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裱褙织物之重现

古裱褙织物之重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以庆 著,梁颖 校
图书标签:
  • 古籍修复
  • 裱褙
  • 织物
  • 传统工艺
  • 文物保护
  • 历史
  • 材料科学
  • 文化遗产
  • 艺术史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098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07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裱褙织物之重现》详载了张大千先生所收藏古书画之古裱褙织物,共40块织片的外观图像、织纹结构与成分分析。书中以一般的相机拍摄记录古裱褙织物表面的图纹,使用可放大60倍与150倍的镜头详细记录古裱褙织物的纹理,并搭配相关精密仪器做必要性的科学物性分析,留下重要的纤维成分据,以及各项与古织物相关的图纹、织纹与结构的研究。盼能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相关材质的成分数据及细部结构与图像数据,为装裱织物发展的历史提供佐证,为相关文物材质的研究提供参考辅助,同时通过科学与人文的跨领域整合,促使此批古裱褙织物能够以完整且普及的方式分享传承。

作者简介

  章以庆,教授,为台湾实践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美国东密歇根州立大学纺织服装专业硕士。致力于古裱褙织物相关知识的研究。

精彩书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织品及其衍生出的丝绸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均产生过并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对丝织品的相关材质、结构方式以及可能之年代的研究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学界亦有不少相关研究论文及著作出现,但已有研究多从织物作为服饰面料、家居陈设等方面论述。章以庆教授《古裱褙织物之重现》一书的出现,确实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首先,从研究角度上讲。该书以书画修复、重装过程中所弃之“裱褙织物”为研究对象,可以说是慧眼独具,别出心裁,大大拓展了织物研究的视野与空间,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与可能性,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A之功。从某种意义上填补了织物史研究上的一项空白。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说。较之以往审美之视角、文化之视角,该书在研究方法上亦有较大创新。书中采用科学定量式研究,用FTIR(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仪)光谱有机物分析、纤维鉴别燃烧法、EDS(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仪)无机材质分析以及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与测量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古裱褙织物的材质、纹理及织染结构等方面均做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用严谨的客观态度、科学的操作规程与坚实的数据,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再次,从研究价值上论。本书有两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言,此研究对于完善和补充传统装裱织物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佐证;二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言,此项研究以及其中所运用的科学物性之研究方法,对于相关文物的修复与辨识,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
  最后,从研究难度上谈。本书的研究难度可谓颇大,一方面,新颖的选题意味着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成果较少,无形中增加了研究难度;另一方面,本书所涉及的裱褙织物,在古代鲜有系统地保存整理,从实物到文献资料均十分欠缺,也大大增加了研究难度。所幸的是,章教授因其特殊的因缘际会得到了相关的研究资料,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其研究成果以此书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能读此大作,可谓幸哉!
  古语有云:“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知燥湿之气。以小见大,以近喻远。”尽管书画裱褙所弃之绫锦略显残破且不够完整,但它毕竟是织物整体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其做细致而客观的研究,对于了解丝织品整体可能之年代、相关之使用脉络与当时之真实状况等方面,确实意义深远。
  希翼学界能以此书为契机,将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中国传统服饰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中,推进中国服饰史的研究,并为当今的服饰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北京服装学院校长刘元风

目录

概述
古裱褙织物之织物结构分类与传统吉祥图纹
古织金锦的工艺
古裱褙织物研究流程与仪器使用
织金锦
褐黄地双莲花纹织金锦
褐黄地缠枝宝相花纹锦
褐地金箔团花纹锦
褐黄地菱纹锦残片
藏青地菱纹牡丹锦
石青地蔓枝小花纹锦
深石青地凤凰蔓枝花纹锦
宝蓝地牡丹菊花纹锦
绿地团花纹锦
绿地缠枝牡丹花纹锦
古裱褙织物的渊源
织锦缎
褐地蔓枝牡丹纹缎
茶地缠枝牡丹纹缎
米黄地蔓枝花纹缎
浅绿地蔓枝花纹缎
鹅黄地宝瓶银锭花纹缎
落花流水纹缎
暗灰绿地缠枝牡丹鸡冠花纹缎
浅褐绿地团龙云纹缎
褐地万字花纹锦
宝相双迭花织锦残片
褐地串枝葫芦花卉纹织金锦
褐黃地织金缠枝莲花纹锦
褐地团龙花纹锦
石青地牡丹花纹锦
蓝地团龙如意纹缎
褐地水仙云纹缎
米地飞龙云纹缎
浅褐地缠枝石榴花绫
褐地牡丹菊花绫
褐地串枝宝相花纹缎
双鱼八宝纹缎
石青地八宝如意云纹缎
褐地缠枝宝相花纹缎
龟甲团花纹锦
蟠龙万寿纹锦
龟甲果叶纹锦
米地包手残片
米地团龙云纹包手
米地蛇皮锦纹
米地蝙蝠卍字纹锦
后记
附录

