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套装全2册)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海帆,汤燕,陶诚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大学图书馆
  • 墓志
  • 拓片
  • 目录
  • 古代史
  • 文物
  • 历史研究
  • 金石学
  • 文献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0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51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8
套装数量:2
字数:33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套装全2册)》收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现藏全部墓志拓片,共10194种。从汉代到民国时期均有,其中唐代为最大宗,达6000余种。出土地以中原为主,江西中部有一定规模,另有63种朝鲜出土墓志。
  全稿分为正文、附录两部分。正文收录原刻、翻刻墓志。附录收录汉刑徒葬砖(附录一)和伪刻墓志(附录二)。
  其中,每条目录著录内容包括:1.正题名;2.原题名(志石首题、尾题、盖题、额题等)、别名;3.责任者;4.墓志年代;5.墓志出土地及流传、现藏地;6.书体;7.行款;8.拓片尺寸;9.附注;10.著录文献(出现频次高或书名较长的文献用简称);11.原刻拓片藏本情况(包括各复本典藏号、数量、印本、失拓等内容);12.翻刻拓片藏本情况。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墓志拓片,品种多,数量大,在国内外均属前列;传世收藏及版本类型尤为全面系统。这些拓片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有极高的版本和文物价值,不乏一些孤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墓誌朝代與年號目次
東漠
三國魏
兩晉
十六國
南朝宋
南朝齊
南朝梁
南朝陳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高昌



