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

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天森,舒金平 著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昆虫采集
  • 昆虫制作
  • 昆虫识别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 自然教育
  • 动植物
  • 博物学
  • 昆虫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7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356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主要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森林昆虫普查标本采集与制作、昆虫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方便读者在调查中使用。全书共约有600多张图片,是针对森林昆虫普查工作编写的手册,对于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提高全国普查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读后感(代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森林昆虫普查标本采集与制作
一、森林昆虫普查的意义
二、昆虫标本的采集
1.昆虫采集用具
2.昆虫采集方法
3.昆虫标本采集时,几个注意的问题
4.普查中照相机(影像资料)的作用
三、昆虫标本制作
1.针插标本制作工具
2.昆虫标本制作要点
3.普查中昆虫标本的整理、保管

第二部分 昆虫主要目科简易识别
蜻蜓目
箭蜓科
蜓科
蜻科
螳螂目
螳螂科
等翅目
竹节虫目
□科(竹节虫科)
直翅目
蝗科
蝼蛄科
半翅目
蝽科
缘蝽科
长蝽科
红蝽科
猎蝽科
同翅目
蝉科
叶蝉科
沫蝉科
角蝉科
蜡蝉科
象蜡蝉科
广蜡蝉科
蛾蜡蝉科
蚜科
粉虱科
蜡蚧科
粉蚧科
链蚧科
盾蚧科
广翅目
齿蛉科
脉翅目
螳蛉科
褐蛉科
蝶角蛉科
草蛉科
鞘翅目
虎甲科
步甲科
金龟科
臀金龟亚科
犀金龟亚科
鳃金龟亚科
丽金龟亚科
花金龟亚科
锹甲科
芫菁科
吉丁甲科
叩甲科
瓢虫科
天牛科
叶甲科
象甲科
双翅目
瘿蚊科
食虫虻科
食蚜蝇科
黄潜蝇科
茎蝇科
花蝇科
寄蝇科
鳞翅目
蝙蝠蛾科
袋蛾科(蓑蛾科)
举肢蛾科
巢蛾科
织蛾科
尖蛾科
木蛾科
木蠹蛾科
刺蛾科
斑蛾科
卷蛾科
螟蛾科
钩蛾科
尺蛾科
枯叶蛾科
天蚕蛾科
箩纹蛾科(水蜡蛾)
鹿蛾科
天蛾科
舟蛾科
灯蛾科
夜蛾科
毒蛾科
凤蝶科
粉蝶科
环蝶科
眼蝶科
蛱蝶科
灰蝶科
弄蝶科
膜翅目
叶蜂科
树蜂科
姬蜂科
茧蜂科
广肩小蜂科
胡蜂科
参考文献

