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

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洁,袁江洋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政策
  • 欧盟
  • 科研体系
  • 国际比较
  • 创新
  • 高等教育
  • 学术研究
  • 科技发展
  • 区域研究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3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68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也走过了几百年的道路,这条路起始于科学技术学会的产生,经历了现代科学学科的形成及社会化、国家科学技术系统的建立等一系列变化。这条道路未来会走向何方?科学无国界,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也终将突破国家界限,上升到更高、更广泛的层面。欧盟科学技术就为这种跨越国家层面的科学制度化进程指明了方向。《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通过对欧盟科学技术一体化历史的回顾、对跨国科学实验室及超国家科研系统及研发框架计划的分析,向读者解读这种更高层面的科学技术制度化发展的特征,并展示国家与超国家科学系统之间的交流和博弈。

目录

总序/i
前沿/v
第一章引论/1
一、研究视角/2
二、欧盟科学技术的基本分析维度/8
三、本书研究内容/12
第二章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进程概况之一——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动因/13
一、欧洲一体化的初生与人才外流/13
二、欧洲一体化的停滞与技术差距/16
三、欧洲一体化的飞跃与欧洲悖论/20
四、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进程的总体脉络/22
五、本章小结/27
第三章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进程概况之二——跨国科学实验室和超国家科学实体的建立/29
一、跨国科学实验室的建立/29
二、超国家科学实体的发展/32
三、欧盟科学技术实体的政策走向/36
四、本章小结/40
第四章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创建——关于CERN创建初期核心成员的一项群体志分析/42
一、CERN作为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的始端:超越“国家科学”/42
二、CERN的概况/44
三、对CERN创建初期成员的群体志分析/45
四、CERN科学家的欧洲科学联合意识/56
五、本章小结/58
第五章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运行状况——国家科学与超国家科学的博弈/59
一、实验室运作初始:两种层面的科学之间的博弈/59
二、实验室运作中期:CERN内外的均衡/62
三、用计量学方法分析CERN运作方式的转变/64
四、大型科学联合体的代表 加尔加梅勒中性流实验团体/68
五、本章小结/72
第六章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创建及分子生物学的制度化/74
一、EMBL构想提出前后欧洲各国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情况/75
二、EMBL的建立:作为对国家层面科学制度的必要补充/80
三、本章小结/83
第七章欧盟框架计划历史演进及特点研究/85
一、欧盟框架计划的基本特点/86
二、欧盟框架计划优先发展领域的变化/89
三、欧盟框架计划的评估/92
四、欧盟研发政策的核心理念/96
第八章欧盟生物技术的制度化发展/102
一、区域层面的生物技术发展/104
二、国家层面的生物技术发展/105
三、欧盟层面的生物技术发展/107
四、生物技术在欧洲工业界的制度化进展/112
五、本章小结/116
第九章欧盟及各成员国科研系统基本特点分析/118
一、欧盟各成员国科研体系的基本特点/119
二、欧盟科研体系的基本特点/128
三、欧盟科研系统对欧盟各成员国的影响/133
四、本章小结/135
第十章被动的接受者还是积极的行动者?——体化中的角色/137
一、相关的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137
二、英国参与欧盟研发领域的现状/140
三、英国对欧盟研发政策的深层影响/145
四、本章小结/151
第十一章结论/152
附录/159
参考文献/169

