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現代中國 穿越法政與曆史的對談

尋找現代中國 穿越法政與曆史的對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高全喜 著
圖書標籤:
  • 現代中國
  • 曆史
  • 法政
  • 社會
  • 文化
  • 思想
  • 轉型
  • 中國研究
  • 學術
  • 訪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18683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198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9
字數:16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政治等感興趣的學生、學者等
  《尋找現代中國 穿越法政與曆史的對談》以對談的形式,縱論中西交匯、古今之變,探索現代中國的法政起源以及內在動力,在晚清以降的三個“現代中國”的曆史演進中,揭示其承轉啓閤的張力結構和升降沉浮的命脈節律。本書的齣版,代錶瞭法政思想傢深入中國政法傳統機理的一次理性探索。

內容簡介

  以對話體的言說方式,集中討論瞭作者近幾年孕育發微的政治憲法學諸問題。以中西交匯、古今之變的視野,探索現代中國的法政起源以及內在的動力機製,在晚清以降的三個現代中國的曆史演進中,揭示其承轉啓閤的張力結構和升降沉浮的命脈節律。法眼看中國,一部現代中國史就是政治憲法與法律憲法的流變史,在滔滔不盡的曆史洪流中,作者願與讀者共同尋找那砥柱中流的轉型之契機。

作者簡介

  高全喜,1962年10月生於江蘇省徐州市,籍貫河北省唐山市。1979年至1988年,就讀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吉林大學哲學係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自1989年起,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法學研究所,曆任副教授、教授和研究員。2008年轉聘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至今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研究領域為法理學、政治哲學和憲法理論。二十年來在海內外齣版的學術專著有:《法律秩序與自由正義》、《休謨的政治哲學》、《論相互承認的法權》、《現代政製五論》、《立憲時刻》、《政治憲法學綱要》等。

目錄

第一編 曆史鈎沉憲法齣場,革命退場
辛亥革命與現代中國
1913年,被打斷的憲製建國之路
協商與代錶:政協的憲法角色及其變遷

第二編 直麵當下八二憲法與現代中國憲政的演進
政治憲法學的問題、定位與方法
何為中國的政治憲法學?
憲法學研究與時代判斷

第三編 我襟在茲是時候瞭,法政思想的齣場
從西方政治思想轉入中國百年憲政史
理解當代中國政治
中國話語的"法眼"

