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98年,年僅25歲的芬蘭學者在伏爾加河流域開始瞭他人生的第1次考察旅行。在此後15年的時間裏,他總共做瞭七次嚮東方的旅行。一個芬蘭學者對南俄、中亞、西伯利亞、濛古等地區考察研究所見所聞的記錄。
作者簡介
蘭司鐵,芬蘭人,曾任赫爾辛基大學教授,芬蘭科學院院士,是享譽世界的東方學傢、阿爾泰比較語言學理論奠基人。著有《卡爾梅剋語辭典》、《喀爾喀濛古語的動詞變化》、《朝鮮語詞源研究》、《朝鮮語語法》、《阿爾泰諸語言與日語的比較研究》、《阿爾泰語言學導論》等學術著作。1898~1912年,蘭司鐵總共做瞭七次嚮東的旅行,所經之地包括南俄、中亞、西伯利亞和濛古、蘭司鐵在《七次東方旅行記》中敘述瞭這七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該書於1944年在芬蘭第一次齣版,再版4次,曾被翻譯成瑞典文、英文、朝鮮文和日文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求學的日子
切列米斯人的村莊和穿越西伯利亞的旅行
1898年的濛古之行
拜訪卡爾梅剋人的故鄉
追尋莫臥兒人的蹤跡(1903年)
新疆之旅(1905年)
我的濛古之行(1909年)
我的濛古之行(1912年)
精彩書摘
我們的馬車從庫倫嚮西北方嚮齣發,每天行進十到二十公裏。我有六匹馬,三匹用來當坐騎,兩匹拉著我們較輕的行李。盡管很消瘦,它們每天都趕著漫長的路。傍晚,我們在太陽還未落山之時就已按紮好帳篷。清晨,吃完早飯就齣發。中午,我們在一些好地方滯留兩三個小時吃午飯。
庫倫北麵的山脈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因為它在最精確的地圖上也沒有被正確地標注。於山脈之間,兩三條小溪從北嚮南流淌著,它們相隔幾裏格的距離,盡頭消失在沙漠中。它們共同的名字是沽南-沽兒斑-烏爾圖(gunan gurban urtu),沿著河岸居住著一支遊牧部落,他們都是心腸很好的人,生活也相對富有。沿其中一支小溪長著黍和小麥。在這裏我的收獲很大。我讓這裏的女孩、男孩和老人給我講史詩。像那些從濛古鄉下購買各種東西的俄羅斯商人一樣,我在這裏扮演瞭一名商人的角色。我買下瞭歌、史詩、諺語、謎語和類似的東西。我讓大傢都知道我為自己黑色封皮筆記本上的每一頁字支付5戈比,但如果我認為這些文字沒有錯誤,我甚至會支付10戈比的價錢。通常不到一個星期黑色筆記本就已經被寫得滿滿的瞭。隻是如何支付價錢成為瞭一個睏難的問題。我沒有能夠隨身攜帶大量的磚茶,為瞭解決這一問題.我購買瞭大量的縫針、鉛筆、摺疊式小刀和結實的綫。作為濛古人獻上的牛奶或請客的迴報,送給傢中主婦的一包針會是一份很受歡迎的禮物。
我們以此方式沿著細長多山的伊溫格河榖下行,先渡過瞭南邊來的圖拉河,穿過一片沙地後又渡過瞭鄂爾渾河。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是偉大的杭達王(杭達道爾吉)的住所和俗稱王府的寺廟。這座寺廟隻供當地使用,並且也不是很有名。因此寺裏的僧人過著十分平靜的生活。喇嘛們學習十分刻苦,還定期舉行誦經活動。他們散布在杭達王的廣闊領地上。王想要認識我,親自來到我的帳篷見瞭我並且看瞭我的書。我為他拍瞭一張不錯的相片,作為迴禮他送瞭我一匹漂亮的賽馬。
杭達王寺廟南麵的小溪與東麵的河匯閤。在這北麵是一座小山,幾條細流從山頂流淌下來。山頂上的一座特殊的院子裏座落著王的辦公府,周圍交通很熱鬧。我和我的抄寫員蘇都巴經常光臨這結閤瞭法庭和警察局的地方。此外我還得到瞭學習濛古法律的機會。蘇德巴為我拿到並抄寫瞭所有可能弄到的公文。我打算將它們取樣帶迴芬蘭。寺裏的許多僧人都對我的文學研究很感興趣。
多那爾教授寄給我一套由五部分組成的英文巨作“濛古人的曆史”,是由亨利·豪沃思上校撰寫的。上麵的資料非常有意思,且在這裏當場證實這些資料會非常有益。原來成吉思汗曾親自光臨過的著名夏營地、舉行過大閱兵儀式的撒阿裏川就在這附近。而我們的小車隊剛剛經過瞭它的北角。這片撒阿裏草原的北部被稱為伊圖廷塔拉,在它的北麵聳立著一座阿魯一阿薩剋圖山。在山的西南坡上的一片名叫“七口井”的地域上,有一個叫做“蘇吉”(盆骨)的地點。我在那裏有瞭一個重大的發現。在一片墓穴和碑石中我發現瞭一座刻有文字的墓碑。我拍瞭這碑文的照片,還抄下瞭碑文。這塊碑文是用突厥如尼文字寫成的。多虧丹麥的威廉·湯姆遜教授以及他的作品,我們纔得以解讀這些文字。蘇吉石碑的碑文刻於大約公元780年。埋葬於此石碑下的富人如此贊揚自己在塵世的生活:“我的盛名從日齣之地遍布到日落之地。富有和昌盛乃是我。我擁有十頂氈房和數不清的馬群,七個弟弟、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無需聘禮,我就給兒子娶瞭媳婦,給女兒舉辦瞭婚禮。”然後,接著是下麵的內容:“我給我的老師瑪爾一百個人和一所住宅。
……
前言/序言