精彩书摘

  第一章引论
  科学技术的制度化是一个漫长的、无止境的过程,自16、17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制度在不断丰富、发展、更新,相应地,相关的制度主体也在不断拓展。回顾过去300多年来的科学技术制度化过程,我们首先看到了多种类型的科学技术学会的创建和发展,看到了现代科学诸学科及子学科的形成,以及相关的社会化进程,看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科学技术系统的涌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又呈现了一个新的相态,即跨越国家层面的科学技术组织或实体的组建和发展。本书所要研究的即是现代科学技术制度化发展的第四个相态,所选取的案例则是欧盟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进程。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广泛的跨国科技合作活动,它们主要依附于两个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一个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的扶植下所组成的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EC,欧共体),该组织从一开始就将科学技术的研究纳入了自己的行动范围,后来该组织发展为欧盟,相关的科技合作活动也逐渐发展成为如今欧盟层面的科学技术活动;另一个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开展科学合作也是该组织的主要目的之一,后来,华约组织因东欧剧变而解体,以华约组织为背景的科学合作也随之终止。本书拟选择前者——欧共体或后来的欧盟层面上的、以制度化形式发展的科学技术活动或实体——作为我们探讨的主要对象。
  本书所言之欧盟科学技术,是指二战以后欧洲国家通过跨国合作或是彼此联合而形成的一个超国家实体所进行的欧洲层面上的科学活动,是指欧洲范围内跨越国家层面且以制度化形式发展的科学,它并非欧洲各国科学的合称,也不将欧洲各国科技包括在欧盟科技一词所涵盖的范围之内。总的说来,欧盟科学技术是在二战以后欧洲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与政治、经济及军事发展格局中产生的,其发展过程与欧盟一体化进程相一致。如同国家科学一样,欧盟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负载着战后迅速成长的欧洲主体意识,同时也体现了欧洲各国之间,以及欧洲与美国、日本、苏联等世界强国在科技和社会发展战略上的竞争与合作。
  一、研究视角
  关于跨欧洲层面科学活动的研究汗牛充栋,但大多侧重于短时段的政策分析,重视短期效率,无法从中掌握其发展的宏观脉络。而本书试图从长时段角度着手,对欧盟科学技术历史进程从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角度进行分析,关注欧盟科学技术的制度化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发生、发展,关注欧洲层面的科学活动内部的结构如何建立及运作,以及欧盟科学技术的制度化进程是怎样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之间形成互动,取得社会认同并获得地位的。总之,本书希望配合历史描述,通过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进程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分析,发现这一进程中未为人知的特征。
  1.欧盟科学技术的宏观发展脉络及动因
  本书将借鉴年鉴学派的长时段史学方法,尝试对欧盟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形成某种整体理解。所谓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马克?布洛赫(MarcBloch)在他的历史著作《为历史学辩护》(马克?布洛赫,2006)一书中描述了他心目中的史学研究进路:“恺撒花了八年的时间征服高卢,爱尔福特的路德从正统的见习修道士转变为维滕贝格的改革者经历了十五年的时间,但没有一位历史学家会仅以讲述这些事实为满足。对史学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欧洲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确定征服高卢在编年史中的地位,史学家丝毫不否认马丁?路德的精神危机之类不变因素,但唯有将这场运动发生的确切时刻放在其主角的人生履历中,以及与作为背景的欧洲文明联系起来考察,他才认为自己绘制了一幅逼真的图画。”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费尔南德?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认为,历史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之处,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历史时间有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之分,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是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也是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Braudel,1958)。
  欧盟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很适合用长时段历史视角来叙述。作为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下的特定产物,欧盟科学技术必定深受外部因素,尤其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在欧盟科学技术发展伊始,美国、苏联的迅速强大对西欧构成了巨大威胁,这样的世界新局势促使西欧不少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要团结起来,相互补充,使西欧各国联合自强。同时,西欧各国的外交政策离不开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的同时,于1950年开始着手帮助西欧各国振兴科学。欧洲跨越国家层面的科学技术合作是依附于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每一步进展都会对欧盟科学技术进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结合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从长时段的角度厘清欧盟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节点、核心理念、发展战略等关键元素,描绘出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进程的完整画面,是非常必要的。
  将科学置于社会大背景下考察,就要辨别出影响欧盟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动因。人才外流(braindrain)、技术差距(technologicalgap)和欧洲悖论(Europeanparadox)三大问题分别在不同时代困扰着欧盟科学技术的制度化,本书也会关注欧盟针对这些问题出台的政策和措施。
  2.欧盟科学技术与其他层面科技发展形式的异同
  自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科学正逐步向跨越国家层面,进而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的方向发展,跨越或超越国家层面的科学技术实体正是现代科学发展路径和趋势的代表。这种科学技术实体与国家层面的科学之间的异同和关系是我们考察欧盟科学技术制度化的一个主要问题。