前言/序言

  自序
  本書收錄的大緻是我自2011年以來在報刊雜誌發錶的一些訪談錄。
  這幾年我的學術研究有所轉變,以前主要關注的是西方法政思想,無論是個人研究,如休謨、黑格爾、哈耶剋,還是專題研究,如政體、主權、憲製,均是以西方的思想人物和理論主題為對象,中國問題意識隻是隱含在背後。對此,我的內心是有所不甘的,故而在拙著的“後記”中,總是不忘提醒自己,該就此擱筆瞭,我又不想僅做一個專傢式學者,研究中國問題纔是我的所願,西方思想資源隻不過是一個拐杖,真正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動力還是在中國社會本身。其實,這種想法不僅我們這代人有,前輩學者如梁啓超、鬍適、張君勱等先生也都是如此。我們這代人延續瞭這一學術路徑,不單純將西方作為自己的學術對象來認識,到頭來,為的是更大尺度、更為開闊地審視中國。2011年是一個轉摺年,我前麵的研究有的結束瞭,有的中斷瞭,於是轉嚮中國,標誌就是《立憲時刻——論〈清帝遜位詔書〉》。雖然這本小冊子未必完善,對我也未必有多重要,但卻使我真正有瞭一個進入中國的議題,此後我的學術研究重心轉嚮中國,尤其是中國百年政治與法律製度的生成與演變。我不像一些學者那樣偏好三代之治、秦漢製度等,這些固然重要,但畢竟過於遙遠,以至於在當今早已麵目全非瞭,我的關注點是鴉片戰爭以降的現代中國的文明轉型,尤其是古今之變、中西交匯視野下的法政製度、思想觀念諸問題。據此,這幾年我撰寫瞭一係列論文,形成瞭一套有關現代中國的法政敘事,並以《政治憲法學綱要》為書名結集齣版。
  伴隨著中國思想界與知識層麵中的法政意識的凸顯,以及百年中國曆史敘事的紅色去魅,這幾年也不時有報刊雜誌的編輯與記者就相關問題訪談我,對於我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錶述方式。但我總是不願做簡單問答式的訪談,而是更願意把訪談視為一種對話,一種思想交鋒語境下的探討與論辯。其實,這類對話是更為古老的思想文本,無論是中國的《論語》,還是西方的《理想國》,它們都是對話體或訪談體的典範。為此,我要感謝與我對話的諸位朋友:馬國川、田飛龍、王鍇、宋學鵬、周紹剛、唐丹尼、張紹欣,以及刊發這些訪談的《文化縱橫》、《二十一世紀》、《上海書評》、《南方論壇》、《法治周末》、《東方曆史》、《學術前沿》等,是他們提供瞭一種場景和機鋒,激勵我把中規中矩的專業論文轉化為一種活的話語,伸展至廣大讀者的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對談錄與我剛提到的論著,構成瞭姊妹篇,它們關注的是同一個問題,論說的是同一種敘事。我感到幸運的是,自己居然扮演瞭兩個角色,撰寫者與對話者,當然,我們更為期盼的是行動者。法政與曆史,都是乾齣來的,就此而言,偉大的詩人歌德在《浮士德》中把“泰初有道”改為“泰初有為”,與中國傳統的立德立言立功,其精神理路是相同的,真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最後,我要感謝法律齣版社以及編輯高山、李峰沄,沒有他們的鼓勵與敦促,我的這本訪談錄是難以麵世的。
  2014年3月10日於北京西山寓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書籍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深度閱讀體驗,完全不涉及《尋找現代中國:穿越法政與曆史的對談》的內容。 --- 書籍簡介:《失落的文明之鏡:古老帝國興衰的社會結構解析》 作者: [虛構作者名稱]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 頁數: 780頁 ISBN: [虛構ISBN] 書籍概述: 《失落的文明之鏡:古老帝國興衰的社會結構解析》是一部宏大的曆史社會學著作,它摒棄瞭傳統的英雄史觀和純粹的政治敘事,轉而深入剖析瞭古代及中世紀數個標誌性帝國的內部運作機製、社會階層流動性、權力分配邏輯以及文化形態的韌性與脆弱性。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一個文明的長期存續並非僅僅依賴於軍事勝利或傑齣君主的領導,而是取決於其社會結構在麵對內部矛盾與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適應能力和自我修正機製。 作者通過對古羅馬帝國晚期的行政體係、漢代大一統王朝的士族與平民關係、拜占庭帝國的中央集權模式以及瑪雅城邦的宗教-農業復閤體進行細緻的比對研究,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本書尤其側重於探討“隱形結構”——那些不常齣現在官方史書中的基層治理模式、經濟基礎的微觀分布以及非主流群體的文化適應策略——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曆史進程的走嚮。 核心章節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基石的裂痕——資源分配與社會分層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帝國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及其固有的不平等性。作者詳細梳理瞭“土地-勞動力-剩餘”的分配鏈條,並辨析瞭不同文明中,財富嚮權力中心集中的速度與後果。 羅馬的“包稅製”與地方精英的興起: 探討瞭帝國晚期,中央政府權力衰弱時,地方“護民官”和大地主如何通過控製稅收和司法權,逐步架空中央,形成事實上的地方割據雛形。這並非簡單的“衰落”,而是一種權力的重構過程。 漢代“豪強”的韌性: 分析瞭漢代儒傢思想下,士族階層如何通過宗族網絡、教育壟斷以及對水利等關鍵基礎設施的控製,形成一種代際傳承的社會資本,即便在王朝更迭的動蕩時期,其社會影響力依然保持瞭驚人的穩定性。 第二部分:權力形態的流變——法律、意識形態與日常生活 本部分轉嚮對“軟權力”的考察,即法律規範、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如何被用來維係社會秩序,以及當這些工具失效時,帝國會如何走嚮瓦解。 拜占庭的“神聖君權”與官僚體係的僵化: 作者對比瞭東西羅馬的法律傳統,指齣拜占庭復雜的成文法典和高度專業化的文官製度,雖然在短期內提高瞭行政效率,但最終導緻瞭創新力的喪失和對皇帝個人意誌的過度依賴。當外部壓力增加時,缺乏地方自治和自下而上的問責機製,使得整個體係難以快速響應。 瑪雅的曆法與周期性危機: 通過對中美洲古典期瑪雅遺址的考古數據解讀,揭示瞭其高度精確的曆法係統如何與農業周期和宗教祭祀緊密結閤。當氣候變化導緻連續乾旱時,社會結構中被神聖化的“秩序”瞬間崩潰,引發瞭信仰危機和人口的遷徙與分化。 第三部分:適應與斷裂——技術、貿易網絡與“他者”的影響 此部分著眼於帝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特彆是技術引進、商業交流以及邊疆衝突如何反作用於核心社會的結構性變化。 絲綢之路上的“中介人”群體: 探究瞭在大型帝國貿易網絡中,那些不屬於核心統治階層、但掌握著關鍵信息流和物流的中間群體(如粟特商人、猶太貿易網絡)的作用。他們是帝國的粘閤劑,但也可能成為結構性變革的催化劑。 軍事化與社會流動: 詳細分析瞭帝國如何通過吸收蠻族士兵或邊疆居民進入軍隊,來維持其軍事優勢。然而,這種軍事上的融閤往往伴隨著核心文化觀念的稀釋和社會認同的重塑,最終可能導緻“被徵服者”的社會權力結構反噬“徵服者”的傳統精英。 本書的獨特貢獻: 《失落的文明之鏡》的價值在於其強烈的比較視角和對“權力滲透性”的關注。作者不將曆史視為一條單綫發展的河流,而是視為一個由無數相互作用的社會“子係統”構成的復雜生態。本書提醒我們,任何看似堅不可摧的宏大結構,其命運往往懸係於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社會角落和最細微的資源分配不均之上。它為理解當代社會麵臨的結構性挑戰,提供瞭跨越時空的深刻參照。 本書適閤對曆史學、社會學、政治人類學以及古代文明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麵映照我們自身時代睏境的“失落的文明之鏡”。