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有关文艺学、美学、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论文结集,收录了作者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具有宽广多维的视角。全书分为六编,一编“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论述和考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中的生态伦理观念、“道”与中国传统诗性批评、早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古塔造型之文化意义阐释、中国传统悲
剧文学的变体、中国诗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的融通等。第二编“少数民族艺术与审美”,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审美所体现的艺术人类学和文学社会学价值,这是主流学术研究较少关注的领域,如少数民族神话与生命伦理观念的起源、图腾艺术与美学观念的演变、原始艺术哲学、少数民族原始诗学与汉语诗学的关系、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现实困境、造型艺术与西南少数民族生殖崇拜等,这对丰富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的学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编“中西诗学精神”,主要有中西艺术思维的文化哲学分析、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科学主义、接受美学与“道”等。第四编“当代文艺思潮论”,论述了后现代语境中的新潮文论、大众
艺术的当代发展演变、批评家的角色问题等。第五编“民族区域文化研究”,主要研究了与区域文化有关的民族文化与跨境文化等重要问题。第六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海洋文明”,涉及海洋信仰、海生动物崇拜、海洋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问题。
张胜冰,山东邹平人,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文化部—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受聘为中央文资办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国内多家出版物的编委。出版了《从远古文明中走来》《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对城市的作用及中国的发展模式》《世界文化产业导论》《走进民族神秘的世界》《诗性与理性》《民族文化学》《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世界文化产业概要》《实用美学》等著作十余部。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或摘编。
从文字的打磨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这绝非那种为了发表而堆砌术语的“水文”,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光泽。尤其是在表达那些涉及感性与理性的交汇点时,作者的措辞显得既精准又富有诗意,既能满足严谨的学术要求,又能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跨文化词汇时的谨慎和尊重,他似乎在极力避免使用任何带有评判性的语言,而是努力去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中立、更包容的角度去审视那些差异。这种对语言本身的敬畏之心,让整本书的格调都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读起来让人感到心悦诚服,同时也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充满异域风情的图腾到内页的字体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美”的深刻理解。初拿到手时,我立刻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捧着一块蕴含着历史厚度的璞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略带米黄的色泽,使得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图版在阅读时丝毫没有视觉疲劳感,反而增添了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装帧设计师显然在设计之初就将读者的阅读体验放在了首要位置,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信息摄取的过程。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配图选择极其精准,那些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平衡,无声地诠释了何为“和谐之美”,让理论知识不再枯燥抽象,而是具象化地展现在眼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文化现象中那些看似“无用”却又无处不在的审美偏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这本书在探讨这个领域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艺术作品表象的描述上,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考古学家,深入挖掘出那些驱动特定群体产生某种审美判断的底层逻辑。比如,它如何将某些地区对“圆润”形态的偏爱,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甚至是神话信仰联系起来,那种层层剥开的论证过程,严密得让人无法辩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模型时的那种跨学科视野,无论是人类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的视角,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读完相关章节,我常常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或习俗,突然间,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觉”都找到了清晰的注脚,这是一种知识的启蒙,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以纯粹的逻辑推演为主导,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使得宏大的理论能够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呼吸。作者似乎深谙“讲故事”的艺术,即便是探讨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也能通过对某个地区特定仪式或图腾演变历史的追溯,将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对某个偏远部落“色彩禁忌”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哪些颜色不能使用,而是细致描绘了在特定祭祀场合中,颜料的采集、调配过程本身就蕴含了怎样的社会等级和宇宙观,这种叙事的力量,远胜于干巴巴的理论阐述。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文化现场,用当地人的眼睛去看待世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阅读体验中极其难得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于“艺术”和“审美”边界的既有认知。在此之前,我总习惯于将高雅艺术与民间手工艺进行清晰的区隔,认为前者是庙堂之上的精英创作,后者则是粗犷的日常应用。然而,通过阅读,我意识到这种划分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文化偏见。书中大量篇幅聚焦于那些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工艺和表达形式,并通过深入的文化解析,揭示了它们在特定社群中无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和完整的审美体系。这种平视一切、尊重差异的态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何为美”这个古老的问题。它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而是一个随着时间、地域和人群不断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过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我们遗忘或低估的文化角落,去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智慧和美学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