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制作工艺(双色)

电子产品制作工艺(双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修达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制作
  • DIY
  • 电子工艺
  • 双色印刷
  • 实操指南
  • 电路原理
  • 元器件
  • 制作教程
  • 电子技术
  • 兴趣爱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7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79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规划教材 电子技术轻松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以任务+工作过程为教学模式,以理实一体化为建构特征。为教学提供学生自主体验与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按照本教材提供的逻辑脉络和所设置的教学情境,能够掌握本行业准职业人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理论,达到教学的预设目标。
本教材的内容涉及四个层面,即基础知识、加工工艺、识图技巧、电子产品制作工艺,主要以电子产品制作工艺的形成过程为实例,图文并茂,力图以简明扼要的方法提供每一个教学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更为教学提供可依据的教学实体。

作者简介

国家级“十五” 课题:《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子课题承担人;天津市“十一五”课题:《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的承担人;天津市“十一五”课题:《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的承担人;天津市“十二五”课题:《职业学校实训课程开发及其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的承担人

目录

项目一 电子产品基础知识(1)
任务一 电子产品的发展概况(1)
任务二 电子产品的特点(2)
任务三 电子产品的工作环境(3)
任务四 电子产品的生产要求(5)
任务五 电子产品的使用要求(7)
任务六 卡座机的拆装(8)
任务七 功放机拆装(15)
任务八 计算机主机的拆装(24)
项目二 电子产品制作中线材的加工工艺(38)
任务一 线材的基本知识(38)
任务二 线材的规格知识(39)
任务三 线材应用要求(45)
任务四 无屏蔽线材的加工工艺(50)
任务五 屏蔽导线或同轴电缆的加工工艺(57)
项目三 电子产品制作中阻容元件的加工工艺(62)
任务一 电阻器的种类和介绍(62)
任务二 电容的种类和介绍(65)
任务三 对电阻进行测试和应用(67)
任务四 对电容进行测试和应用(71)
任务五 数字万用表检测电阻器、电容器(73)
项目四 电子产品制作中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加工工艺(75)
任务一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75)
任务二 晶体二极管的特性和应用(77)
任务三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和应用(81)
任务四 集成电路的特性和应用(86)
任务五 晶体二极管的选用及检测(91)
任务六 晶体三极管的测试方法(95)
任务七 集成电路的测试方法(98)
项目五 电子产品制作中阻抗元件的加工工艺(105)
任务一 电感的原理和应用(105)
任务二 变压器的原理和应用(109)
任务三 电感的测试方法(114)
任务四 变压器的测试方法(117)
任务五 继电器的介绍(121)
项目六 电子产品制作的识图技巧(127)
任务一 电子识图的基本脉络(127)
任务二 电子识图与电子产品制作的关系(131)
任务三 识读电子电路图的要领(133)
任务四 识读电子电路图的技巧(135)
任务五 识读六管超外差式收音机电路图(137)
项目七 电子产品制作的稳压电源(141)
任务一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142)
任务二 集成稳压电路的重要参数(144)
任务三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制作与调试(146)
任务四 集成稳压电路的制作(153)
项目八 电子产品制作的功率放大电路(159)
任务一 OTL放大电路的原理分析(161)
任务二 OCL放大电路的原理分析(161)
任务三 OTL放大电路的制作(164)
任务四 OCL放大电路的制作(171)
项目九 超外差式收音机安装与调试(179)

