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通信技术(第2版)》主要介绍数字通信的相关技术及其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通信技术(第2版)》共分7章。第1章介绍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及通信网的概念;第2章介绍数字终端技术,包括脉冲编码调制和时分复用原理;第3章介绍数字复接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复接原理、同步数字系列SDH;第4章介绍数字信号的传输,主要包括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与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数字信号频带传输的概念与现代数字调制技术及调制解调器;第5章介绍差错控制编码,包括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第6章介绍现代数字通信系统,主要介绍数字通信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包括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网络;第7章提供了本课程的两个实训教学项目:“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的分析与测试”及“数字频带通信系统的分析与测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通信技术(第2版)》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及成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应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数字通信系统概述
1.1 通信系统及其特征
1.1.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1.2 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 信息与信号的概念
1.2.1 基带信号与频带信号
1.2.2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
1.3 数字通信
1.3.1 数字通信系统
1.3.2 数字通信的特点
1.3.3 数据通信
1.4 信道
1.4.1 有线信道
1.4.2 无线信道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6 通信网简介
1.6.1 通信网的组成
1.6.2 通信网的分类
1.6.3 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
1.7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7.1 接入层将继续呈现多种技术共存
1.7.2 传送层将走向智能化和融合
1.7.3 控制层将实现业务与控制相分离
1.7.4 应用层的业务发展是关键
1.7.5 支撑层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1.7.6 终端和用户卡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练习与思考题
第2章 数字终端技术
2.1 脉冲编码调制
2.1.1 抽样
2.1.2 量化
2.1.3 编码
2.1.4 再生
2.1.5 解码
2.1.6 滤波
2.2 PCM编解码器
2.2.1 单片编解码器的结构
2.2.2 Intel2914单路编解码器
2.2.3 PCM系统中的噪声
2.3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
2.3.1 增量调制
2.3.2 差值脉冲编码调制
2.3.3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的原理
2.4 时分复用原理
2.4.1 时分多路复用、帧结构的基本概念
2.4.2 30/32路PCM基群帧结构
2.4.3 30/32路PCiVl基群终端机的构成及性能指标
2.4.4 PCM高次群
本章小结
练习与思考题
第3章 数字复接技术
3.1 数字复接原理
3.1.1 PCM复用
3.1.2 数字复接
3.2 准同步数字系列PDH
3.2.1 PCM端机框图
3.2.2 PDH数字复接系统结构
3.2.3 PDH传输体制的缺陷.
3.3 同步数字系列SDH
3.3.1 SDH概述
3.3.2 SDH信号的帧结构
3.3.3 SDH的复用结构和步骤
3.3.4 开销和指针
本章小结
练习与思考题
第4章 数字信号的传输
4.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理论
4.1.1 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
4.1.2 关注基带传输的目的
4.2 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4.2.1 码型变换原则
4.2.2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4.3 眼图
4.3.1 无噪声时的眼图
4.3.2 存在噪声时的眼图
4.3.3 眼图的模型
4.4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4.5 数字调制
4.5.1 二进制振幅键控
4.5.2 二进制移频键控
4.5.3 移相键控
4.6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4.6.1 正交振幅调制
4.6.2 最小移频键控
4.6.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4.7 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4.7.1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4.7.2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4.8 调制解调器
4.8.1 MODEM的功能
4.8.2 MODEM的分类
4.8.3 MODEM的性能指标
4.8.4 MODEM的应用
本章小结
练习与思考题
第5章 差错控制编码
5.1 差错控制编码概述
5.1.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5.1.2 差错控制方式
5.1.3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5.1.4 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
5.2 几种常用的检错码
5.2.1 奇偶校验码
5.2.2 行列监督码
5.2.3 恒比码
5.2.4 正反码
5.3 线性分组码
5.3.1 线性分组码的基本概念
5.3.2 汉明码
5.4 循环码
5.4.1 循环码概述
5.4.2 常用循环码
5.5 卷积码
本章小结
练习与思考题
第6章 现代数字通信系统
6.1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6.1.1 移动通信的特点
6.1.2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6.1.3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6.1.4 TD-S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6.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6.2.1 数字光纤通信概述
6.2.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6.2.3 光纤通信网络
6.2.4 波分复用技术
6.3 卫星通信系统
6.3.1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6.3.2 卫星通信系统原理
6.3.3 卫星通信多址联接方式
6.3.4 VSAT卫星通信系统
