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实用性、针对性强: 《中华吟诵读本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以新课标规定的《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为篇目依据,针对初中生诗词吟诵教学,具体示范怎么吟,既有音频示范,又有分析说明,能很好地向广大教师家长普及诗词吟诵教学。
编写、录制阵容强大: 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编
王恩保
主编助理
何凤华
于晓鹏
李梦溪
胡家榕
赵晶
朗诵
方明
虹云
于晓鹏
庞莹
吟诵(按姓氏音序排列)
包文朴
曹琴
陈少松
程滨
戴学忱
华锋
劳在鸣
李昌集
林媛
刘丽
吕君忾
彭世强
施榆生
史鹏
孙甜
孙玄龄
汪平
王恩保
王文金
魏嘉瓒
萧善芗
徐晓生
杨芬
曾令中
张本义
张卫东
赵志军
朱福烓
撰稿(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少松
何凤华
胡家榕
华锋
劳在鸣
李梦溪
刘剑
彭世强
施榆生
王恩保
杨芬
杨娜
曾令中
张卫东
琴歌演唱
黄明康
名家题签: 《中华吟诵读本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附光盘)》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题词。
内容简介
《中华吟诵读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恩保主编,选取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加注拼音、标明繁简对照,简单介绍诗人和诗文大意,配置朗诵和吟诵光盘,并请吟诵名家和研究人员撰写吟诵说明,以期让吟诵普及开来,走进寻常百姓家。
吟诵是介于念读和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我国古人学习和欣赏诗文的一种读书方法。现在能够掌握这种方法的人已经不多。为了推广和普及吟诵,作者编了这一本吟诵方面的基础教材和参考书。本书以《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为吟诵篇目,每篇都配备了朗诵、吟诵音频,并请吟诵名家和研究人员撰写吟诵说明。通过对照吟诵说明、聆听本书的吟诵音频,初学者可以比较快地掌握吟诵要领,初步学会吟诵。
作者简介
王恩保,1938年生,男,安徽芜湖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华吟诵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韵研究会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当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任教。从1988年开始古诗词吟诵的调查研究工作,曾主编《古诗文吟诵集粹》(1993)一书,并撰写《吟诵与音韵》(1994)、《吟诵文化漫议》(1998)、《唐代吟咏刍议》(2010)等多篇吟诵论文。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凡例
篇目、正文及注释
一、《中华吟诵读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附光盘)》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定的篇目编写。所选篇目按时代顺序排列,标明朝代与作者,没有明确作者的则注明时代和专书名称。
二、诗文选的正文采用校好的通行版本,文中如有明显的错字,则依照后人的校订径改。每篇诗文下列【注释】、【简繁对照】、【题解和大意】以及【吟诵说明】四个版块。
三、注释:诗文选的注释力求准确、易懂。注释一般采用传统通行的说法,一般不兼采两种说法。用现代汉语词句解释,重点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典故。不能准确意译的,用“大意是”标出。
四、简繁对照:标明每篇诗文中出现的所有繁体字,前后篇目中相继出现的同一繁体字不避重复,以便读者逐步熟悉繁简字的构形及其对应规则。有个别异体字,容易被误认为繁体字或简体字,也附带注明,这样的字加“*”以示区别。
五、字词的注音、读音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例如,“往来无白丁”(《陋室铭》)的“白”本读入声,普通话读平声,朗诵就以“bái”为准。至于吟诵,吟诵者还是有依旧读来吟诵的。注音一般不注旧读和异读,但较为常用的旧读,仍然加注。
六、题解和大意:每篇诗文都有作者或专书的简介和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文的大意概述。同一作者或专书第二次出现时,不再重复介绍。
七、吟诵说明:结合每篇诗文的内容,对它的吟诵调进行具体地分析说明。目的是帮助读者学习吟诵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文的意蕴。
音频和吟诵标识
一、音频结构由三部分构成:朗诵、吟诵、吟唱。朗诵音频由名家录制,提供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吟诵和吟唱,有用普通话的(一般排在前面),也有用方言的(一般排在后面)。如果同是普通话或同是方言的录音,数量在两个以上的,则一般按吟诵者年龄排序。
二、吟诵标识:吟诵者对平仄、押韵、节奏的处理,在正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予以标明。一般以“/”表示吟诵节奏(元曲、散文不标节奏符号,还有少数诗词因为吟诵者的吟诵节奏不明显而未作标识),“―”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入声,改用字体颜色来表示韵脚字(散文的节奏、平仄、入声均不作标识)。正文中的节奏符号“/”所反映的节奏点,是第一位吟诵者所吟的节奏记录。
