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中国历史连续性的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郭静云教授《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甫一问世,便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仔细观摩二里头、偃师及郑州商城和殷墟的相关材料后,郭静云对于殷墟与其他遗址表现出的差异性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于是一路顺藤摸瓜,开始延续着文献和考古资料给出的轨迹,探究殷墟究竟代表着什么国家。正如腰封所言:谁才是东方的“苏美尔”,“夏”又在何方?郭静云向大众描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上古文明起源故事。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论及的范围颇广,但主要围绕着殷商上古帝国之前的历史、殷商集权政体的形成,以及殷商王族来源等几个问题。不同于以往先秦史研究以文献为主、考古为辅的方法,《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更多的是从考古资料着手,并认知到文献形成的立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结论是五帝、尧舜、禹汤等早期神话,是由不同文明的故事及英雄传说整合而成。其中源自长江古文明的成分相当高。但因为在历史上商周政权是代表北方族群打败南方古老文明的事实,一切神话便是经过北方族群传给后世。这也是世界其他古文明常见的情况。中国上古文明其实就起源于江汉淮流域。并且在殷商之前的文明中,存在过一个先楚文明,它的规模、传统及国家化的程度,可能是当时所有古文明族群中*高、*为辉煌的。
郭静云,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中山大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具有二十余年的研究、教学、田野考古与博物馆工作经验。擅长在世界史的比较视野下,以考古、艺术、文献、古文字诸领域的互补考证研究中国上古及先秦历史与文化。
摘要
图录
前言
上编 多元文明与集权之滥觞
导论
第一章 殷商文明的渊源
一、学界对殷商文明渊源的论辩
(一)中原说
(二)东来说
(三)西北说
(四)北来说
(五)东北说
(六)东南说
二、殷商文明的多元成分与整体化的趋势
三、郑偃与殷商文明的相异性
(一)出土兵器的情况及类型
(二)礼器类型及纹饰
(三)制作礼器的材料
(四)神兽崇拜
(五)王冢形状
(六)殉人和人牲
(七)人牲民族的属性
(八)马车的出现
(九)甲骨金文的出现
(十)郑偃和殷墟的地理及路线关系
(十一)总结
第二章 中原青铜早期的文明渊源
一、偃师二里头是中原文明发祥地吗?
二、江河之间青铜早期文化的背景
(一)新石器时代江北的农产演化及传播
1.原始黍、稻农作区域,以及稻作北传的趋向
2.沿海线
3.淮河线
4.汉水支流线
5.河南新石器末期到青铜初期稻作的情况
(二)新石器南北文化的传播方向及路线
1.文化北传和人们北移的趋势
2.沿海线
3.淮河线
4.汉水流域线
(三)总结
三、“云梦泽的苏美尔”:江河联合城邦国家文明之形成
(一)长江中游新石器、青铜之际文化概述
(二)新石器晚期、青铜早期的长江中游古城文化
(三)汉水古国的社会生活
1.考古文化类型
2.灌溉与洪水防御
3.农耕社会信仰、共同祭礼与神权
4.联合城邦国家的统一性
5.人口扩展与开拓河汉平原
6.汉水人开拓河汉平原的北界
(四)汉水古国的继承者
1.石家河全灭之说
2.石家河文化变迁史实背景
3.汉水古国文明的再兴与继承者
(五)“中原”定义为“江河中原”的概念
四、江河中原:青铜早期的南北关系
