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丛书:小针刀》为《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丛书》分册。全书分为两篇,上篇为概论部分,介绍了该技术的学术源流、基本原理、药物(器具)制备、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适应证和禁忌证、优势和注意事项。下篇以该技术在临床上疗效较好的病种为纲,着重介绍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本书可供社区及县以下医院医生及医务工作者,医学爱好者。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小针刀技术概论
1 小针刀技术的学术源流
2 小针刀技术的基本原理
3 针刀医学理论体系
4 小针刀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5 小针刀的器具制备
6 小针刀操作的技术规范
7 小针刀技术的操作规程
8 小针刀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9 小针刀技术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10 小针刀技术的异常反应及处理
下篇 小针刀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12 颈椎病
13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14 前斜角肌综合征
15 小儿先天性斜颈
16 肱骨内上髁炎
17 肱骨外上髁炎
18 旋前圆肌综合征
19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20 肘管综合征
21 腕管综合征
22 手腕腱鞘囊肿
23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24 屈指肌腱腱鞘炎
25 肩周炎
26 冈上肌损伤
27 冈下肌损伤
28 小圆肌损伤
29 斜方肌损伤
30 棘间韧带损伤
3l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 脊柱侧弯
33 强直性脊柱炎
34 腰背肌筋膜劳损
35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36 髂腰韧带损伤
37 臀上皮神经损伤
38 臀大肌损伤
39 臀中肌损伤
40 梨状肌综合征
41 坐骨结节滑囊炎
42 股四头肌损伤
4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44 髌韧带损伤
45 胫骨粗隆骨骺炎
46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
47 跟腱周围炎
48 跗骨窦综合征
49 鸡眼
50 足跟痛
精彩书摘
3.5 针刀医学理论的六大组成部分
3.5.1 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学
针刀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从新的角度做出了诠释,一是认为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能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在自我修复和调节的同时能够产生新的致病因素:二是从电生理线路系统的角度解释经络现象和各种生命现象;三是认识到力学因素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平衡。新的认识不仅是对以往病理生理学的补充,而且有本质性的突破。
3.5.2 针刀医学影像学
以精细解剖学为基础。重视人体组织器官的微小改变,根据影像学的物理学特征.按矢状轴、水平轴和冠状轴将骨关节微小移位划分成左右旋转移位、左右侧方移位、前后移位、仰旋移位、俯旋移位、绕矢状轴移位和混合移位。
3.5.3 针刀医学手法学
针刀医学在现代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手法学,较传统手法,其有以下特点:一是精确性高,能够准确作用于病变组织:二是避免了对健康组织器官的附带性损伤;三是作用目标明确,操作简单、安全。这大大提高了手法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简化了操作过程,扩大了治疗范围,得到了医患双方的推崇。
3.5.4 针刀医学诊断学
针刀医学诊断学是在继承中西医诊断学基本精神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医学精细的方法,结合针刀医学理论而形成的。一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诊断,论述了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病因的诊断方法和标准;二是脊柱区带病因的诊断,先用医学影像学检查椎体位置有无异常,然后再判断区带范围内软组织有无粘连、挛缩等异常变化;三是电生理线路故障的诊断,论述电生理线路短路、断路、电流增强和减弱以及异常放电等不同情况的诊断。
……
前言/序言
中医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治疗技术体系。其治疗技术体系大体为分两类,一为遣方用药。它被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主体方法。时至今曰,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诊疗疾病多处方开药,人民群众也多选择服用汤丸膏散等内服药物祛病疗疾。概因理法方药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高度概括。二为中医优势技术。翻开一部中医学的发展简史,我们不难看到,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无数次实践以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会运用针法、灸法、按摩术、止血法这些原始的、朴素的、简单的医疗技术。从砭石到九针,从针刺到药物贴敷,从神农尝百草到丸散膏丹汤饮酒露的制剂技术,从推拿正骨手法到小夹板的应用,这些都是时代的创造、医家的发明,都是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医学领域的领先技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这些技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体现了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点.传承着中医学的精髓和特色。
这些优势技术或散见于民间,或零散于古籍记录,或濒临失传,面临着传承和弘扬的两大难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指出:“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也有专家痛心疾首地指出,“近年来,中医药特色优势淡化.手法复位、小夹板等‘简、便、验、廉’的诊疗手段逐渐消失或失传。”由此可见,传承、发展并不断创新中医技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年来的医改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减缓医药费用上涨、减轻患者和医保负担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感情深厚、高度信赖,中医药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渗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中医的一些技术特别是非药物方法,普通百姓易于接受、也易于掌握使用.可获得性强,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中医药的理念和优势技术进行养身健体、防治疾病。
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技术是每一名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所说:“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又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我们山西中医学院将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紧紧锁定中医药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学科内涵建设,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优势技术创新研发团队,致力于中医药技术的研究、开发、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以期推动中医药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中医药技术储备和技术应用。