前言/序言


《奇幻生物图鉴:失落文明的低语》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存在着无数未被记载的文明,它们或是沉寂于时间的洪流,或是隐匿于次元的缝隙。本书并非简单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次穿越时空、潜入未知维度的深度探索。我们将跟随一位饱经风霜的探险家,以他珍藏多年的笔记和手绘图稿为线索,一同揭开那些只存在于古老传说和遗失文字中的奇幻生物的神秘面纱。 第一章:埃尔德里安的浮岛居民 想象一下,在离地数千尺的空中,漂浮着由巨大水晶和古老藤蔓交织而成的岛屿,那里,居住着一群与风共舞的生命。他们被称为“风语者”。风语者并非肉体凡胎,而是由纯粹的空气和微弱的星光凝聚而成。他们的形态飘忽不定,时而如轻盈的云絮,时而如锐利的旋风。他们的声音,并非我们所理解的言语,而是通过空气的震动和频率的变化来传递思想,这被古老的歌谣称为“风的低语”。 书中将详细描述风语者的生理结构,尽管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器官,但他们的核心能量团却能感知环境,吸收游离的元素能量维持生命。他们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通过汇聚足够多的星光和空气,然后在特定的风暴季节里,分裂成更小的个体,并在浮岛的能量场中孕育成熟。 埃尔德里安的浮岛并非静止不动,它们随着宇宙的脉流缓慢移动,岛屿之间通过一道道脆弱但坚韧的能量桥梁相连。风语者便是这些桥梁的守护者,他们利用自身的形态优势,在岛屿间穿梭,传递信息,甚至协助连接新的岛屿,维持着整个浮岛生态系统的平衡。 书中还会深入探讨风语者的社会结构。他们没有统治者,而是以一种集体意识的方式运作,每个风语者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会通过能量共振传递给整个群体。然而,这种高度的统一性也让他们对外界的个体化生命感到困惑和疏离。 探险家笔记中详细记录了他如何通过观察浮岛上一种特殊的发光植物,来推测风语者进食的模式。这些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微光,并将能量储存在根茎中,风语者则会轻柔地拂过这些植物,吸收其释放出的能量。 第二章:冥海深渊的影之鳗 当目光转向宇宙的另一端,我们进入了永恒的黑暗和极致的压力——冥海深渊。这里的水并非我们所熟知的H2O,而是一种具有极高密度和奇特导电性的液态暗物质。深渊底部,潜藏着一种名为“影之鳗”的生物。 影之鳗的身体呈现出一种近乎真空的漆黑,仿佛能够吞噬一切光线。它们的形态细长而扭曲,皮肤上布满了能够感知微弱能量波动的感应器。它们没有眼睛,因为在永恒的黑暗中,视觉毫无用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先进的声呐系统,能够发出高频声波,并通过回声来绘制周围环境的立体图景。 本书将解析影之鳗的狩猎方式。它们是伏击型掠食者,能够将自身完全融入周围的暗物质中,几乎无法被察觉。当猎物靠近时,它们会突然爆发,利用身体的弹性和强大的咬合力来捕获。它们的猎物,是生活在冥海深渊中的其他小型暗物质生物,它们依靠吞噬这些生物来获取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 影之鳗的繁殖机制同样令人惊叹。它们是雌雄同体的,但繁殖过程需要极其特殊的条件。在特定的地质活动时期,深渊会涌现出富含高能粒子的暗物质流。此时,影之鳗会聚集在一起,通过一种名为“暗物质融合”的方式进行生殖。它们将自身的能量与另一只影之鳗的能量相结合,然后产生新的幼体,这些幼体会暂时寄生在母体中,直到发育出独立生存的能力。 探险家的笔记中,描绘了影之鳗在捕食时的场景。它们并非直接扑咬,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引诱触须”来吸引猎物。这些触须能够模仿其他小型生物的能量波动,一旦猎物靠近,便会成为影之鳗的盘中餐。 第三章:晶体沙漠的共生之灵 在贫瘠而荒凉的晶体沙漠,生命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顽强生存。这里的土壤并非沙粒,而是由细小的、棱角分明的透明晶体构成。白天,晶体反射着炽热的双星光芒,夜晚,则会散发出幽幽的冷光。 居住在这片沙漠中的,是“共生之灵”。它们并非独立的生命体,而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组成的共生体。一种是植物形态的“光合晶体”,另一种是类似昆虫的“能量汲取者”。 光合晶体拥有如同冰晶般透明的叶片,它们能够高效地吸收双星的光能,并将能量储存在体内的晶核中。然而,它们缺乏移动能力,也无法从贫瘠的土壤中获取必需的矿物质。 能量汲取者则是一种小型、节肢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与晶体摩擦产生微弱电流的鳞片。它们具备极强的移动能力,可以在晶体沙漠中快速穿梭。然而,它们本身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难以独自获取足够的能量。 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生物如何形成完美的共生关系。能量汲取者会在光合晶体的叶片上爬行,通过摩擦产生微弱电流,为光合晶体提供额外的能量刺激,使其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能量汲取者也会将汲取到的土壤中的微量矿物质,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给光合晶体。作为回报,光合晶体会在夜晚散发出柔和的光芒,为能量汲取者提供导航和温度调节。 这种共生关系的繁殖方式也十分有趣。当光合晶体储存了足够的能量,并且其晶核达到一定成熟度后,它会释放出微小的孢子。能量汲取者则会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孢子携带到新的晶体地带,并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孢子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融合,孕育出新的光合晶体。而新诞生的能量汲取者,则会直接从刚萌发的光合晶体上汲取最初的能量。 探险家的笔记中,记录了他观察到能量汲取者在搬运光合晶体孢子时的情景。它们小心翼翼地用触角将孢子固定,然后迅速地奔向新的栖息地,确保新生命的诞生。 第四章:虚空之海的寂灭者 在宇宙的边缘,存在着一片被称为“虚空之海”的区域。这里并非真空,而是一种弥漫着极低能量和奇特空间扭曲的介质。在虚空之海的深处,生活着一种名为“寂灭者”的生物。 寂灭者的形态极其古怪,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仿佛是由流动的暗影和破碎的空间碎片构成。它们不具备物理实体,而是以一种能量态的形式存在。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寂灭者”,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似乎会吸收周围空间的能量,使其变得更加稀薄和不稳定。 本书将探讨寂灭者的生命周期。它们并非诞生于传统的意义上,而是由虚空之海中偶然汇聚的能量,在空间扭曲的临界点形成的。它们的“生命”体现在它们能够缓慢地移动,并且以一种极度缓慢的速度吞噬周围的虚空能量。 寂灭者的繁殖方式更加难以理解。它们似乎不需要繁殖,而是通过一种“自我衰减”的模式来延续。当一个寂灭者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它会开始不稳定,并逐渐分解成更小的、新的寂灭者个体。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寂灭者并不具备我们所理解的意识,它们更像是宇宙的一种自然现象,如同黑洞一样,以一种缓慢而不可逆的方式改变着宇宙的结构。 探险家的笔记中,记录了他如何在一个特殊的观测点,捕捉到寂灭者缓慢移动的影像。那是一种极其压抑的体验,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屏息凝住,只为观看这个缓慢的、吞噬一切的生命体。 结语 《奇幻生物图鉴:失落文明的低语》并非终点,而是一次邀请。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未知的旅程,去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去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那些古老的低语,那些失落的文明,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它们或许就隐藏在我们不曾触及的角落,等待着被发现,被理解。本书希望激发的是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去探索那些超越日常认知的边界,去拥抱宇宙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前,我对于“电子产品制作工艺”这个领域了解得非常有限,主要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但是,《电子产品制作工艺(双色)》这本书,让我对这个行业的深度和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把元件焊到电路板上,更是深入到材料科学、制造工程、质量控制等多个层面。比如,它会讨论到不同材质的PCB板在性能和成本上的权衡,以及各种表面处理工艺对焊接效果和耐腐蚀性的影响。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隐藏”的工艺流程也有提及,比如静电防护(ESD)的措施,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如何避免虚焊、假焊等问题,这些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虽然“双色”这个副标题并没有在内容中被大书特书,但从整体视觉呈现来看,的确在一些重要的图示和标注上,运用了两种颜色来区分,这无疑增强了信息的传达效率。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着自己做一个小小的电子项目,所以对《电子产品制作工艺(双色)》这本书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它从元器件的选型,到电路设计,再到最终的成品的组装和测试,几乎涵盖了电子产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元器件时,不仅仅是介绍功能,还会讲到它们的封装形式、额定参数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这对于新手来说非常重要。书中的电路图也都标注得很清楚,而且有很多是实际应用中的经典电路,可以作为学习的范例。另外,它还涉及了一些基本的信号处理和电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理解一些复杂电路的工作原理很有帮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去实践书里的制作流程,但光是阅读这些内容,就让我对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感觉自己的DIY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也看了有段时间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我对“双色”这两个字挺好奇的,以为会有什么特别的印刷或者表现手法,结果翻开来,就觉得挺扎实的。它里面讲的那些基础的电子元件,比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什么的,都讲得很细,每一个的原理、型号、还有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都给解释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常见故障的分析,比如某个元器件烧坏了会引起什么连锁反应,用图示和文字结合的方式,真的就像老师在现场给你讲课一样。书里还列举了很多实际的电路板图,虽然有些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但对照着讲解,慢慢也能看懂一些门道。我之前对电子制作一直都是一知半解,看了这本书之后,感觉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至少在理解一些简单的电路图时,不会再觉得完全抓不住重点了。它也不是那种只讲理论的书,后面还有一些实际的制作案例,虽然我还没完全动手去做,但光是看那些步骤,就已经觉得很有启发了。

