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原鄉

茶之原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謝文哲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4854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4617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2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推薦一:“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鐵觀音的生長故鄉——安溪的人文筆記
  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齣版,係閩南書院(籌)課題研究成果。
  要瞭解一種茶、一種茶的文化,必須走近孕育這種茶的那片土地,走進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經生活過的人們的世界中去。
  推薦二:第一部茶鄉大地風土考察著作,北大人類學教授作序推薦
  在機器統治的時代,在城市鋼筋水泥叢林中,通過一本茶的風土誌,反思手工時代的遺産和傳統文化的記憶。
  推薦三:一棵植物,改變瞭一個地方、一群人,豐富美好瞭這個世界。
  誰人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安溪茶諺
  真正的品茶、愛茶之人,不僅能品齣茶的自然香味,些許對人生的感悟,還能體味齣蘊藏其中的風土與人文氣息。站在一個新的視角,去認識茶鄉大地的悠久曆史與文化,感受生長在這獨特地域的數代茶人的生活狀態。

內容簡介

  

  《茶之原鄉》是一部關於中國名茶安溪鐵觀音原産地——安溪的風土誌。
  作者迴溯三百年時光,與曆史對話,從安溪這“不可復製”的自然、地理、人文環境中,探尋鐵觀音這一偉大植物發源於安溪山岩之上的因緣際會。跟隨作者走遍安溪的山川丘壑、村落茶田,我們會發現正是這茶鄉大地的山、水、人、情,彆樣的風土,孕育瞭安溪鐵觀音的“觀音韻”與“非常意”。
  端起一杯醇香的安溪鐵觀音,我們品嘗到的不僅僅是植物的、天然的“聖妙香”,其中還蘊涵著安溪人對天地人倫的敬畏崇仰之心、安溪大地深厚質樸的風土氣息,流動著安溪鐵觀音與安溪茶鄉、與廣袤世界間的動人傳奇。

作者簡介

  謝文哲,福建安溪人,1969 年3月生人。大學畢業後,從事高中教育十年,後在地方黨政機關擔任新聞、宣傳、齣版工作至今。興趣為地方文史、民俗研究。中學階段開始寫作,撰寫大量詩歌、散文、評論和新聞作品,創辦多種報刊雜誌,先後齣版《門裏門外》(海風齣版社)《安溪鐵觀音——一棵偉大植物的傳奇》(由世界圖書齣版公司、颱灣世界書局、美國Prunus 齣版公司同步齣版發行簡體中文版、繁體中文版和英文版)等著作。

精彩書評

  

  安溪,土沃而人稠,風淳而俗樸。真東南形勝之地。
  ——詹敦仁


  安溪僻落一隅,而山産萬物。厥土惟沃,掌地成田。石岩溪洞,秀麗澄瑩,皆可書也……
  ——安溪縣誌


  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樨心。
  ——連橫(颱灣史學之父),《安溪鐵觀音》


  我必須說,我在安溪見識到的文化,是尊貴的。
  來自安溪的一種物——鐵觀音,無疑是地方“物我關係”的重要體現。
  ——王銘銘

目錄

簡目

序 王銘銘

自 序

捲一 基因或密碼

捲二 風土之種種

捲三 走讀安溪

捲四 儀式、尊嚴和“我”

附 錄

後 記

齣版後記

細目

序 王銘銘

自 序

捲一 基因或密碼

鐵觀音密碼

鐵觀音非思

性情鐵觀音

安溪圖騰

溪水音韻

無茶不成禮

茶神辨

鐵觀音文化談

鐵觀音、無限多樣性和社會

捲二 風土之種種

茶 路

鐵觀音風土

尋找祖母的氣息

我自安溪來

紫霞雲天林鶴年

弘一大師與安溪茶

安溪城事

捲三 走讀安溪

茶之原鄉

美麗的大坪,我的傢

湖頭的守望

闖齣尚卿

龍涓大地上的事情

祥華的坐標

閩南形勝,龍門首焉

造物紫雲山

行走福田,慢下來

白雲從藍田來

城廂,城廂

捲四 儀式、尊嚴和“我”

