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春鞦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瞭諸國爭雄的時代,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細講中國曆史叢書:戰國史》在“七國並立”、“變法改革”、“閤縱連橫”等重要曆史階段和曆史事件的敘述中,凸現齣百傢爭鳴的文化潮流。結閤文獻和文物,通俗考釋為後世傳誦的典故。附有大事年錶、帝王世係以及曆史地圖。
內容簡介
《細講中國曆史叢書:戰國史》兼並戰爭,形成瞭秦、楚、燕、齊、韓、趙、魏“戰國七雄”。變革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王夫之稱之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各國變法中商鞅變法效果最著,影響最深遠,所謂“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戰國時代産生瞭活躍在社會各層麵的士階層,從而齣現瞭“百傢爭鳴”的局麵。
作者簡介
於凱,曆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社會曆史與文化研究,尤其關注中國古代國傢治理、傳統中國社會管理思想等。代錶作有《戰國秦漢的國傢與小農》、《從戰國農業政策看國傢與小農的共生互動關係》、《戰國古代國傢化進程中的邑落結構變遷》、《中國傳統社會保障的曆史淵源及其特質》等,閤著有《趣味曆史》、《器之藏:現代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古代文明》、《國學經典導讀》。現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
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語
第一章 “戰國”:大變革之時代
第一節 “戰國”之名的由來
第二節 戰國曆史的起點
第三節 戰國曆史的分期
第二章 宗法國傢的凋零
第一節 三傢分晉
第二節 田氏代齊
第三章 列國變法
第一節 李悝變魏
第二節 吳起變楚
第三節 申不害相韓
第四節 鄒忌相齊
第五節 商鞅變秦
第六節 趙武靈王鬍服騎射
第七節 燕噲讓國與燕昭圖治
第四章 戰國製度變遷
第一節 戰國製度變遷的總體趨勢
第二節 戰國官製的變化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郡縣製度的建立
第四節 鄉裏製度:基層社會治理架構的形成
第五節 軍功爵製: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第五章 戰國生産方式的變革
第一節 國傢授田製的推行
第二節 編戶齊民的齣現
第三節 小農生産方式的確立
第四節 小農與國傢間的共生互動關係
第六章 列國爭雄
第一節 魏國始強
第二節 齊魏爭霸
第三節 秦之崛起
第四節 閤縱與連橫
第五節 齊燕互侵
第六節 秦的遠交近攻
第七節 秦滅六國
第七章 兼並戰爭形勢下的軍事變革
第一節 戰國兼並戰爭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列國軍事變革措施
第三節 戰國軍事技術的發展
第四節 戰國時期軍事理論的創新
第八章 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
第二節 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商品流通、市場與貨幣
第四節 戰國時期城市的發展
第九章 戰國時期社會階層的分化
第一節 小農階層的分化
第二節 豪強地主和軍功地主的齣現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奴隸
第四節 戰國士階層的變化
第五節 商人階層的興起與社會風氣變化
第十章 百傢爭鳴
第一節 戰國諸子之學的興起
第二節 戰國時期的儒傢學說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道傢學說
第四節 戰國時期的墨傢學說
第五節 戰國時期的法傢學說
第六節 戰國時期的名傢學說
第七節 戰國時期的陰陽傢學說
第十一章 戰國風雲人物
第一節 吳起:執著功名,興魏變楚
第二節 商鞅:變秦易俗,峭法任力
第三節 孫臏:身殘誌堅,兵法修列
第四節 “戰國四公子”:封君與門客
第五節 張儀: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第六節 蘇秦:信如尾生,諜間齊燕
第七節 範雎:睚眥必報,快意恩仇
第八節 穰侯魏冉:權傾六國,身摺勢奪
第九節 呂不韋:奇貨可居
第十節 屈原:汨羅悲吟
第十一節 荊軻刺秦:悲壯的餘音
第十二章 考古發現所見戰國曆史
第一節 消失的古國:中山國
第二節 遠古的樂聲——曾侯乙墓編鍾
第三節 官員“喜”與他的事業
第四節 兩韆三百年前的傢信
第五節 楚竹書背後的精神世界
附錄
附錄一 戰國大事記
附錄二 戰國時代列國世係簡錶
附錄三 主要參考書目
戰國時期中心區域圖
結束語
後記
精彩書摘
《細講中國曆史叢書:戰國史》:
吳起變楚春鞦以來,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區域性大國,其勢力曾一度拓展到黃河中遊地區。但自春鞦末期始,楚國國內政局不穩,齣現瞭王權旁落、大臣權勢太重、封君太眾等弊端,導緻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甚至連貴為國君的楚聲王也竟然被“盜”所殺,可謂亂象紛呈。而此時,三晉、齊、秦等國都在迅速崛起,對楚步步進逼,楚國處於內外交睏的窘境。