精彩书摘

  古裱褙织物的渊源——这些古裱褙织物原属于张大千先生个人收藏古画的裱褙织锦,当这些古画经过大千先生在巴西的裱画师父重新以新的裱绫裱制后,就产生了这些古裱褙织锦。
  大千先生当时即认为这些古裱褙织锦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应当好好地保存研
  究。举一个例子,我刚刚去他家里的时候,他说:“孙兄,我现在有一张明朝画叫《明皇按乐图》,你可不可以把它都变成唐朝末年、宋朝初年时期的形象画”。于是我布局画中的主角唐明皇跟杨贵妃一块坐在床上,等到我画得差不多的时候,大千先生拿了块属于那个年代的织锦作为给我的提示,要我照着这块织锦画以学习那一时代的背景图纹,可见古裱褙织锦的研究意义。
  大千先生对唐宋元明清的花纹变化非常明了,虽然他不是一位纺织的专家,但是他却能够以当代的图饰花纹来学习判断年代;我曾经问他,老师你怎么这么清楚知道不同朝代的织锦。他说我在敦煌学的,敦煌墙边上的唐朝绘画以及佛像边上都呈现了非常清楚的花纹;同时他又有超强的记忆力,所以能够把唐宋元明的图纹了解得非常透彻,因此当他看到了古画再参考旁边的织锦时,即具有非常好的辨识力,所以他能够成功地收藏古画。以他的收藏功力上来讲,为什么很多人说他是“五百年来一大千”,实在是他随时学习所培养的独特眼光所造就的。
  大千先生曾在古玩商那里购得《韩熙载夜宴》——也就是当年给故宫博物院的那张画,就是一个好例子。他说当年在买这幅画的时候,他考虑很多,因为这张画太新了!这么新的东西怎么能看出是古代的画呢?所以不敢买,但是由于画外头的包手、里头的裱工,证明确实为那个朝代的东西。因为很少开过,所以它本身没有损坏,古玩商常说一句俗语叫“纸白板新”。所以一个真正的鉴赏家所拥有的常识,不一定局限在画面本身,其实从附属的布套开始一直至包裹古物外的附属材料,都可以一并作为断定年代的关键旁证。大千先生在判读《韩熙载夜宴》时,就是以这幅画的裱工与外头的包头作为考证的。
  大千先生本身是一个收藏家,当他看见好的作品时必定会想办法收藏它。而大千先生所收藏的古画来源与地点并不固定,它来自不同的时代,一大部分是来自日本,比方说他所收藏的《韩熙载夜宴》就是在古玩商那买到的,但是古玩商的古画又从哪里来的?我认为其实许多是溥仪当年带出宫的,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得太快了,当时溥仪被俄国人请走时宫里头没主了,因此许多的收藏品就被摆在马路上卖,而当时那些被他带出宫的收藏品,都是有记载的。目前除了流落在外的藏品外,现在已有许多藏品回聚在沈阳博物馆。
  这本书所记载的这一批古裱褙织锦是来自大千先生当年所收集的古画,而这些古画收集的地方并不固定,它不但是从各地收集来并且还被带到国外去相当长的时间。大千先生知道此批古裱褙织锦的文化价值,因此当这些裱褙织锦从古画上拆下来时,他认为这些古裱褙织锦糟蹋了可惜,因此托付给我;而我也是将它们从巴西带回来,所以我将它们称为“流落在海外的中国织锦”。但是我对织锦裱褙的结构是外行,于是我一个小片都没丢地将它们带了回来。有人建议将它们剪一剪贴成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如此便糟蹋了它们的研究价值,所以我决定找专业人士。我回国好多年,透过多少关系,拐了多少弯才有了此研究结果,可谓机缘具足,真是神物自己会找人——自有因缘,希望由此批古裱褙织锦得出的研究结果能够提供应有的学术价值,发挥出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孙家勤教授口述1999年1月
  章以庆整理撰写1999年3月
  ……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书画多以绢和纸为基本素材,由于其质地柔软易皱裂,多需经过“装池”后才能达到便于欣赏收藏的坚挺状态;所谓“装池”现常以“装裱”、“裱褙”称之。
  综观传统书画装潢形式,大致可分为立轴、手卷、册页、成扇四大类。本书所收录之绫、锦为立轴与手卷重新裱褙所拆下来的古裱褙织物。古书画在流传的过程中,常因污损、残破而予以重装裱制,包括解体、清洗、揭除背纸再重新托裱“装池”,并针对画心缺损处进行修复等程序,亦名为“整旧”。取下的装裱绫锦未必能够再次使用,亦鲜少进行有系统的保存整理,因此相对于书画传承脉络,有关传统装裱织物的实物或文献数据十分欠缺,所使用的各类材料与传统制作方式,亦有待深入探讨。
  本书收录的古裱褙织物是已故的张大千先生所收集的古书画,因重新“装池”后所取下的古裱褙织物,大千先生觉得这些古书画所取下的古裱褙织物非常特别,具有珍贵的文化保存价值,因此便将它们交付给了自己的闭门弟子孙家勤教授。
  1992年孙家勤教授通过家父章璇先生交给我此批封存得非常小心的古裱褙织物,希望我能将它好好研究。缺乏考古知识的我,在一博物馆馆藏研讨会的机缘下认识了台湾故宫博物院专门负责织物、古物方面研究的研究员张湘雯小姐。为了此批古物能够得到正确与妥善的保存与呈现,即将它们托付给张湘雯小姐,由她耐心地在工作闲余时间,将此批古织物展平、整理,此批古织物才有了新的面貌。但是如何将如此珍贵的文物转化为能易于传承的知识,则苦思无解!直至2008年在一偶然的机缘下接触到承奕科技公司所研发的高倍数数字相机,得知它能够以较不失真且快速的方式呈现织纹的结构与色泽,才让我重新卯足了劲开始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与分析。
