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的事件,扑朔迷离的案情,心思缜密的推理,惊奇刺激的冒险。在布局结构上屡起波澜,读者与作者智力的较量。
《菲洛·万斯探案集3》收录范·达因创作的巅峰作品《格林家杀人事件》,它至今仍是美国古典推理小说好的著作之一。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柯南·道尔的某部精彩杰作,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与特殊场景的紧密结合,竟毫无斧凿之迹,极其自然,更具想象力。
范·达因(1888-1939),美国著名作家与评论家。1926年,他的推理小说《班森杀人事件》问世,作品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开启了美国侦探推理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将推理小说中的理性成分演绎到。《菲洛·万斯探案集》是他唯一的代表作,也是古典推理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格林家杀人事件
001 5.行凶的可能
012 6.指控
024 7.万斯的意见
036 8.二次惨剧
047 9.三颗子弹
059 10.门关了
071 11.难堪的会晤
084 12.兜风
095 13.枪声再起
108 14.地毯上的脚印
120 15.凶手在房子里
133 16.遗失的毒药
144 17.两份遗嘱
154 18.密室之谜
164 19.雪莉酒和中风
174 20.惨剧之四
186 21.劳燕分飞
200 22.朦胧身影
211 23.漏洞
228 24.神秘之旅
239 25.逮捕
251 26.惊人真相
5.行凶的可能
十一月九日,星期二,下午三点半。
希蓓拉婀娜多姿、步履坚定地走进起居室,高傲地微仰着头,以无畏的讯问眼光扫视我们这群人。高挑、颀长、强健的体格,虽然称不上漂亮,但鲜明清丽的迷人外表,还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的脸孔既充满活力又稍显紧张,脸上的神态高贵到接近自大。她那乌黑刚硬的髻发一字形大幅摆动,更凸显她独断独行的性格。两只淡褐色的眼睛上,有一对浓密、几乎和眼睛平行的一字眉,鼻子直挺,鼻尖稍微上翘,嘴巴大又坚定,薄薄的嘴唇显示出她的冷酷。她打扮得很简洁,身穿裤管极短的黑色运动套装,腿上是丝毛交织的混色长袜,脚上穿着一双浅口、系带的男式牛津鞋。
契斯特以老朋友的姿态介绍检察官,却让马克汉来介绍其他人。
“马克汉先生,我想你知道为何契仔喜欢你,”她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在玛丽邦俱乐部里,你是高尔夫球打不过他的那么几个人之一。”
她在主桌前坐下,轻松地交叉双膝。
“契仔,能给我一根烟吗?”她的口气,让这个请求听来倒像是命令。
万斯马上起身,拿出他的烟盒。
“格林小姐,你是不是试抽一根我的法国烟?”万斯用上他最高端的社交礼仪,“假如你不喜欢,明天我就扔掉这个牌子。”
“性子真急!”希蓓拉拿了一根烟,让万斯替她点燃,然后坐回到椅子上,对马克汉投以揶揄的一瞥。“昨晚我们真是招来了乱糟糟的一群人,对不对?这幢老房子从来没有这么吵吵闹闹过。还好我很幸运,从头到尾我都睡着。”她扮了个受到委屈的噘嘴怪相。“事情都过去了契仔才叫我起来,这就是契仔的行事风格——他最爱耍些奸诈的小手段。”
不知道为什么,她这种咄咄逼人的开场白很可能唬得住别人,却不让我感到意外。以一个女孩来说,希蓓拉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就算她很敏感,却不会让自己被任何不幸事件击垮。她故意表现出来的冷酷无情,在我看来正显现了她无畏和顽强的勇气。
马克汉可一点也不喜欢她的姿态。
“谁都没理由责怪格林先生要如此小心谨慎。”他不客气地说,“在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被残酷谋杀,还有一位年轻女孩差点被杀的情况下,谁都难免方寸大乱。”
希蓓拉带着责备的眼神看着他。“你知道吗,马克汉先生,听起来你真像关了我两年的、古板沉闷的女修道院院长。”说到这里,她忽然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对都已经发生、谁也无能为力的事板起脸孔?不管怎么说,朱丽亚从来不肯自己反省反省。她向来牢骚满腹、吹毛求疵,做过的好事更是少得可怜。就算人家会批评我没有个妹妹的样子,我也要说,她不是个会让人怀念的人。契仔和我,当然更不会为她伤怀。”
“那么,对另一个惨遭枪杀的妹妹,你又如何说?”马克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控制住他的愤怒。
希蓓拉眯起眼睛,脸上的线条一瞬间完全凝结;但是,她也几乎马上就抹去了脸上的表情。
“呃,艾达会好起来,不对吗?”不管她说得有多酷,说话声里仍然找不到任何程度的刻薄。“她可以好好地休息好久,而且还有个护士专门伺候她。有什么理由要我因为小妹的幸免于难而哭哭啼啼?”