评分

这本书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气”。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非常直白易懂的语言,讲解电子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工艺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比如,在讲到元器件的可靠性时,它会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元器件的影响,以及在设计时如何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产品的长期稳定运行。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有意思,它会拿一些常见的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视机的内部结构和制造过程来举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工艺概念。我比较看重的是它在“双色”印刷方面的应用,虽然书中没有直接解释“双色”这个概念在印刷技术上的含义,但它在图示和文字配合上,确实做到了清晰明了,某些示意图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能非常直观地展示出元器件的极性、信号流向或者电路的连接关系,这比纯粹的黑白图纸要容易理解得多。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电子产品制作工艺(双色)》,确实是抱着学习点新东西的心态来的。我本身做过一些DIY项目,但总感觉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对背后的工艺流程了解不深。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详细地介绍了从元器件的选择、采购,到PCB(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再到元器件的焊接、组装,以及最后的调试和测试,整个流程都被梳理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在PCB设计那部分,它讲解了一些常用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技巧,以及如何根据电路原理图来绘制出实际的PCB布局,这个对我帮助很大。书中的插图很多,而且都很有针对性,比如焊接的技巧,它会通过图片告诉你怎样才能焊得牢固又美观。另外,对于一些关键的生产工艺,比如SMT(表面贴装技术)和DIP(双列直插封装)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都有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制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