  无论是对CERN还是对EMBL的研究,我们都可以看出两种层面的科学之间的交锋。CERN的成立是欧洲科学家不遗余力地说服本国政府来促成跨越国家层面的科学实体的结果,他们希望实现让欧洲的核物理研究扬名天下的愿望;EMBL的成立却并不顺利,EMBO—EMBC—EMBL①的发展,
  ①EMBO和EMBC分别指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uropeanMolecularBiologyOrganization)和欧洲分子生物学会议(EuropeanMolecularBiologyConference)。
  经过了12年的漫长道路,EMBL动工时的规模比原计划大幅度缩水,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和平衡本国科学与欧洲层面的科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超国家色彩的区域科学实体,欧盟科学技术尽管是一个独立的科研体系,但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成员国在研发领域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欧盟的科技行动在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必要补充。根据这样的局势,我们首先有必要研究欧盟科研体系的构成和运行模式,比较其与国家科研体系的异同,分析欧盟层面和国家层面科研体系的科技政策制定及运作流程、科技政策的定位、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技政策部门与科学家们之间如何有效地互动。其次,我们还将关注当前欧盟科学技术的最大实体——框架计划,研究这一计划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计划的评估方法及核心理念,挖掘这类科学的独特特征。
  随着当代科学实践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国家干预式的科学发展形态及以欧盟科学技术为代表的超国家层面科学活动的发展都打破了常规。在欧洲,科技发展的主体形成了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和欧盟层面三足鼎立的局面,通过探讨这三个层面如何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欧洲整体生物技术实力的提高,能帮助我们发现欧盟科学技术在生物技术的工业制度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在这样一个转变中,直接从事或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群体正由科学共同体逐步向科学联合体过渡,关注这一转变也能拓宽我们研究现代科学发展形式的视野。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在他的著作中着力强调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都是基于共同体的活动。为了发现和分析它们,人们必须首先澄清科学的共同体结构在历史上的变化情形。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任何对于范式指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入手。”(库恩,2003)从此,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成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布鲁诺?拉图尔(BnmoLatour)(Latour,1992)、大卫.布鲁尔(DavidBloor)(Bloor,1991)等都曾专门研究过。我国学者袁江洋(999)在探讨科学史学史问题时注意到了科学共同体在当今科学发展中的变化,他指出很多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没有共同的学术范式、统一的学术共同体,我们只能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存在着一个较为松散的学术联合体;在此联合体内,我们可以清楚地辨识出多个价值-信念系统在同时发生作用。后来,他又把这一范畴衍生到了技术领域,提出了技术联合体的概念(吴玉辉和袁江洋,2010)。在今天的欧盟,科学家只是科学活动主体的一部分,除科学家以外,科学活动的主体还包括代表国家意志的政府、管理者、决策者、社会公众乃至私人风险资本投资者。这些人不仅直接参与实际的研发活动,而且对科技决策的制定及执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欧盟层面的多层科技治理体系就突破了以往国家层面的科技决策机制,容纳了不同层面的参与者,创科技决策机制之先河。所以,我们认为科学活动只有一个主体即科学共同体的观点已显得太过简单,我们需要通过对欧盟科学技术的研究,来重新审视科学活动的多元化主体。
  既然要探讨两种层面的科学,那么选取一个国家来挖掘它与欧盟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就必不可少了。无论在CERN和EMBL,还是在框架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中,英国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英国的核物理研究在欧洲处于绝对领先地位,CERN的成立不能没有英国的参与;EMBL的成立之所以拖延,部分原因是英国的科学共同体对EMBL持不同意见,而后来EMBL的成立之所以成功,也是以英国科学家约翰?肯德鲁(JohnC.Kendrew)为首的精英科学家巧妙地利用英国政治、科学政策变革的机会而促成的;在后来的框架计划中,英国作为欧盟三大强国,在多个领域都处于优势地位,在欧盟科技政策的制定中,英国也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本书将以英国作为案例来分析国家层面的科学与欧盟科学技术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博弈,向读者展示两种层面的科学从激烈冲突到达成一致的真实曲折过程。
  3.欧盟科学技术与默顿界面上的及国家层面上的科学制度化的区别
  制度化研究源于宗教研究,宗教是最先制度化的人类事业之一。科技的制度化有不同的角度,有从整体层面对某个学科展开的制度化研究,有国家层面的科学制度化过程,有科学在工业界中的制度化,同时还有更高阶段的诸如欧盟科学技术这一层面的区域化、局部的科技制度化。
  关于学科的制度化,学者们曾作过专门的分析。根据爱德华?希尔斯(EdwardShils)的观点,学科的制度化意味着从事此项学术活动的人们之间存在着相对密集的互动(tenseinteraction);而这种互动是有结构的,互动越是密集,互动结构中的权威机构在处理种种学术事务(包括学术评价、认同、晋升、分配-奖励等)时就越有发言权。要使学术活动实现高度制度化,则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同时,还需要得到外部的支持,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外部所接纳或运用。当然,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制度化(袁江洋和刘钝,2000)。阿诺德?萨克雷(ArnoldThackray)与罗伯特.默顿(RobertMerton)对学科制度化的步驟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学科的制度化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ThackraylMerton,1972)。
  这一制度化过程主要涉及专业化与职业化两个环节:学科的专业化,主要指学科的参与者们通过构建研究纲领和有效的范例来寻求知识界的内部认同,即完成自身在知识系统内的社会身份与社会角色制度化的过程。对于现代科学而言,其专业化进程主要完成于17?
  ……

