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何柱国回忆录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何柱国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惠丰 著,何柱国 口述,施文淇 整理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何柱国
  • 文史资料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人物
  • 历史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5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59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何柱国回忆录》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何柱国将军的回忆录。何柱国将军的少年时期从军,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实践着自己的愿望。他愤于蒋介石独裁内战的政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为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提供方便;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他支持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并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柱国率骑兵军请缨杀敌,转战晋西北,参加了著名的忻口战役;他还与贺龙、彭雪峰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豫东、皖北一带协同作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屡立战功;他曾两次访问延安,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热烈欢迎。《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何柱国回忆录》内容翔实,文情并茂,不仅是何柱国将军个人历史的记录,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部很重要的资料。

目录

第1章 青少年时期
一、弃文习武
二、清末的军事学堂
三、留学日本
四、投奔奉军
五、奉军的整军经武
六、孙、段、张联合反对曹、吴

第2章 卷进了内战旋涡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
二、大败吴佩孚
三、随军南下
四、郭松龄反戈
五、奉张与冯玉祥之争
六、东北易帜
七、老虎厅的枪声
八、赴日本观秋操
九、奉军第四次进关

第3章 山海关抗战纪实
一、“九·一八”罪责在谁
二、雄关不雄
三、图穷匕见
四、榆关喋血
五、奋战外围

第4章 热河沦陷前后
一、热河沦陷
二、受命“剿共”
三、庐山受训
四、黄安兵燹
五、东北军入黔之议
六、改编骑兵军

第5章 随张学良西北“剿共”
一、东北军进陕甘
二、东北军劳山、吴起之败
三、国民党六中全会期间
四、牛元峰全师覆没的震动
五、准备联共抗日
六、张、杨殊途同归
七、骑兵军给红军让路

第6章 西安风云
一、张、杨被逼上“梁山”
二、张学良请缨援绥
三、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四、西安的应变措施
五、事变后国内外的反应
六、迎来中共代表团
七、张学良义释蒋介石
八、蒋介石背信弃义
九、东北军祸起萧墙
十、东北军的东调
十一、溪口之行

第7章 骑兵军晋北抗战
一、请缨抗日
二、骑兵军井坪阻击战
三、保卫太原的忻口会战
四、全军学习《论持久战》

第8章 神木休整
一、调动前的国内形势
二、部队的训练与补充
三、筹办神木中学
四、兴修云惠渠
五、浩然亭抒怀
六、保卫成吉思汗陵寝
七、会见毛主席

第9章 豫皖抗敌
一、协同新四军彭雪枫部共同抗日
二、策反伪军
三、开辟界首
四、击退日伪军两次“扫荡”
五、汤恩伯来到豫南
六、和日酋今井武夫会谈

第10章 抗战胜利之后
一、暗遭毒箭
二、移居杭州
三、重建家庭
后记

精彩书摘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何柱国回忆录》:
  
