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碧岩录》是与《坛经》比肩的禅宗一书,日本视为国宝;它开茶禅一味、诗禅一味、字禅一味、教禅一味、禅禅一味、儒禅一味之源。
九百年来未有人能全解。本书为首次全译精注本,阅读无障碍。
《学而丛书:碧岩录》既是讲述禅理的语录,也是禅文学的名著。收录了一百则的古则公案,每则公案均有“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五种文字。“垂示”是圜悟禅师提醒弟子们注意每则公案的要点。“本则”是雪窦禅师挑选的一百则精彩的公案,其内容都是古圣先贤的言行。首先有一“举”字,意思是“我举出来给你们看”,所以也叫做“话头”。“颂古”这段偈颂是雪窦禅师歌颂前面的古则公案。“着语”又名“下语”,就是在“本则”及“颂古”里面各句下所注的细字。“评唱”在“本则”及“颂古”之后,是圜悟禅师对相关因缘故事详细讲解,而且作一个概括的总评论。
雪窦重显(980-1052),俗姓李,字隐之,遂州(今四川遂宁)人。宋代云门宗僧人。幼而英迈,精勤读书,善于作文,爱好笔墨,以云月为友。出家后参于光祚,吃其棒而开悟,随侍五年。曾在灵隐寺修持三年,后应曾会之请住持雪窦山资圣寺,学徒云集。仁宗赐予紫衣及”明觉大师”之号。
圜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著。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圜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圜悟……给予参禅的人以很大的方便,所以当时用”丛林学道诠要”,”留示丛林,永垂宗旨”,”欲天下后世知有佛祖玄奥”等语赞美它。禅宗五宗七派的祖师们本来各有机用,不易”凑泊”,自《碧岩录》出而有”敲门砖”可寻,禅风又为之一变。
——鉴安
雪窦之颂古,已与学者以大影响,而绝灭《碧岩集》之大慧,乃朱子同时之先辈,故宋学勃兴之黄金时代,即《碧岩集》流布极盛之时代也。朱子青年时爱读《大慧语录》,想如斯风潮中,其他儒者多少必接触禅家语录欤?
—— 林科棠
《碧岩录》在禅宗内声望极高,与《坛经》一起被称为”合璧”之作,因为其中的禅机太浓了,太”专业化”了。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圜悟佛果克勤禅师。
——冯学成
导 读——《碧岩录》与中国文化之转型
序 言
(一)圣谛第一义
(二)赵州至道无难
(三)马祖日面佛月面佛
(四)德山挟复问答
(五)雪峰粟粒
(六)云门日日好日
(七)惠超问佛
(八)翠岩眉毛
(九)赵州四门
(十)睦州掠虚汉
(十一)黄檗噇酒糟汉
(十二)洞山麻三斤
(十三)巴陵银碗里雪
(十四)云门一代时教
(十五)云门倒一说
(十六)镜清啐啄机
(十七)香林坐久成劳
(十八)忠国师无缝塔
(十九)俱胝只竖一指
(二十)翠微禅板
(二十一)智门莲花荷叶
(二十二)雪峰鳖鼻蛇
(二十三)保福长庆游山次
(二十四)铁磨老牸牛
(二十五)莲华峰拈柱杖
(二十六)百丈独坐大雄峰
(二十七)云门体露金风
(二十八)南泉不说底法
(二十九)大隋随他去也
(三十)赵州大萝卜头
(三十一)麻谷持锡绕床
(三十二)定上座佇立
(三十三)陈操具只眼
(三十四)仰山不曾游山
(三十五)文殊前后三三
(三十六)长沙芳草落花
(三十七)盘山三界无法
(三十八)风穴祖师心印
(三十九)云门花药栏
(四十)陆亘天地同根
(四十一)赵州大死底
(四十二)庞居士好雪片片
(四十三)洞山无寒暑处
(四十四)禾山四解打鼓
(四十五)赵州七斤布衫
(四十六)镜清雨滴声
(四十七)云门六不收
(四十八)招庆翻却茶铫
(四十九)三圣透网金鳞
(五十)云门尘尘三昧
(五十一)雪峰是什么
(五十二)赵州渡驴渡马
(五十三)百丈野鸭子
(五十四)云门却展两手
(五十五)道吾一家吊慰
(五十六)钦山一镞破关
(五十七)赵州田厍奴
