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六卷(1973-1984)(英汉对照精装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六卷(1973-1984)(英汉对照精装版) [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马多克斯,[英] 菲利普·坎贝尔,路甬祥 编
图书标签:
  • 科学
  • 自然
  • Nature
  • 百年经典
  • 科普
  • 英汉对照
  • 精装
  • 生物学
  • 物理学
  • 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38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9897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十卷本)
外文名称:Nature:The Living Record of Scien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一套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 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出任主编。《<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内容简介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六卷)收录了自1973年至198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五个学科领域,共计76篇。在这段时间里,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劳特布尔等发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霍金提出黑洞并不完全是“黑”的;莫利纳和罗兰预言含氯氟烃将破坏臭氧层;约翰森等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化石——“露西”;米尔斯坦和克勒建立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埃文斯与考夫曼从小鼠体内获得胚胎干细胞并在体外成功培养;巴克尔等发现一颗毫秒脉冲星……百年自然科学的波澜壮阔,尽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作者简介

(英)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
(英)菲利普·坎贝尔(Sir Philip Campbell),《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威斯特费尔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莱斯特大学获得上层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路甬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如此大部头的《自然》杂志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选集将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史研究甚而近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手资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和科普作家、《自然》杂志顾问编辑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出的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国内一部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自然》杂志经典论文选集,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具开创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并将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献原汁原味地呈献给中国读者。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通过纵览这些篇目,读者既能从微观上欣赏优秀科学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超凡智慧,又能从宏观上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貌。
此外,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将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探索。
丛书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写了简短导读,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为读者展现当时的研究背景,带领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感受这些非凡科学研究所蕴含的价值。
——新华网

目录

01 监控地下爆炸
02 哺乳动物细胞核内的DNA复制位点
03 大气环流模式对北极冰盖消融的响应
04 来自深海沉积物源区的启示:加利福尼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相对运动速率的变化
05 大鼠卵细胞的体外受精
06 由水手9号射电跟踪数据得到的地月质量比
07 蜜蜂有语言吗?
08 地外文明信号搜寻
09 氘的起源
10 阿法尔地幔柱:稀土元素证据
11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与免疫应答
12 彗星碰撞与地质年代
13 真核生物功能基因数的估计
14 新赫布里底群岛、汤加-斐济及新西兰地区岩石圈的下降:拆沉板片的证据
15 大鼠与小鼠桑葚胚的融合以及嵌合囊胚的形成
16 人类体细胞遗传学连锁分析
17 海水与浮游有孔虫壳体间的非平衡同位素分馏
18 诱导局域相互作用成像:核磁共振应用实例
19 用于移植的朗格汉斯岛(胰岛)的分离
20 深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地震波走时证据
21 来自肯尼亚鲁道夫湖以东的一个高级上新世-更新世人科动物证据
22 针刺镇痛的实际应用
23 金刚石抛光实验
24 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海底扩张
25 盐生盐杆菌中类感光色素的共振拉曼光谱
26 1972年8月强太阳风暴过后地球自转速度的不连续变化
27 六氟合锑酸(V)双氧盐(O2SbF6)去除污染大气中的氙和氡
28 类地行星的核
29 地核的物理状态
30 地核的形成
31 超高模量线型聚乙烯的性质
32 原子分辨率的双螺旋
33 通过5S核糖体RNA序列估计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化
34 三个φХ174启动子区的分离和基因定位
35 放射性碳年代的树轮校正及古埃及年表
36 类星体OQ172的红移
37 一种南极鱼类的糖蛋白具有降低凝固点的作用
38 肌肉收缩与细胞运动
39 低放射水平银对感光乳剂的影响
40 锂对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
41 帕金森氏症中的L–谷氨酸脱羧酶:L–多巴的治疗效果
42 中性突变
43 大西洋热点的相对运动和纬向运动
44 黑洞爆炸?
45 1973年在肯尼亚北部鲁道夫湖以东下更新统发现更多人科动物证据
46 氯氟甲烷的平流层汇:氯原子催化破坏臭氧过程
47 有扭结的螺旋
48 可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融合细胞的连续培养
49 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尔发现的上新世-更新世时期的人科动物
50 切除神经的青蛙肌纤维膜上的单通道电流.
51 具有极复杂动力学行为的简单数学模型
52 南方古猿、直立人及单物种假说
53 在莱托利尔层发现的原始人科动物化石
54 噬菌体φX174的DNA核苷酸序列
55 超光速射电源
56 巴基斯坦西瓦利克新发现的人猿超科灵长类动物及其在人猿超科进化上的意义
57 坦桑尼亚北部莱托利尔层中的上新世足迹
58 0957+561 A,B:双类星体还是引力透镜?
59 单链DNA诱导recA蛋白解旋DNA以利于同源配对
60 自私的基因,表型模式和基因组进化
61 自私的DNA:最终的寄生物
62 自私的DNA
63 基因组的进化模式
64 影响果蝇体节数量和极性的突变
65 小鼠胚胎多能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66 试管婴儿,1981
67 大肠杆菌染色体起始位点的酶促复制是双向进行的
68 培养条件下温度对浮游有孔虫中氧同位素分馏的控制
69 人类EJ膀胱癌癌基因是哈维肉瘤病毒ras基因的同源基因
70 秀丽隐杆线虫细胞谱系突变体的神经元分化
71 一颗毫秒脉冲星
72 来自非洲猿血红蛋白的人类起源证据
73 稀有气体系统对地幔演化的制约
74 果蝇触角足和双胸基因复合体同源异型基因中的保守DNA序列
75 来自陨石坑年龄的地球周期性受碰撞的证据
76 77K和10kbar条件下的“熔融冰”I:制取无定形固体的一种新方法
附录:学科分类目录