(一)二里头农产
(二)“二里头类型”:文化的地理范围以及发祥地的问题
1.江河中原青铜早期文化的共同性
2.郑洛、江汉、成都平原地区三角形的关系
(三)江汉与郑洛地区的资源来源问题
1.农作物和生活物品
2.玉料和绿松石
3.金属料
4.总结
五、盘龙城与郑偃:郑邑的南土或荆楚的北土
(一)商人南土之说的矛盾
(二)盘龙城与早期汉水古国的关系
1.文明的传承与信仰的演变
2.器型的传承与演化
3.铸铜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4.建筑的传承
5.丧礼的传承
6.总结
(三)盘龙城考古类型:殷商之前“先楚”文化的范围
六、三代、三苗、九黎与荆楚:文献的蛛丝马迹
(一)阅读屈原的疑难
(二)传世正统历史中的蛛丝马迹
1.五帝的故事
2.夏的传说
(三)殷商集权与古楚文明的衰落阶段
1.殷商灭楚:汉北考古的反映
2.殷周灭楚:甲骨金文的线索
(四)萌芽与没落:零散出土遗物之隐意
(五)总结
余论:殷商之前几种江河文明的范围及其国家化的程度
(一)青铜早期先楚、先吴、先越、先蜀文明的范围
(二)郑邑、偃邑在江河大文明的角色
第三章 青铜早期西北文化的历史意义
一、夏为西北古国说的矛盾
二、夏墟陶寺古国
(一)陶寺来源问题与汾河流域地区的特质
(二)陶寺铜器来源的问题
(三)陶寺出土南方文化的遗物
(四)陶寺古国兴废与气候变化
三、黄河北游“先戎”类型的族群
(一)陕北出土玉器之谜
(二)牙璋起源之谜
(三)上古文明与“先戎”掠夺集团
四、二里头:边界地区的城堡
五、总结
第四章 殷商文明形成与东北青铜早期文化的角色
一、东北文明的独特性与文明之问的来往
二、夏家店彩陶之谜
三、东北金属器与青铜文明的形成
(一)夏家店早期金属器
(二)东北铸锻技术与金属料来源
(三)多元族群的流动区
四、殷墟建都以前的东北及太行山以东之华北地区
(一)辽西地区
1.本土制造与南北交易的问题
2.最早的族徽铭文
(二)冀北刘家河
(三)河北平原与周围地区
(四)太行山
五、总结:东北青铜早期的文明与殷商的形成
第五章 殷商集权国历史的新阶段
一、独特性与集权性
二、跨王室族群的贵族、异族的通亲
三、信仰之结合
四、神权与军权;巫师和王位
五、斩首之礼
(一)上古文明中人牲的身份
(二)先楚文明人牲斩首之礼
(三)神兽噬人头的造型与斩首礼的关联性
(四)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牲斩首礼的特点
(五)头骨饮器的问题
(六)殷商文明人牲斩首礼的演变
六、集权国家的王族问题
第六章 古亚洲驾马历史和游战的生活方式
一、从驾驭马车推论殷商王族的民族属性
(一)乘马为殷商王族的特征
(二)从汉文文献看马车来源
(三)有马、有车、有马车三种情况之区分
(四)“游民”的人类属性相当殷商王族
(五)两河流域的东源与中国的西源
(六)殷商王族的关键角色
二、青铜时期亚洲乘马游战族群的活动
三、从驯马到乘马
(一)柏台文化:驯化马匹的第一阶段
(二)辛塔施塔文化与乘马车战争的起源
四、加喜特族发源地之谜
(一)哈萨克草原和两河流域的空间关系
(二)里海东岸路线与哥诺尔土丘文化
(三)里海西岸路线与鲁查申文化
五、殷商王族与西亚文明来往依据
(一)亚美尼亚山脉在乘马文化中的作用
(二)马商对“汉高加索大语系”形成的作用
(三)殷人与白种人接触的依据
(四)殷商王族将麦子视为赐福天瑞
(五)殷商王族对大理石的重视
(六)牛角礼器
(七)日辰的来源问题
1.十日名号为殷商王族的标志
2.殷人作谥名仅用十日,而不用十二辰
3.十二辰来源的问题
4.十二辰与十日相配意义
(八)帝星为崇高的对象
第七章 殷商王族的发祥地和进入中原的路线
一、殷商马车传人中国的路线问题
二、中亚马和蒙古马的马类问题
三、殷人族群的成分研究
四、殷商崇拜老虎的渊源
五、总结
第八章 殷商王族建国的动机、过程和历史意义
一、气候冷化的因素
二、殷商王族建都的考古线索:洹北古城的属性问题
三、文献中的线索
四、殷商王族统治中原的历史意义
五、“本土”与“外来”概念
结论
余论一 语言与文字:试论殷商文字之发源与形成
一、如何探索殷商文字的来源?