(五十八)赵州分疏不下
(五十九)赵州何不引尽
(六十)云门拄杖化龙
(六十一)风穴家国兴盛
(六十二)云门中有一宝
(六十三)南泉斩却猫儿
(六十四)赵州头戴草鞋
(六十五)外道良马鞭影
(六十六)严头收黄巢剑
(六十七)傅大士讲经竟
(六十八)仰山汝名什么
(六十九)南泉画一圆相
(七十)沩山讲和尚道
(七十一)五峰和尚并却
(七十二)云岩和尚有也
(七十三)马祖四句百非
(七十四)金牛饭桶
(七十五)乌臼屈棒屈棒
(七十六)丹霞吃饭也未
(七十七)云门饼
(七十八)开士入浴
(七十九)投子一切佛声
(八十)赵州初生孩子
(八十一)药山麈中麈
(八十二)大龙坚固法身
(八十三)云门古佛露柱
(八十四)维摩不二法门
(八十五)桐峰庵主作虎声
(八十六)云门厨库三门
(八十七)云门药病相治
(八十八)玄沙三种病人
(八十九)云岩大悲手眼
(九十)智门般若体
(九十一)盐官犀牛扇子
(九十二)世尊升座
(九十三)大光这野狐精
(九十四)楞严不见
(九十五)长庆阿罗汉三毒
(九十六)赵州三转语
(九十七)金刚经罪业消灭
(九十八)天平行脚
(九十九)忠国师十身调御
(一百)巴陵吹毛剑
垂示云:
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至于截断众流,东湧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看取雪窦葛藤。
译文:看见山后有烟升起,虽然隔着山却可推想山那边着了火;看见墙边现出牛角,虽然隔着墙却可推知墙外有头牛。举一可以反三,一眼就能分辨铢两的细微差别,这些小智小慧对于出家人来说司空见惯。但是说到具备超群、玄远的真知灼见,在东涌西没、动荡不安世界中,在顺逆各种环境下,都能收放自如地接化众生,什么人可以做到?且看雪窦禅师如何理清言语、知见的纠葛。
本则:
举:梁武帝问达磨大师(说这不唧□汉。):“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是甚系驴橛。)?”磨云:“廓然无圣(将谓多少奇特,箭过新罗,可杀明白。)。”帝曰:“对朕者谁(满面惭惶,强惺惺。果然,摸索不着!)?”磨云:“不识(咄!再来不直半文钱。)。”帝不契(可惜许,却较些子。)。达磨遂渡江至魏(这野狐精,不免一场懡□。从西过东,从东过西。)。帝后举,问志公(贫儿思旧债,旁人有眼。)。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和志公赶出国,始得,好与三十棒。达磨来也!)?”帝云:“不识(却是武帝承当得达磨公案。)。”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胡乱指注,臂膊不向外曲。)。”帝悔,遂遣使去请(果然把不住,向道不唧□。)。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也好一时赶出国。),阖国人去,他亦不回(志公也好与三十棒,不知脚跟下放大光明。)。”
译文:举例:梁武帝问达摩大师:“什么是圣谛第一义①?”达摩大师回答:“廓然无圣②!”武帝又问:“我面对这个人是谁?”达摩回答:“不认识。”
达摩与武帝话不投机,就渡过长江北上去到魏国。后来,武帝将这件事告诉了志公和尚,志公问道:“陛下,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武帝答道:“不认识。”志公却说:“他就是传授佛心印的观音大士。”武帝听了很后悔,想遣派使者将达摩请回来。志公说:“别说陛下派使者去请,就是全国上下所有的百姓都去请,他也不会再回来了。”
评唱:
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便能于后头。
与武帝对谭,并二祖安心处,自然见得。无计较情尘,一刀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虽然恁么,能有几人?
