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958),法国著名作家,出生于塞纳河畔的纳伊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诉讼代理人。他从少年时代就酷爱文学,特别爱读左拉和托尔斯泰的作品。1913年,他的小说《让·巴鲁瓦》在被格拉塞出版社拒绝后,他的童年好友加斯东·伽利玛将书稿给安德烈·纪德审读后出版,为他带来了首次成功。从1922年开始,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陆续出版,到1940年共出版了八部。1937年,罗杰·马丁·杜加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8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寓所逝世,留下了未完成的遗著《穆默尔中校》。这部遗著到1983年才正式出版,并于1999年出版了英文译本。
萨扬旧事
第一部 居伊
第二部 格扎维埃
溺水
第一部
第二部
《溺水》:
玛德莱纳舅母把她来我家的日期定在复活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
那天,父亲坐着我们的维多利亚马车去火车站迎接客人。我还记得,在和姐姐等待马车回来时,我是多么局促不安。生平第一次,我将与一个年龄相仿的伙伴朝夕相处。我理应为此感到欢欣雀跃,可深居简出的生活把我变得如此不合群,令我循规蹈矩到愚蠢的地步,以至于我并不感到高兴,也没有迫不及待或好奇的心情。相反,我所感到的是一种掺杂了忧虑甚至是恐惧的敌意。
亨利叶特把我派到大铁门前去当哨兵。这个四月的下午春意盎然,一如人愿,让盛装打扮的我简直透不过气来。一看见马车出现在洒满阳光的大道上,驶进远处林荫路的大树下,我就跑回去报信,然后和姐姐一齐守在石阶上。在我们的感觉中,马车怎么也爬不到斜坡的尽头。亨利叶特的焦躁一点也不亚于我。终于,马车驶上了平地。我一下子慌了,把姐姐撇在那儿,退进前厅,这样,别人看不见我,我却什么都能看见。我们的车夫加斯帕尔直直地坐在他的位子上——他穿着有三层衣领的宽外套,上面的银纽扣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让他看起来像是在过节一样——,在过大铁门之前,他卖弄似地让马儿再次跑动起来,而后在院子里优雅地拐了个弯。我的目光已完全被居伊吸引。他高高地坐在加座上,瘦削的脸庞几乎完全被圆礼帽和披肩斗篷的水獭领遮住。他看起来矮小得惊人.因此也就没有我原先想象的那么令人生畏。我决定回到姐姐身边。居伊第一个从马车上跳了下来,摘下帽子,抬起脸让亨利叶特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然后才向我走来,神情自若地伸出手。我一下子就被征服了。不仅如此,我先前对他所怀有的成见顷刻之间就烟消云散,我感觉自己被一种暂时还无法解释的巨大好感推向他的身边。他有着一种媚惑人的能力,而我已成为这种能力的受害者。
有机会的话我会好好讲讲我的舅母。她和亨利叶特是我青年时最依恋的人,甚至可以说,她是在我生命中占据过特殊位置的人之一。但是,每当想起我们的初次相见,我所记得的只有那种万分惊讶的心情。巴黎在优雅风尚上的创新总是要隔好几年之后才会到达我们佩尔什乡下。舅母玛德莱纳一直很喜爱打扮,虽然她个子矮小,又过早地发了福。她的弱点不仅仅在于追随潮流,还在于大胆地走在潮流的前列。我记得,她从马车上下来的时候,看到她那奇怪的身材,我目瞪口呆。我从来没见过“腰垫”,猜不到它是人为想出来的花样,还以为舅母的身体有着不可告人和难以启齿的畸形之处。我感到既尴尬又反感。她身穿——不得不承认她的衣着还是有优雅之处——一件长长的天鹅绒大衣,黑缎子的底色上,大大的衣褶略带紫色,下摆、袖口和衣领上都饰有水獭毛。大衣一直垂到她的脚踝,腰身处束得紧紧的,凸显了胸部的轮廓,下摆却很宽,被一个大大的、有弹力、可以移动的小垫子厚颜无耻地撩到臀部上,每走一步都能突出她髋部的每个细微动作。最可笑的是,她的面孔完全被一道厚厚的树叶状的白色花边遮住,花边的边角在她后颈上飘扬,把头上那顶春日里戴的淡紫色小草帽盖住了一半。草帽上饰有一丛三色堇,紫色的波纹带子在脖子底下打成大大的蝴蝶结,把草帽牢牢牵住。
我记得,在姐姐曾用来教我识字的那些古老的小人书里(先辈们的遗物),有一本蓝金两色的画册,题目叫做《慈母训》,应该是从查理十世时期流传下来的。这是一种“礼仪”手册,专为踏入社会的富家小姐而作,里面用亚历山大诗体称颂了完美的年轻女子所具有的美德。我只记住了其中的一句,因为我和亨利叶特时常拿它来打趣:“举止谦逊,服饰得体……”
呵,不得不说,玛德莱纳舅母与这个礼仪模范一点儿也搭不上边。
好在她一进前厅就急着把大衣和面纱脱了下来。她里面穿着深红色的丝绸长裙,式样也十分奇怪:上半部十分贴身,下半部却整个向外翘起,上面缝着一层又一层的荷叶边,像个热气球一样膨胀在臀部周围。虽然如此,舅母那生动的表情、满含笑意的眼睛和坦率活泼的态度很快就征服了我;但要我适应她那人工做出来的丰满臀部,还得等上一段时间……不仅她的衣着古怪可笑,她那冲动的举止、轻佻的笑声和洪亮的嗓门也与我对“举止得体”的理解格格不入。那个时候的我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这个巴黎妇人会成为我青年时的知己和慈母般的朋友。
……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部作品的期待值并不算太高,毕竟近年来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实在太多,很容易陷入套路化的窠臼。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创新之处不在于构建了一个多么宏大或奇幻的世界观,而在于它对“日常”的解构与重塑。作者的笔触极其犀利,尤其擅长捕捉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暗藏玄机的瞬间。比如,某次一次平淡无奇的家庭聚餐,在作者的笔下,就变成了权力、爱与背叛的微缩战场。语言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冷静的克制美,用词精准而不冗余,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节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很少采用爆炸性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和误解,让矛盾像滚雪球一样逐渐积累,最终达到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张力,远比直接的冲突来得更令人窒息,也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中的许多悲剧往往源于细节的累积。