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救荒史稿(上下册)

宋代救荒史稿(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华瑞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救荒史
  • 农业史
  • 社会史
  • 经济史
  • 灾害史
  • 历史研究
  • 宋朝
  • 民生
  • 史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0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97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8
字数:9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救荒史稿》剖析了宋代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瘟疫)的概况和特点,从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书稿的侧重点是研究宋代的救灾制度、机构、程序、救灾措施和防灾措施等内容,对于当前中国的救灾防灾措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宋代救荒史稿(上册)
宋代救荒史稿(下册)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宋代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变迁  一、宋代历史沿革与疆域  历史上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而且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记录又与当时的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为了科学认识两宋自然灾害及其对策,有必要了解两宋时期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发展状况。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赵匡乱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年号建隆,定国号宋,以开封为都城(东京)。自宋开国至靖康二年(1127)被新兴的金朝灭亡,计167年,史称北宋。北宋灭亡后,宋宗室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王朝,以临安(杭州)为都城,至祥兴二年(1279)陆秀夫抱小皇帝投海自尽,计152年,史称南宋。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北宋伊始到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与辽朝订立“澶渊之盟”,为宋朝统治的确立时期。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国历史走向又一次的分裂割据,至朱梁代唐,在中国的南部先后出现了9个割据政权,在北部有契丹和北汉,而西部则处在吐蕃、党项诸部、夏州李氏、敦煌曹氏、河西回鹘等“种族分散,不相统一”的格局之下。经过二百余年的分裂割据,至后周时,统一又成为新的历史趋势。赵匡胤正是在继承周世宗未竞事业的基础上顺应历史潮流,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统一行动。首先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进攻经济富庶的南方诸国,先后灭亡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太宗即位后,吴越献地、漳泉纳土,俯首称臣,太平兴国四年(979)攻破北汉,至此结束了唐末五代时期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完成了南北统一。西南疆界大致以大渡河划线,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高原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东南际海。但北宋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与辽朝所进行的战争,直到“澶渊之盟”订立才告结束,“澶渊之盟”的订立,使北宋北部的疆界基本界定在雁门关(山西代县北)和白沟(水道流经河北雄县、霸县北及天津市区)一线。  当北宋统一南北、与辽争夺燕云之时,无暇顾及广大的西部地区。党项夏州政权乘势迅速崛起,太宗初期,夏州政权因继承问题发生内讧,李继捧入朝寻求宋廷的支持,但宋太宗不能审势察形,将李继捧的求助同漳泉陈洪进纳土、吴越王钱傲献地一样看待,急急忙忙地派遣文武官吏接管其所领五州八县,并遣使至夏州护继捧缌麻以上亲赴汴京。正当太宗以为“夏州藩部并已宁谧,向之强悍难制者,皆委身归顺……戎人畏威,故不战烦伐,皆相率内附,而自我陶醉的时候,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对这种类似扣押人质的民族压迫政策,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于是打出抗宋自立的旗帜,从此西部的政治力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对北宋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李继迁反宋后,宋朝的几次围剿都没有成功,而李继迁仍在不断扩大势力,到宋真宗成平五年(1002)攻占北宋重镇灵州。景德元年(1004),李继迁死,其子李德明即位,此时正值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之时,辽夏互为奥援,宋已不得不正视夏州政权,遂于景德三年(1006)宋夏订立合约,宋夏之间互守疆界。至此北宋西部的疆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致界定在秦州、灵州一线,西北以横山(在陕西横山、靖边、吴旗)与西夏接境。其后的宋神宗至徽宗朝,为制服西夏,开熙河之役,并采取蚕食西夏境土的政策,夺取今绥德、米脂、湟水流域、洮河上游和黄河上游贵德一带疆土,西部边界扩展至西宁、兰州一线,以河、湟、洮、岷、剑南西山接吐蕃诸部。  ……
《盛唐气象:唐代社会与文化转型研究》 引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这一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如何从隋朝的余绪中崛起,并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塑造出一种兼具开放性、多元性和高度成熟性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面貌。我们不再将唐代视为一个静态的、由盛转衰的简单线性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复杂且多重因素交织的社会系统。本书将从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格局的重塑、社会阶层的流动、宗教与思想的碰撞,以及物质文明的创新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地考察唐代“气象”的形成、展现与内在张力。 第一部分:帝国构建与制度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唐代初期国家权力的重塑与中央集权体系的巩固。 第一章:关陇集团的兴衰与皇权构建 详细梳理自隋末农民起义至唐初“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脉络。重点分析以关陇贵族集团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如何在早期权力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及李世民登基后,如何逐步削弱功臣势力,强化皇权。我们将考察“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包括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租庸调制在初唐的有效运作,以及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有效管控策略。 第二章:中晚唐的政治转型与士人政治 深入探讨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机制受到的冲击与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变化。本书认为,藩镇割据的出现并非简单的中央衰弱,而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重组的体现。同时,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发展,使得“寒门”士人阶层大规模进入权力中枢,形成了与传统门阀士族相抗衡的“士人政治”。我们将分析宰相权力的膨胀与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依赖,探讨这种权力平衡如何影响了中晚唐的决策效率和政策导向。 第三章:法律与刑制:唐律疏议的时代意义 系统梳理《唐律疏议》的编纂背景、核心原则及其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的地位。本书侧重于分析唐代法律体系如何体现了儒家伦理与国家法制的结合,尤其关注其在财产继承、婚姻家庭和赋税征收等民事领域的规范作用。通过比较唐律与前代律法的异同,揭示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第二部分:经济基础与社会形态 本部分关注唐代经济活动的勃兴及其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四章:均田制的瓦解与两税法的推行 细致考察盛唐时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在土地兼并压力下的逐渐失效。重点分析德宗时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的本质,即从人丁税向财产税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将评估两税法对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作用,以及它如何促成了土地私有和地方豪强对土地的集中占有,进而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进一步分化。 第五章:城市商业的繁荣与坊市制度的松动 以长安、洛阳、扬州等重要都会为例,研究唐代城市经济的活力。本书详细考察了柜坊、飞钱等金融工具的萌芽,以及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物质文化交流。特别关注中晚唐时期,坊市制度(居住区与商业区分离的制度)的逐渐瓦解,商业活动突破既定区域,夜市的出现,标志着城市生活的结构性解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第六章:人口迁徙与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 探讨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分析南方地区,特别是江淮一带,如何依托发达的运河水系,成为支撑唐代后期财政的重要粮仓和手工业中心,对比北方战乱地区的衰落,揭示了唐代中晚期经济地理格局的深刻变化。 第三部分:文化、思想与精神世界 本部分探讨唐代社会在思想文化层面的多元融合与创新高峰。 第七章:宗教的“百科全书”:佛教的本土化与世俗影响 本书不拘泥于宗派之争,而是着重考察佛教(尤其是禅宗、净土宗)如何深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分析佛教寺院在经济上拥有的土地、人力资源,以及其在教育、医疗、丧葬礼仪等方面对民间信仰的塑造作用。同时,审视会昌法难对佛教格局的重塑,以及道教在皇室推崇下的复兴。 第八章:儒学的复兴与新经学思潮 考察韩愈、李翱等人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分析他们如何试图在佛教和道教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特别是“道统”概念的提出,为宋代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九章: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气象的文学表达 分析唐诗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体裁,如何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载体。重点剖析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盛唐的自信、对边塞的关切、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探讨格律诗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对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的追求。 第十章:异域文化的汇流与胡化现象 通过分析胡乐、胡服、胡食在唐代上层社会的流行,展示唐代对外来文化的极高包容性。考察粟特人在丝路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唐朝对西域文化的吸收与再创造,共同构筑了唐代社会开放自信的文化底色。 结论:唐代遗产的深远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唐代在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经济模式和文化精神上所奠定的基础,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后续的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国家形态和社会心理结构,并强调唐代的“气象”并非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制度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共同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略带泛黄的书页,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历史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排版清晰,注释详尽,看得出作者在史料的梳理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还原那个特定时代社会图景的努力,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灾荒的发生,更是在深入挖掘灾荒背后的社会结构、政府反应以及民间自救的复杂动态。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叙事娓娓道来,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又不乏对具体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读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代入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宋代,感受着那份真实的紧迫与无奈。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历史现场的还原能力,是许多同类著作所不及的。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好官”与“坏官”的二元对立中,而是深入剖析了宋代独特的财政体系、官僚制度在面对大规模灾荒时的内在局限性。例如,在探讨粮食储备和赈济体系时,作者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论证之周密,令人叹服。他巧妙地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的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灾害模型,这使得我对宋代社会运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跳出传统叙事框架的视角,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扎实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合上书卷,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对历史变迁中人性光辉与局限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救荒措施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在极端压力下,权力机构的反应模式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书中对一些地方性自治组织的描述尤为精彩,它们如何在官方救助失效时挺身而出,展现了民间社会的内在韧性与道德自觉。这不仅是对宋代历史的考察,更是对任何一个面对危机社会的反思。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的历史案例,为我们思考当代社会治理和危机应对提供了深远而有力的参照点,其穿透历史的警示意义,值得反复玩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漫长而充实的思想漫步。上下两册的篇幅,恰到好处地容纳了作者对数十年间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灾荒的追踪和比较。阅读的乐趣在于,你常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段落中,被一个鲜活的民间故事或是一份保存完好的官方文书所震撼。作者对地方志、奏折、私人笔记等一手材料的运用炉火纯青,使得原本冰冷的史料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它不仅仅是关于“饥荒”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的故事——官员的挣扎、乡绅的作为、普通百姓的坚韧与绝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厚重帷幕的一角,让人对历史的厚度和深度有了更直观的感知。