武帝尝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经》,感得天花乱坠,地变黄金。辨道奉佛,诰诏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谓之佛心天子。达磨初见武帝,帝问:“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磨云:“无功德。”早是恶水蓦头浇。若透得这个“无功德话”,许尔亲见达磨。且道:起寺度僧,为什么都无功德?此意在什么处?帝与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论真、俗二谛。据教中说: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此是教家极妙穷玄处。帝便拈此极则处,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云:“廓然无圣。”天下衲僧跳不出,达磨与他一刀截断。如今人多少错会,却去弄精魂,瞠眼睛云:“廓然无圣。”且喜没交涉。五祖先师尝说:“只这廓然无圣,若人透得,归家稳坐。”一等是打葛藤,不妨与他打破漆桶,达磨就中奇特。
所以道:参得一句透,千句万句一时透,自然坐得断把得定。古人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达磨劈头与他一拶,多少漏逗了也。帝不省,却以人我见故,再问:“对朕者谁。”达磨慈悲忒杀,又向道:“不识。”直得武帝眼目定动,不知落处。是何言说?到这里有事无事,拈来即不堪。端和尚有颂云:“一箭寻常落一雕,更加一箭已相饶,直归少室峰前坐,梁主休言更去招。”复云:“谁欲招。”帝不契,遂潜出国。这老汉只得懡□,渡江至魏。时魏孝明帝当位,乃此北人种族,姓拓跋氏,后来方名“中国”。达磨至彼,亦不出见,直过少林,面壁九年,接得二祖,彼方号为:壁观婆罗门。
梁武帝后问志公。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曰:“不识。”且道与达磨道底,是同是别?似则也似,是则不是。人多错会道。前来达磨是答他禅,后来武帝是对他志公,乃相识之识,且得没交涉。当时志公恁么问,且道作么生只对,何不一棒打杀,免见搽胡。武帝却供他款道“不识”,志公见机而作,便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取,好不唧□。当时等他道“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亦好摈他出国,犹较些子。
人传:志公天鉴十三年化去,达磨普通元年方来。自隔七年,何故却道同时相见?此必是谬传。据传中所载,如今不论这事,只要知他大纲。且道:达磨是观音,志公是观音,阿那个是端的底观音?既是观音,为什么却有两个?何止两个,成群作队。时后魏光统律师,菩提流支三藏,与师论议,师斥相指心,而褊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端居而逝,葬于熊耳山定林寺。后魏宋云奉使,于葱岭遇师手携只履而往。武帝追忆,自撰碑文云:“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复赞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且道:“达磨即今在什么处?”蹉过也不知。
译文:达摩在南印度隔海远观,看到中国有大乘根器之人 ①,于是就泛舟扬帆,横渡大海而来。只传心印法门 ②,为迷途众生开示指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③。如果能有如此见地与修证,就能获大自在,心不随一切言语而转,迥脱根尘,当下成就,领悟佛法要旨。
达摩与梁武帝对谈禅理,知道为二祖慧可安心的故事自然明白 ④。六根六尘,一刀截断,清清静静,洒洒落落,不生烦恼,不必再去分辨是是非非,不用再患得患失。可是,能做到这样的人,世间能有几个?
武帝曾经身披袈裟,亲身讲授《放光般若经》,甚至于得到天花乱坠、土地变为黄金这样的神奇感应。他不但自己信奉佛法,依照经教修行,还发出诰书,诏示天下,修建寺庙,度人为僧,被奉为“佛心天子”。达摩第一次见到武帝的时候,武帝问:“朕修建寺庙,度人为僧,所造功德如何?”达摩答:“没有功德。”这话就像被人当头浇了一盆脏水。若能参透这句“没有功德”的话,保证你能亲见达摩祖师,亲证亲悟。回头来说,修建寺庙,度人为僧,为什么都无功德?这到底说的什么意思?
