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史是近年來擁有廣泛關注者的曆史學研究方法,一個人的視角摺射整個時代是這種方法的特色,因而能夠在反映曆史大環境、大趨勢的同時把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寫得引人入勝,是一種外行也有興趣的曆史學研究、寫作方法。名著如《奶酪與蛆蟲》《馬丁蓋爾歸來》等都是這種研究方法的産物,在國內也都很有影響力。但在中國史領域,以這種方法進行的研究還不多見,《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1857-1942)》可謂目前罕見的成功範例,顯然將吸引大批讀者的關注。
全書以撰寫傳主劉大鵬其人的生平故事為主要內容,平易近人,趣味性強。
海報:
《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以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一位山西紳士劉大鵬的日記為核心資料,描繪齣其人作為儒者、孝子、商人、議政者、農民的不同身份狀態下的人生景況,討論瞭中國在從傳統社會轉型為現代社會的動蕩中下層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生活的睏難、身份認同的焦慮,以及由此而來精神的摺磨與堅守。從一個人的遭遇摺射齣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中國知識群體的轉型之痛。
《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提供瞭一份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曆史獨樹一幟、纔華橫溢,又充滿深刻人文關懷的敘述。從一位偏僻鄉村下層紳士的視角,它使讀者宛如置身於這一遙遠的時空之中,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來理解國傢大事如何與日常生活發生接觸,以及這些大事對於生活和普通民眾觀念的真正(常常與直覺相悖)影響。在這一點上,與浦愛德(Ida Pruitt)的《漢傢女兒》(A Daughter of Han)頗為類似。
——羅威廉(William T.Row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通過探索劉大鵬生活與事業的不同側麵,瀋艾娣復活瞭一位儒傢信徒眼中中國從帝製嚮共和的轉變曆程。劉大鵬的許多觀點,在其中年之時就已淪為許多人的笑柄,我們無法分享;但他對於新發展的批評,卻頗有說服力。這便是本書成功之處的一個明證。他的一生猶如一份索引,使我們得以一瞥那一時期地方社區所麵臨的種種機遇,以及最終的凋零。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芝加哥大學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呈現齣一種近乎古老的沉靜力量。它摒棄瞭現代文學中常見的炫技和張揚,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一個人的成長軌跡。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個措辭或某個意象的組閤。這種緩慢而富有韻律的閱讀體驗,讓人仿佛參與瞭一次漫長的冥想。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環境的渲染,華北的土地,那種蒼涼而又蘊含希望的色調,通過文字被精準地復現齣來。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投射。你讀到的不是一個抽象的“農民”形象,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體,他的喜怒哀樂都深深根植於他腳下的那片熱土。這種文學質感,使得全書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文的關懷。
評分這本書給予讀者的最大饋贈,或許是關於“時間感”的重塑。我們現代人被切割成無數個碎片化的時間單位,而書中的敘事,則更像是一條緩緩流淌的長河,沒有急流險灘,隻有永恒的嚮前。這種敘事節奏,強迫你放慢腳步,去體味那些被我們高速生活所遺漏的細節——比如對光影變化的敏感、對自然節律的敬畏。它讓人反思,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究竟是獲得瞭多少外在的成就,還是安穩地度過瞭多少個日齣日落。這位華北鄉居者的生平,雖然看似平凡,卻因其跨越百年的堅韌,成為瞭一個關於生命本質的深刻寓言。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進行一次無聲的對話,充滿瞭智慧的迴響。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仿佛一扇通往舊日時光的門被輕輕推開。我一翻開,首先被那種質樸而又深沉的筆觸所吸引。它不是那種追求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是像一位老人在壁爐旁,緩緩講述著自己漫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這種敘事方式,讓人感覺非常真實,仿佛就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泥土氣息和炊煙味。書中對鄉野生活的描繪,細緻入微,從季節的更替,到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每一個場景都像是一幅褪色的老照片,但你又能從中感受到鮮活的生命力。它讓我思考,在那個物質匱乏但精神世界或許更為豐盈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看待生死、財富與情感的。這種對“生平”的深入挖掘,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命宣言。
評分讀完此書,我久久不能平靜。它最讓我震撼的,是那種對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細膩捕捉。書中描繪的那個時間跨度,恰好橫亙瞭中國曆史上最劇烈動蕩的時期之一。然而,作者並沒有過多渲染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鏡頭對準瞭一個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我仿佛能感受到,當外界的風暴來臨時,那個遠離塵囂的鄉居者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呼吸,如何保護自己僅有的那一點精神傢園的。特彆是對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比如一頓飯的準備、一場不期而遇的鄉鄰間的口角、或是對一年收成的期盼——作者都賦予瞭極大的情感重量。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使得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能更真切地體會到“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和哲學。
評分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射齣我們與祖輩生活方式的巨大鴻溝。我一直好奇,在那個沒有便捷交通、信息傳遞主要依靠口耳相傳的年代,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如何構建起來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案例。它細緻地展現瞭鄉土社會那種緊密、有時甚至有些窒息的社群關係,以及個人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書中對傳統禮儀、宗族觀念的描摹,既有對其消亡的哀嘆,也有對其維係作用的客觀記錄。它沒有簡單地對過去進行美化或批判,而是采取瞭一種審慎的、近乎人類學的觀察角度。這種平衡的視角,讓讀者能夠以一種更加成熟和理解的姿態,去麵對我們文化基因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部分。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創意傢居第一任,國學大師龔鵬程之妻,遊藝自喜,熱愛生活的人是能從點滴之中發現和體悟美的。《萬物有靈應識我》,傅一清譜一首詞以為本書之序,開篇即特立獨行,涵納她對傢的用心、藝術的奇思、對美追求的方式,在東方式的審美意趣中
評分書的內容非常不錯,視角比較獨特
評分本書以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一位山西紳士劉大鵬的日記為核心資料,描繪齣其人作為儒者、孝子、商人、議政者、農民的不同身份狀態下的人生景況,討論瞭中國在從傳統社會轉型為現代社會的動蕩中下層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生活的睏難、身份認同的焦慮,以及由此而來精神的摺磨與堅守。從一個人的遭遇摺射齣清末民初中國社會、中國知識群體的轉型之痛。瀋艾娣,牛津大學博士。曾任教於哈佛大學,現為牛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華北鄉村、地方宗教與社會、清末以降的社會文化等。
評分寫劉大鵬的書,還不錯,值得看下
評分先提價後無貨,京東生意呱呱的
評分也是各種公號推薦,應該能派上用場。“萌”本意指草木初生之芽,2003年開始被日本動漫愛好者用作描述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時,産生一種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後發展為對這類可愛、幼稚形象的描述。能夠被稱為“萌”的,通常是具有甜美純真、討人喜歡等特質的人或事物。近年來,“萌”及其衍生的“萌文化”藉助日本動漫和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力,迅速席捲全球,成為日本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象徵。
評分比我想象中的要薄得多呃。不過還不錯。
評分一如既往的支持京東,很便宜,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