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女调查:国内第一部剩女真实生活图景调查实录

中国剩女调查:国内第一部剩女真实生活图景调查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爱萍,王蜂,江宇 著
图书标签:
  • 剩女
  • 社会问题
  • 女性
  • 婚姻
  • 家庭
  • 调查报告
  • 社会学
  • 性别研究
  • 中国社会
  • 都市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870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8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剩女、挑剔、强势、清高、孤傲、没礼貌、自以为是……面对被塑造的刻板印象,我该怎么办?

中国的剩女,一直沉默地任人评说,生活在别人贴给她们的标签之下,生活在这些标签带给她们的情感迷雾之中。

她们真的是嫁不出去而被“剩”下的吗?是谁给她们贴上“被剩下”的标签?她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如何理解中国的剩女现象?

把话语权归还给剩女,让她们自己讲述自己。深度访谈,实地调查,数据和图表分析,揭密隐私,犀利大胆,尖锐解读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面貌和生存现状。

剩女人数增长迅速,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她们,是社会必须具有的态度。

内容简介

近年来,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合适婚龄而尚未婚配的女性越来越多,年过三十仍单身一人的女性群体正日益庞大。她们被我们称为“剩女”。大众媒体、婚恋网站、电视相亲节目、情感专家、社会名人等各路人马,对剩女穷追猛打,靠扭曲未婚女性的形象收名获利,合谋掀起了一股消费剩女的狂潮。

剩女已经被媒体塑造了一种刻板印象:择偶高标准,并为这个高标准付出长期焦虑不安的代价;总是高高在上,强势、干练、聪明,把追求者远远拒之门外;不是把自己锁在很小的交友圈和工作中,就是孤傲地品味生活;另外一些各方面不算太优秀的剩女,便成了焦虑的怨妇或诈骗分子的下手对象,恶性循环似的继续跌入“剩”的深渊。

她们真的是嫁不出去而被“剩”下的吗?是谁给她们贴上“被剩下”的标签?

调查发现,大众媒体展现的剩女形象严重偏离实情。这股消费狂潮背后,是各种政治、资本和文化势力的勾结与角逐。不仅是大众女性,演艺界的女明星也被媒体区别对待:嫁入豪门生子被褒扬,不按时结婚被贬抑。“剩女强”和“剩女错”这两种响亮的声音在舆论中不断回响,传达的信息是“女人不结婚就是错”。

本书犀利指出,在婚姻制度不合理、已婚女性陷入多重权利困境的背景下,舆论对剩女的催婚施压大于对已婚女性困境的关注,这是一种畸形的现象。参与诋毁和污蔑剩女的部分名人在书中被记录和批判,误导女性的专家言论被学术拨正。为了反映剩女的生活图景,书中对分布在8个城市、原生家庭在26个城市的43位未婚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把话语权归还给剩女,让剩女自己讲述自己,展现这个群体的真实面貌,同时引发对媒体所引导的刻板印象的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下,本书还梳理了欧美女性的不婚历史和席卷亚洲的晚婚或不婚潮,给读者提供一个对比的坐标,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剩女现象。

作者简介

罗爱萍,女,1977年生,广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文学学士,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学硕士,2010—2011年英国志奋领学者。曾在《南方都市报》任政法记者,现为《广州日报》编辑。

王蜂,女,1980年生。2007年在美国获得制药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政府委托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学教师,并具有美国护士从业资格。专业虽为自然科学,但对性别学和社会学具有浓厚兴趣,一直不间断地自学。依靠自然科学和医学背景为性别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素养,开拓了视野,以传播女权主义为第二事业。

江宇,女,1979年生,广西梧州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文学学士、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目录