  为了让此批文物充分展现其包含的知识面及数据,并发挥文化资产的传承作用,便
  要同时兼顾科学分析与文史研究,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变得非常繁琐,除了针对此古裱褙织物图纹拍摄、建档与分析外,还要经过耗时的取样与各项需精密仪器的科学物性分析。由于多数相似之古织品皆于博物馆内珍藏,不易取得,因此更不惜采用极小部分的破坏式研究方式将织物的纱线加以拆离,并采用相关精密仪器以便于做必要的科学物性分析,留下重要的数据,以及各项与古织物相关的纹饰、织纹与结构表现的图文研究数据,盼能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相关材质成分与细部结构的数据及图像数据,为装裱织物发展的历史提供佐证,并为相关文物材质的研究提供参考辅助。研究期间不仅得到台湾故宫博物院张湘雯小姐很多帮忙,同时也获得孙家勤教授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博物馆馆长徐雯教授针对此批古织物图纹的辨识与指导,以及多位好友针对此批古织物的物性分析所需的科学仪器研究与分析,提供了许多的协助。本书得以完成,完成了我的一个承诺与心愿!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古裱褙织物相关知识的研究;第二部分记录了
  16块具有扁平片金纬的古织金锦[其中有4块织片分别收录于国内外期刊,为了避免重复刊登,这四块织物皆未刊登其研究、分析的过程,只以研究结果(加注)与未出现于期刊内之图片介绍此织片,并集结归纳整理于本部分的后段,以完整地呈现此批古裱褙织物的每一片织物];第三部分则记录了24块古织锦缎。由于学术界适合此古裱褙织物相关知识刊载的专业期刊并不多,同时皆有属性与篇幅的限制,为了彰显每一片古裱褙织物的特殊性,即分别以论述分析方式,将科学与人文学科作跨领域的整合,针对每一片古裱褙织物的成分、图纹与组织结构进行剖析,并以放大60倍与150倍镜头详细记录此珍贵的古裱褙织物,使得不须冒着毁坏古物的风险,即可将此批古裱褙织物的织纹结构得以展现,促使此批古裱褙织物能以完整且普及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并传承。
  此书从数据取得至完成耗时20年,期间包含近三年密集式的投入,还得到孙教授多次的关切与鼓励,在完成此书时感到特别开心,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将此重大任务交付于我的孙家勤教授已于1999年10月辞世,未能看到此书的诞生!
  章以庆
  2011年7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书籍的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书籍本身所包含的知识点,而避开您提到的特定书名: --- 《锦绣华章:中国传统织物品类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传统织物品类历史、工艺、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专业著作。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领略中华大地孕育出的精妙纺织艺术。 第一篇:历史的经纬——织物演进的脉络 本篇追溯了中国纺织技术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麻纤维利用,到商周时期丝织品的出现,再到秦汉帝国对丝绸之路的开拓,织物不仅仅是御寒蔽体的工具,更是社会等级、政治权力的重要载体。 详细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纺织原料的革新。重点分析了桑蚕养殖技术、苎麻的精炼方法以及早期棉花引入后的技术变革。特别辟章论述了汉代提花技术的萌芽及其对后世几何纹样发展的影响。我们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残片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构建出一部中国古代织物质料与工艺的编年史。 第二篇:工艺的精粹——失传与保留的绝技 本篇是全书的核心技术分析部分,细致解构了数种极具代表性且技艺复杂的传统织物制作工艺。 一、 缂丝(Keshi)的“以刀代笔”: 深入剖析了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法。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如何利用细小的梭子在经线上进行穿梭、挑花、挖花等复杂操作,以达到如雕刻般细腻的画面效果。