评分

从写作风格上看,这本书的语言兼具古典的凝练与现代的流畅,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巧妙。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既保持了原文的韵味,又通过精妙的转述,确保了当代读者能够无碍地理解其深层含义。全书行文,气韵贯通,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经济政策分析,也能够被阐述得条理分明,没有丝毫晦涩难懂之处。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卓越的组织能力,使得这部学术著作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具备了极高的可读性。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条了解宋代基层社会运作的绝佳路径。

评分

挺好看的,没事读读,不错选择

评分

公元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梁王萧衍。萧衍称帝是为梁武帝,南齐灭亡,享国23年

评分

宋代救荒史稿(上下册) 宋代救荒史稿(上下册)

评分

挺好看的,没事读读,不错选择

评分

作者系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这部大作系其新的学术贡献。专门研究宋代救荒史的大作,不仅颇具文献价值,而且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分析和论点,值得参考。预以推荐!

评分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刘宋将领,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宋明帝去世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公元474年,萧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此时刘宋政权内斗激烈,萧道成逐渐掌握大权。

评分

作者系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这部大作系其新的学术贡献。专门研究宋代救荒史的大作,不仅颇具文献价值,而且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分析和论点,值得参考。预以推荐!

评分

挺好看的,没事读读,不错选择

评分

挺好看的,没事读读,不错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