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教育》于一九四二年初版,汇集钱穆先生抗战时期发表的有关文化与教育等问题的二十篇文章。一九七五年,钱穆先生将此书通体重读,稍作文字修正。编辑《全集》时,增入内容相近之文若干篇,形成共四十二篇的版本,本书即以此为底本。上卷二十篇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及东西文化比较、青年与人生观等内容;下卷二十二篇从教育制度与教育之师道等方面加以论述。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读者借此可窥先生在不同时期中对教育问题之看法。
《文化与教育》于一九四二年初版,汇集钱穆先生抗战时期发表的有关文化与教育等问题的二十篇文章。一九七五年,钱穆先生将此书通体重读,稍作文字修正。编辑《全集》时,增入内容相近之文若干篇,形成共四十二篇的版本,本书即以此为底本。上卷二十篇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及东西文化比较、青年与人生观等内容;下卷二十二篇从教育制度与教育之师道等方面加以论述。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读者借此可窥先生在不同时期中对教育问题之看法。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序
上卷
一 中国文化与中国青年
二 中国文化与中国军人
三 建国三路线
四 东西政治精神之基本歧异
五 东西文化学社缘起
六 东西人生观之对照
七 战后新世界
八 世界文化之明日与新中国
九 新时代与新学术
一○ 中国民主精神
一一 齐鲁学报创刊号发刊词
一二 中国固有哲学与革命哲学
一三 中西文化接触之回顾与前瞻
一四 中国思想界的出路
一五 从两个世界说到两种文化
一六 如何建立人文科学
一七 新原才
一八 病与艾
一九 过渡与开创
二○ 现状与趋势
下卷
一 改革大学制度议
二 理想的大学
三 北大四十五周年纪念辞
四 理想的大学教育
五 一所理想的中文大学
六 改革中等教育议
七 从整个国家教育之革新来谈中等教育
八 革命教育与国史教育
九 中等学校国文教授之讨论
一○ 编纂中等学校国文科公用教本之意见
一一 复兴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语国文之教材问题 / 277
一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之师道
一三 中国之师道
一四 教师节感言
一五 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师道
一六 中国之师道
一七 当前的香港教育问题
一八 香港专上教育瞻望
一九 香港金文泰中学一九五六年毕业典礼讲辞
二○ 香港某英文中学毕业典礼讲辞
二一 五华学院人文研究班文史学科三年修业纲领
二二 中国儒学研究计划大纲
跋
大抵中国主孝,欧西主爱,印度主慈。故中国之教在青年,欧西在壮年,印度在老年。我姑锡以嘉名,则中国乃“青年性”的文化,欧西为“壮年性”的文化,而印度则“老年性”的文化。又赠之美谥,则中国为“孝的文化”,欧西为“爱的文化”,而印度为“慈的文化”。中国之孝弟,西洋之恋爱,印度之慈悲,各得仁之一面。见其独,可以会于通,固未有舍人心之仁而可以抟大群而演永化者。
由是言之,中、印、欧三方文化之各异其趣,乃天地自然之机局,而非一二人之私智所得而操纵。然使割截人生青年、壮年、老年为三期而许我择其一,则我必愿为青年。使横裂中国、印度、欧洲之三界而许我选其一,则我必乐居中国焉。何者?青年可以望壮,壮者可以望老;而慈者不再壮,壮者不再青。孝其父母,岂有不爱其配偶、慈其伦类?今曰离弃父母而向汝妻,又曰出家绝俗而归汝真,舍此以趋彼,故欧土不重孝,佛徒不言爱。是中国得其全,而印、欧得其偏。中国如新春,前望皆生成也;欧土如盛夏,前望则肃杀矣!印度如深秋,前望则凝寂矣!故中国居其久,而印、欧居其暂。
故中国民族之创建其国家,有一特性,即“对内曰团结,对外曰和平”。然中国民族之对外和平,亦非不能有扩展。中国民族最先立国,乃在黄河中流之两岸;寖假而展扩及于长江,又寖假而展扩及于辽河与珠江;又寖假而展扩及于黑龙江与澜沧江。中国民族之和平伸展,骎骎乎有自文化国家渐趋而达于“文化世界”之境之势,治国平天下,此固中国民族自古已有之理想抱负。
……
序
昔李塨尝言:“莱阳沈迅上封事,曰:‘中国嚼笔吮豪之一日,即外夷秣马厉兵之一日。卒之盗贼蜂起,大命遂倾。天乃以二帝三王相传之天下,授之塞外。’吾每读其语,未尝不为之惭且痛。”郭嵩焘亦云:“自宋以来,尽人能文章,善议论。无论为君子小人,与其有知无知,皆能用其一隅之见,校论短长,攻剖是非。末流之世,恨无知道之君子,正其议而息其辨。覆辙相寻,终以不悟。”穆髫龄受书,于晚明知爱亭林;于晚清知爱湘乡。修学致用,窃仰慕焉。而深味夫李、郭二氏之言,未尝敢轻援笔论当世事。国难以来,逃死后方,遂稍稍破此戒。譬如候虫之鸣,感于气变,不能自已。而人亦多嬲以言者。积三四年,薄有篇帙,兹汇其有关文化问题者为上卷,其讨论学术趋向者附之。关于教育问题者为下卷,其牵及政风治术者附之。都凡二十篇,聊存一时之意见。而李、郭之言,固常自往来于余之胸中也。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十八日钱穆识于思亲彊学之室
第二段评价: 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关于古代哲学和历史变迁的著作,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种连接古今的桥梁。读完这套书的导读部分(虽然我还没深入核心内容),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穿透力。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似乎总能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以一种非常细腻和生活化的笔触勾勒出来,让你感觉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鲜活的存在。我特别喜欢那种穿插在论述中的旁征博引,那种信手拈来的典故和引文,无形中提升了整本书的厚度。这绝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论述,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进行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种交流感,是很多现代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它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套书的出版团队真是下了大功夫。