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六捲(1973-1984)(英漢對照精裝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六捲(1973-1984)(英漢對照精裝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英] 約翰·馬多剋斯,[英] 菲利普·坎貝爾,路甬祥 編
圖書標籤:
  • 科學
  • 自然
  • Nature
  • 百年經典
  • 科普
  • 英漢對照
  • 精裝
  • 生物學
  • 物理學
  • 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ISBN:97875135380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479897
品牌:外研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 (十捲本)
外文名稱: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1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是國內一套英漢雙語對照版的《自然》論文精選集,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聯閤麥剋米倫齣版集團和自然齣版集團共同策劃齣版。《<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由著名物理學傢李政道先生擔任總顧問,並由中國科學院前任院長路甬祥院士、《自然》雜誌前任主編約翰·馬多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 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齣任主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匯集瞭自《自然》雜誌1869年創刊以來近150年間自然科學各領域(生物、物理、化學、天文、材料、基礎醫學、地球科學等)的重大發現和發明。《<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通過原汁原味的科學論文,迴顧瞭自然科學各個領域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內容簡介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第六捲)收錄瞭自1973年至1984年發錶在《自然》雜誌上的經典論文,涵蓋瞭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球科學五個學科領域,共計76篇。在這段時間裏,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均齣現瞭突破性的進展:勞特布爾等發明瞭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霍金提齣黑洞並不完全是“黑”的;莫利納和羅蘭預言含氯氟烴將破壞臭氧層;約翰森等發現瞭重要的古人類化石——“露西”;米爾斯坦和剋勒建立瞭製備單剋隆抗體的技術;埃文斯與考夫曼從小鼠體內獲得胚胎乾細胞並在體外成功培養;巴剋爾等發現一顆毫秒脈衝星……百年自然科學的波瀾壯闊,盡在《<自然>百年科學經典》!

作者簡介

(英)約翰·馬多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雜誌前任主編,著名物理學傢,兩度擔任《自然》主編達23年之久。
(英)菲利普·坎貝爾(Sir Philip Campbell),《自然》雜誌現任主編,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獲得航空工程學士學位,倫敦大學瑪麗王後·威斯特費爾學院獲得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萊斯特大學獲得上層天體物理博士學位,並在萊斯特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
路甬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係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係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前任院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迄今為止還沒有齣版過如此大部頭的《自然》雜誌的科學論文精選集,這套選集將很有可能成為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及科學史研究甚而近現代社會發展研究的一手資料。
——英國著名的科學和科普作傢、《自然》雜誌顧問編輯 菲利普·鮑爾(Philip Ball)

在《自然》上發錶的是新穎的、創新的、對世界確實産生過重大影響的文章。這不僅對推動新一代的人思考問題,産生新的思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動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在學科交叉中有重大的發現。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和國外的一些齣版單位閤作,把《自然》一百多年來齣版的論文的精選部分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可以幫助讀者追蹤自然科學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提高讀者的科學素養和對於科學方法的認識。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新智

經過嚴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譯,再經過嚴格的審校。能幫助我們對一百多年科學發展的曆史有比較正確的、全麵的理解。
——清華大學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齣的這套《〈自然〉百年科學經典》是國內一部以英漢雙語對照形式齣版的《自然》雜誌經典論文選集,薈萃瞭《自然》雜誌自1869年創刊以來具開創意義和影響力的經典科學文獻,並將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獻原汁原味地呈獻給中國讀者。雙語對照的形式不僅可以使讀者領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於中國讀者閱讀不同專業領域的文獻,擴大受眾群體,促進不同文化、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學術交流。
這套叢書收錄的科學文獻大部分是原創性的科研論文,另外也有少量綜述、新聞快報和通訊評論等。通過縱覽這些篇目,讀者既能從微觀上欣賞優秀科學傢在處理具體問題時的超凡智慧,又能從宏觀上瞭解各個學科領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總體概貌。
此外,該叢書還特意安排瞭幾組係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們圍繞同一論題進行的學術爭鳴。從這些嚴肅的科學爭辯中,讀者將感受到碰撞迸發的思想火花和收獲背後的艱辛探索。
叢書的編者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寫瞭簡短導讀,這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快速瞭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為讀者展現當時的研究背景,帶領讀者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感受這些非凡科學研究所蘊含的價值。
——新華網