有關莊嚴

思想者是怎樣誕生的

密碼1989:青春的渡口或記憶

盛世中華1992 的茶粒大義

美的覺醒

吃茶去

無不是茶

最美的風景在眼前

西行迷思

附 錄

風 土

鐵觀音,我們的鄉愁

後 記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捲一 基因或密碼
  鐵觀音密碼
  雪災年代
  清順治十三年( 1656) 正月大雪。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 正月大雪,三日方消。
  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 正月大雨雪。
  清康熙六十年( 1721) 正月二十七、八兩日,積雪,四山皆白,三日方消。
  清雍正元年( 1723) 正月初六日,大雪,平地積(雪)深尺餘,山頭數日不化。
  清雍正五年( 1727) 正月大雪。
  清雍正六年( 1728) 正月初六大雪。
  清乾隆十六年( 1750) 正月大雪。
  這份記錄安溪曆史上發生的自然災害大事記,轉引自兩本具有充分可信度的曆史文獻,一是清乾隆丁醜年間由官方編修的《安溪縣誌》,一是 1994年由安溪縣政府組織力量修撰齣版、迄今為止最為全麵翔實的《安溪縣誌》。為瞭行文的方便,我稍作綜閤,但不影響來自官方資料的嚴肅性與權威性。國有史,邑有誌。具有“資治、教化、存史”之功效的地方誌,可以幫助我們識縣情、知興替、明得失、弘傳統,當然,更重要的是,以史誌為鑒,還可以勉今人,啓後人。
  那麼,一份歸入《雜誌·災祥》體例、而屢屢載於邑誌的天氣記錄,究竟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角度,供後人比較研究,從而發現其“無意義”之中隱藏的“意義”?人們常說,曆史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交匯點,其實,曆史事件與曆史事件之間的交匯點更值得我們仰賴智慧,尋找蛛絲馬跡,細心詳勘,綜閤加以推斷,從而使記憶重現、真相還原。
  看到這份天氣記錄所涵蓋的時間段(大約從 1656年到 1750年),我突然産生一種研究的旨趣:在 18世紀 20至 30年代,素來“燠熱”“鼕無冰雪,或不禦綿”的安溪,連續數年“大雨雪”“大雪”“積雪”,氣候驟然變冷。《安溪縣誌》代錶著官方權威,史官不可能錯載誤錄,況且在一個重農業、輕工商的時代,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觀察有著足夠的耐心,雨雪不分、霜冰不辨的情況幾乎不可能齣現。分析後可能得齣的結論隻能是,“雪災年代”從此將在安溪曆史上産生意義深遠的影響。
  研究中國曆史時,人們常犯的兩個錯誤在於,當我們追求中國社會的“整體性”時,會導緻一種“單一性”的敘述睏境,從而無法解釋中國社會的復雜現實;當我們麵對中國社會的“多樣性”時,又常常將中國社會割裂為一些碎片,最終背離在社會整體之上觀察中國的視野。正是這兩類錯誤,導緻我們目前所開展的鐵觀音物種研究,經常遊離於“整體性”之外,不能或難以將鐵觀音置放於安溪社會曆史演進的大環境之中,重傳說,輕科學,缺乏實證求索的精神。
  關於安溪鐵觀音源起的王、魏“二說”,未見於 1994年前的官方史誌已是不爭的事實。我這裏想說的不是“王說”“魏說”的真僞,因為曆史的真相不能一概以是否見諸史誌為標準和依據。隻是想換一種視角——說猜想也無不可——來追問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因為無論是“王說”還是“魏說”,都顯然沒有真正解決物種起源的問題。神話固然是美好的,充滿著遐想無邊的詩情空間,但觀世音菩薩畢竟沒有親手在巍巍的南岩山上栽種過鐵觀音這樣一棵神奇的茶樹。
  那麼,這棵神異的茶樹又是從哪裏來的?憑空從地裏頭長齣來嗎?如果植物也有“前世今生”,那麼,鐵觀音的“前世”又是什麼?睏擾我多年的一連串問題,在這份“大雪成災”的天氣記錄麵前,似乎一下都有瞭答案——不同的曆史事件在各自不同的時空運行,對於一種即將到來的動人交匯,人類誰都無法預知,這就是自然的造化。
  神天與人天
  關於鐵觀音發源的王、魏“二說”,散見於安溪史誌和各種文集,雖然行文描述存在不少差異,但都與兩個重要年份 1725年(“魏說”)、1736年(“王說”)相對應。也就是說,鐵觀音誕生於安溪茶鄉 1725年至 1736年的大緻曆史區間,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細心的讀者就此可能已經發現,安溪史誌上所集中記載的“雪災年代”與此有著驚人的重閤,兩者之間是曆史的巧閤還是曆史的必然?如果是曆史的巧閤,那麼鐵觀音物種的源起隻能是永遠都無法解碼的科學之謎瞭;如果是曆史的必然,則“雪災年代”對鐵觀音物種的源起所産生的關鍵性作用,就不能被後來研究者輕易地推在一邊。相形之下,前者令人興味寡然,後者令人心血怦動。
  煌煌韆年安溪文明史,修誌七部,除明嘉靖和清康熙、乾隆三種版本留存於世,餘皆散佚。披閱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重印刊行的三種古代版本可以發現,從開始有地震、山崩、旱澇等災情記載的宋 1067年至今,安溪近韆年縣史總共發生過不足 10次大雪成災的事件。依據我的記憶,安溪最近發生的一次“雪災事件”是在1977年12月12日。而集中在18世紀20至30年代的有5次,占一半之多。也就是說,對人類能造成災難的大雪,有一半多降到 1720年至1728年這個曆史區間瞭。從氣象學的角度而言,1720年至 1728年也就成為安溪氣候史上非常值得注意的年代瞭。
  不妨進行一番純文學意義上的想象與描述:18世紀 20至 30年代的每年鼕天(時間)。安溪山川大地(地點),大雪紛飛,銀裝素裹(事件起因)。急劇下降的氣溫,使缺少抵禦雪災經驗的安溪民眾措手不及。尤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山坡上辛勤開墾齣來的茶園遭大麵積凍毀,損失慘重(事件發生、發展)。雪災過後,王仕讓、魏蔭(人物)齣現在房前屋後、峰麓山巔,四處尋挖未被凍死的茶樹以便補苗。此時,遭雪災凍壓而頑強幸存的幾棵茶樹——一個新的茶樹品種——鐵觀音誕生瞭(事件高潮、結局)。
  我的這種研究方法固然漏洞百齣,實在經不起推敲,但卻是值得關注的。因為現在雖然不能用“雪災年代”的具體氣候數據,來證實氣候變化對茶樹新品種的誕生造成多大影響,卻可以根據物種進化的規律和現代育種方法,從中發現奧妙所在。物種是自然的産物,而自然無非是陽光、空氣、水等因素。自然環境變化對物種進化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即是典型一例。據此,我們完全可以從邏輯上作一個大膽假設:“雪災年代”誘發茶樹基因變化,誕生瞭鐵觀音。
  假如這就是曆史的真相,那麼,集中發生在 18世紀 20至 30年代安溪大地上的“雪災事件”同樣呈現齣事物利弊參半的兩麵性。所謂禍兮福倚,現在看來,這場給昔日安溪先民造成重大損失的“雪災事件”,卻是一個由大自然主持進行的“物種新試驗”,為後世韆韆萬萬的安溪人帶來巨大的福祉。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茶之原鄉:鐵觀音風土考察》捲一 基因或密碼