武帝和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太子一起讨论过真谛与俗谛。根据经教的说法,真谛要阐明对实有的否定,俗谛则要阐明对空无的否定,而认为真谛、俗谛融通不二,就是最上乘的真理,是经教学说最高妙的所在。武帝拿这个最高妙的义理来问达摩:“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回答:“廓然无圣。”普天下的出家人跳不出这段纠缠,达摩将它一刀截断 ①。现在有多少人误解了其中的意思,反而费神去揣摩,只干瞪着眼像鹦鹉学舌一般说道:“廓然无圣。”与达摩本意全然没有关系。五祖法演先师曾经说过:“这句‘廓然无圣’,如若有人能够参透,可以回家安坐了。”反正一样是要扫除纠缠、啰唆的陈词滥调,索性把它打破到底,达摩的回答是最奇妙的了。
所以说,参透这一句,千万句一下子都参透了,自然能够稳居安坐,把握镇定。古人说:“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达摩劈头盖脸地给了武帝一句,泄露了多少真义。可是武帝没有省悟,反而依附于人见、我见,接着又问:“我对面这个人是谁?”达摩是慈悲心肠,还是回答:“不认识。”结果听得武帝眼珠子忽转忽停,不知该如何回答,到这番地步,说什么都不是了。应端和尚有个颂子:“一箭寻常落一雕,更加一箭已相饶。直归少室峰① 前坐,梁主休言更去招。”接着说,谁还想去招他回来呢?武帝与他话不投机,达摩悄悄地离开了梁国,赧然地渡过长江去到魏国。此时北魏孝明帝在位,北魏原是北方的鲜卑人,姓拓跋氏,后来才入主中原,扬名中国。达摩到了那儿,也不出来见人。直至少林寺,面壁了九年,后接引了二祖慧可,人称“壁观婆罗门”。
后来,梁武帝就此事询问志公禅师,志公问道:“陛下,您还认识这个人吗?”武帝答道:“不认识!”武帝所说“不认识”与达摩说的“不认识”,是否相同呢?好像一样,实则不同,对此人们多错误的理解。
其实,之前达摩说的“不认识”是回答武帝关于禅的提问,后来武帝回答志公的“不认识”是一般相识的认识,两者截然不同。当时志公这么问,武帝为何正经地作答,而不一棒打杀,以免被糊弄。武帝回应说“不认识”,志公即抓住机会,说道:“他就是传佛心印的观音大士。”武帝听了很后悔,想立即派遣使者将达摩请回来,这一行动真是很干净利落。那时,当志公说“他就是传佛心印的观音大士”的时候,也把志公驱逐出国,那还差不多。
人们相传志公和尚于天鉴十三年② 圆寂,而达摩祖师则是普通元年③ 才到中土,中间相隔七年之久,为什么说是他们同时相见呢?这不成了“关公战秦琼”吗?可见这一定是讹传。如今,我们只根据记载,具体是非且先不必去考证,只要明白大概的意思和寓意就好了。大家说达摩是观音,志公也是观音,到底哪个是真正的观音呢?为什么又有两个观音?又何止两个,还有成群的善用机锋者。
当时后魏的光统律师、菩提流支三藏法师与达摩祖师论议佛法,达摩主张破除法相、直指人心。可是心胸褊狭的人无法接受,竟然生起加害之心,多次投放毒药加害于他。每一次达摩都能自救脱险,直至第六次被人加害之际,达摩觉得教化众生的因缘已尽,禅意也已传给合适的人,于是不再自救,端坐逝去,被葬在熊耳山定林寺。后魏宋云出使西域时,据说在葱岭看见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走过。
武帝追忆起这段因缘,亲自撰碑文写道:“唉!见到了真人,又以为没见过;碰到了真义,却又错过。从今往后,我只有自怨自恨了。”又再写了一偈语,赞道:“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如今,有谁知道达摩在什么地方呢?就算与他擦肩而过,也未必认识他。
……
学而丛书:碧岩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学而丛书:碧岩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开新卷
评分禅宗的书,一定要慢慢地读,放在生活中去品。禅宗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明白的,也不是能看明白的,而是在生活中感悟到的。这是这本《碧岩录》给我的最大启示。不要去说什么是大师,也不要去说什么后学,在禅的境界下,在禅的指向下,一切都是机缘,一切都是修行。能够在生活中修行好的,一定是对生活有很好的感悟,很深的感受,很切的感觉,这就是禅。衣食住行处处皆禅机——慢慢读,不要畏惧文言文,不要尽心白话文,相信自己的感受,最为重要。
评分但那里面,没有野拓要找的她。她犹如没有魂灵的烟雾,消失得如此彻底。
评分研究研究禅宗的公案,
评分很不错非常好很喜欢特别的
评分真心看不懂啊,看来我不是上上智!
评分好书,就怕自己看不懂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与想象中差不多,都是好的产品!
学而丛书:碧岩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