前言/序言


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欧洲联盟(EU)在构建、运作和演变其跨国界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的复杂历程、核心机制与深远影响。我们聚焦于欧盟如何超越传统民族国家框架,通过制度设计、资金投入和政策协调,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 第一部分:历史溯源与制度基石 本书首先追溯了欧盟科技政策的萌芽与发展轨迹。从早期的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的能源研究合作,到后来的“框架计划”(Framework Programmes, FPs)的逐步扩大和深化,我们详细描绘了技术合作如何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1. 从分散到整合:早期合作的艰难起步 在战后重建与冷战背景下,欧洲各国科技实力存在显著差异,相互间的竞争与不信任感并存。本书探讨了初期少数国家主导的合作模式,以及法国、德国等核心成员国在推动共同研究项目中的战略考量。我们分析了1960至1970年代,科研管理模式的初步探索,特别是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定位差异。 2. 框架计划的诞生与演变:制度化进程 1984年,首个框架计划的启动标志着欧盟科技治理进入系统化阶段。我们详细考察了七个框架计划(FP1至FP7)在目标设置、资金分配机制、参与规则上的迭代变化。这一部分重点剖析了“协同效应”(Synergy)的理念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以及如何通过竞争性资助来整合分散的科研力量。书中将FP的演进视为一部欧洲政治经济博弈的历史,其中涉及成员国利益的平衡、科研机构代表权的争夺以及对“欧洲研究空间”(ERA)愿景的逐步明确。 3. 欧洲研究空间(ERA):宏大愿景的构建 ERA是欧盟科技体系的顶层设计,旨在打破国家壁垒,实现科学家的自由流动、研究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知识产权的协调管理。本书对ERA的各个支柱——包括人员流动(如玛丽·居里行动)、基础设施共享(如ESFRI的规划)以及法律框架(如单一市场对知识产权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构。我们评估了ERA在提升欧洲整体科研竞争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审视了其在落实过程中遭遇的文化阻力、财政资源错配以及不同成员国执行力度不均等挑战。 第二部分:核心机制与资源配置 本部分聚焦于欧盟科技体系的运作层面,特别是其主要资助工具和关键参与者。 1. 竞争性资助: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欧盟科研资助体系的核心是竞争性拨款。我们深入分析了“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及其后继者“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的结构。本书阐述了申请、评审、管理和成果传播的全流程,揭示了评审团的构成、评估标准的变化,以及大型协作项目(Consortia)的组织模式。通过案例研究,我们探讨了不同领域(如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学、能源转型)的资金流向如何反映出欧盟的战略优先级。 2. 基础设施的欧洲化:大型科学设施的挑战 建设和运营世界级的科研基础设施需要巨大的、长期的财政投入,往往超出了单个国家的承受能力。本书系统梳理了欧洲战略论坛对科研基础设施(ESFRI)路线图的制定过程,分析了如欧洲同步辐射装置(ESRF)、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旗舰设施的治理结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我们探讨了这些“欧洲公共物品”如何平衡成员国间的地理公平性与科研卓越性的内在矛盾。 3. 跨部门的融合:从“科学”到“创新”的延伸 欧盟的科技战略已不再局限于基础研究。本书详细考察了“知识三角”——教育、研究与创新——的整合努力。重点分析了创新方面的关键机构和工具,如欧洲创新理事会(EIC)及其对高风险、颠覆性技术初创企业的支持模式,以及地区和国家层面的“智能专业化战略”(Smart Specialisation Strategies, S3),该战略旨在引导区域资源集中于特定优势领域,避免资源分散。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治理挑战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将欧盟的科技体系置于全球竞争的宏大背景下,探讨其面临的治理难题和未来方向。 1. 治理的复杂性:官僚主义与效率的权衡 欧盟科技体系的治理是高度分散和多层次的。一方面,需要欧盟委员会(DG R&I)进行宏观协调;另一方面,需要各成员国机构(如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积极配合。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多重主体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模式带来的效率低下、文书工作繁重以及“管理疲劳”等问题。我们对比了不同管理工具包的适用性,并研究了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来简化流程。 2. 科技主权与地缘竞争 在全球化逆流和技术民族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欧盟越来越关注“战略自主性”(Strategic Autonomy),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半导体供应链上。本书分析了欧盟如何试图在开放合作与保护核心技术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其对第三国(如美国、中国)科研合作的政策调整,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出口管制工具的应用。 3. 包容性与面向社会挑战的科研 本书强调了欧盟科技政策的“使命驱动”(Mission-Oriented)转型。通过研究“气候中和”、“抗癌”等五大宏伟目标(Missions),我们审视了科研如何被明确导向解决紧迫的社会和环境挑战。这不仅关乎技术路线图的制定,更关乎公众参与和治理的民主化,确保研究成果能够真正惠及社会。 结论:欧洲科学的未来图景 本书最后总结了“科学无国界”理念的成就与局限。欧盟科技体系是一个不断适应、修正和扩张的混合体,它成功地将欧洲碎片化的科研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全球性力量,但同时也承受着官僚制、政治分歧和资源不足的压力。本书为理解后民族国家时代下,如何构建一个既具卓越性又具社会相关性的跨国界创新体系,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详实的实证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关于欧洲大陆上科研殿堂、实验室和学术会议的画面。欧盟,这个由多个主权国家组成的独特联盟,在科技研发方面究竟是如何协同作战,又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欧盟在不同科技领域,如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和研究机构。 并且,我认为这本书很有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欧盟科技成就的罗列,更会深入剖析其科技体系的运作逻辑。例如,欧盟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留住顶尖科研人才的?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如何支持创新的?在不同成员国之间,科技资源的分配和共享机制又是怎样的?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欧盟科技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定位和战略,充满了期待。