  二、清末的军事学堂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自从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以后,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在军事上,屡遭败绩,清廷不得不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致使中国门户洞开,版图破碎,进一步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国内革命思潮的汹涌澎湃,冲击着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清王朝为了巩固它的垂危统治,感到它的“湘淮劲旅”已成强弩之末,遂仿效西洋,编练新军。同时筹设军事学堂,培训军事人才,因此,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武备学堂等应运而生。
  我所在的黄埔陆军小学堂,前身是将弁学堂。李济深、陈炯明、邓铿等不少知名的军事人物,就是从这个学堂毕业的。
  自从清廷《陆军小学堂章程》颁布后,便将这个将弁学堂改称陆军小学堂,因校址在黄埔,故称为黄埔陆军小学堂。
  这个学堂的学制,定为三年毕业。当时的总办(校长)为黄土龙,监督(教育长)为黄慕松,黄慕松是日本陆军大学第一期毕业的中国留学生。陆军小学讲授的课程是:将校基础教育、步兵操典、野外勤务等。学生一律公费。膳食衣被、书籍等,都由学校供给,每人每月还发给银二两做零用钱。堂规、堂训很严格。以忠君爱国为本,奉行的是旧礼教的忠、孝、节、义,武勇诚朴。也就是要尽忠朝廷,尊敬上官,还要尊敬孔夫子。每逢元旦,或皇帝、皇太后的万寿节,以及先圣孔子诞辰,由学堂总办带领全体学生,到设有万岁圣牌、孔子牌位的礼堂中去,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在元旦和开学典礼时,学生也要向总办、学监、提调、教员等行三叩首和请安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们每个人留着长辫子,跪在地上叩拜的情景,感到滑稽可笑!但当时却习以为常,非如此不足以表示虔诚。家家也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每逢吉庆佳日,盛行跪拜大礼。
  堂规也很严格。学生不许议论朝政,不许结党聚会,不许赌博酗酒,不许看闲书和报刊……凡屡犯不改的学生,要被开除和追回学膳费用等。总之,这里不仅给我们灌输了浓厚的封建礼教思想,而且还要身体力行。我一生来有些浓重的封建思想和习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培养起来的。
  清朝推行的新政中,就以编练新军,开办军事学堂来说,主观上是培养新军和军事人才,抵制革命,为朝廷效命,巩固清朝统治;客观上却帮助了革命,推翻了清帝,推动了历史前进。如后来在武昌起义和各省的光复中,新军几乎成为革命党推翻清朝统治的主要武力。这是清朝统治者当初没有料到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如火如荼。三月八日,革命党人温生才刺杀了清朝署理广州将军孚琦,四月二十七日;爆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大起义。由黄兴率领的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经过激烈战斗,因实力悬殊,致遭失败,部分勇士壮烈牺牲,部分英勇就义,后来收得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影响极大。使得当时我们这些青年在景仰之余,莫不想投身革命洪流中去。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后,立刻在全国各省纷纷响应,终于在当年推翻了清王朝。在这历史的大变革中,黄埔陆军小学堂的人事略有变动,封建性的堂规被废除了,拖在人们脑后的辫子被剪掉了,更主要的是在我们这些青年学生中的革命思想,得到公开和发展起来。虽然每个人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时代毕竟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在陆军小学堂的同班同学原有一百多人,因参加革命中途退学和投入军旅的不少。到一九一四年我毕业时,只剩下六十多人了。我十七岁毕业时,校方规定我入南京陆军中学堂继续深造,因该校正整顿停办,只得转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堂。该校的性质与陆军中学堂相似,在这里我读到毕业时,已经是一个青年人了。
  一九一六年,我又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继续深造。保定军校是在清末民初为建新军而设立的一所正式的军事学校,以前诸如将弁学堂、武备学堂和陆军速成班等,大都是临时性的,学员大部是从旧军队中选送来的,年龄不一,文化程度也不齐,甚至还有不识字的。当时保定军校为了革新和统一军事教育,培养正规的军事干部,要求学员具备中学水平。其中大多数是从各省陆军中学堂以及陆军预备学堂选送来的优秀生,因而学员的素质提高了。
  保定军官学校的教学计划,大多模拟日本或德国军事学校的学制拟订;教官中不少是从日本、德国军事学校的留学生中选聘来的。主要学科有战术、兵器、筑城、渡河、土工作业和一般军事基础知识。兵种分步、骑、炮、工、辎各科。当时中国著名的军事学家蒋方震(百里)先生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他著有《军事常识》一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军事知识。它不仅是军校学生必读的课本,且为当时军界人士所推崇的一本军事名著,在我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保定军校共办了九期,我先为第六期的学生,后任八、九两期的教官。这个学校毕业生中,后来成为军界名人、重要将领的不少。如第三期的黄绍竑、白崇禧;第五、六两期的顾祝同、钱大钧、傅作义、裴昌会、余汉谋、黄琪翔、黄镇球等;第八、九两期的陈诚、刘多荃、徐梁、孟绍周、王以哲等。他们在军旅中,任军长、师长、旅长等高级军官,后来在军界形成了保定军校的派系。
  清末民初时期,不少有志青年曾为了寻求富国强兵,湔雪国耻之途,纷纷投笔从戎,希望效命疆场,共御外侮,捍卫国土。谁也没有想到辛亥革命后,赶走了皇帝,却崛起了各省的军阀。
  他们割据一方,为了争权夺利、瓜分地盘,不惜掀起连年不断的混战。