二、古文明文字产生的若干规律
(一)举例一:古埃及文字
(二)举例二:古地中海族群的文字
(三)举例三:埃兰、波斯文字的演化
(四)举例四:古西亚楔形文字
(五)多种种族、语言共享文字的若干规律
(六)总结
三、汉字文明的滥觞:神话线索
四、考古发现殷商之前文字的痕迹
(一)文字的属性问题
(二)长江、淮、汉流域早期文字雏形
1.早期江淮文字
2.早期江汉文字
3.“祖”形之索隐
4.“神”字来源之谜
5.江河地区早期符号——兼谈眼形符号之谜
6.青铜早期时代几种线形文字的出现
7.总结:长江流域为早期文字的发祥地
(三)黄河流域早期文字符号比南方晚出
(四)东北文明的因素
(五)河北台西文字符号
(六)长江中游文字传承的疑问
五、殷商文明的多元性、语言属性、文字系统
六、结语
余论二 殷商王族祭日与祖妣日名索隐
导论
一、十日系统的文化属性
二、学界针对日名问题的论辩
(一)生日或死日
(二)社会中的分组标志
(三)占卜选日
(四)死后卜选与生人已有日名的矛盾
三、探究日名的基本原则
(一)生人日名与曰名庙号的区别
(二)不同受祀者的十日祭名
四、丧事中日象的隐义
(一)殷人十日信仰和十日一旬时间概念
(二)殷人拜日观念
(三)日象和日名在丧葬信仰中的作用
(四)从入地到乘日升天而宾于帝——兼论“宾于帝”卜辞的隐义
五、生人日名的问题
结语
中编 政权承前启后:殷周王室的关系
导论
第一章 出土史料中的商周王室关系
第二章 传世文献的蛛丝马迹:伯夷叔齐的故事索隐
第三章 从西周甲骨文看殷周王家关系
余论
下编 商周文献中历史观念形成脉络考
第一章 商周文献类型及历史记载的萌芽
第二章 历史时间观念何时形成之刍议
第三章 春秋以前史官的身份
二、殷商文明的多元成分与整体化的趋势
就上述六种说法而论,虽然没有任何一个能够解决全部问题,并对殷商文明的所有特色提出圆满的解释,却也各有言之成理的证据基础。笔者认为,或许上述说法都反映了一部分事实,但也有同样的盲点,即将殷商看作由单一族群发展出来的文明。实际 上,殷商是相当多元复杂的文明,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到了殷商时期逐渐融合成文明大国的形态。
笔者认为,从新石器晚期到殷商之前时代(大约公元前3500—前1500年间),在当今中国境内陆续形成了一些小、中型国家。例如西北地区传家门、皇娘娘台、柳湾;山西陶寺、垣曲龙王崖中层;中原平粮台、大河村四期以上、后冈、二里头、二里冈;东北至河 北牛河梁、东山嘴、夏家店、刘家河;江南良渚、马桥、凌家滩、尉迟寺、大溪、屈家岭、石家 河、龙马宝墩;鲁南花厅、山东大汶口上层、龙山等等各地遗址,其显示出的人口密度、经济与文化生活、社会阶层、宫殿或庙宇的建筑痕迹、酋长或领袖的大墓、令牌形的礼器、 类似文字的符号刻纹等等,均符合古国存在的情况与特征。而以上所举,仅是目前已发现古国遗址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这些城邦或国家中,有些彼此同族,关系可能比较密切,即便是异族之间,也有明显 的来往。我们以前只用考古学“遗址”以及同类遗址的“文化”概念来解读所见的现象, 可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些遗址代表古代人群的社会聚落。这些社会有自己的制度、人群的阶层关系,有贵族、祭司、君主,有祭礼与政权中心。文献中没有留下这些国家或城邦的名称。五帝、尧舜等传说也无法用以描述这段史前的情况。传世神话可能与这些古国有某种程度的关系,但已难知其关联如何,尤其不同族群的城址数量往往超过神话中的记载。我们无法听到这些不同族群古国的传说,也没有源自这些国家的文献流传下来。但考古显示,距今5500—4000年以来,不同地方文化,或早或晚,都逐步进人了古国时代。
直至距今4000年前后,有些古国在冲突之中开始合并、分裂。可是在殷商之前,恐怕尚未形成一个大型的集权国家。从中原到京津的范围中,发现了许多人口集中、宫殿建筑发达的前殷商时期遗址。到了殷墟时期,这些遗址规模普遍缩小,反映其人口变 少。笔者认为,这显示出早期政治、文化中心四处分立的状况,逐渐演化成单一的统治中心。
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时期,同时存在着几个文化相近的同族、异族国或城邦,东北夏家店地区则有另一族群建立的小国及城邦,西北、南方、江浙东南、四川等地也有许多不同族群的小、中型国家。当时这些分布在中原、东北、南方等地区的国家或属地,彼此间可能发生战争、交易或存有各种经济、文化来往。但在殷商时期,部分东北、河北、鲁 北以及中原的小、中型国家被合并,或成为殷商的属国。殷商王族占领了数个小国,毁灭其政治中心,或通过联盟、联姻的方式加以并吞,建立起集权国家。再往后两百年,殷商国家的结构即以殷墟为中心,所以在其体系内的偏远地区,人口才会变少,经济与文化也较落后。直至殷商末期,这些地区才渐有起色,到了周朝时,更有了新的发展。
透过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殷商时期之前仍有一些大的地域性差异。直至殷商统治者建立了集权国家,殷商大国的文化,才清晰表现出其多元性的渊源。殷商遗址中还可见到这些具备不同地区属性的遗物。这就说明了殷墟文化属多元文明的事实,中原、西北、东北、鲁北、江浙、江南等前商文化皆参与了“殷商文明”的形成。但显然殷商 文明还不足以网罗天下,因为在同一时期的周遭地区里,尚存有其他文明或国家(如三星堆等)。尽管如此,殷墟文明已涵盖了几种原来独立存在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中原和东北文化。考古学家经常强调,殷商之前有几个不同的文化体系,诸如中原郑偃、东北夏家店、鲁北岳石、河北下七垣等,此外还有长江的良渚马桥、吴城、石家河等文化,这些都是构成殷商文明的渊源之一。