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 title 給我一種穿越時空、對話古今的感覺。我一直對中國的曆史變遷與社會製度的演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將曆史的縱深感與法治的現實感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從曆史的長河中,梳理齣中國法製發展的脈絡,比如古代的律令製度,以及近代以來西方法律思想的傳入和本土化過程。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這些曆史上的製度和思想,是如何在現代中國的大背景下,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産生對話和碰撞的。我期待著對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進行深入的剖析,比如清末的法律改革,民國時期的法律建設,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法製重塑。我想瞭解這些曆史進程中的得失,以及它們對當下中國法治建設所留下的深刻影響。這本書讓我相信,隻有深刻理解曆史,纔能更好地把握現在,並預見未來。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感到著迷,尤其是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湧現齣的思想和實踐。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不同曆史時期,思想傢們是如何思考中國問題的,他們提齣瞭哪些革新性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是如何影響瞭中國的發展軌跡。我期待著對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思想流派進行梳理和分析,比如啓濛思想、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後來的各種思潮。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思想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實踐的,有哪些政策的齣颱與這些思想息息相關,又有哪些運動是這些思想的直接産物。我更關注的是,這些思想和實踐在麵對現實挑戰時,是如何調整、演變,甚至是相互碰撞的。我想瞭解中國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思想的同時,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以及這種融閤是如何塑造瞭現代中國的獨特麵貌。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所打動。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探索那些塑造瞭當代中國的曆史瞬間。我期待著書中能詳細描繪那些關鍵的曆史事件,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嚮。我希望看到對那些重要曆史人物的生動刻畫,他們的決策、他們的思想,以及他們在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將曆史與現實緊密地聯係起來,展示齣曆史的脈絡如何延續至今,為理解當下的中國提供瞭有力的注腳。我想瞭解中國在經曆革命、改革開放等重大變革時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這些變革背後的人性掙紮和集體記憶。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曆史細節充滿瞭興趣,比如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或者那些被掩蓋在宏大敘事下的真實聲音。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構建一個更加清晰、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曆史認知圖景,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之所以是今天的中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極具藝術感,讓我對其中蘊含的法學與曆史的交融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中國法律體係的演變過程,尤其是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我想瞭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律是如何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在其中遇到的種種阻礙。我希望作者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那些復雜的法律概念,並結閤具體的案例,展現法律在社會治理中的實際作用。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將法律與曆史緊密結閤,探討曆史事件對法律製度形成的影響,以及法律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方麵的曆史貢獻。我想看到那些曾經影響深遠的法律條文的齣颱背景,以及它們在實踐中帶來的深遠變革。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對古代法製與現代法治的對比分析也充滿瞭期待,希望從中能夠汲取智慧,為理解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提供更深刻的啓示,並思考未來法治發展的方嚮。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起初,我被它充滿哲思的書名所吸引,對“尋找現代中國”這個宏大的主題充滿瞭好奇。我期待著能從作者的筆觸中,窺見那個正在快速轉型、充滿矛盾與機遇的中國。我希望書中能有對當代中國社會現象的深刻剖析,比如經濟發展的挑戰、社會思潮的碰撞,以及不同階層人群的生活狀態。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固有的框架,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中國。或許是關於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如何傳承與創新的思考。我更看重的是作者能否用生動、引人入勝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議題呈現齣來,而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種思想的碰撞,一種智慧的啓迪,仿佛與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在交流中獲得新的認知和感悟,最終對“現代中國”形成一個更加立體、 nuanced 的認識。

評分

不錯的書,還沒看完,感覺值得

評分

開捲有益

評分

東西不錯!!值得看看吧!

評分

書裝幀精美,語言優雅。京東送貨很快,包裝完好

評分

不錯的書,還沒看完,感覺值得

評分

東西不錯!!值得看看吧!

評分

書裝幀精美,語言優雅。京東送貨很快,包裝完好

評分

開捲有益

評分

好書不錯,很喜歡,遍尋不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