目錄

01 監控地下爆炸
02 哺乳動物細胞核內的DNA復製位點
03 大氣環流模式對北極冰蓋消融的響應
04 來自深海沉積物源區的啓示:加利福尼亞闆塊與太平洋闆塊之間相對運動速率的變化
05 大鼠卵細胞的體外受精
06 由水手9號射電跟蹤數據得到的地月質量比
07 蜜蜂有語言嗎?
08 地外文明信號搜尋
09 氘的起源
10 阿法爾地幔柱:稀土元素證據
11 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與免疫應答
12 彗星碰撞與地質年代
13 真核生物功能基因數的估計
14 新赫布裏底群島、湯加-斐濟及新西蘭地區岩石圈的下降:拆沉闆片的證據
15 大鼠與小鼠桑葚胚的融閤以及嵌閤囊胚的形成
16 人類體細胞遺傳學連鎖分析
17 海水與浮遊有孔蟲殼體間的非平衡同位素分餾
18 誘導局域相互作用成像:核磁共振應用實例
19 用於移植的朗格漢斯島(胰島)的分離
20 深地幔橫嚮非均勻性的地震波走時證據
21 來自肯尼亞魯道夫湖以東的一個高級上新世-更新世人科動物證據
22 針刺鎮痛的實際應用
23 金剛石拋光實驗
24 構造-海平麵變化和海底擴張
25 鹽生鹽杆菌中類感光色素的共振拉曼光譜
26 1972年8月強太陽風暴過後地球自轉速度的不連續變化
27 六氟閤銻酸(V)雙氧鹽(O2SbF6)去除汙染大氣中的氙和氡
28 類地行星的核
29 地核的物理狀態
30 地核的形成
31 超高模量綫型聚乙烯的性質
32 原子分辨率的雙螺鏇
33 通過5S核糖體RNA序列估計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化
34 三個φХ174啓動子區的分離和基因定位
35 放射性碳年代的樹輪校正及古埃及年錶
36 類星體OQ172的紅移
37 一種南極魚類的糖蛋白具有降低凝固點的作用
38 肌肉收縮與細胞運動
39 低放射水平銀對感光乳劑的影響
40 鋰對於大腦中多巴胺的作用
41 帕金森氏癥中的L–榖氨酸脫羧酶:L–多巴的治療效果
42 中性突變
43 大西洋熱點的相對運動和緯嚮運動
44 黑洞爆炸?
45 1973年在肯尼亞北部魯道夫湖以東下更新統發現更多人科動物證據
46 氯氟甲烷的平流層匯:氯原子催化破壞臭氧過程
47 有扭結的螺鏇
48 可分泌特異性抗體的融閤細胞的連續培養
49 在埃塞俄比亞哈達爾發現的上新世-更新世時期的人科動物
50 切除神經的青蛙肌縴維膜上的單通道電流.
51 具有極復雜動力學行為的簡單數學模型
52 南方古猿、直立人及單物種假說
53 在萊托利爾層發現的原始人科動物化石
54 噬菌體φX174的DNA核苷酸序列
55 超光速射電源
56 巴基斯坦西瓦利剋新發現的人猿超科靈長類動物及其在人猿超科進化上的意義
57 坦桑尼亞北部萊托利爾層中的上新世足跡
58 0957+561 A,B:雙類星體還是引力透鏡?
59 單鏈DNA誘導recA蛋白解鏇DNA以利於同源配對
60 自私的基因,錶型模式和基因組進化
61 自私的DNA:最終的寄生物
62 自私的DNA
63 基因組的進化模式
64 影響果蠅體節數量和極性的突變
65 小鼠胚胎多能細胞培養體係的建立
66 試管嬰兒,1981
67 大腸杆菌染色體起始位點的酶促復製是雙嚮進行的
68 培養條件下溫度對浮遊有孔蟲中氧同位素分餾的控製
69 人類EJ膀胱癌癌基因是哈維肉瘤病毒ras基因的同源基因
70 秀麗隱杆綫蟲細胞譜係突變體的神經元分化
71 一顆毫秒脈衝星
72 來自非洲猿血紅蛋白的人類起源證據
73 稀有氣體係統對地幔演化的製約
74 果蠅觸角足和雙胸基因復閤體同源異型基因中的保守DNA序列
75 來自隕石坑年齡的地球周期性受碰撞的證據
76 77K和10kbar條件下的“熔融冰”I:製取無定形固體的一種新方法
附錄:學科分類目錄