  我们这些同学,不但不能为国效命,反倒成为军阀内战的工具,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四分五裂,成为民国的罪人,真令我们痛心疾首,慨叹不已!
  ……
文史资料精选:近代中国风云变幻下的个体叙事 本套文史资料精选集,汇集了一批深刻反映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政治风云及民间疾苦的珍贵口述史、回忆录及未刊档案整理。全书旨在通过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亲历者视角,勾勒出一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的、鲜活生动的个体命运图景。本精选集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避免单一化解读。 卷一:乱世求生与家族兴衰 本卷收录的资料主要聚焦于清末民初至抗战前夕,社会结构剧烈动荡时期,普通士绅、商贾及地方乡绅的生存挣扎与家族传承。 《江南望族沉浮录:近代徽商的转型与困境》: 该书基于一份保存完好的近代徽商家族私人信札和账簿,辅以后人追忆的口述,详细记录了一个跨越三代的徽商家族,如何在传统商业模式受到冲击、新式洋务运动兴起、乃至军阀混战的背景下,进行商业决策、处理人际关系及维持家族声望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其在旧式人脉网络瓦解和现代金融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适应与挣扎,尤其对战争时期物资调配、资产转移等具体操作有细致描述,展现了商业精英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权谋。 《闾里烽烟:抗战初期鄂西乡村的社会重构》: 此书系抗战爆发后,由几位知识分子在鄂西山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记录汇编,内容侧重于地方基层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填补。记录了地方团练的重组、土匪势力的抬头、以及日军侵略对乡村经济和伦理秩序的破坏。与宏大的正面战场叙事不同,本书着墨于村庄内部的矛盾激化、妇女在非常时期的角色转变、以及民众在“效忠”与“自保”之间的艰难抉择。其中包含对几个著名乡村械斗事件的细致还原,揭示了国家权力缺位时,民间力量的复杂面貌。 卷二:新旧体制的交替与知识分子的彷徨 本卷关注的重点转向了民国时期知识界与体制内的经历者,探讨教育改革、思想解放与政治光谱变迁对精英阶层的影响。 《燕园旧事:民国学者的学术生涯与政治立场》: 此书收录了多位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私人日记、与友人的通信及部分未发表的学术手稿。通过这些一手材料,读者可以看到学者们在军阀混战、思想论战(如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与保守主义的争论)中的具体立场和内心挣扎。例如,书中详述了某位文史大家如何在日伪时期坚持学术研究而不出仕,以及其面对“曲线救国”等复杂政治选择时的内心煎熬。重点分析了大学校长在维持学术独立与应对外部政治压力之间的微妙平衡艺术。 《民国海军的黎明与黄昏:一位舰队军官的口述史》: 本书基于对一位曾服务于北洋政府海军,后辗转于国民政府的资深军官的深度访谈整理而成。内容详实地记述了北洋海军的日常管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处理,以及在多次海战(包括对日及内战部分)中的实际部署与战术运用。特别之处在于,它批判性地展现了民国海军长期受制于中央财政匮乏、派系倾轧的困境,以及有识之士如何试图在内外交困中力挽狂澜的努力。书中对中日甲午战争后海军重建的几次关键性采购案有独到的见解。 卷三:革命浪潮中的民间视角 本卷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崛起及其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侧重于从参与者和受影响者的角度进行记述。 《苏区烽火:从贫农到地方干部的蜕变》: 此书是一份珍贵的口述史资料,记录了一位出身贫苦的农民,如何在土地革命时期被动卷入革命,逐步成长为苏区基层政权骨干的经历。内容详尽地描述了苏维埃政权的基层运作细节,包括土地重新分配的具体执行过程、红色政权的宣传动员方式、以及在“肃反”运动中的个人困境和道德选择。它提供了研究苏区农民社会心理和基层治理模式的独特窗口。 《抗战后方:敌占区地下工作者的隐秘生活》: 收录了数位活跃于日占区大城市或沦陷乡村的地下工作者(非特工性质,多为宣传、联络及情报传递人员)的综合回忆。重点描绘了他们在极其严密的监视下,如何利用民间身份(如教师、小商贩、教士)掩护工作,以及在信息匮乏、随时可能暴露的压力下的心理调适。书中涉及大量关于伪政权内部矛盾、日军管理漏洞以及民众对“皇民化”政策的抵制细节。 《渡江战役侧记:解放军普通步兵连的行军日志》: 本书基于一支参与渡江战役的解放军连队的数位老兵提供的影像资料、口述记录及部队保存的简易行军笔记整理而成。其独特之处在于,它跳过了高层战略部署,专注于连队在战役发起前后的日常细节:如何克服对长江天险的恐惧、如何进行夜间渗透训练、物资短缺的应对、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决战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对渡江后在江南水乡的复杂地形中与残余部队的遭遇战描写,极具现场感。 总结 本套文史资料集,意在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叙事,为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复杂性提供多维度的证据。它呈现的不是一个平滑的历史进程,而是充满矛盾、牺牲、挣扎与不屈的时代切片。读者将从中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命运始终与宏大叙事紧密交织,共同构筑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对复杂军事和政治决策的阐释上,保持了一种令人赞叹的清晰度。很多历史著作往往将事件描述得晦涩难懂,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专业术语或行话,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位作者在讲述他参与的那些关键战役或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时,总能用一种非常直观、逻辑性极强的方式进行梳理。