序一 女人的幸福与丈夫孩子无关 罗爱萍    001 

序二 女人树大自然直 王蜂    004

序三 阔别十年的回归 江宇    007

开篇语 不再沉默

第一章 21世纪初的“消费剩女”狂潮

媒体的剩女狂欢宴    009

剩女舆论背后的资本推手    022

女人与不婚的名人“公审”    037

第二章 逼婚时代的迷思与困境

规范女性的五大法宝    056

已婚女性的权利困境    074

第三章 从43名受访者看剩女群体

访谈介绍和刻板印象    106

她们是怎么“剩下”的    113

结婚意愿的变化    138

30岁的焦急与成长    157

择偶要求的变化与自我调整    168

一个人的生活与忧虑    180

生育权被剥夺    193

性体验    198

剩女舆论加剧焦虑    205

第四章 父母的介入与角色

策动者:策动相亲和恋爱    210

催婚者:催促结婚施加压力    211

牵线者:四处出击介绍相亲    237

把关者:一道贯穿全程的关卡    239

第五章 应对父母亲戚催婚的策略

五招式化解父母催婚    244

不谈论不来往拒亲戚    250

第六章 “剩下”的职场影响

事业心和个性不被容纳    256

单身要加班 跳槽被怀疑    259

掌控同事的催婚    263

与同事的来往和交流    266

第七章 剩女社会关系网络的伸缩

朋友结婚致朋友圈萎缩    270

单身女性的交友受限制    273

单身同性朋友互相陪伴    276

第八章 她们的故事

芳菲:在失去中找回自我    282

碧影:没有感觉就不断地走路    288

忆意:一直在寻找爱情的定义    293

第九章 挤压剩女塑造“可用”女人

悖论重重的男权择偶观    304

剩女健康问题有阴谋    313

高龄产妇的风险被夸大    326

结婚并不能保证老来有伴    334

第十章 西方和亚洲女性的晚婚不婚潮

西方女性五个世纪的不婚史    340

亚洲女性“二战”后的新选择    353

结束语 向剩女致敬    358

建议信 从现在起为未来做准备    360

附录1 2010年全国25岁及以上分年龄、教育程度的未婚男女数量

附录2 2010年北京20岁及以上分年龄、教育程度的未婚男女数量

附录3 2010年上海20岁及以上分年龄、教育程度的未婚男女数量

附录4 2010年广州25岁及以上分年龄、教育程度的未婚男女数量

前言/序言

序一

女人的幸福与丈夫孩子无关

罗爱萍

让我转变为女权主义者的是社会对剩女的污名化。这个词兴盛起来的时候,我刚好30岁出头。我觉得很奇怪,我过得挺好的,但媒体上的剩女们总是呼天抢地,和我的生活很不一样。2008年,我在网上认识了另外一名作者王蜂,我们一直在网上讨论中国媒体上的剩女现象,并商量要写一本关于剩女的书。因为我一直忙于申请奖学金留学,写书的计划便一直搁置。

在英国志奋领奖学金的资助下,我于2010年9月前往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学习期间,我看到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景象,我至今仍清晰记得MSN首页一篇给单身男女10条建议的文章带给我的惊愕。我在国内看到的类似文章总是给剩女提建议,给剩男提建议的很少。这篇文章给女人的10条建议中,其中一条是“不要和你不喜欢的男人约会”。我当时很震惊:这样简单自然的一条建议,却是我在国内媒体上从来都没有听过的声音。过去,常常有人教我装傻维护男人的自尊心,劝我降低对男人的要求,但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还可以奉行“不喜欢则不约会”的原则。自此,我开始留意英国的性别文化。我发现伦敦的街头经常有带着孩子的男人,也没有听到男人说“女人应该怎么样”的话。我发表看法,男人会认真聆听。海报上的人物,很多都是男人。这和我在国内看到的商业宣传都依靠物化女人完全不一样。不同课程的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种环境下,我经常感受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幸福感。那时候,我的学业压力很大,经济上也不宽裕,奖学金只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幸福。我知道,这是因为没有人要求我改变,思之所及我都能够自由选择。作为一个女人,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第一次觉得做女人也挺好的。无数次的尊重让我确定,我拥有了作为人的尊严。这也让我明白,女人的幸福与爱情、丈夫、孩子及金钱无关,而是取决于是否享有尊严和自由(其实男人的幸福也一样)。回国后,我拥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我看到了现行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剥削,看到了女性为社会和家庭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却不被承认,看到了女性处于被塑造被利用被污蔑的境地,看到了针对女性的犯罪越发频繁……

我很感恩,自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我知道,大部分中国女人并没有我这么幸运,我觉得自己有义务为提高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做点实事。我希望能团结志同道合者,用行动为单身人士争取应有的尊重,让更多人享有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推动社会的多样化和进步。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在这里我必须向他们表达深深的谢意。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写作期间,我大大压缩了家庭聚会的时间,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非常感动。其次,我要感谢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江宇和王蜂。写作过程漫长而艰苦,但我们经常互相鼓励,顺利完成此书,并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继续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一定要感谢接受访谈的49位单身女性(本书采用了43个案例),如果没有她们,这本书将是残缺的。此外,我还要感谢帮助我找到49位受访者的介绍人。