中文名称索引
拉丁学名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的图书简介,其内容聚焦于其他非该书范围的主题,力求详尽且自然。 --- 现代园艺的艺术与科学:从土壤管理到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实践指南 图书信息: 深入探讨现代园艺实践中的核心技术与生态学原理,涵盖从基础的土壤结构优化到前沿的生物防治策略,旨在为专业园艺师、家庭园艺爱好者以及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且可操作的指导手册。本书不涉及昆虫的形态学分类、采集与标本制作技术,而是将视角完全聚焦于植物的生长环境、营养需求、抗逆性培育以及园林景观的构建与维护。 第一部分:土壤的奥秘与基础工程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园艺成功的基石——土壤。我们深入剖析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特性,并提供了量化分析与改良的实用方法。 1. 土壤的物理结构与改良: 重点讲解了土壤质地(沙土、壤土、粘土)对水分渗透性、通气性和保水性的影响。书中提供了自测土壤结构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增施有机质(如堆肥、腐叶土)和无机改良剂(如珍珠岩、蛭石、沙砾)来优化不同类型土壤的结构,以适应特定作物的根系发育需求。特别关注了深层土壤的耕作技术,如深松与免耕法在不同气候带下的适用性比较。 2. 土壤化学:营养元素的循环与平衡: 详细介绍了宏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铁、锰、锌、硼等)在植物生长中的具体生理功能、缺乏或过剩的表现症状。书中包含一套完整的土壤pH值测试与调节指南,教读者如何利用石灰、硫磺或酸性肥料来调整土壤酸碱度,确保养分有效性。此外,还引入了叶片诊断法,作为判断植物营养状况的辅助手段。 3. 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性: 强调了土壤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中的关键作用。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种植覆盖作物(如豆科植物)和合理轮作来促进土壤健康,并讨论了生物菌剂的应用时机与效果评估,旨在建立一个稳定、富饶且自我循环的土壤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植物营养学与水肥一体化管理 本章超越了简单的施肥概念,深入探讨了植物吸收、转运和利用营养物质的复杂生理过程,并将其与精准灌溉技术相结合。 1.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营养调控: 阐述了不同营养元素如何影响光合色素的合成、酶的活性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重点分析了胁迫环境下(如高温、干旱)植物的营养需求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叶面肥进行快速应急补充。 2. 液体施肥与滴灌技术: 详细介绍了水溶性肥料的选择、配制标准和施用浓度计算。书中提供了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生根期、营养生长期、开花结果期)的推荐配方。对现代滴灌、喷灌系统的设计、维护和水肥同步施用(Fertigation)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图解说明。 3. 特殊生长期的营养策略: 针对观花植物的促花、观叶植物的保绿以及结果作物的壮果期,提供了定制化的营养管理方案。讨论了内源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在调控营养响应中的应用潜力。 第三部分: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与植物配置 本部分将科学管理与艺术审美相结合,聚焦于如何营造可持续、低维护且富有观赏价值的园林空间。 1. 景观规划与微气候分析: 教授如何根据场地的日照、风向、坡度和现有植被,进行分区规划。强调了“适地适树”的原则,并讨论了硬质景观(铺装、水景)与软质景观(植被)的比例协调。 2. 植被的结构配置与季相变化: 详细介绍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分层种植技术。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选择具有不同花期、叶色变化和果实观赏期的植物,实现全年的景观效果。书中收录了针对温带、亚热带地区的乡土植物名录及其应用场景。 3. 园林植物的整形修剪技术: 系统梳理了不同树种(如月季、灌木、造型松柏)的修剪目的(如更新、透光、塑形)和具体操作技术(如短截、疏剪、摘心)。提供了专业工具的选择、维护和安全使用规范。 第四部分:植物健康管理:环境调控与综合防治策略 本章是全书的实践核心,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非依赖性化学干预的植物健康维护体系。 1. 环境因子对植物健康的胁迫管理: 深入分析了干旱、涝渍、极端温度和盐碱化对植物生理活动的负面影响,以及通过覆盖、遮阳网、防风林等物理手段进行环境缓冲的技术。 2. 基于生态学的病害预防与管理: 本节重点介绍了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侵染机制。倡导通过提高植物自身抗性(如抗病育种、平衡营养)作为首要防线。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轮作、清除带毒组织、改善通风湿度等非化学手段控制病害的爆发。 3. 生物防治的应用:天敌的保护与利用: 详尽介绍了瓢虫、草蛉、寄生蜂等益虫在控制农业和园林害虫(非采集研究范畴的常见害虫)中的作用。探讨了保护和培养本地有益生物群落的园艺管理方法,如设置“昆虫旅馆”、避难所植被带,以及在不伤害有益生物的前提下进行靶向性管理的技术。 4. 综合虫害管理(IPM)的决策流程: 阐述了IPM体系的五大步骤:监测、信息收集、经济阈值判断、预防措施和最后干预。强调化学农药应作为最后的、精确使用的手段,并详细说明了安全间隔期、药剂轮换和精准喷洒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 总结: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关于如何“养好植物”和“维护健康生长环境”的知识体系,它关注的是园艺系统的整体运作、生态平衡的维护以及景观价值的实现。内容完全围绕植物生理、土壤科学、水肥管理和环境工程学展开,是现代可持续园艺实践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广大对昆虫世界充满好奇,却又苦于无从下手的朋友们送来的及时雨!作为一个曾经在野外采风时,面对着五彩斑斓的飞虫,却只能用“嗯,这是只虫子”来形容的“门外汉”,我对于能够真正认识和了解这些小生命,有着强烈的渴望。《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恰恰就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的采集部分,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随便抓两只”的粗暴认知。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如何把握最佳的采集时机,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都做了非常细致的介绍。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那些关于安全采集的提示,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在享受探索乐趣的同时,也能保持谨慎和尊重。而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制作标本的部分,简直就像一本手把手的教学秘籍。从最初的昆虫麻醉,到细致的解剖、固定,再到最终的防腐和储存,每一个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图片说明,语言也通俗易懂,让我这个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也能跃跃欲试。这种亲手制作标本的过程,让我对昆虫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增添了许多学习的乐趣。最让我赞不绝口的是它的识别手册部分。我一直觉得,昆虫的世界庞大而复杂,要记住那么多名称和分类,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本书的“简易识别”做得非常到位。它选取了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昆虫目科,用最核心的特征进行区分,并且配有大量写实的插图,让我即使在野外,也能通过观察一些关键部位,快速地判断出昆虫所属的大类。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反而让识别变得可行和有趣。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认识昆虫,真的可以变得如此简单而又富有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作为一个对自然充满了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让我入门昆虫世界,又不会过于艰深的书籍。而《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恰好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首先,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采集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各种工具的选择、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不伤害昆虫的前提下进行采集。这一点我特别赞赏,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采集”的印象可能停留在破坏性的层面,但这本书却强调了尊重生命、可持续利用的理念。接着,关于制作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书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标本制作的每一个步骤,从防腐、固定到最终的装裱,都解释得详详细细,即使是新手也能轻松上手。那些精美的昆虫标本展示,更是激发了我动手尝试的欲望。最重要的是,它的“主要目科简易识别”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在野外看到一些漂亮的昆虫,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只能凭感觉猜。这本书里,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合大量的插图,将常见的昆虫目科进行了区分,让我能快速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主要类型。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相似的种类,书里也点出了关键的辨别点,这对我这样初学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优秀科普读物,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昆虫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大自然中那些微小的生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但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引,我只能远远地观察,而无法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扰。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于昆虫采集的科学而人性化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教授如何“捕获”昆虫,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书里详细解释了不同采集方法背后的原理,以及在进行采集时,需要时刻关注的生态平衡问题。从工具的选择到行为规范,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这让我觉得,采集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而非单纯的“收集”。紧接着,关于昆虫制作的部分,我感到非常震撼。过去,我总觉得制作标本是一件非常专业且复杂的工艺,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难题。但这本书用非常详尽的图文步骤,将整个过程分解得如此清晰,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到如何巧妙地固定昆虫的各个部位,再到最终的防腐和保存,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读着读着,我仿佛已经亲手完成了一个精美的标本,对昆虫的形态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直观认识。而让我最感动的,是它的“主要目科简易识别”部分。作者并没有试图将所有昆虫都罗列出来,而是选取了那些最常见、最基础的类群,用最直观的特征进行概括。大量的插图,配合简洁的文字描述,让我即使在野外,也能大致辨认出自己遇到的昆虫属于哪个大类。这种“化繁为简”的策略,非常适合初学者,让我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掌握识别的基本要领。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昆虫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