6.4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6.4.1 数字微波通信概述
6.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6.4.3 数字微波网的构成形式
6.5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6.5.1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通信
6.5.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6.5.3 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
6.5.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本章小结
练习与思考题
第7章 数字通信系统实训
7.1 实训项目一: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的分析与测试
7.1.1 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简述
7.1.2 语音编解码通信系统的分析与测试
7.1.3 数字复接与解复接系统的分析与测试
7.1.4 线路编解码系统的分析与测试
7.1.5 锁相环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7.1.6 项目报告
7.2 实训项目二:数字频带系统的分析与测试
7.2.1 数字频带通信系统简述
7.2.2 汉明编译码模块的分析与测试
7.2.3 数字调制与解调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7.2.4 项目报告二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3.1 数字通信系统
信道中传输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如图1.4所示。图中信源编码的作用是把信源发出的连续信号变换为数字序列。信道编码的作用是将信源编码输出的数字序列人为地按一定的规则加人多余码元,使得在接收端能发现错码或纠正错码,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信道解码的作用是发现或纠正传输过程中引入的差错,解除信道编码所加入的多余码元。调制和解调只是对用模拟传输方式的数字通信系统才是必须的,信源解码的作用是把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有:
1)收发两端消息与电信号之间互换的过程、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及数字式基带信号的特性。
2)抗干扰编码与解码,即差错控制编码问题。
3)数字调制与解调原理。
4)保密通信问题:当需要保密通信时,可对基带信号的“0”、“1”序列进行人为“搅乱”(即加上密码信号),称为加密。此时,在接收端需要恢复原来的“0”、“1”序列,称为解密。
5)信道与噪声的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6)同步问题:数字通信是一个一个码元传送的,接收端接收时必须与发送端节拍相同,否则会因收发步调不一致而造成混乱。这称为“码元同步”或“位同步”。此外,为了表述消息内容,基带信号都是按消息特征进行编组的,因此在收发之间一组组的编码规律也必须一致,否则,接收时消息的真正内容将无法恢复。这称为“群同步”或“帧同步”。
1.3.2 数字通信的特点
进入2l世纪以来,数字通信发展十分迅速,在通信领域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这是因为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抗噪声性能好。模拟通信待传送的信息包含在信号的波形中,当波形叠加上噪声后,无法将噪声去掉。数字通信待传送的信息不包含在“0”、“1”码的码形之中,而是包含在码元的不同组合之中。虽然噪声可以使码元的波形产生失真,但可以对码元进行判决、再生,只要再生后的码元组合不变,就可以恢复原来的信息。因而采用再生的方法,可以消除噪声的积累。
2)差错可控。信号在传输中出现差错可以采用各种差错控制编码的方法加以控制,从而有效地改善通信的质量。
3)保密性强。数字信号易于加密,便于实现保密通信。
4)便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交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许多设备和终端接口都适用于数字信号,因而便于与数字通信系统相连接。
数字通信的缺点是它所占用的系统带宽比模拟通信要宽。以电话为例,一路模拟电话常占据4kHz带宽,但一路数字电话要占64kHz的带宽。模拟电视信号一般只要6MHz带宽,数字电视则要100MHz带宽。
……
前言/序言
通信是现代社会三大基础结构之一,是社会机体的神经系统。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三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3G的特点是“两网并存”——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相结合,这个新运营模式伴随而来的是通信技术人才的巨大缺口。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是培养现代通信技术人才的必修课。
《数字通信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能够适应现代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本教材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主要技术问题。教材内容新颖、条理清晰、应用性强。编写过程中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过深的数学分析,侧重概念的引出及整个系统的组成原理。本教材还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编写了数字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实训项目,为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改革,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提供了依据。
本教材共分7章。第1章概述了通信的基本知识。第2章至第5章分别介绍了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数字终端技术、数字复接技术、数字信号的传输以及差错控制编码。第6章篇幅较大,介绍了四种现代数字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及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7章提供了本课程的两个实训教学项目,包含6个系统测试任务。
根据开设专业的不同,学校可适当选择本教材的章节。建议通信类专业选择1~5章及第7章的内容,参考学时为70学时。电子或计算机类专业可选择1-5章及第6章部分内容,亦可酌情选择第7章的实训内容,参考学时为90学时。