因此,我们组织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丛书》。丛书以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为主线,依据西医或中医的疾病分类方法,选取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为研究对象,突出每一种优势技术在针对这些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时的操作规程,旨在突出每一项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知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这套丛书既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分课题“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的构建及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和示范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治疗技术工程学”和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我们深入挖掘、整理中医药技术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够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技术人员临床操作,方便中医药技术爱好者和家庭自疗者参考使用。
《国医精粹:经方撷英与辨证论治》 一、 传承与创新:古老智慧的现代演绎 《国医精粹:经方撷英与辨证论治》是一部深度挖掘与传承中医经典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进展,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师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深入的中医学习与实践指南。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古籍的简单罗列,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当代临床需求,对中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方,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梳理、阐释与应用拓展。 本书的核心在于“经方”的精粹提炼与“辨证论治”的细致讲解。经方,作为仲景学说的基石,蕴含着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它们以其简练的方剂组成、确凿的疗效、广泛的适应症,在中医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历经千年,经方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却常因理解的偏差、理论的隔阂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而面临挑战。本书正是为了弥合这些鸿沟而生。 我们深知,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传承与创新。因此,本书在继承经典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现代研究成果。通过对经方药理、药效、配伍规律的现代化解读,我们力求让读者理解“为什么”经方有效,而不仅仅是“怎样”使用。同时,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本书也探讨了经方在治疗现代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应用前景与实践经验,展现了古老智慧在应对现代健康挑战中的强大生命力。 二、 经方之魅:精选与解读 本书精选了中医临床实践中最为常用、疗效最为确凿的经方,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病症。我们摒弃了繁杂冗余的方剂,聚焦于那些真正能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精髓,并且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 每一张经方的解读,都遵循着严谨的学术体系: 1. 溯源与考证: 深入追溯方剂的起源,考证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原文,并对其可能存在的不同版本、医家注疏进行辨析,力求还原方剂最初的形态与意义。 2. 药材精析: 对方剂中的每一味药材,进行详细的药性、药理、功效、归经、炮制方法、剂量配伍等层面的阐释。不仅涵盖了传统中医的认识,更引入了现代药理学、植物学、化学成分分析等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理解。例如,对于白术,我们将阐述其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传统功效,同时也会介绍其含有的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以及它们在现代研究中揭示的免疫调节、抗炎、降血糖等作用。 3. 方义辨析: 深入剖析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关系,阐述各药物之间的协同、制约、反佐等作用,揭示方剂整体的治病机理。理解了方义,才能灵活变通,而不是机械套用。 4. 病机与证型: 结合经典病机理论,详细分析该经方所针对的病症类型、病位、病性、病势。对于同一方剂可能出现的不同证型,进行细致区分,并阐明其辨证要点。 5. 临床应用: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详细阐述该经方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下的具体应用。从诊断入手,如何通过望闻问切辨识证型,如何确定方剂的选用,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药,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详尽,可操作性强。例如,对于小柴胡汤,我们将详细讲解其在感冒、疟疾、黄疸、胸痹、妇科炎症等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其随证加减的具体变化。 6. 现代研究进展: 汇总与该经方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包括其药理机制、临床疗效的科学验证、不良反应的评估等,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增强临床应用的信心。 7. 应用拓展与误区辨析: 探讨该经方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误用、滥用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纠正建议。 三、 辨证论治:中医的灵魂与精髓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本书在经方解读的基础上,将辨证论治的理念贯穿始终,并进行深度剖析。 “辨证”的深度: 我们不仅讲解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基础辨证方法,更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病因病机辨证等更为精细的辨证体系。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 “论治”的灵活: 强调“辨证”之后,“论治”并非一成不变。针对同一证型,不同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地域,以及兼夹证的存在,都可能需要调整治法和方药。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现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智慧。 从“证”到“方”的桥梁: 详细讲解如何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最适宜的经方。如果经典经方不能完全契合,如何通过加减化裁,化繁为简,形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全程监控与动态调整: 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辨证,并根据疗效反馈,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与疾病不断博弈、相互适应的过程。 四、 学习价值与临床意义 《国医精粹:经方撷英与辨证论治》的出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提升中医理论水平: 帮助读者建立系统、清晰的中医理论框架,深刻理解经方的精髓,掌握辨证论治的核心要领。 增强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详尽的解读,使读者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提高临床辨证准确率和处方用药的有效性。 推动中医现代化研究: 以现代科学的视角解读经典,为经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 鼓励读者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经方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普及中医健康知识: 使得更多普通读者能够了解中医的魅力,掌握一些基础的养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一批在中医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我们相信,《国医精粹:经方撷英与辨证论治》将成为广大中医学习者和临床工作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贡献一份力量。它将带领您走进经方的世界,领略中医辨证论治的无穷魅力,开启一段富有成效的中医学习与实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