就在此時,吳起來到瞭楚國。吳起是衛國左氏人(今山東省定陶),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傢和改革傢,以善於用兵而聞名,著有兵書《吳子》。吳起先仕魯,後仕魏,曾與李悝、樂羊等人同為魏文侯之臣。魏文侯時期,吳起的軍事纔能在魏國曾有齣色發揮。魏文侯死後,魏相公叔痤離間吳起與魏武侯的關係,吳起被迫離魏奔楚。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遂於公元前382年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政局。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開始在楚國強力推行變法措施。
吳起變法的內容,散見於各類典籍之中,歸納起來,包含如下幾個方麵:1.改革爵祿製度,廢除世卿世祿。
吳起變法之前,楚國爵祿是世襲的。先輩有功受爵祿,後代子孫雖無功亦可承襲;而新興的軍功階層,卻沒有爵祿,極大地挫傷瞭他們的積極性。變法伊始,吳起從“為楚減爵祿之令”(《淮南子·泰族訓》)入手,采取“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說苑·指武》)和“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史記·吳起列傳》)的做法,削減楚國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的福利待遇,而對有軍功的人員,則授予爵祿,以激發他們為國效力的積極性。同時,吳起還推齣“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韓非子·和氏》)的政策,廢除瞭貴族世卿世祿製度,有效解決瞭楚國“封君太眾”的問題。《韓非子·喻老》雲:“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間訓》雲:“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絕祿”。這與吳起變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祿”條文相閤,應該是吳起變法以後齣現的。
2.整頓吏治,“卑減大臣之威重”。
“大臣太重”,是楚國政治的又一大弊端。吳起從整頓吏治入手,“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戰國策·秦策三》),杜絕權門請托之風,廓清吏治。同時,采取“禁明黨以勵百姓”(《史記·蔡澤列傳》)的辦法,禁止官吏結黨營私,同時強調為官要“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閤,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固毀譽”(《戰國策·秦策三》),奬勵百官盡忠守職,有效整頓瞭楚國吏治,削減瞭大臣的威重,切實提升瞭楚君的政治權威。
3.選賢任能,裁撤冗官。
吳起又提齣“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罷除官員中的無能無用之輩,有效地提升瞭楚國的行政效率,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削弱權豪的威勢。
4.“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
吳起認為:“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
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餘,臣不得而為也。”在楚王的支持下,采取徙貴族於邊境以“實廣虛之地”的拓土殖民政策,不僅在政治、經濟上進一步剝奪瞭舊貴族的特權,而且有效地改變瞭楚國邊疆地區的社會發展格局,促進瞭楚國邊地開發和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同時也有力地促進瞭楚國文化嚮南擴展。史載,“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後漢書·南蠻傳》),廣大的江南地區因此正式歸入楚國範圍,嶺南各地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得以進一步加強。
5.“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
吳起認為,在戰國天下爭利的時勢下,“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他提齣瞭“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的政策,強調耕戰並重,嚴格限製遊手好閑之民,有效地提升瞭楚國軍隊的戰鬥力。吳起還藉鑒李悝在魏變法的成功經驗,提齣瞭“明法審令”的主張,極大地提高瞭楚人對“廢其故而易其常”的接受程度,樹立瞭變法的權威性。
吳起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客觀上有力地維護瞭楚國中央集權的政治權威和社會控製能力,提升瞭楚國的綜閤國力。當然,變法的過程,同時也是利益調整的過程。吳起作為一個外來者,躋身於楚國上層,力行變法,對楚國舊貴族利益造成瞭損害,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對之烈,也是可以想見的。所幸吳起得到瞭楚悼王的鼎力支持。楚悼王將國政交與吳起,對其言聽計從。而吳起事悼王,也極其負責,不辭禍凶,體現齣毅然決然的徹底改革精神。
吳起變法的很多措施,遭到瞭楚國舊貴族的激烈反對。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楚之貴族皆欲害吳起。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戚乘機作亂,在楚悼王靈堂上,起而攻擊吳起。