从简体中文的翻译质量来看,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文言词汇或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概念,都被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著的学术精确性,又确保了当代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其精髓。我特意对比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古典文献引用部分,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句式结构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字驾驭能力。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让人停顿、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明白的“硬译”或拗口的句子,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沉浸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优秀译著的价值,有时甚至超越了原著本身的影响力,因为它成为了连接智慧的有效媒介,而这套书无疑就是这样一种媒介。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韵,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纸张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内页的排版清晰适度,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既不觉拥挤,也不会因为过于疏朗而让人分散注意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书脊的设计,既坚固耐用,又便于平摊阅读。这样的用心,对于一个热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肃然起敬,仿佛面对一位智者,随时准备接受教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里面的具体篇章,但仅凭这份对载体的尊重,就已经足够为它点赞了。一个好的阅读体验,从书籍的“形”开始,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让人忍不住想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那些文字背后的深邃意境。
评分第五段评价: 我在寻找能拓宽我思考边界的书籍,希望找到能挑战我既有认知的作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是什么”,更着力于探讨“为什么会如此”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我注意到其中对传统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塑自身角色的探讨,非常具有前瞻性。这种将历史经验与未来趋势相结合的论述方式,让人感到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性。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与潜力。那种深沉的关怀和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盼,透过文字弥漫出来,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后续将如何展开他的精妙论证。
评分第三段评价: 说实话,我通常对过于“宏大叙事”的著作会保持警惕,总担心会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其理论高度的同时,却展现出了惊人的“落地性”。它并非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紧密地结合了实际的社会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阐发。我试着翻阅了其中几篇探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章节,发现作者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过程步步为营,很少有那种为了支撑论点而进行的牵强附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深度分析之下,仍然保持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批判精神,既不盲目崇古,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展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想深入了解某一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
评分钱老是我最最尊敬的国学大家,也是我心中最伟大的恩师,虽未能生在国民时代亲自瞻仰老先生的风采,却能在这个时代认真拜读先生的作品,学习先生的思想,充实自己的内心,真心的爱惜每一个知识,乃我辈所应该做的事情
评分纸张很好,感觉质量好,现在还没看呢。自己加油以后多看书
评分喜欢书名所以买了!但是货到后,发现看不太懂!
评分《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发微(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对历史精妙处进行阐述分析之作,对中国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民族性、历史与人生等重要问题阐幽发微,屡发新见,乃史学爱好者以及专治史学者必读之作。
评分侄儿杨谭对他说:“西河太守杜延年以前因罪免官,现在征召为御史大夫。你罪行轻,又立过功,会被重新起用的。”杨恽说:“有功有什么用?县官(皇上)不值得为他尽力。”杨谭说:“县官(皇上)的确如此,盖宽饶、韩延寿都是尽忠效力的官员,因事被诛。”
评分还不错,物美价廉,物流快,包装好,内容详实,装帧精美,京东做活动比较划算,整体满意。
评分他是反共的,在历史大趋势的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这不能不让人考虑他的理论框架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
评分非常好(?▽?),非常满意!
评分品相不错,快递服务非常好,还帮我送到了楼上,三楼没电梯,几个大包裹很不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