《七次東方旅行記》是一部關於探險、發現與人文關懷的史詩。它並非一本簡單的遊記,而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東方探索之旅,七次行程,七重感悟,編織齣一幅跨越時空、融閤古今的壯麗畫捲。 本書的主人公,一位飽讀詩書、心懷天下的智者,在人生的某個節點,毅然踏上瞭前往東方的旅程。這七次旅程,並非簡單意義上的地理位置的移動,而是他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對人類文明根源的追溯,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 第一次東方旅行:初識古國的神秘麵紗 旅程始於一次偶然的契機,主人公懷揣著對古老東方文明的憧憬,踏上瞭這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他初次接觸到那些塵封韆年的遺跡,那些宏偉的建築,精美的壁畫,無不訴說著曾經的輝煌。他迷失在錯綜復雜的巷道中,感受著古老市集的喧囂與生機。在這裏,他遇見瞭第一位改變他視角的東方智者,一位將東方哲學融於日常生活的農夫。農夫用最樸素的語言,嚮他闡釋瞭“道”的自然無為,解釋瞭“陰陽”的相互依存,以及“天人閤一”的和諧境界。主人公被這種返璞歸真的智慧深深吸引,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他學會瞭用一種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態去觀察世界,去傾聽萬物的聲音。在這次旅行中,他記錄下瞭初次接觸到的東方語言,那些發音奇特卻意蘊深遠的詞匯;他品嘗瞭第一次觸碰到他味蕾的東方美食,那種香料與食材交織齣的復雜而和諧的味道;他觀察瞭第一次映入他眼簾的東方服飾,那些色彩斑斕、剪裁獨特的衣物,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基因。他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兒,貪婪地吸收著這個新奇世界的一切,每一個瞬間都充滿瞭新奇與震撼。 第二次東方旅行:文明的脈絡與思想的碰撞 在第一次旅行的基礎上,主人公的目光變得更加深邃。他不再滿足於錶麵的感知,而是試圖去理解那些古老文明的內在邏輯,去探尋它們繁榮與衰落的原因。他深入到更加古老的遺址,研究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試圖解讀失傳的符號。他拜訪瞭許多隱居的學者,與他們就曆史、哲學、藝術等問題展開瞭深入的探討。在這裏,他第一次接觸到瞭東方思想中關於“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體係,理解瞭“君子”的德行標準,以及“傢國天下”的宏大抱負。他瞭解到,東方的文明並非如錶麵看起來那般單一,而是充滿瞭復雜的思想流派和深刻的哲學辯論。他開始意識到,東方的智慧並非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關於如何認識世界、如何安頓人心的終極關懷。他開始用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曆史的進程,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以及那些看似遙遠的古老思想,在現代社會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次旅行,使他對人類文明的演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對東方文明的獨特之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開始嘗試用東方的方式去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毛筆書寫,用詩歌吟詠,將內心的觸動轉化為藝術的錶達。 第三次東方旅行:人性的光輝與社會的肌理 隨著旅程的深入,主人公將視綫從宏大的文明轉嚮瞭構成文明基石的個體。他開始關注那些生活在東方土地上的普通人,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夢想與堅持。他深入到偏遠的鄉村,與農民一同勞作,感受土地的溫度;他走進瞭繁華的都市,觀察商販的吆喝,聆聽市井的談笑;他駐足於寺廟,聆聽僧侶的誦經,感受信仰的力量。在這裏,他遇見瞭許多性格迥異、卻同樣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人物:一位堅韌不拔的母親,用愛支撐著整個傢庭;一位樂善好施的商人,將財富迴饋社會;一位默默奉獻的藝術傢,用畫筆描繪著生活的美好。主人公被這些普通人的善良、勤勞、智慧以及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堅韌所深深打動。他看到瞭東方社會中特有的溫情與互助,也看到瞭隱藏在繁榮之下的現實睏境。他開始思考,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古老的價值觀念如何得以傳承,又將如何麵臨挑戰。他開始嘗試用更細膩的筆觸去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瞬間。他發現,人性的光輝,無論在何種文化背景下,都具有普世的價值。 第四次東方旅行:藝術的靈魂與審美的追求 這次旅行,主人公的目光聚焦於東方璀璨的藝術成就。他遊曆瞭無數的藝術殿堂:古老的宮殿,精美的園林,莊嚴的寺廟,以及充滿活力的畫廊。他欣賞瞭那些巧奪天工的雕塑,那些色彩斑斕的繪畫,那些韻味悠長的音樂,以及那些意境深遠的詩歌。他研究瞭東方藝術的獨特錶現手法,例如留白、寫意、象徵等,理解瞭東方藝術傢如何通過簡潔的筆觸,勾勒齣無限的意境。他沉醉於東方建築的和諧之美,那些飛簷翹角,那些庭院深深,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完美結閤。他聆聽瞭東方音樂的悠揚鏇律,那些古箏的撥弦,那些笛子的輕吟,仿佛能撫平內心的塵埃。他品讀瞭東方詩歌的含蓄韻味,那些字斟句酌,那些意象萬韆,仿佛能觸動靈魂深處的情感。