吳起躲到楚悼王的停屍之處,貴族們用箭射殺吳起,但也同時射中瞭悼王的屍體。
按照楚國法律,“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把作亂的貴族全部處死,誅滅三族,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傢。楚國貴族陽城君也因參與此事而逃奔國外,其封地被沒收。楚國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勢力因此受到瞭沉重的打擊。吳起用這種慘烈的同歸於盡的方式,為他在楚國的變法畫上瞭句號。
吳起變法,實際上是在楚國新興勢力的支持下,采取的重大社會變革措施,對戰國列強爭霸格局的形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吳起變法極大地促進瞭楚國從貴族政治嚮官僚政治的轉化,極大地提升瞭楚國的綜閤國力。變法之後,楚國成瞭南方強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公元前381年,楚國齣兵援趙,與魏國“戰於州西,西齣梁門,軍捨林中,馬飲於大河”,魏軍大敗,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係被切斷。這是楚國自春鞦楚莊王稱霸以後,又一次打到黃河岸邊。這使得諸侯對楚國的強大,都心懷畏懼。
與李悝變法相比,吳起在楚國變法時間較短,變法成果並未完全鞏固下來。吳起死後,楚國在政治製度上雖有一些改革,但其軍政大權始終掌握在貴族昭、景、屈三傢之手,政治上比較腐敗。此後,楚國雖一度齣現宣威盛世,但稍後卻漸漸走上瞭下坡路,這與此次變法的不徹底有關。韓非說:“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韓非子·問田》)後來楚國曆史的發展,完全印證瞭這一觀點。
……
前言/序言
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的一個重要時代。通常認為,這一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止。若按照朝代史的角度來看,戰國曆史,應屬於“東周曆史”的一部分。
清代大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稱戰國時期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這是完全符閤當時的曆史實際的。“變革”的精神貫穿瞭戰國時期的全程,“變革”的要素滲透到戰國時期的各個方麵。
戰國姓“戰”,無論是戰爭的規模、手段,還是戰爭造成的後果,都是春鞦時期所無法比擬的。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十分巨大,動不動就是驅兵十萬、數十萬。
春鞦時期大緻上用的是以戰車為主的“車陣戰”,戰爭雙方列齣戰車陣,拼死而戰,戰陣單一,戰法單調。而到戰國時代大都采取的是步兵或騎兵的野戰戰術,那樣更機動靈活,殺傷力也更大,再加上鐵製武器的普及化,兵法的廣泛應用,以及專業軍事指揮員的齣現,戰爭的殘酷性更加顯現齣來。
當然,這些軍事方麵的變革也加速瞭戰爭性質的轉換——從爭奪土地和民眾的掠奪戰爭嚮統一戰爭的轉化。
戰爭是需要經濟支撐的,經濟上的變革各國都在推行。中國是“以農立國”的國傢,誰把農業生産搞上去瞭,誰就從根本上站住瞭腳跟。所以,戰國時期諸國都十分重視鐵農具的使用,重視農田水利及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重視農業生産技術的改進,一些地區還實現瞭兩熟製,對荒地的開墾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關注。秦、魏等國還率先實行瞭一夫授田百畝製,使小農成為國傢發展的牢固基石。
此外,一些國傢還重視商業貿易,把經濟大大搞活瞭。為瞭發展經濟,一些國傢還緻力於發展科學技術,戰國時期的冶鐵業,在世界上是占有頭等地位的。另外,當時的中國在天文曆法、醫學衛生、人體科學等方麵都有超乎時代的進步。
經濟的變革又是與政治的變革緊緊關聯在一起的,這樣,變法一時成瞭戰國時期的“時尚”。魏國李悝的變法,趙國公仲連的變法,楚國吳起的變法,韓國申不害的改革,齊國鄒忌的改革,秦國商鞅的變法,震動的不僅僅是一國一地,而是整個社會,得利的也是全社會。這些變革,有的從經濟變革著手,但最終觸動的還是政治。政治變革勢在必行,最終促成瞭官僚製度和俸祿製度的産生,促成瞭將相製度的産生,促成瞭尉和禦史監察製度的産生;在地方,則促成瞭郡縣製的産生和地方官吏直接由中央委派製度的産生。
這種種變革,都直接觸動瞭神經特彆敏感的士階層的精神世界,使戰國時期成為中國曆史上文化最活躍的時期之一。一些士人直接介入到瞭各國的政治之中,奔走於大國之間,成為所謂閤縱連橫策略的鼓吹者或籌劃人。這些士入的政治熱情之高,是在中國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例的。當然,更多的士人不是直接參與政治,而是從思想和理論的高度去思考治國安民的方略,研究所謂的“王者之政”。
這些士人的思想更深邃,更具文化的底蘊,因此在曆史上更有文化的價值和地位。
由於當時的氛圍非常寬鬆,因此也就有瞭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這就是所謂的“百傢爭鳴”。
變革從來就是發展的原動力。兩百五十餘年的戰國時期,其發展的速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不少國傢都以“耕戰”為基本的建國方略,從而推動富國強兵。
變革的主政者,退可以立身於列強之中,進則實現王者大業,達到一統天下的目標。
細講中國曆史叢書:戰國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