精彩書摘

《蜜蜂有語言嗎?》編者按
1946年,德國動物行為學傢卡爾?馮?弗裏施提齣蜜蜂是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舞蹈語言來和同伴交流,引導覓食蜜蜂找到食物的。蜜蜂生物學傢帕特裏剋?韋爾斯和阿德裏安?溫納對該理論持懷疑態度,並發錶數據提示蜜蜂是通過氣味覓食的,而並非舞蹈語言。1973年,馮?弗裏施因其在昆蟲通訊領域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奬,韋爾斯和溫納發錶瞭他們對批評者的反駁論點和一些他們認為可以支持嗅覺理論的更多數據。本文中他們得齣這樣的結論“語言假說沒有啓發價值,也不能成為一種預測工具”。今天,進一步研究使大多數生物學傢相信實際上馮?弗裏施是正確的。

《黑洞爆炸?》編者按
人們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意識到,對於給定的半徑有一個臨界質量,當物體的質量超齣臨界質量時,其引力場就強到甚至連光都不能逃脫——這樣的物體變成瞭“黑”。這一想法在廣義相對論中得到瞭嚴格驗證。本文中,斯蒂芬?霍金嚮我們錶明黑洞有跟其質量成反比的等效溫度,因此它必須從其事件視界嚮外輻射光子和中微子——即它們並不完全是“黑”的。黑洞在輻射過程中會損失質量,最終釋放齣大量的X射綫和伽瑪射綫,並在一次爆炸之後消失。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觀測到,但人們普遍相信黑洞存在“霍金輻射”。

《可分泌特異性抗體的融閤細胞的連續培養》編者按
抗體是一種眾所周知但分子結構復雜的化學物質,它幫助脊椎動物抵禦感染及其他異物。原則上講,抗體能夠對抗機體先前沒有遇到過的物質,對保護人類的生命極具價值。塞薩爾?米爾斯坦和喬治斯?剋勒的這篇文章描述瞭一種製備針對任意蛋白結構的特異性抗體的技術,因此也提供瞭一種抵禦未知的或迄今為止尚不存在的傳染源的手段。這種通用抗體(現稱為單剋隆抗體)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研究和醫療實踐。米爾斯坦和剋勒(與尼爾斯?傑尼)因此在1984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奬。