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线性叙事的固有认知。它更像是一块被打碎又重新拼凑起来的彩色玻璃,各个碎片化的时间线和视角,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碰撞。起初,我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去适应这种跳跃性,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维轨迹,那种阅读的快感便油然而生——仿佛自己成了那个掌握了全局的观察者,能够同时看到不同角色的动机和他们命运的走向。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于,即便叙事结构如此复杂,她也始终保持着对核心情感的绝对忠诚,所有的结构上的“炫技”最终都服务于人物的命运和主题的深化。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闪回和伏笔,到最后都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解一个非常复杂但逻辑严谨的谜题,每解开一个部分,都会对整体结构有更深的理解,让人欲罢不能地想要翻到下一页,去寻找下一个隐藏的线索。
评分我向来不太喜欢那些过于强调说教意味的小说,总觉得文学作品应该提供的是体验而非答案。而这部作品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但从不强行给出结论,而是将解释的空间完全留给了读者。它探讨了关于“记忆的可靠性”以及“自我认同的构建”等宏大命题,但所有的探讨都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之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例如,书中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处理,就非常新颖,它让读者质疑我们通常依赖的时间感,从而反思我们在不同时间点上做出的行为,究竟有多少是出于本心,有多少是环境塑造的反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有了全新的解读角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它改变了你感知世界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样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氛围营造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拉力拽进了故事的核心。作者对细节的掌控力令人惊叹,那些细微的环境描写,比如阳光穿过窗帘投下的斑驳光影,或是空气中弥漫的某种难以名状的气味,都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物内心的波动。读到后来,我发现自己完全沉浸在了角色的情感纠葛之中,他们的每一次犹豫、每一次挣扎,都清晰地映照在我自己的心头。叙事节奏的把握也极为巧妙,有急流勇进的高潮迭起,也有如同夏日午后般缓慢流淌的沉思时刻,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绝非那种一览无余的平铺直叙可以比拟。特别是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那种微妙的、甚至连角色自己都难以完全言说的复杂性,被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了出来,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能回味良久,甚至忍不住去思考,如果身处彼境,自己又会作何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对人性的幽微之处进行了深刻而温柔的剖析。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可能是“回响”。它没有那种震撼心灵的宏大叙事,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绵长共鸣。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摹那些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张力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界限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故事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不可磨灭的瑕疵和无法言说的苦衷在艰难前行,这使得他们的形象立体得仿佛随时会从纸面上走下来。我读到一些段落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反复复阅读几遍,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那些句子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直面的柔软或脆弱。这种阅读体验是私密的、近乎冥想的,它强迫你正视那些被日常生活琐事掩盖的情感残片。全书读下来,留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局,而是一系列萦绕心头的画面和无法解答的疑问,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真正做到了余音绕梁。
评分春读雪莱,夏读拜伦,秋读波德莱尔,冬读艾略特。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杜加尔的写法是普鲁斯特加托尔斯泰,细致绵密且通俗,《萨扬旧事》讲大庄园里的病态美少年,《溺水》是军士挑逗面包房少年,青涩热切,欲望始终被克制、悬置,两篇均以死亡为终结。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黑格尔宜读精要,尼采宜诵全文。大仲马宜一目十行,昆德拉宜反复回味。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非常值得去读。
评分质量好,物流快,价格优惠,京东购物真不错!
评分黑格尔宜读精要,尼采宜诵全文。大仲马宜一目十行,昆德拉宜反复回味。
评分短经典、中经典一直在收,都换了几种封面设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