现代通信的基石:深入浅出数字通信技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通信已如空气般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的流畅通话,到高清视频的点播,再到物联网的广泛连接,这一切的便捷与高效,都离不开数字通信技术的支撑。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数字通信技术学习体验,引领您穿越信号的世界,掌握信息传输的核心奥秘。 一、 数字通信的魅力:为何如此重要? 我们为何需要数字通信?这得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本质说起。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如同声波的起伏,但其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导致信息失真。而数字通信则将信息编码为离散的二进制比特流(0和1),这种编码方式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在复杂的信道中传输,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数字通信是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础,支撑着从个人通讯到全球网络的庞大体系。 本书将带领您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阐述数字通信相较于模拟通信的优势,以及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数字通信如何在军事、医疗、金融、娱乐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未来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5G、6G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 数字信号的诞生:从源头到比特 数字通信的第一步,是将原始信息(如语音、图像、文字)转化为数字信号。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精妙的技术。 信号的采样与量化: 模拟信号如何变成离散的样本点?这就像是用一连串快照记录下连续的画面。本书将详细讲解采样定理,解释采样频率的选择如何影响信号的恢复精度。量化则是将连续的样本幅度映射到有限的离散值,如同将彩虹的连续色彩划分成有限的色块。我们将深入探讨量化器的设计,以及量化误差如何影响数字信号的质量。 编码技术: 为了有效地表示信息,我们需要将其转化为二进制比特流。本书将介绍各种重要的编码技术,包括: 信源编码: 如何用更少的比特表示相同的信息,实现数据压缩,提高传输效率。我们将深入研究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等无损压缩算法,以及JPEG、MP3等在图像和音频压缩中的应用。 信道编码: 如何在比特流中加入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检测和纠正错误,确保传输的可靠性。我们将详细讲解线性分组码(如海明码)、卷积码、Turbo码和LDPC码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数字调制: 如何将编码后的数字比特信息加载到载波信号上进行传输。我们将系统介绍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以及正交振幅调制(QAM)等基本调制方式,并探讨更高阶的调制技术及其优势。 三、 信号的旅程:穿越信道的挑战 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穿越各种媒介,这些媒介被称为“信道”。信道并非完美无缺,噪声、衰减、失真等都会对信号造成影响。 信道模型: 本书将介绍多种典型的信道模型,如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衰落信道等,帮助读者理解不同信道环境下信号传播的特性。 噪声与干扰: 深入分析各种噪声的来源及其对信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信号处理技术降低噪声的干扰。 衰减与失真: 探讨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衰减现象,以及多径效应等导致的信号失真,并介绍相应的补偿技术。 四、 信号的归来:精准的接收与解码 在接收端,数字信号需要被准确地接收和解码,恢复出原始信息。 匹配滤波与最优接收: 介绍如何设计匹配滤波器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噪比,以及最优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解调与译码: 讲解与调制过程相对应的解调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信道编码的冗余信息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我们将深入分析最大似然译码、最大后验概率译码等译码算法,并探讨它们的复杂度与性能。 均衡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均衡器来补偿信道引起的符号间干扰(ISI),提高信号的接收性能。 五、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建:从原理到实践 掌握了基本的数字通信原理,我们还需要了解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合成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 基带传输与带通传输: 区分这两种基本的信号传输方式,并分析它们的适用场景。 多址技术: 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往往需要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接入。本书将介绍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和空分多址(SDMA)等关键的多址技术,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用户共享的。 同步技术: 信号的正确接收离不开精确的同步,包括载波同步、定时同步等。我们将探讨各种同步方法的原理和实现。 误码率(BER)分析: 学习如何评估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即误码率,并了解影响BER的各种因素。 六、 现代数字通信的璀璨成果 本书在介绍核心原理的同时,还将结合现代数字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让读者对数字通信技术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移动通信系统: 从早期的2G、3G,到如今广泛应用的4G、5G,我们将梳理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历程,并重点介绍其在信息传输、语音通信、数据业务等方面的重要突破。 无线局域网(WLAN): 探讨Wi-Fi等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家庭、办公等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卫星通信与光纤通信: 简要介绍这两种重要的通信方式,理解它们在长距离、大容量信息传输中的独特优势。 七、 展望未来:数字通信的无限可能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带领读者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下一代移动通信(6G): 探讨6G可能带来的技术革新,如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广的连接范围,以及其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影响。 物联网(IoT)通信: 深入分析物联网设备之间如何进行低功耗、高密度的通信,以及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在通信中的应用: 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通信系统的设计、优化和管理,例如智能信道估计、智能资源调度等。 本书力求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以丰富的图表和例题,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字通信技术的精髓。无论您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数字通信技术感兴趣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本书都将是您学习和探索数字通信世界的理想指南。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理解信息如何穿越时空,洞悉现代通信的强大力量,并为未来通信技术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