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把新聞從業者不可或缺的素質歸納為九個要素並分章節論述,包括確保新聞的真實性、保持中立的態度、遵守媒介倫理等方麵,其中結閤瞭作者作為新聞從業者的大量體會和真實案例。此書在美國新聞界獲得很高評價,獲得哈佛大學戈德施密斯圖書奬和巴特.理查德媒介批評奬等多個奬項,被認為是新聞從業人員和相關專業師生的不可不讀的書籍,這本書也被一些院校選作教材。本書也獲得瞭國內很多新聞從業人員的關注,其中的論述具有普適性,很有參考價值。本書譯者在新聞領域從業多年,能夠很好地把握本書的精神,忠實再現原文。
作者簡介
(美)比爾.科瓦奇,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前社長,美國熱心新聞工作者委員會主席。譯者劉海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翻譯有多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著作。
精彩書評
這本書會讓記者若有所思,想到自己的職業和職業良心,好看、中肯而深刻。
——陳力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國際新聞界》主編,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秘書)
經典新聞理念的集大成之作,新聞人的必讀書,自媒體時代公眾新聞素養的教科書。
——郭慶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國務院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新聞類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網絡協會監事長)
這本書有助於我們瞭解新聞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有助於我們領悟新聞職業的責任和使命,有助於我們知曉新聞工作的原則和方法。當我們能夠充滿自信地汲取來自世界各方的智慧之際,我們就一定會擁有更強大的貢獻於祖國和人民的專業力量。
——高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淺顯生動而又不乏思想,給人啓發、引人思考,是瞭解美國新聞專業主義實踐和理念的絕好入門書。
——黃旦(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導論 /
第1章 新聞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
第2章 真實: 首要且最令人睏惑的原則 /
第3章 新聞工作者為誰服務 /
第4章 經過核實的新聞 /
第5章 保持獨立 /
第6章 監督權力並為無聲者發言 /
第7章 作為公共論壇的新聞 /
第8章 引人入勝且息息相關 /
第9章 全麵、均衡 /
第10章 對良心負責 /
第11章 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
緻謝 /
譯後記 /
前言/序言
《探尋真相的軌跡:公民視角下的新聞力量》 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如潮水般湧來,席捲著我們的生活。它們描繪世界、解讀事件、塑造認知。然而,在我們沉浸於新聞洪流的同時,有多少人曾停下腳步,審視過這股力量的源頭?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作為信息的接收者,我們與新聞生産之間微妙而深刻的聯係?《探尋真相的軌跡:公民視角下的新聞力量》一書,正是為所有關心新聞、渴望理解新聞、並希望在信息時代中更具辨識力的讀者而寫。它並非一本教導新聞從業者如何操作的指南,也不是一套冰冷的理論說教,而是一次深入淺齣的公民實踐探索,一次關於“我們如何看待新聞,新聞又如何塑造我們”的深刻對話。 本書的齣發點,是堅信新聞的本質在於服務公眾,而公眾對新聞的理解與參與,則是新聞健康發展的關鍵。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即權力,真相即基石的時代。然而,真相的獲取並非坦途,新聞的生産也並非真空。理解新聞背後的邏輯、運作方式以及潛在的挑戰,是我們成為一個更成熟、更負責任的信息公民的第一步。 第一部分:新聞的“為什麼”——公眾的知情權與社會責任 我們從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開始:為什麼我們需要新聞?《探尋真相的軌跡》並非提供一套新聞學的學術定義,而是從公民的根本需求齣發,闡釋新聞存在的價值。它認為,知情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之一,而新聞則是實現這一權利的物質載體。沒有準確、及時、全麵的信息,公民無法做齣明智的判斷,也無法有效地參與公共事務。 書中將詳細探討,在民主社會中,新聞扮演著“第四種權力”的角色,它監督政府、揭露不公、促進社會進步。但這種力量並非理所當然,它需要公眾的關注和捍衛。本書將通過大量引人入勝的案例,展示新聞在推動曆史進程、改變社會觀念方麵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例如,早期媒體對奴隸製的揭露如何喚醒民眾的良知,後來的調查報道如何促使政策改革,以及當代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社會運動的走嚮。這些故事都將有力地證明,新聞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同時,本書也將強調,知情權並非單嚮索取,它伴隨著公民的責任。理解新聞的復雜性,辨彆信息的真僞,拒絕被情緒裹挾,積極參與公共討論,都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並非被動的接收者,而是信息生態的參與者和塑造者。 第二部分:新聞的“是什麼”——信息的多棱鏡,不止於報道 “新聞”二字,常常被簡化為“報道”。然而,在《探尋真相的軌跡》中,我們將揭示新聞的豐富內涵,它遠不止於事件的陳述。本書將以公民的視角,審視新聞生産的各個環節,但側重點在於理解其“為什麼”和“如何影響我們”,而非“如何操作”。 事件的篩選與呈現: 為什麼有些事件成為新聞頭條,而另一些則悄無聲息?本書將探討信息篩選的邏輯,以及不同媒體在呈現事件時可能存在的視角差異。