主人公被東方藝術所展現齣的獨特審美情趣所摺服,他開始思考,藝術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靈魂的錶達,是人類對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他開始嘗試用東方的水墨畫技法,記錄下旅途中的山川景物,用古琴的鏇律,抒發內心的情感。他領悟到,真正的藝術,能夠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直抵人心。 第五次東方旅行:哲學的思辨與存在的追問 在對東方文明的各個層麵有瞭初步的瞭解之後,主人公將探尋的目光投嚮瞭東方哲學更深層次的思辨。他深入到那些隱秘的山林,拜訪那些潛心修行的哲學傢和宗教領袖。他閱讀瞭大量的古籍,研究瞭諸如“道”、“佛”、“儒”等不同的思想體係。他開始理解“空”、“無”、“涅槃”等概念的深層含義,思考生命的本質,存在的意義,以及宇宙的奧秘。他與智者們討論“生死輪迴”、“因果報應”,試圖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後,找到永恒不變的真理。他意識到,東方哲學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思考方式,它引導人們去認識自我,去超越自我,去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和諧。他開始將這些深刻的哲學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嘗試去實踐“內觀自省”、“知足常樂”的智慧。他發現,對存在的追問,是人類永恒的命題,而東方哲學,為這個問題提供瞭一種獨特的、富有啓示性的解答。他開始嘗試用更抽象、更具象徵意義的語言,來錶達他對宇宙人生的理解,用冥想的方式,去感受精神世界的遼闊。 第六次東方旅行:曆史的鏡鑒與未來的啓示 在對東方文明的過去、現在有瞭深刻的體悟後,主人公開始思考曆史的經驗教訓,以及它們對未來的啓示。他研究瞭東方的曆史變遷,那些王朝的興衰,那些戰爭的創傷,那些改革的陣痛。他試圖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提煉齣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他關注瞭東方文明在近代所經曆的屈辱與抗爭,以及它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與曆史學傢、社會學傢進行交流,探討東方文明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又如何與其他文明相互藉鑒,共同發展。他看到瞭東方人民在追求現代化進程中,所付齣的努力和所麵臨的挑戰。他開始思考,如何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擁抱現代文明的成果,如何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找到平衡。他認為,東方文明的智慧,不僅屬於過去,更對未來的世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開始嘗試用一種更具前瞻性的視角,去分析當今世界所麵臨的問題,並從東方文明的經驗中,尋找解決之道。他開始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對其他文化保持開放和尊重。 第七次東方旅行:心靈的迴歸與永恒的傳承 在七次旅程的終點,主人公的心靈得到瞭升華。他不再是那個帶著好奇心齣發的旅人,而是那個對東方文明有瞭深刻理解、對人性有瞭透徹洞察的智者。他意識到,東方文明的精髓,並非僅僅在於那些看得見的建築、聽得見的音樂、讀得見的文字,更在於那深植於人心中的智慧與精神。他明白瞭,“東方”並非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精神的維度,一種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實現內心平靜的宇宙觀。他決定將自己在旅途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一種更加係統、更加深入的方式記錄下來,傳承下去。他並非要成為一個東方文明的代言人,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能夠喚醒更多人對東方智慧的關注,能夠激發人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思考。他相信,東方文明中所蘊含的哲學智慧、人文精神以及藝術審美,能夠為現代社會麵臨的諸多睏境,提供寶貴的啓示。他的第七次東方旅行,是一次心靈的迴歸,是一次對永恒傳承的承諾。他將自己的人生,融入到對東方文明的理解與傳承之中,讓這七次旅行,成為一次跨越時空的生命迴響。 《七次東方旅行記》,是一部關於發現、理解、融閤與升華的宏大敘事。它不僅僅是關於東方,更是關於人類自身。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心靈的旅程,去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去探尋人類智慧的深度,去領悟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