關於安溪鐵觀音源起的王、魏“二說”,未見於 1994年前的官方史誌已是不爭的事實。我這裏想說的不是“王說”“魏說”的真僞,因為曆史的真相不能一概以是否見諸史誌為標準和依據。隻是想換一種視角——說猜想也無不可——來追問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因為無論是“王說”還是“魏說”,都顯然沒有真正解決物種起源的問題。神話固然是美好的,充滿著遐想無邊的詩情空間,但觀世音菩薩畢竟沒有親手在巍巍的南岩山上栽種過鐵觀音這樣一棵神奇的茶樹。


茶之原鄉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茶之原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茶之原鄉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茶之原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迴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瞭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颱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韆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纔高高舉起瞭“茶道”這麵旗幟,並總結齣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瞭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評分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閤,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瞭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麵,也是韆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3]

評分

  

評分

   比如一個30歲的公務員,先給作者普及瞭量子泡沫、時間悖論、多宇宙學說等常識,當麵批評瞭量子物理學傢不懂邏輯,後者很羞愧。然後他宣布自己是從另一個宇宙穿越來的,他們那個宇宙已經發明瞭反重力器。作者問:那你可以做一個齣來給我看嗎?他像看一個白癡一樣看作者:我又不是機械或者物理應用學傢,我怎麼知道怎麼做?你們地球有噴氣飛機,你做一個給我看看?

評分

    像西坪這樣一塊土地,謝文哲說它“有著意義非凡的地理特徵”,“這裏不僅僅是5萬多西坪人休養生息的一塊地盤,還是世界茶葉文明的一處發祥地,彌漫著聖地文化的無限價值。”西坪人發現和培育“茶中之王”安溪鐵觀音,並將傢鄉繁育的各種茶樹種苗帶至武夷山,繁殖齣新的茶種。不僅是武夷山,在颱灣落地生根的烏龍茶也是西坪人的原創。

評分

    不僅西坪,安溪大地各個鄉鎮與茶的血脈關係,唇齒相依,在謝文哲的筆下一一展示。如果僅僅在為安溪評功擺好,為茶評功擺好,未免失之粗淺;不過謝文哲的主旨是要強調“土地是自然萬物之容器”,土地容得瞭一切,土地創造瞭山川精華,土地創造瞭“大地的道德”。觸摸到土地的“靈魂深處”,纔知道土地不能隨意褻瀆,不能隨意蹂躪,土地的淪陷即是人的淪陷。土地的創傷無可抹平,土地的死亡,人連哭泣都來不及。沒有土地哪來的人?同理,沒有土地,就沒有鐵觀音。

評分

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瞭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瞭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瞭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寜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緻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緻靜……”

評分

Great!Great!Great!

評分

很好很給力,真是沒話說。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茶之原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