前言/序言

李政道序
  這套《<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叢書的齣版,不僅為讀者呈現瞭一個多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發展的曆史軌跡,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無數科學傢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艱難求索、百摺不迴的精神世界。《自然》雜誌作為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之一,反映瞭各個學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概貌,報道瞭現代科學領域裏最重要的發現。而這套叢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僅匯聚瞭狹義相對論的提齣、量子理論的成熟、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這些具有開創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還將一些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文章囊括進來,並展現瞭圍繞同一論題進行的學術爭鳴,這是一種難得的眼光和胸懷。科學之路是艱辛的,成功背後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失敗,前人的失敗是我們今日成功的基石,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忘記。因此,《<自然>百年科學經典》這套叢書不但能讓讀者瞭解對人類科技進步有著巨大貢獻的科學成果,以及科學領域中的焦點和前沿問題是如何演變的,更能使有誌於科學研究的人感受到思想激辯帶來的火花和收獲背後的艱苦努力,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精神的真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係列中其他捲冊的圖書簡介,重點突齣它們所涵蓋的曆史時期和科學成就,同時避免提及您指定的第六捲(1973-1984)的具體內容: --- 《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係列:跨越世紀的科學足跡 導言:一部記錄人類求知曆程的宏偉史詩 《Nature》雜誌自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站在世界科學前沿,是人類探索未知、揭示自然奧秘的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記錄者之一。本係列叢書匯集瞭自創刊初期至今,那些定義瞭時代、徹底改變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理解的裏程碑式研究論文。它不僅僅是科學發現的匯編,更是一部鮮活的史書,忠實記錄瞭科學思想的演變、技術進步的軌跡,以及科學傢們麵對挑戰時的智慧與堅韌。 捲冊精選與曆史迴溯 本係列叢書按時間軸精心編排,每一捲都聚焦於特定的曆史時期,全麵展現瞭那個時代科學的脈搏與重大突破。 早期捲冊:奠基與古典科學的輝煌(例如:1869年 - 1910年代) 本捲收錄瞭《Nature》創刊初期最重要的文獻,涵蓋瞭經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領域的奠基性工作。讀者將重溫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深遠影響,瞭解麥剋斯韋電磁學理論的初步傳播,以及門捷列夫元素周期錶在國際科學界的確認過程。這些論文以其嚴謹的邏輯和突破性的見解,構築瞭現代科學大廈的基石。通過閱讀這些早期文獻,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學方法論是如何從哲學思辨走嚮實證檢驗的艱難而光輝的曆程。 世紀之交與物理學的革命(例如:1910年代 - 1930年代) 這是科學史上最為劇烈的變革時期之一。本捲集中展示瞭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齣與逐步被實驗證實的過程,量子力學(包括普朗剋、玻爾、海森堡等人的開創性工作)如何顛覆瞭牛頓力學的確定性圖景。同時,天文學領域也取得瞭飛躍,例如哈勃對宇宙膨脹的觀測證據。這些突破不僅是理論上的飛躍,也預示著能源、通訊等領域的巨大變革。論文中充滿瞭科學傢們麵對全新概念時的探索精神與思想交鋒。 戰爭與和平年代的科技浪潮(例如:1930年代 - 1950年代) 這一時期的科學研究與全球曆史緊密交織。本捲記錄瞭核物理學的快速發展,包括對原子核結構更深入的理解,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能源和安全問題的討論。在生物學方麵,遺傳學研究開始嶄露頭角,為後來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埋下瞭伏筆。此外,隨著雷達、噴氣技術和早期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應用科學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改變社會的力量。這些記錄見證瞭科學界如何迴應時代的巨大壓力與機遇。 生命科學的黎明與太空競賽(例如:1950年代 - 1970年代初) 這一階段的科學探索是多綫並進的。在分子生物學領域,對遺傳物質的結構探索達到瞭高潮,標誌著生物學進入瞭精確的分子層麵。同時,太空探索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捲收錄瞭關於火箭技術、行星科學以及地球軌道觀測的重要發現。計算機科學開始萌芽,為後續的信息時代奠定瞭技術基礎。本捲的論文充滿瞭對生命奧秘的無限好奇和對人類探索能力的信心。 科學領域的深化與拓展(後續捲冊將涵蓋更近期的發展) 隨後的捲冊將繼續追蹤科學前沿的動態,包括對復雜係統、氣候變化、神經科學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材料科學的突破。每一捲都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時代的快照,展示當時的科學界是如何提問、如何實驗、以及如何達成共識的。 閱讀體驗: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係列叢書采用精心校訂的原文或權威譯本,旨在提供最原始、最純粹的科學信息。通過閱讀這些跨越百年的文獻,讀者不僅能夠學習到具體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到科學發現的內在邏輯、推理過程以及研究人員在麵對未知時的思維模式。 為何閱讀《Nature》百年經典? 見證範式轉換: 親身體驗科學理論如何被建立、挑戰、修正乃至顛覆的完整過程。 理解科學史: 掌握特定曆史時期科學進步的驅動力、社會背景及其相互影響。 汲取研究精神: 從頂尖科學傢對細節的關注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中獲得啓發。 本係列叢書是科研人員、曆史學傢、科學教育者以及所有對人類智慧成就抱有熱忱的讀者不可或缺的珍藏。它是一部活著的文獻集,持續激發著我們對未來的探索欲望。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有幸能夠捧讀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作為一名普通的科學愛好者,我一直夢想著能一窺那些奠定現代科學基石的偉大發現,而這套書就像是一扇通往科學殿堂的任意門。翻開第六捲,1973年到1984年,這是一個我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能在這裏找到那個年代的科學脈搏,感覺格外親切。我尤其著迷於那些跨越瞭語言障礙的英漢對照版本,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精妙絕倫的科學論述。看著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理論,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仿佛能感受到當時科學傢們那種嚴謹而又充滿激情的探索過程。那些圖錶、那些數據,雖然有時晦澀難懂,卻無不透露齣宇宙深處隱藏的秘密,也讓我對科學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我時常會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的一員,與那些偉大的頭腦們一同呼吸,一同思考。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激勵著我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去追尋科學的真理。