我們並非評判新聞價值的高低,而是理解為何“被選擇”的信息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我們會分析“黃金時段”的選取、報道的側重點、以及圖像與文字的配閤如何共同構建我們對一個事件的初步印象。 信息來源的考量: 新聞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信息來源。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接收信息時,應如何評估信息來源的獨立性、專業性和潛在的利益衝突。我們不直接提供“鑒彆技巧”,而是鼓勵讀者建立一種批判性思維,例如,瞭解不同類型的信息源(官方聲明、專傢訪談、目擊者證詞、匿名爆料)的相對可信度,以及為何多元化的信息來源至關重要。 語言與敘事的張力: 新聞報道的語言並非透明的玻璃,它承載著意義,也可能隱藏著偏見。本書將深入淺齣地分析,新聞中的用詞、語氣、以及敘事方式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讀者的情感和判斷。我們會通過對比不同報道的措辭,展示語言的細微之處如何傳遞不同的價值觀和立場,從而引導讀者更加敏銳地捕捉信息中的“潛颱詞”。 新聞的邊界與倫理: 隱私、名譽、煽情與真實——新聞在追求真相的同時,也常常麵臨倫理的拷問。本書將探討,在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之間,界限應如何劃定。我們不會給齣行業內的倫理規範,而是從社會公民的普遍道德認知齣發,引發讀者對新聞倫理問題的思考。例如,當我們看到涉及個人隱私的報道時,應如何權衡信息公開的必要性?當事件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時,新聞應如何處理以避免不必要的煽動? 第三部分:新聞的“影響”——認知塑造與社會共振 新聞的最終目的是影響公眾,從而引發思考、促進改變。《探尋真相的軌跡》將著重探討新聞對個體認知和整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議程設置的力量: 新聞媒體並非隻是客觀地報道世界,它們也擁有“設置議程”的力量,即決定哪些議題值得我們關注,哪些問題需要被討論。本書將闡釋這一概念,並通過具體的例子,說明媒體的報道重點如何影響公眾的關注焦點,甚至成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例如,當媒體持續關注某個社會問題時,公眾輿論的壓力往往會促使相關部門采取行動。 框架效應與認知偏差: 同一個事件,不同的報道框架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書將深入剖析“框架效應”,即新聞如何通過選擇特定的視角、強調某些信息、忽略另一些信息,來引導受眾的認知和判斷。我們會展示,當信息被置於不同的“框”中時,我們對事實的解讀會發生怎樣的改變。這並非批判某種報道方式,而是幫助讀者認識到,自己所接收的信息並非唯一可能的解讀。 新聞與社會情緒: 新聞的傳播往往伴隨著情感的共振。喜悅、憤怒、恐懼、同情——這些情緒在新聞的放大下,可以迅速傳播,影響社會氛圍。本書將探討,在信息時代,如何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避免被情緒化的新聞所裹挾。我們會分析,為何有些新聞更容易引發群體性的情緒反應,以及這種情緒反應可能帶來的積極與消極後果。 數字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社交媒體的興起,徹底改變瞭新聞的傳播格局。本書將審視這一變革,並從公民的角度,探討數字時代下新聞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假新聞的泛濫、算法的偏見、信息繭房的形成,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危險;而信息傳播的便捷、公民參與的門檻降低、多元聲音的湧現,則是我們擁抱的機遇。我們將鼓勵讀者,在數字洪流中,如何成為一個更具判斷力的信息消費者,如何利用數字平颱發齣自己的聲音,參與到更健康的公共討論中。 第四部分:公民的“角色”——從信息消費者到參與者 《探尋真相的軌跡》的最終目的,是賦能每一位讀者,讓他們不僅僅是新聞的被動接收者,而是成為積極、理性的信息公民,乃至參與者。 培養批判性思維: 本書不會提供一套“新聞鑒彆公式”,而是強調培養一種貫穿始終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提問“為什麼”,而非僅僅接受“是什麼”;追溯信息源,而非停留在錶麵;對比不同信息,而非輕易下結論。我們將通過分析一些經典的“假新聞”案例,展示批判性思維在識彆虛假信息中的關鍵作用。 理解媒體的局限性: 認識到新聞的局限性,是理性看待新聞的前提。本書將坦誠地討論,新聞生産過程中存在的各種挑戰,如時間壓力、資源限製、信息不對稱、以及商業運作的影響。理解這些局限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公平地評估新聞報道,並對新聞的“不完美”有更包容的心態。 積極參與公共討論: 公民的參與是新聞生命力的源泉。本書將鼓勵讀者,在對新聞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公共討論中。這種參與可以是溫和的評論、理性的辯論,甚至是利用社交媒體平颱發齣自己的聲音,糾正錯誤信息,分享多元觀點。我們相信,每一次有價值的參與,都能為健康的信息生態貢獻一份力量。 擁抱信息時代: 麵對信息爆炸和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我們既要保持警惕,也要擁抱機遇。《探尋真相的軌跡》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去理解、去適應這個信息時代。我們相信,每一個公民,都能成為連接真相與社會、推動信息進步的重要力量。 《探尋真相的軌跡:公民視角下的新聞力量》並非是一本“如何做新聞”的教科書,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每一位關心真相、渴望理解世界的公民,一同踏上探尋新聞本質、理解信息力量的旅程。它希望通過深入淺齣的解讀,喚醒讀者對新聞的敏感度,提升他們對信息的辨彆力,並最終成為一個更成熟、更有力量的信息公民。在這趟旅程中,我們不追求絕對的真理,但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更接近真相的態度,一種更理性的認知,以及一種更有益於社會的信息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