唯有此种理解,才能解决单一来源说的矛盾。也才能解释殷商文明的资料为何如此丰富多元,代表信仰的礼器也呈现出多元混合的现象。例如,中原和东北是殷商文明最重要的两个成分,以时间脉络观之,中原与东北、河北在殷商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往来。这些地区都有许多同样的青铜礼器出土;只不过就陶制用器和青铜兵器来看,两种文化类型仍不一致,建城的方式、结构和宫殿建筑都完全不同(中原是土城、东北是石城),墓葬的结构、生活方式亦不相同。就礼器而言,除了相同的部分,两地也各有许多独自出现的特殊礼器。故纯以殷商之前的时代论之,这两种文化之间实看不出有传承的关系。直至殷墟时期,这两种文化才彼此结合,形成同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型文明。以二里头、二里冈、中原地区文化来看,东北是外族的文化;若从殷商文化的景况来看,则东北和中原都是先祖文化。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殷墟在许多具代表性的层面,来自东北的传承性胜过了其与中原的关系。此外,还可以在殷墟文明中观察到鲁南、江浙等文化的成分。从陶器和普遍用品、平民生活来看,则以李伯谦和张渭莲所强调的下七垣文化成分较高,这应是殷商文明落脚于河北平原的证明。
殷墟遗址的墓葬方式也出现各种观念纷呈的状况。包括殷商王族在内,遗址中许多墓主采取头朝北方或北偏东方的状态下葬,约占所有墓葬的42%—45%,为比例最高者。另外,头朝南方的约接近30%,向东的有15%。,向西占15%左右。除了仰身葬之外,还发现有俯身、侧身、屈肢等不同的埋葬方法。单一族群的小国,通常会有固定的 丧葬传统,殷商以前的小国,墓葬基本上都有规律性,例如多数墓主的头向一致,或贵族为仰身直肢、平民为侧身屈肢等。然而殷商遗址中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墓葬方式,这也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殷商所并吞的地区,虽仍以其本族的墓葬方式为主,但亦可见有不同型式的墓葬。说明殷商之前各种文化亦非完全相同,唯其多元程度还不如殷商大国。
因此,“商族的起源”本身就不是妥当的命题。殷商是由几个不同的文化、族群共同塑造的多元文明,并没有单一纯粹的“商族”存在。发现殷商文明的多元性,使我们在讨论殷商民族渊源时,必须将问题分成两个层次:其一是构成殷商文明的族群,其二才是 统治殷商的王族。
在讨论殷商王族的属性前,必须先了解“商”概念的涵义。殷墟甲骨文把自己的国家称之为“商”,但如果以殷商为标准来观察殷商之前的古城,既无法显示与殷商类似的多元为一体的面貌,也没有许多殷商的代表性成分。从考古来观察,殷商之前的中原、 河北、鲁北、东北各有独立国体的存在;;而在殷商时期,除了有几个国体结合成新的殷商大国外,也形成共同的制度、礼仪、整体化的信仰观念、文字记录,具备了上古帝国文明的内涵及外形。因此,虽然殷商之前的青铜文明与殷商有传承关系,但两者仍有非常关键的差异性存在。前者似由几个各自独立的古国文化组成,虽然彼此来往,却互不统属;;而后者是已经整体成形的古文明集权大国(或许可谓“上古帝国”)。在实际的考古现场,也足以看出殷商之前和殷商的系统性差异。
可是与历史纪录对照,殷墟只能符合盘庚之后的商朝情况,故被命名为晚商。至于盘庚之前的“早商”(或分为早、中商),则今日所有研究论文、教科书、考古报告,都将二里冈时期郑州、偃师的城址称为早中商时期的“商城””,或称郑、偃城为早商都,而洹北城称中商都(二里冈古城在上层后期虽然没有废毁迹象,但不知何故,学者们认为它已失去都城的地位)。无论如何,郑偃两座古城,都被视为殷商之前早中商时期的“商城”,盘庚之前的商王居处。但与此同时,已有部分考古学者提出,郑偃“商城””与殷墟“商城””之间的差异性过大。下文中,笔者将简略地列出郑偃和殷商的几项重要区别。据此可知这两区遗址确实是出自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文明。
……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2、这种书应该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他的脚注也不过是说明作者的论述的出处
评分此书讲殷商为主,各地域和领域都有涉及。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阅读和研究。京东送货快
评分京东的一贯套路,优惠前,先涨价,鉴定完毕
评分好书,大开本精装,厚,内容翔实
评分很好,很好,很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收藏,京东的速度一如既往的快啊。
评分颠覆思想
评分2、这种书应该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他的脚注也不过是说明作者的论述的出处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