评分

作为一名在户外活动中经常会被各种小虫子吸引,但又常常因为叫不出名字而感到遗憾的旅行爱好者,我怀揣着一份期待翻开了《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简单的知识填充,更是一种亲近自然、深入了解生命的热情。我尤其喜欢它在采集技巧上的详尽描述。过去,我对采集的概念模糊,甚至有些畏惧,总觉得那是一件需要专业技能才能做的事情。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且负责任的态度,引导我认识到,科学的采集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宝藏的敬畏。它详细介绍了不同采集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同时反复强调了保护环境和尊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在制作部分,我被书中清晰的步骤图和细致的文字解说深深吸引。从如何小心翼翼地处理采集到的标本,到如何进行防腐、固定,再到最终的分类和保存,每一个环节都被分解得如同教学视频一般直观易懂。这让我意识到,制作标本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一项技能。而最为关键的识别部分,更是将我从“这是个虫子”的模糊认知,提升到了“这是某种鞘翅目,可能是甲虫”的层次。书中所列举的主要目科,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有代表性的昆虫,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逐渐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昆虫分类框架。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认识身边的生物,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只需要一本好的向导,以及一颗愿意去观察和学习的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自然教育领域摸索了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对于激发公众兴趣的重要性。《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正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我尤其欣赏它在采集方法上的科学严谨性。书中并非简单地教授采集技巧,而是将采集行为置于更广阔的生态伦理框架之下,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生物的尊重。它详细讲解了不同采集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替代方案,这对于培养正确的科学观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采集工具的选择、使用和维护的建议,也十分实用,能够帮助实践者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伤害。在制作标本的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从昆虫的麻醉、固定,到标本的防腐、干燥,再到最终的标签制作和储存,每一个环节都被分解得极为细致,并配以高质量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操作要领。这不仅能够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制作技巧,也能够让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进一步提升标本制作的质量和规范性。而其“主要目科简易识别”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作者并未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昆虫目科,并提炼出最显著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依据。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使得即便是对昆虫分类完全陌生的读者,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对照,快速地进行初步识别。这种“由点及面”的学习路径,能够有效地降低学习门槛,培养读者的兴趣,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呈现方式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是一本值得在自然教育领域广泛推广的优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