我非常感谢英国志奋领奖学金的资助,英国一行开启了我的自我解放之旅,也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很感谢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乔晓春教授从学术写作的角度给本书提出的宝贵建议,很感谢我的朋友胡哲鹏3年多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非常感谢我的同事涂晓彬和王紫凤为本书制作图表、梁嘉舜为本书设计了惊艳而有力量的封面。

我还要感谢6位法律界的朋友提供的免费法律帮助:程路律师、刘子萱律师、郑和香律师、罗君丽律师、苏劲斌律师以及广东佳思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耀鸿律师。

序二

女人树大自然直

王 蜂

我这个女权主义者是自发觉醒、自学“成才”的。我的家庭环境有个幸运的地方,就是我的父母以及我经常接触的长辈都没有性别偏见,都没有把男孩女孩区别对待的思想。即使是我外祖父那么大年纪(104岁去世),也没有对我实施封建男尊女卑的教条影响。而且我家的长辈从不期待我结婚或生育。我母亲在我初中的时候就告诉过我“女人不一定要结婚的,你到了40岁还未婚也没关系的”。我把不生育的决定告诉父母,他们也都支持,父亲说“你既然不要孩子,就有大把时间搞事业和找快乐啊”。

但我踏入社会,立刻就看出外面和家里不一样,男女待遇不一样。在小学,我就天天看到中年女老师偏爱男孩,对女孩不好。我天生一副疾恶如仇的古道热肠,看见老师欺负别的女生,尽管和我不相干,我也会气愤地瞪视老师,并因此招致老师的厌恶。后来在网上碰见以前的小学女同学,我们都结婚了,我对她说“我还记得某某老师刁难你,现在想起还会生气”。可是同学自己已¾­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忘了,只记得是不喜欢那个老师。这些性别不公平的事情,我可是永生不会忘记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现在会成为女权主义者。

考大学,我遭遇男女分数线不同,没能去我选择的专业,而是被分配了不感冒的专业。在大学里,我认识了一些能力过人、刻苦勤奋的师姐,并听师姐们讲述招聘场上宁要低分男生、不要高分女生的现象。和同学出去吃饭,我因为从饭桌边站起来打了一只蚊子,被同学批评说“要注意行为”。而男生在饭桌上一边伸懒腰一边放声打个夸张的呵欠,嘴里还嚼着东西,我事后对同学说他太不雅观,同学轻轻一句,“咳,男生没事的”。大学里谈恋爱,我从开始就没以结婚为目的,而男方有比较强的结婚意向,所以把男人对女人婚内角色的期待暴露无遗,使我大倒胃口。比如他谈到生儿子的问题,我说“切,没儿子又如何”,他听了瞪起眼睛,“没儿子又如何?你去我们那问问,没儿子会怎么样”。这些“小事”,是和我同龄的中国女生普遍都要¾­历的,对别人来说似乎不算什么,或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给她们塑造性别角色的作用,但对于天生眼里不揉沙子的我,却逐步激发了我的性别意识觉醒。

到美国读书,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感到culture shock,反而觉得美国的氛围比家乡更舒服。我没当过剩女,24岁就订婚了。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没出国,我恐怕会终生不婚。我一直关注国内姐妹,在网上和国内女性交流,认识了好几个又坚强又能干的女人。我想不是因为我运气太好,而是因为国内这样的女人很多。我作为一个实干派,很想有机会为她们做点什么。后来认识了本书的另外两位作者,我们谈到要写一本书,于是我开始了一边自学一边写书的征途。现在我可以说,我们做到了!我们以后还会做到更多!

讲个笑话:有个男人想说女博士没有魅力,于是问我:“你说男人是喜欢女博士还是女护士?”我笑道:“有区别吗?我既是女博士,又是女护士。”所以说,不要让性别刻板印象把女性的完整天性拆得七零八落。

感谢罗爱萍和江宇给了我和她们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帮助我进步,和我结下了珍贵的友谊。今后我会继续和她们合作,为女权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还要感谢我的丈夫保罗,他一向把我认为重要的事情也看得重要;我写这本书,保罗一直很支持,周末还陪我去周边城市的图书馆充电,帮我影印大量读物。在我完成写作的那天,他比我还高兴,还和我出去吃烛光晚餐庆祝。我还要感谢在美国的网友王粒人和在新加坡的网友Hong Lim,他们帮助我找了不少文献资料。还有在中国的网友宫宏博,他数次自掏腰包替我寄书给国内的女权主义盟友,也不要我还钱给他。谢谢大家的支持!


