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阳明心学经典 儒家传世之作 中国人都需要的精神读本 张居正、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钱穆等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文白对照全译本: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他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作者简介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文修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其学说影响远播日、韩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问渠,畅销书作家,儒家历史研究大家。曾出版过多部历史类图书,深受读者好评。
目录
卷上徐爱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陆澄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薛侃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卷中答顾东桥书【原典重读】【读典心得】答周道通书【原典重读】【读典心得】答陆原静书(一)【原典重读】【读典心得】答陆原静书(二)【原典重读】【读典心得】答欧阳崇一【原典重读】【读典心得】答罗整庵少宰书【原典重读】【读典心得】答聂文蔚(一)【原典重读】【读典心得】答聂文蔚(二)【原典重读】【读典心得】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原典重读】【读典心得】卷下门人陈九川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门人黄直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门人黄修易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门人黄省曾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门人黄以方录【原典重读】【读典心得】
精彩书摘
先生日:“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关其言辞而徒以浇浇于世也?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画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间言《易》,如《连山》、《归藏》之属,纷纷籍籍,不知其几,《易》道XCL。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风日盛,知其说之将无纪极。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说而赞之,以为惟此为得其宗。于是纷纷之说尽废。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书》、《诗》、《礼》、《乐》、《春秋》皆然。《书》自《典》、《谟》以后,《诗》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荡之词,盖不知其几千百篇。《礼》、《乐》之名物度数,至是亦不可胜穷。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说始废。如《书》、《诗》、《礼》、《乐》中,孔子何尝加一语。今之《礼记》诸说,皆后儒附会而成,已非孔子之旧。至于《春秋》,虽称孔子作之,其实皆鲁史旧文。所谓‘笔’者,笔其书;所谓‘削’者,削其繁,是有减无增。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皇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自秦汉以降,文又日盛,若欲尽去之,断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则其诸怪悖之说,亦宜渐渐自废。不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先生说:“你所说的明道,是指返璞归真,使道在平常生活中落实呢?还是指华而不实并借机哗众取宠呢?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重虚文、轻实行。如果天下的道光明,则就无所谓删述六经。孔子对六经的删述,是迫不得已的。从伏羲画卦,到文公、周公,其中论《易》的如《连山》、《归藏》等著述纷纭繁复,数不胜数,《易》道大乱。孔子发现天下盛行文饰之风日盛,明白如此延伸只会目无纲纪,于是效法文王、周公关于《易》的论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易》的宗旨。于是很多观点被废弃,天下论《易》始归一统。《诗》、《书》、《礼》、《乐》、《春秋》也都是这样。《尚书》自《典》、《谟》之后,《诗经》自《周南》、《召南》之后,如《九丘》、《八索》,很多淫邪逸荡之词,达到成千篇。《礼》、《乐》的名物度数不计其数孔子都作了删削并述正,之后,其他说法才开始废弃。在《书》、《诗》、《礼》、《乐》中,孔子不曾填一句话。现今《礼记》中的解释之词,大多都是后世儒者附会而成,已经不再是孑L子的原本了。以《春秋》来说,虽然是孑L子所著,其实都是在鲁史之旧文上笔削而成。所谓‘笔’,就是照抄原文;所谓‘削’,亦即删减繁复,这样有减无增。孔子传述六经,担忧繁文扰乱天下,虽然想简略却做不到。孔子教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经典中的字句,应该追求经典的本质,他并非要用文辞来教化天下。《春秋》之后,繁文更加盛行,天下也更加混乱。秦始皇焚书得罪天下,那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更不该焚毁六经。如果当时始皇帝志在明道,把那些背经叛道的书全拿来烧掉,就正好暗合了孑L子删述的意思。从秦汉以来,著述之风日盛,如果要彻底去除,是不可能的了。只好效法于孔子,对那些和经书道理接近的加以表扬,则那些无稽之谈,就会慢慢废弃。不知道王通当时模拟经书的用意何在,但我极力赞成。我觉得,圣人如果复出,也不会否认这种做法的。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只因为写文章的多而实干的少。人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争奇斗异。这只会混淆天下人的聪明,蒙蔽天下人的耳目,使他们只去争相修饰文辞,力追声名,而不再懂得还有崇尚真实、返朴归淳的行为。这都是著述的人所导致的。” ……
前言/序言
文白对照全译本:传习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很好的一本书哦!推荐购买
评分
☆☆☆☆☆
还没有打开看,不知道好不好,应该可以
评分
☆☆☆☆☆
对于在偏远行星上辛勤劳作,但依旧收入微薄的联邦公民们来说,凯联之战成了他们肩头沉重的负担。政府承诺的入伍奖金将这些行星上的不少年轻人诱惑到了战场上,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是一群只知道俯首听命的神秘罪犯,还有一些令人生疑的指挥官。十八岁的吉姆?雷诺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正义感进入了新兵训练营,并逐渐在战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不是一场自己真正想为之而战的战争。
评分
☆☆☆☆☆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评分
☆☆☆☆☆
知行合一
评分
☆☆☆☆☆
《恶魔契约》:
评分
☆☆☆☆☆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评分
☆☆☆☆☆
发货速度快,正版,折扣大,很划算。
评分
☆☆☆☆☆
可以,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