精彩书摘

《蜜蜂有语言吗?》编者按
1946年,德国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冯?弗里施提出蜜蜂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舞蹈语言来和同伴交流,引导觅食蜜蜂找到食物的。蜜蜂生物学家帕特里克?韦尔斯和阿德里安?温纳对该理论持怀疑态度,并发表数据提示蜜蜂是通过气味觅食的,而并非舞蹈语言。1973年,冯?弗里施因其在昆虫通讯领域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韦尔斯和温纳发表了他们对批评者的反驳论点和一些他们认为可以支持嗅觉理论的更多数据。本文中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假说没有启发价值,也不能成为一种预测工具”。今天,进一步研究使大多数生物学家相信实际上冯?弗里施是正确的。

《黑洞爆炸?》编者按
人们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对于给定的半径有一个临界质量,当物体的质量超出临界质量时,其引力场就强到甚至连光都不能逃脱——这样的物体变成了“黑”。这一想法在广义相对论中得到了严格验证。本文中,斯蒂芬?霍金向我们表明黑洞有跟其质量成反比的等效温度,因此它必须从其事件视界向外辐射光子和中微子——即它们并不完全是“黑”的。黑洞在辐射过程中会损失质量,最终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和伽玛射线,并在一次爆炸之后消失。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观测到,但人们普遍相信黑洞存在“霍金辐射”。

《可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融合细胞的连续培养》编者按
抗体是一种众所周知但分子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它帮助脊椎动物抵御感染及其他异物。原则上讲,抗体能够对抗机体先前没有遇到过的物质,对保护人类的生命极具价值。塞萨尔?米尔斯坦和乔治斯?克勒的这篇文章描述了一种制备针对任意蛋白结构的特异性抗体的技术,因此也提供了一种抵御未知的或迄今为止尚不存在的传染源的手段。这种通用抗体(现称为单克隆抗体)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医疗实践。米尔斯坦和克勒(与尼尔斯?杰尼)因此在1984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