《中国剩女调查:国内第一部剩女真实生活图景调查实录》 一部深邃而真实的社会写照,一次对“剩女”现象背后复杂人生的细腻探寻。 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剩女”一词,如同一个烙印,悄然出现在许多独立、优秀女性的生活中。她们的未婚状态,被赋予了诸多的标签与解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却又常常被误解的群体。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宣扬某种观点,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严谨与深情,走进她们的生活,倾听她们的声音,呈现出“剩女”现象背后,那些鲜活、真实、却又被忽视的个体命运。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真实”与“深度”: 一、 真实的生活画卷: 本书的生命力源于其对真实生活的忠实记录。作者深入到中国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剩女”群体中,通过大量的访谈、案例分析以及细致的观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这里没有虚构的戏剧冲突,没有刻意的煽情渲染,只有女性们最朴实的话语,最真实的困惑,最深切的渴望。 职业女性的奋斗与失落: 她们可能是身居高位的职场精英,在事业上披荆斩棘,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也可能是默默耕耘的基层工作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然而,在光鲜的职业背后,她们常常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情感需求的双重压力。加班、出差、竞争激烈的环境,让她们在忙碌中错失了许多遇见爱情的机会。当同龄人步入婚姻殿堂,组建家庭时,她们的孤独感与被抛弃感也随之而来。 父母期望的枷锁: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根深蒂固。对于“剩女”而言,父母的催婚往往成为一道无形的压力。本书呈现了许多子女与父母之间关于婚姻的拉锯战,那些充满焦虑、无奈、甚至争吵的对话,反映了代际观念的冲突,以及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深切担忧。这种担忧,有时会演变成对子女生活方式的干涉,让她们在争取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面对亲情的挑战。 情感困境的挣扎: 许多“剩女”并非不渴望爱情,而是她们在寻觅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她们对伴侣有着更高的要求,既希望精神上的契合,又注重生活中的默契。然而,在现实的婚恋市场上,符合她们期望的男性往往寥寥无几。同时,一些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如“女性应该温柔贤淑”、“女性结婚后就应该回归家庭”等,也给她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她们在坚持自我与适应社会之间摇摆,承受着情感上的落寞。 经济独立的双刃剑: 经济独立赋予了“剩女”更大的自由度,但也可能成为她们在婚恋市场上的“劣势”。一些男性因为她们的经济能力而产生距离感,甚至出现“恐女”心态。同时,一些观念保守的家庭,也可能因为女方经济能力过强而产生“门不当户不对”的顾虑。这使得她们在选择伴侣时,需要面对更多复杂的考量。 个人选择的勇气与代价: 本书也记录了一些“剩女”的选择。她们可能主动选择不婚,追求更为自由的人生;也可能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妥协的婚姻。无论何种选择,都承载着她们的思考与勇气,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她们的经历,是对社会对女性婚姻与人生选择的刻板定义的挑战。 二、 深刻的社会洞察: 本书不仅仅是对个体命运的记录,更是对“剩女”现象背后深层社会原因的剖析。作者不回避敏感话题,勇于触及那些被遮蔽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性别角色重塑: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性别角色正在经历剧烈的变动。女性在教育、就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社会观念的更新却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导致了性别平等推进中的张力,也使得女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婚恋市场供需失衡的解析: 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拥有更多选择权。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男性在婚恋市场上的结构性优势(例如,部分地区存在性别比例失衡,但更重要的是,传统观念中男性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角色依然存在,这使得部分男性在婚恋中占据主动地位)。这种失衡,让一部分条件优秀的女性,在现实的婚恋市场中“遇冷”。 传统婚姻观念的制约: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婚姻观念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婚恋选择。例如,“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对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仍然有着潜在的期望。对于已经习惯了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束缚。 消费主义对婚恋的影响: 现代社会,婚恋也日益被消费主义所渗透。彩礼、房产、车子等物质条件,在很多时候成为了衡量婚姻价值的重要标尺。这使得一些经济条件相对一般的“剩女”,在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倍感焦虑。 “剩女”标签的社会建构: 作者也审视了“剩女”这一标签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它既是社会对未婚女性的一种分类,也可能是一种带有歧视意味的评价。这种标签化,容易将个体差异抹平,让女性承受不必要的社会压力。 三、 价值与意义: 《中国剩女调查》并非一本简单的社会学研究报告,它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力作。 为“剩女”正名: 本书通过翔实的案例,打破了社会对“剩女”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它告诉我们,“剩女”并非“有问题”,她们只是在这个复杂变化的社会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促进社会理解与包容: 通过呈现“剩女”真实的困境与心声,本书有助于促进社会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与包容,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与歧视。 引发对女性地位与权利的思考: 本书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女性的地位、权利以及她们所面临的真实挑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性别平等,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更需要体现在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社会文献价值: 本书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定群体所经历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迁,为后人研究当今中国的社会变迁、性别关系、婚恋模式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 本书适合谁阅读? 