他没有回避困难的抉择,反而将决策背后的多方考量,比如情报的缺失、后勤的压力、以及人心的动摇,都一一摊开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为什么当时要那样做”的解释,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批判,而是还原了当时的“信息茧房”。这种叙事不仅让军事爱好者大呼过瘾,对于完全不了解军事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逻辑。它提供了一种极佳的“情境再现”,让人能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体会那种在有限信息下,必须立刻行动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这是一本难得的,将严肃的历史回顾与清晰的分析相结合的佳作。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像传统的回忆录那样,拘泥于枯燥的时间线和政治术语的堆砌。作者的笔触充满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历史场景在眼前徐徐展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具体的、鲜活的个体视角出发,去观察和经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变迁。尤其是一些对具体人物的刻画,寥寥数语,却能将那个人的性格、处境和当时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某次会议的描写,没有直接评论政策的对错,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与会者微妙的表情变化和空气中紧张的气氛,这种“写意”的手法,比直接的论断更有力量,更引人深思。整本书读下来,没有那种沉重的历史负担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他一生的经历,既有对往昔的眷恋,也有对世事的洞察。对于想了解那个时代脉络,又排斥严肃教科书式叙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它用一种近乎“故事”的方式,将历史内化了。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典雅,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质感。纸张的选择略微偏黄,拿在手里有种踏实感,很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段落划分清晰,使得长篇阅读的疲劳感大大减轻。我发现作者在引用一些当时的文献或信件时,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注释,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某些具体事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因为信息缺失而产生的阅读障碍。总而言之,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阅读体验,它不是为了快速消费而印制的产品,而是希望能够被认真对待和珍藏的载体。这种对细节的关注,间接提升了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可信度,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这些宝贵的文字之中。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事”的记录。很多回忆录热衷于记录自己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但这本书却花了不少篇幅去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普通人,或是那些与作者共事、却最终走向不同道路的伙伴。这种视角拉远后,更能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无常性。作者没有将任何人脸谱化,即便是他政治立场相左的人,也往往能看到其作为个体所具备的优点或其面临的困境。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英雄史观”的自述,而更像是一幅由无数个相互交织的生命线构成的历史画卷。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某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反而产生了一种对历史中所有参与者,无论功过是非,都应给予理解的宽厚情怀。这种对“人”的深刻关怀,是很多严肃的历史著作所缺乏的温暖底色。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凝练之美”。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动辄长篇大论,情感渲染过度。相反,作者似乎非常克制,许多重大的转折点和深刻的感悟,都被浓缩在了几句看似平淡的陈述之中。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比如,描述一段颠沛流离的经历时,篇幅并不长,但读完后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淡然,却能穿透纸面,直击人心。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能力。我感觉作者在选择使用哪些词汇时非常审慎,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都像是经过了反复打磨,力求最精准地传达那个瞬间的氛围。这使得全书的阅读节奏非常舒缓,但也充满了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的“留白”。对于喜欢回味文字韵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教会我们在宏大叙事之外,如何通过精妙的细节捕捉人生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