關於童年時的趣事,關於年輕時的愛戀,關於麵對生活的艱難如何堅持,關於對傢鄉深深的眷戀。文字將這些口述的故事,以最真摯、最樸實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生活的邏輯和情感的世界。 曆史的鈎沉與解讀: 閩南的鄉鎮,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作者在記錄當下生活的同時,也會關注那些曆史的遺跡,並嘗試去解讀它們背後的故事。比如,一座古老的宗祠,一段斑駁的城牆,一塊刻有古老文字的石碑,都可能成為作者探尋曆史的綫索。他會結閤曆史資料和當地的傳說,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幅曆史畫捲,讓讀者在欣賞鄉鎮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情感的共鳴與傳遞: 《最閩南》最打動人的,是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深厚情感。無論是作者對故土的眷戀,還是對鄉親的敬意,亦或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視,都通過文字得以淋灕盡緻地錶達。閱讀這本書,你可能會在某個瞬間,因為一段文字而濕瞭眼眶,因為一個故事而心生感慨。這種情感的共鳴,源於作者對鄉土最本真的情感投入,也源於讀者內心深處對傢鄉、對根的渴望。 不止於鄉鎮:一個時代的縮影 《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的意義,遠不止於對閩南鄉鎮的記錄。它更是一部時代的縮影,一幅變遷中的中國農村畫捲。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在作者的鏡頭和筆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傳統與現代在閩南鄉鎮的交織與碰撞。古老的宗祠旁可能建起瞭現代化的廠房,傳統的農耕方式可能融入瞭科技的元素,年輕人也許會選擇外齣打拼,但最終還是會迴到傢鄉尋找心靈的歸宿。這種變遷,既帶來瞭發展的機遇,也帶來瞭挑戰。 鄉土的堅守與失落: 很多鄉鎮,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正麵臨著人口外流、傳統文化式微的睏境。《最閩南》捕捉到的,正是這些堅守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可能正在失落的寶貴元素。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需要珍視那些構成我們文化基因的根基。 人與土地的情感連接: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連接始終存在。《最閩南》用影像和文字,有力地證明瞭這一點。那些樸實的麵孔,那些古老的建築,那些流傳的習俗,都凝聚著閩南人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這種深情,是一種力量,一種支撐,一種讓鄉土文化得以延續的源泉。 緻讀者:一場心靈的洗禮 《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是一本值得你慢慢品讀的書。它不提供廉價的慰藉,也不販賣懷舊的情緒。它隻是靜靜地呈現,讓你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 當你翻開這本書,你可能會看到自己兒時的影子,可能會想起故鄉的某個角落,可能會對那些默默付齣、堅守傳統的人們心生敬意。這本書,是一麵鏡子,照見的是我們共同的記憶,是我們內心深處對“傢”的理解。它邀請你一起,用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溫柔的目光,去審視我們腳下的土地,去感受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溫情與力量。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閩南鄉鎮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根、關於情、關於傢國的情書。它用最樸素、最真誠的方式,告訴你:最美的風景,往往就藏在那些最熟悉、最平凡的地方。而最深刻的感動,往往就來自那些,被我們日漸忽略的,最本真的生活。 《最閩南》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一次心靈的洗禮,一場與鄉土的深情對話。它讓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寜靜,一份歸屬,一份對生命最質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