武周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十國
北宋
南宋
偽齊




南明

民國
附錄一東漢刑徒葬磚
附錄二偽刻墓誌
著錄文獻一覽
著錄文獻簡全稱對照
題名拼音索引
責任者拼音索引
墓誌出土地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石刻史学通论》 一部融汇考古学、史学与碑刻文献学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部特定的墓志收藏名录,而是以一种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数千年石刻文献的发生、发展、形制演变及其所蕴含的史学价值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论证。它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岩石和碑刻所留下的物质化记忆。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石刻史学的基础理论、断代流变及其区域特征,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坚实的学术方法论。 第一部分:石刻文献的物质基础与本体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构成石刻文献的物质载体——石头、碑、碣、墓志的本质属性,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择逻辑。 一、材料选择与地域矿物学 作者首先考察了自商周至明清,不同地域的石材偏好。例如,汉魏时期北方多用花岗岩与砂岩,因其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与耐风化的特性;而唐宋以后,南方如徽州、浙江地区的墓志则大量采用精细的青石或大理石,这不仅反映了石材加工技术的飞跃,也暗示了墓主阶层对墓葬形制和书风的更高要求。本书详细比对了不同石材的物理特性——硬度、密度、纹理对手写体转刻为线刻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的影响,并讨论了河流冲积、山体剥蚀等自然因素如何影响了石刻的存留状态与辨识难度。 二、书刻技艺的演变与工匠群像 石刻的“刻”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与技术。本书细致剖析了自秦汉的“隶书刻法”(重笔画结构,侧重浑厚感)到魏晋的“楷书瘦硬笔法”(力求表现笔锋的锐利与提按的转折),再到唐代“欧虞褚薛”诸家书风在石刻上的具体体现。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本书关注了“书手”(撰写榜样文字的文人)与“刻工”(实际操作雕刻的匠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局部笔画残损、阴刻线深浅不一等细节的分析,推测了刻工的专业水平、时代审美倾向,乃至不同作坊的区域风格差异。这部分内容将碑刻不再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视为一种人、工具、材料三者互动的产物。 三、形制结构与图腾符号的语义学 石刻文献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载体。本书详尽分类了碑(如纪功碑、记事碑)、碣(通常无碑额,文字直刻于体侧)、墓志(分盖与志文)的形制标准。重点分析了墓志盖上的篆书标题、四神纹饰、花卉祥云等装饰性图案的演变。这些图案并非纯粹的点缀,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宗教性(如佛教、道教符号的融入)和身份表征意义。例如,唐代墓葬中常见的“双凤衔绶图”或“宝相花纹”的精细程度,直接对应了墓主的品级与当时的丧葬礼制规范。 第二部分:石刻文献的时间轴与断代史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以编年体和断代史的方法,梳理了石刻文献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与特征节点。 一、先秦至魏晋:石刻的肇始与宗教化 本书追溯了石鼓文、钟鼎铭文与战国诸子刻辞的源流,强调了它们作为早期官方或贵族书写载体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为石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佛教造像题记(如云冈、龙门)的大量涌现,文字内容从记录世俗事务转向宗教功德;二是墓志的大规模普及,成为维系士族门阀血缘谱系与政治联络的“地下档案”。 二、唐宋盛世:制度化与书风的集大成 唐代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期之一。本书通过对唐墓出土墓志的系统统计,指出其内容格式的标准化(如“惟大唐故某官某夫人墓志铭”的固定句式),这反映了国家礼制对丧葬行为的强力规制。同时,通过分析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书风如何渗透到刻碑实践中,揭示了当时书法主流审美如何转化为岩石上的永恒印记。宋代则呈现出世俗化与地方化的趋势,部分文人墓志开始追求书法艺术性,而不完全拘泥于礼制规范。 三、元明清:多元整合与地方志的兴盛 元代石刻带有明显的民族交融特征,如蒙文、汉文并刻的现象。明清时期,虽然整体的官方大碑数量有所减少,但民间修建的祠堂碑、功德碑、乡贤碑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使得石刻文献成为研究地方社会结构、家族史和民间信仰的宝贵资源。本书特别关注了清代地方志中对地方名胜古迹碑刻的记载与摹拓情况,体现了地方精英对自身历史的建构与保存。 第三部分:石刻文献的史学价值与研究方法论 本书的终极目的,在于阐明石刻文献如何超越单纯的文字记录,成为解读古代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一、对正史的补正与校勘 石刻,特别是墓志和野外碑刻,往往记录了官修史书中缺失的细节,如官员的实际任职时间、家世背景的隐晦信息、婚姻联络、地方经济活动(如水利工程碑、盐税碑)等。本书提供了多组经典的校勘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比对墓志与《新旧唐书》的记载差异,重构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 二、社会阶层与礼制研究的切入点 不同阶层人士的石刻差异巨大。帝王碑的规模宏伟、用料考究,其信息重心在于彰显“天命”与功业;而普通百姓或中下级官吏的碑刻则更侧重于家族的繁衍、财富的积累以及对后代的嘱托。通过量化分析不同等级石刻的篇幅、用词(如称谓、谥号)以及装饰水平,可以构建出一套清晰的古代社会阶层物质体现模型。 三、拓片学的理论建构 作为重要的中介物,拓片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献。本书专门辟章节论述了拓片的制作工艺(如湿拓与干拓的区别,墨色的年代痕迹),以及拓片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增补、裁切、污损等问题。强调了对拓片本身的批判性阅读,辨别哪些是原刻信息,哪些是后世加工的痕迹,是进行石刻史研究的基础前提。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不仅对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古代书法艺术史的研究者而言,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南。它将中国石刻文献视为一个有机、连续的文化实体,为我们理解“以石载道,以文传史”的中华文明特性,提供了宏大而精微的学术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手的时候,我立刻被这套《中国古代建筑史料精选集》的厚重感所震撼。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面向专业研究者的工具书。我尤其欣赏它对原始文献的忠实还原。很多我们平时在论文里引用的古籍片段,在这里都是以清晰的影印件形式出现的,比如宋代的《营造法式》残卷,那工整的墨迹和精确的图解,简直是研究宋代木构架技术的金钥匙。不同于有些图集只注重宏观结构,这套书的妙处在于它的“微观介入性”。它收录了大量的工匠手记、地方志中的营建记录,甚至是一些寺庙碑刻上的修缮碑记。这些细碎的资料拼凑起来,才构成了一幅完整古代工匠的生产生活图景。比如,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工部工程则例》,就能清晰看到国家对建筑标准和材料用量的控制是如何一步步细化和制度化的。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的同行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探究结论的“原材料”。看完之后,我对“传统工艺”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几句口号,而是千百年来无数次试验、失败和记录积累下来的血汗结晶。