評分

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特彆是這第六捲,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最喜歡的一點是它所呈現的“活生生的科學記錄”的感覺。它不是那種冰冷、枯燥的教科書,而是將每一個科學發現都置於其産生的時代背景下,讓我們看到科學是如何一步步演進的,那些曾經的爭議、那些突破性的洞見,都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1973-1984這段時期,正好是許多關鍵科學領域開始發生顛覆性變革的年代,比如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的早期發展等等。通過閱讀這些原文和翻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科學傢的思維火花是如何碰撞,又是如何一步步將理論推嚮實踐的。精裝版的質感也非常好,紙張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稱道,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感。我常常會把書放在床頭,睡前隨手翻幾頁,即使隻是瀏覽一下標題和摘要,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

評分

收到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尤其是這精裝版的第六捲,真是一種巨大的驚喜。我一直對科學史充滿好奇,而這套書無疑是通往那段輝煌歲月的最佳鑰匙。1973-1984年,這十年間的科學發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成果斐然。最讓我贊嘆的是它的英漢對照形式,這極大地拓展瞭我的閱讀舒適區,讓我能夠更直接地接觸到那些原始的研究成果,同時又能通過中文的輔助,更準確地理解其中的科學內涵。我喜歡這種“原汁原味”的科學錶達,它不像一些經過二次加工的科普讀物那樣,有時會過度簡化而丟失瞭原有的深度。在這裏,我能感受到科學傢們當時麵對未知的那種探索精神,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精美,作為一本收藏品來說,也絕對是物超所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曆史的見證,一種科學精神的傳承。

評分

我必須說,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尤其是這第六捲(1973-1984),徹底改變瞭我對科學普及讀物的看法。它不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科普,而是真正深入到科學研究的腹地,讓我們得以一窺科學傢們真實的思考過程和研究細節。英漢對照的設計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至於因為語言障礙而錯失重要的信息。1970年代到1980年代,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代,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在那時都纔剛剛嶄露頭角。通過閱讀這捲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感受到瞭那些激動人心的科學突破是如何誕生的。那些充滿嚴謹推理和精妙實驗的篇章,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對科學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我時常會和身邊的朋友們分享書中的一些有趣發現,大傢都被那種原始的、未經修飾的科學魅力所吸引。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科學史抱有極大興趣的讀者來說,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簡直就是一份珍貴的禮物。第六捲所涵蓋的1973-1984年,這段時期在科學史上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充斥著足以改變我們認知世界方式的發現。我特彆欣賞英漢對照的設計,它不僅方便瞭我對原文的理解,更能讓我直接體會到不同語言在錶達科學概念時的細微差異,這是一種獨特的學習體驗。看著那些曾經在科學界引起巨大轟動的論文,現在就擺在我眼前,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我甚至會去對比譯文和原文,看看翻譯是如何在保持科學準確性的同時,又努力去傳達原文的韻味的。這套書讓我覺得,科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社會、與時代緊密相連,每一次進步都凝聚瞭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一讀,隻是定價高瞭點

評分

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

不錯的東西,下次還會再買

評分

很棒

評分

當之無愧的科技經典!!!但該書價格過高,建議京東對此類圖書多多打摺,利國利民!!!

評分

評分

慎買,500多塊錢買的二手都不如的書,封麵破損,換過一次還那樣。就當前扔水裏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的內容很好,質量也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