万斯不断仔细观察希蓓拉和马克汉之间的冲突,现在,他插入了这场对话。
“亲爱的马克汉,我无法看出格林小姐的思想、感情和这事件有何干系。她的态度也许完全不是年轻女孩在这种场面该有的反应,不过我相信她会这样看事情一定有很好的理由。我们就别再说教了,看看格林小姐能够给我们什么帮助吧。”
这女孩又乖巧又感激地看了他一眼,马克汉则摆出一个无可无不可的默许姿态。显然他也觉得,万斯的建议很有分量。
……
天哪,我刚刚读完一本叫《迷雾中的低语》的侦探小说,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作者对气氛的营造简直是大师级别的,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和悬念。故事的开篇就非常抓人眼球,一场看似简单的失踪案,却牵扯出了一个隐藏在小镇背后错综复杂的家族恩怨和陈年旧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主角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那个侦探,他不是那种传统的、无懈可击的神探,他有自己的弱点、自己的心魔,这种真实感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当他一步步剥开迷雾,面对那些虚伪的笑脸和暗藏的刀光剑影时,我几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压迫感。特别是高潮部分,作者设置了好几重反转,每一次我都以为自己猜到了真相,结果都被狠狠地甩了一巴掌。那个最终揭示的动机,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读完之后忍不住回味许久,甚至会思考人性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灰色地带。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时而紧张得让人屏住呼吸,时而又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暗藏汹涌的暗流。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推理和心理博弈的读者,它绝对能满足你对一部优秀悬疑作品的所有期待,让你在夜深人静时,只想赶紧翻到下一页,直到最后一滴墨水耗尽。
评分这本侦探小说,暂且称之为《第九个证人的沉默》,给了我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它给我的感觉是极其现代和冷峻的,仿佛置身于一部高智商的犯罪惊悚片之中。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采用了多重视角交叉叙事,甚至是嫌疑人和受害者未被言明的内心独白穿插其中,让你从一开始就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作者在构建案件时,明显借鉴了许多现代犯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那些作案手法和动机都显得非常贴近现实,让人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感到后背发凉。这本书的悬疑感主要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角色的不可信度。你永远不知道哪个角色在说真话,甚至连表面上的“好人”也可能隐藏着最深的秘密。高潮部分的处理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法庭对峙,而是将最终的摊牌设置在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公共场所,那种在众目睽睽之下揭露真相的震撼感,简直让人心跳加速。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节奏紧凑、思想深刻的作品,它挑战了读者对“正义”和“犯罪”的传统认知,读完后需要花时间整理思绪,因为它留给你的思考远比一个简单的谜底要丰富得多。
评分这本书,姑且叫它《午夜列车上的陌生人》吧,给我的感觉是那种老派英式推理的典范,但又注入了现代的叙事活力。它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血腥的场面或者飞速的追逐,而在于那种严谨到令人发指的逻辑构建。作者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匠,将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道具,都镶嵌进了他精心设计的齿轮系统里。读这本书就像在解一个巨大的三维立体拼图,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留意那些对话中的歧义,以及场景描述里那些微妙的矛盾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对环境的运用,那个封闭空间——一辆在暴风雪中停滞的豪华列车——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密室设定,它极大地压缩了嫌疑人的范围,却又在心理层面制造了最大的紧张感。