评分

这本《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官窑瓷器图录》简直是瓷器爱好者的福音!光是看到那些精美的图片就让人心潮澎湃。我以前总觉得,隔着玻璃柜欣赏文物,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这图册不一样,它把那些细腻的纹饰、微妙的釉色变化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对那些传世稀少的品种,比如永乐青花那种宝石蓝的晕染效果,书里捕捉得极其到位,连高倍放大镜下才能看到的笔触细节都毫不含糊。翻阅时,我仿佛能闻到那股陈年的泥土和釉料特有的气息。书里的考证工作也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件器物都有详细的款识说明和历史背景介绍,对于研究明清两代宫廷用瓷的烧造特点、官民窑的区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一手资料。随便翻到一页,都能学到不少新东西,比如不同时期官窑在“青花”或“五彩”上的审美取向是如何演变的,这对于非专业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次绝佳的普及教育。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收藏的一些仿古瓷,试图从这些权威的图像中找到一些鉴别的线索。总之,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流动的明清陶瓷史。

评分

我一直对明清两代的官修正史和私人笔记之间的“张力”很感兴趣,而《清代内阁军机处档案辑要(康熙朝)》恰好切入了这个关键点。这套档案的整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成果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它并非简单地把奏折罗列出来,而是根据事件脉络进行了精细的编排,比如关于“三藩之乱”收尾阶段的军情部署,可以看到每日的奏报、皇帝的批示、以及军机大臣之间的密折往来。这些一手史料,清晰地揭示了决策过程中的非线性思维和多方博弈,和我们在通行的《清史稿》里读到的那种条理清晰、高度概括的官方叙事完全不同。我特别留意了奏折上朱批的字体和用词,能从中感受到康熙皇帝在不同压力下的情绪波动和用词的细微变化,这远比后世的任何传记描绘都要生动可信。对于想深入研究清代中央集权运作模式的史学家而言,这套书简直是“解密档案”。它教会我,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被省略掉的、重复的、甚至显得琐碎的日常文牍之中。

评分

我对《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精选集(丝路卷)》的评价,首先要从其装帧和印刷质量说起。我买过很多关于敦煌的画册,很多时候,由于色彩还原度的限制,那些绚烂的飞天和庄严的佛像总显得有些“灰蒙蒙”的。但这一套,简直是奇迹般地再现了洞窟内的光影和色彩层次。尤其是一些晚期洞窟中色彩衰减严重的壁画,他们似乎采用了特殊的技术手段,将残损的色层与历史的痕迹并置,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最大程度地展现了原有的绚烂。里面的选材也很有针对性,它没有泛泛地收录,而是侧重于“丝路”这个主题,这意味着大量的西域供养人形象、犍陀罗风格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细节被着重展示。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仔细对比了不同时期反弹琵琶的造型变化,那种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在这些高清的图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套书不仅是艺术欣赏的佳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跨越千年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教科书。它让我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流动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要说最近让我受益匪浅的学术著作,非《中国古典诗学论稿:兼论魏晋南北朝的文体演变》莫属。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老派,但逻辑性极强,让人有一种沉浸于古典学问之中的踏实感。它没有停留在对某一首诗歌的优美鉴赏上,而是深入到更底层的文体学和修辞理论层面去解构。比如,作者对“赋”从汉代的铺陈叙事如何逐步向唐代的律诗演变过程中,其声律、对仗和意境的内在逻辑变化进行了长篇的论述,这种宏观的梳理和微观的案例分析结合得非常巧妙。读这本书,我逐渐明白,我们今天欣赏的“意境”,在古代其实是对应着一套非常严格的格律规范的,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规则的精妙掌控和有意为之的突破。尤其是它对魏晋玄言对诗歌语言的影响分析,视角独特,让我对那个“言不尽意,意或可悟”的时代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这本书对于想从理论高度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为何是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读者,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