每一位正在经历婚恋困惑的女性: 无论您是否被称为“剩女”,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共鸣、启示与力量。 关心女性命运与社会发展的读者: 本书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女性的真实生活,拓展您的社会视野。 对性别研究、社会学、人文社会科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社会案例,是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源。 希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父母与子女: 本书的许多案例,能够帮助不同代际之间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困境与选择。 《中国剩女调查:国内第一部剩女真实生活图景调查实录》,是一次勇敢的探索,一次真诚的对话。它撕开了现实的面纱,展现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迷茫,也呼唤着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理解的社会。它邀请您一同走进“剩女”的世界,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思考她们的独特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偏向于冷静克制的报道文学,但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张力却是极其强大的。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抽离式”的叙述手法,让你在阅读具体案例时保持清醒,但合上书本后,那些鲜活的个体形象和她们的困境又会不断浮现,难以磨灭。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畅销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和反思的社会文献。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常常被简化的社会议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关于爱、关于自由、关于社会契约的微观哲学命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不同生活轨迹的人,多了一层理解的厚度,也对社会对女性的隐性期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精神“负重前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巨大而真实的社会熔炉中,目睹了太多关于“适龄未婚”这个议题下隐藏的个体悲欢。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印象深刻,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调查数据,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受访者的差异化处理,这使得“剩女”这个概念不再是一个扁平的标签,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光谱。比如,城市白领的自我实现与家庭期望的冲突,与小城镇女性在传统观念压力下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细腻的区分,让原本以为自己了解这个议题的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偏见和认知框架。它强迫你思考:我们所谈论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到底是谁制定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完全没有社会调查报告常有的那种沉闷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张弛有度,高潮迭起。我读到一些情节时,甚至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我身边认识的某些朋友或亲戚,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伴随着一丝心酸。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展现出极高的社会洞察力和同理心。她不仅记录了“她们为什么没有结婚”,更深入挖掘了“她们如何生活、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这种由外向内的探索,使得全书的基调充满了思辨性,而不是简单的批判或控诉。它提供了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理解视角,迫使读者去面对社会结构性问题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度思考的价值,远超阅读一本消遣读物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犀利,直击当下社会的一个敏感又普遍的议题。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封面那种严肃又略带探究的氛围所吸引。它不像很多同类型的社会观察类书籍那样,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明显能感觉到作者在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上下了极大的功夫。那种细致入微的描述,将那些被标签化、被异化的“剩女”群体,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着复杂内心挣扎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保持的冷静和客观,既没有陷入过度煽情的陷阱,也没有流于冷漠的学术腔调。那种在记录事实和进行人性化解读之间的微妙平衡,让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社会压力带来的沉重,又能体悟到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韧性与选择。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以跳出日常媒体和网络上碎片化的讨论,去理解一个庞大群体真实的情感光谱和生存逻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时间感”的捕捉。婚姻市场中那种隐形的、无处不在的“时钟”,以及女性在不同年龄段面对的预期和压力,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收紧的社会窗口期感,以及个体在试图打破这个窗口期时所付出的巨大心理成本,都让人感同身受。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之间界限模糊地带的描写,这才是当代都市女性面临的真正困境——如何区分什么是自我意志的延伸,什么是环境压力的投射?这种对个体能动性和结构限制之间拉锯战的细腻刻画,是这本书超越一般社会现象描摹的深刻之处。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冷静地解剖焦虑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评分

包装不错。书也很值得一读。

评分

先囤起来,逢年过节的时候再看,出版时间再近些就好

评分

近年来,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合适婚龄而尚未婚配的女性越来越多,年过三十仍单身一人的女性群体正日益庞大。还是可以多了解一下的

评分

包装不错。书也很值得一读。

评分

挺好的,比书店要便宜。

评分

多关注社会现象,才能买好股票!

评分

发货速度一流是京东一如既往的优势,一直信赖!

评分

喜欢这样的书,非常不错,希望下次还来

评分

为书名转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