不仅探讨了宋代花鸟缂丝的写实主义风格,也着重分析了清代宫廷缂丝在色彩运用上的突破。书中收录了数位当代缂丝大师的工作流程记录,揭示了其对传统工具的改进和对色彩调配的独到心得。 二、 云锦(Yunjin)的立体幻彩: 云锦被誉为“织中之王”,本篇着重于探究其独特的“妆花”工艺。详细阐述了提花机的操作原理,特别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程序控制实现多层、多色丝线在同一织物表面交织,形成光影变幻的立体感。书中提供了对南京云锦织户的田野调查成果,记录了他们对传统纹样如“石青地海水江崖纹”的精准复原过程,并对比了现代提花机与传统手工提花的效率与艺术差异。 三、 少数民族的特色织染: 关注贵州苗族蜡染(Batik)、云南扎染(Tie-dye)以及藏族唐卡织物的技术特点。重点分析了蜡染图案的几何化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天然植物染料(如靛蓝、茜草)达到持久的色彩饱和度。对藏族织物中的“堆锦”工艺进行了专项研究,探讨了其在宗教法器装饰中的应用。 第三篇:纹样的符号——文化与哲思的载体 织物上的纹样是无声的语言。本篇旨在解读这些图案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信息和哲学理念。 分析了以龙凤纹、回字纹、万字纹为代表的皇家与贵族纹饰的演变,探讨了其从自然形态到抽象符号的转变过程,以及在不同朝代其象征意义的微调。书中还系统梳理了民间织物中常见的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的组合、蝙蝠与鹿的组合(寓意“福禄”)、牡丹与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并解释了这些符号是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的。 此外,还探讨了中国织物纹样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输出与在地化改造过程。 第四篇:复兴与前瞻——传统技艺的当代语境 在工业化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篇聚焦于当代设计界如何吸收和转化这些宝贵的遗产。 探讨了当代设计师如何将传统织物品类的结构和肌理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室内装饰乃至当代艺术装置中。分析了现代技术(如三维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如何辅助传统匠人进行图案设计和疵点修复工作。书中收录了数个将传统织物技术应用于环保材料研究的项目案例,展示了中国传统纺织美学在可持续发展时代焕发的新的生命力。 本书不仅是纺织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服装设计、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通过对这些精美织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细腻与厚重。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充满烟火气和生活感的笔触所吸引。它不像我想象中那种冰冷的文物报告集,反而更像是一位身处修复室的资深匠人,在午后阳光下,絮絮叨叨地跟你分享他多年来与那些古老布料打交道的点滴心得。叙事非常松散,充满了大量的个人轶事和“aha”时刻。比如,作者提到有一次为了配准一个清代官服上的特定蓝色,跑遍了全国的矿物颜料市场,最终发现只有藏区的一种特定青金石碎料才能在特定光线下还原出那种略带灰调的皇家蓝。这种细节的捕捉,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并没有大段的理论论述,更多的是通过“我如何处理这个破损”、“我如何小心翼翼地从背后分离掉旧的衬布”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来展现修复过程中的情感波动——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成功“拯救”一件艺术品时的窃喜。读到那些关于工具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木屑和桐油的味道,感觉自己也拿起了一把磨得锃亮的竹制镊子。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叙事中的“在场感”,它将高深的技艺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实践和心性的磨砺之中,读起来极其舒服,像品一杯温热的陈年茶水,回味悠长。