前言/序言

李政道序
  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的出版,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无数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艰难求索、百折不回的精神世界。《自然》杂志作为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反映了各个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概貌,报道了现代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发现。而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汇聚了狭义相对论的提出、量子理论的成熟、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这些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还将一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进来,并展现了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这是一种难得的眼光和胸怀。科学之路是艰辛的,成功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失败,前人的失败是我们今日成功的基石,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忘记。因此,《<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这套丛书不但能让读者了解对人类科技进步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领域中的焦点和前沿问题是如何演变的,更能使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感受到思想激辩带来的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苦努力,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精神的真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系列中其他卷册的图书简介,重点突出它们所涵盖的历史时期和科学成就,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第六卷(1973-1984)的具体内容: --- 《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系列:跨越世纪的科学足迹 导言:一部记录人类求知历程的宏伟史诗 《Nature》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站在世界科学前沿,是人类探索未知、揭示自然奥秘的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记录者之一。本系列丛书汇集了自创刊初期至今,那些定义了时代、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和生命理解的里程碑式研究论文。它不仅仅是科学发现的汇编,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忠实记录了科学思想的演变、技术进步的轨迹,以及科学家们面对挑战时的智慧与坚韧。 卷册精选与历史回溯 本系列丛书按时间轴精心编排,每一卷都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全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科学的脉搏与重大突破。 早期卷册:奠基与古典科学的辉煌(例如:1869年 - 1910年代) 本卷收录了《Nature》创刊初期最重要的文献,涵盖了经典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奠基性工作。读者将重温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深远影响,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初步传播,以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在国际科学界的确认过程。这些论文以其严谨的逻辑和突破性的见解,构筑了现代科学大厦的基石。通过阅读这些早期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方法论是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实证检验的艰难而光辉的历程。 世纪之交与物理学的革命(例如:1910年代 - 1930年代) 这是科学史上最为剧烈的变革时期之一。本卷集中展示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与逐步被实验证实的过程,量子力学(包括普朗克、玻尔、海森堡等人的开创性工作)如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确定性图景。同时,天文学领域也取得了飞跃,例如哈勃对宇宙膨胀的观测证据。这些突破不仅是理论上的飞跃,也预示着能源、通讯等领域的巨大变革。论文中充满了科学家们面对全新概念时的探索精神与思想交锋。 战争与和平年代的科技浪潮(例如:1930年代 - 1950年代)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与全球历史紧密交织。本卷记录了核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包括对原子核结构更深入的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能源和安全问题的讨论。在生物学方面,遗传学研究开始崭露头角,为后来的分子生物学革命埋下了伏笔。此外,随着雷达、喷气技术和早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应用科学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改变社会的力量。这些记录见证了科学界如何回应时代的巨大压力与机遇。 生命科学的黎明与太空竞赛(例如:1950年代 - 197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科学探索是多线并进的。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对遗传物质的结构探索达到了高潮,标志着生物学进入了精确的分子层面。同时,太空探索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卷收录了关于火箭技术、行星科学以及地球轨道观测的重要发现。计算机科学开始萌芽,为后续的信息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础。本卷的论文充满了对生命奥秘的无限好奇和对人类探索能力的信心。 科学领域的深化与拓展(后续卷册将涵盖更近期的发展) 随后的卷册将继续追踪科学前沿的动态,包括对复杂系统、气候变化、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材料科学的突破。每一卷都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时代的快照,展示当时的科学界是如何提问、如何实验、以及如何达成共识的。 阅读体验: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系列丛书采用精心校订的原文或权威译本,旨在提供最原始、最纯粹的科学信息。通过阅读这些跨越百年的文献,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推理过程以及研究人员在面对未知时的思维模式。 为何阅读《Nature》百年经典? 见证范式转换: 亲身体验科学理论如何被建立、挑战、修正乃至颠覆的完整过程。 理解科学史: 掌握特定历史时期科学进步的驱动力、社会背景及其相互影响。 汲取研究精神: 从顶尖科学家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中获得启发。 本系列丛书是科研人员、历史学家、科学教育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智慧成就抱有热忱的读者不可或缺的珍藏。它是一部活着的文献集,持续激发着我们对未来的探索欲望。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特别是这第六卷,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所呈现的“活生生的科学记录”的感觉。它不是那种冰冷、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将每一个科学发现都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下,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那些曾经的争议、那些突破性的洞见,都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1973-1984这段时期,正好是许多关键科学领域开始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年代,比如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早期发展等等。通过阅读这些原文和翻译,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科学家的思维火花是如何碰撞,又是如何一步步将理论推向实践的。精装版的质感也非常好,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称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我常常会把书放在床头,睡前随手翻几页,即使只是浏览一下标题和摘要,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科学史抱有极大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简直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第六卷所涵盖的1973-1984年,这段时期在科学史上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充斥着足以改变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发现。我特别欣赏英汉对照的设计,它不仅方便了我对原文的理解,更能让我直接体会到不同语言在表达科学概念时的细微差异,这是一种独特的学习体验。看着那些曾经在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的论文,现在就摆在我眼前,那种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甚至会去对比译文和原文,看看翻译是如何在保持科学准确性的同时,又努力去传达原文的韵味的。这套书让我觉得,科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每一次进步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有幸能够捧读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作为一名普通的科学爱好者,我一直梦想着能一窥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石的伟大发现,而这套书就像是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任意门。翻开第六卷,1973年到1984年,这是一个我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能在这里找到那个年代的科学脉搏,感觉格外亲切。我尤其着迷于那些跨越了语言障碍的英汉对照版本,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精妙绝伦的科学论述。看着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科学家们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探索过程。那些图表、那些数据,虽然有时晦涩难懂,却无不透露出宇宙深处隐藏的秘密,也让我对科学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我时常会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员,与那些伟大的头脑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去追寻科学的真理。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尤其是这第六卷(1973-1984),彻底改变了我对科学普及读物的看法。它不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而是真正深入到科学研究的腹地,让我们得以一窥科学家们真实的思考过程和研究细节。英汉对照的设计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至于因为语言障碍而错失重要的信息。1970年代到198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在那时都才刚刚崭露头角。通过阅读这卷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些激动人心的科学突破是如何诞生的。那些充满严谨推理和精妙实验的篇章,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科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时常会和身边的朋友们分享书中的一些有趣发现,大家都被那种原始的、未经修饰的科学魅力所吸引。

评分

收到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尤其是这精装版的第六卷,真是一种巨大的惊喜。我一直对科学史充满好奇,而这套书无疑是通往那段辉煌岁月的最佳钥匙。1973-1984年,这十年间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成果斐然。最让我赞叹的是它的英汉对照形式,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舒适区,让我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那些原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能通过中文的辅助,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科学内涵。我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科学表达,它不像一些经过二次加工的科普读物那样,有时会过度简化而丢失了原有的深度。在这里,我能感受到科学家们当时面对未知的那种探索精神,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作为一本收藏品来说,也绝对是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

评分

非常好非常欢喜

评分

自然杂志中的经典文章,不过是中世纪的发现

评分

听说这套书出得很慢啊,不过应该是经典!

评分

满意 值得购买

评分

慎买,500多块钱买的二手都不如的书,封面破损,换过一次还那样。就当前扔水里了

评分

商品很不错!!!!!!!!!!!!!!!!!!!!!!!!!!!!!!!!!!!!!!!!!

评分

中英文对照,翻译水平高,印刷和纸张质量很好。

评分

还行,我来拿积分的。

评分

还行,我来拿积分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