评分

《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开放、合作、前瞻的气息。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进步早已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立完成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协作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无国界》这个表述,让我联想到欧盟作为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超越国家界限的共同体? 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欧盟的科技版图。它是否会详细介绍欧盟在哪些关键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方面,欧盟有哪些独到的策略?其科研资金的投入机制、项目审批流程,以及成果转化的路径,是否构成了某种独特的“欧盟模式”? 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欧盟这个“科研联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科学研究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跨国合作、信息共享已成为常态。《科学无国界》这个名字,就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探讨的是一个宏大且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我设想,它可能会深入剖析欧盟这个庞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是如何构建其科技体系的,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我想象中,这本书会从欧盟整体的科技发展战略入手,分析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技术转化等各个层面的投入和侧重点。例如,它是否会提及“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等大型科研计划,以及这些计划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顶尖人才和项目的?欧盟在推动绿色转型、数字创新等前沿领域,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欧盟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详细论述,这对于理解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激发科研活力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对国际科技竞争格局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入口。欧盟作为一个在科研领域拥有深厚底蕴和雄厚实力的区域,其科技体系的运作模式、发展策略,甚至是可能面临的挑战,都对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科学无国界》这一书名,暗示着作者可能试图揭示欧盟在科技领域超越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人才吸引和知识传播的独特路径。 我猜想,这本书的论述可能会超越简单的政策介绍,深入挖掘欧盟科技体系背后的人文、经济和历史因素。它是否会分析欧盟成员国之间在科技发展上的差异与互补?在面对全球科技变革的浪潮时,欧盟是如何保持其竞争力的,又或者说,它面临着哪些来自其他科技强国的压力?我期待能够从中读出对欧盟科研政策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或许还能从中窥探到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些可行借鉴。

评分

看到《科学无国界:欧盟科技体系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欧盟科技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好奇心。在我的印象中,欧盟一直是一个在科研和技术领域非常活跃的国际组织,拥有众多优秀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将要探讨的,是如何在一个多国组成的联盟内部,建立起一套高效、协调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体系。 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欧盟在推动区域内科技一体化方面的努力,例如“地平线欧洲”计划等大型科研项目是如何汇聚各国力量,共同攻克科技难题的。此外,我也对欧盟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和实践很感兴趣。它是否会探讨欧盟如何平衡不同成员国的科研优势和劣势,从而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局面?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欧盟科技体系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如何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