侦探的推理过程,简直是一场智力的盛宴,他不是靠运气,而是完全凭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物理证据的冷酷分析。当他最后召集所有嫌疑人,逐一拆解谎言的网时,我感觉自己也像在现场,跟着他一起体验那种抽丝剥茧的快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当你读完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的懊恼和满足感交织的情绪。对于那些追求纯粹智力挑战的推理迷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悬疑小说,名字叫《金雀花庄园的秘密日记》,风格上走的是一种偏向哥特式悬疑和历史挖掘的路线。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惊悚片那样追求瞬间的刺激,而是用一种缓慢、浸入式的方式,让你沉浸在过去的回响中。故事主要围绕着一座被遗弃已久的大宅邸和其中尘封的私人信件展开。作者的文笔非常华丽而富有画面感,描绘的那些腐朽的奢华和被时间侵蚀的记忆,读起来让人感觉既忧伤又迷人。它探讨的核心议题,我认为是“真相的多个版本”——对于同一件旧事,不同的人会留下完全不同的记忆和记录,而真正的罪恶往往就藏在这些记忆的缝隙之间。侦探角色在这本书里更像一个考古学家,他需要修复的不是一桩新的案件,而是历史留下的残缺碎片。我最喜欢它处理情感冲突的方式,那种压抑的、不能言说的爱与恨,伴随着老旧的皮质书页散发出的气味,一同浮现在眼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和家族诅咒的长篇挽歌,适合在一个人安静的下午,泡一杯热茶,慢慢品味那些潜藏在美丽辞藻下的黑暗寓意。
评分我刚读完的那本书,名为《琥珀色的阴影》,给我的印象是那种带有浓厚地域色彩和文化背景的侦探故事。它的设定在一个充满异域风情、风景如画的沿海小城,但这份美丽的外表下,却包裹着固执的保守主义和对外来者的深深不信任。作者对这个小镇的风土人情、地方传说以及当地人之间那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网络描绘得淋漓尽致。侦探在这个环境中工作,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线索的缺失,而是当地人统一的、不愿开口的沉默。破案的过程,与其说是智力的较量,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冲突和社会渗透。侦探必须学会像当地人一样思考、像他们一样观察,才能撬开那层坚硬的壁垒。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小镇的历史事件和眼前的犯罪联系起来,让读者明白,有些罪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滋养而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沉浸感”,读完之后,我仿佛真的闻到了海水的咸味和当地特有的香料气味,感受到了那种小地方特有的压抑与温情交织的复杂氛围。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将“地方”融入“案件”的优秀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商品很好,会经常购买的
评分物流有点慢
评分范·达因也在1930到1931年为华纳兄弟写了一系列的短篇故事,这些故事一共被拍成20部短片电视系列剧,每部电视系列剧约20分钟。其中,《骷髅谋杀案》(The Skull Murder Mystery, 1931)更展现了范·达因的创作功力。在该作中更加入了华人角色,这是在那个年代里较少出现的作品实例。而范·达因的银幕作品并没有出版成书,现今也没有留下的手稿。短片在当代红极一时,就连好莱坞也曾经制作过。然而,这些影片已经被人们所遗忘,就连影史记录里也难以找到。
评分不错的古典推理小说,逻辑严密抽丝剥茧。
评分七、推理小说中通常会出现尸体,尸体所显露的疑点愈多愈妙。缺乏凶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了,为一桩如此平凡的犯罪写上三百页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毕竟,读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必须获得回馈。美国人本质上比较富于人性,因此,一桩凶狠的谋杀案会激起他们的报复之念和恐惧心理,他们希望杀人者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当一个“恶毒” 的谋杀案发生时,再温厚的读者都会怀抱满腔正义热忱地来追捕凶手。
评分物流有点慢
评分好书不厌百回语,多开卷,会有收益
评分四、侦探本人或警方搜查人员不可摇身变为凶手。如此等于拿一分钱铜板,说它是五元金币一样,这是不实的陈述。
评分菲洛·万斯探案集3本册书收录范·达因创作的巅峰作品《格林家杀人事件》,它至今仍是美国古典推理小说最好的著作之一。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柯南·道尔的某部精彩杰作,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与特殊场景的紧密结合,竟毫无斧凿之迹,极其自然,更具想象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