评分

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深入探讨了修复行为背后的哲学意涵和文化权力。作者并未将修复视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操作,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书中有大量关于“谁有权决定文物的未来走向”的辩论,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文物保存”这一概念的差异化理解。例如,书中对比了西方博物馆倾向于“稳定化处理”的做法,与某些东方传统修复理念中强调的“顺应自然消亡”的差异,这种对比极其犀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文化偏见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潜流。阅读这部分时,我感到思维被强烈地激发,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文物保护准则”。书中对修复师职业伦理的探讨也十分深刻,讨论了在面对私人捐赠品和国家级藏品时,修复师的责任边界在哪里。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对待历史遗存”的思辨录,充满了严肃的思辨张力,远超出了对具体修复方法的介绍。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简直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这对于一本如此严肃的技艺类书籍来说,是致命的缺陷。大量的黑白照片,分辨率极低,许多关键的微观结构细节,比如织物的断裂面或者丝线与污渍的结合点,在印刷出来后完全糊成了一团,根本无法辨认。如果不是作者在文字中煞费苦心地描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我真会怀疑这些图片是不是随便从哪个旧资料堆里随便找来的复印件。更令人抓狂的是,图注和正文的对应关系也经常出现错位。比如,正文里提到图 3.4 展示了一种特殊的“打籽”绣法,我翻到图 3.4,看到的却是一张明显是经纬线结构的显微照片,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出版社在装订时把图页印错了。我试图通过这些视觉材料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工艺步骤,但最终发现,我完全得依赖文字描述,甚至需要自己上网去搜索更清晰的替代图像来建立概念模型。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我严重怀疑编辑部门在校对环节是否尽到了基本的职责。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令人困惑,仿佛是作者将十几年来的各种零散笔记、会议发言稿、以及未完成的草稿一股脑地堆砌在一起,然后简单地用章节标题做了划分。内容跳跃性极大,上一页还在讨论如何对战国丝帛进行气体保护,下一页就突然转到了二十世纪初欧洲纺织品保护的伦理争议,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性的文字来搭建桥梁。这种混乱感,对于追求逻辑清晰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书签,来标记那些看似关联不大,但似乎作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些观点。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原真性”的讨论,作者一会儿站在极端的保守立场,认为任何干预都是对历史的玷污;但很快地,他又以一个修复师的身份辩护说,不作为本身也是一种选择,而选择“不作为”往往需要更精密的科学依据来支撑。这种思想上的摇摆和缺乏中心论点的聚焦,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思想的草稿集,而非一本定稿的教科书。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试图梳理出作者的核心论点,但最终放弃了,转而享受它那种随性流淌的思绪碰撞。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织物修复的专著,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近乎学术的敬畏感。它的叙事节奏极其缓慢,作者似乎对手头的每一个细节都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织物纤维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对传统染色工艺的考证,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宋代缂丝工艺中“通经断纬”手法的详细解构,简直像是一份工业蓝图,精准到经纬线的交错角度和张力控制都有明确的记录。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修复指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材料学田野调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严谨,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抒情性的词汇来描述织物的“美感”,而是专注于“如何保持其结构完整性”的技术层面。比如,在讨论到一个极度脆弱的明代刺绣残片时,书里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如何配置一种能够提供恰当支撑力,同时又不与原始丝线发生化学反应的临时衬底材料,所涉及的有机高分子化学知识,让非专业出身的我需要反复查阅辅助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为专业的博物馆工作者或历史织物研究学者量身定做的,对于仅仅抱有一点点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相当高,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图表数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