三、诗文正文采取的是通行版本,有些吟诵者根据他所见到的版本来吟诵,所以音频的内容和正文的个别字有出入,或节选的句数略有不同。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吟诵说明中都加以注明。
附录
本书有三项附录: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收录编书过程当中参考过的诗词原文、作者传记、诗文鉴赏、吟诵理论以及吟诵规则的主要图书目录。
附录二:朗诵、吟诵、撰稿及编辑人员简介。主要介绍介绍朗诵、吟诵、撰稿及编辑人员的出生年月、籍贯、单位、主要经历及其与吟诵相关的著作。名录顺序一般按出生年月排列。
附录三:黄明康琴歌二首。
……
前言/序言
《诗海拾遗:中学古诗文精粹与鉴赏》 引言 诗歌,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璀璨星河中一颗颗闪耀的明珠。它承载着古人的情感、思想、智慧与审美,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启迪未来智慧的重要桥梁。特别对于处于青春年华、心智初开的初中生而言,接触并理解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能够夯实语文基础,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情操,培养深邃的文化底蕴。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古诗文,许多初中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选择、如何理解、如何品味。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许侧重于机械记忆,忽略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与心路历程。市面上的一些读本,虽然数量不少,却往往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或过于学术化,不适合初学者的口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海拾遗:中学古诗文精粹与鉴赏》应运而生。本书并非旨在罗列篇目,而是希望为广大学子搭建一座理解与欣赏古诗文的桥梁。我们深信,真正的学习,源于兴趣的激发,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深入浅出的引导和生动有趣的阐释。本书将力求做到这一点,让古诗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与我们对话的灵魂。 内容精选与编排特色 本书精选了古诗文中极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也最适合初中生理解和感悟的篇目。这些篇目涵盖了从先秦的《诗经》到唐宋的近体诗、宋词,以及部分经典的散文名篇。选择的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的深刻性与普适性: 选取那些能够反映人生哲理、家国情怀、人生态度、自然观察等主题的篇目。这些内容跨越时空,依然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共鸣,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传递的坚定信念,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都是值得反复品味的。 2. 艺术的独特性与典范性: 选取那些在格律、意象、修辞、章法等方面具有鲜明艺术特色,能够代表不同诗歌体裁和风格最高成就的篇目。无论是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壮阔景象,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杜甫《春望》的沉郁悲凉,还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旷达洒脱,都能让读者领略到中华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高度。 3. 时代背景的代表性: 选取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文化思潮的篇目,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理解诗文创作的时代语境。例如,通过《诗经》可以窥见古代人民的朴素生活,通过唐诗感受盛世的繁华与边塞的苍凉,通过宋词体会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风情。 4. 易于理解与接受: 在保证经典性的前提下,优先选取语言相对浅显、意境相对直观,且在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篇目。同时,我们会对一些生僻字词进行注释,对一些典故进行必要的说明,降低阅读门槛。 本书的编排并非简单地按照年代或体裁线性罗列,而是力求做到: 主题关联与主题导向: 部分篇目会根据其内在的主题联系进行组合,例如将描写友情的诗歌集中在一起,或者将歌颂家国情怀的作品并列,以便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整体上会从相对容易理解的篇目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更复杂、更深邃的诗歌世界。 诗文结合,文史互证: 对于诗歌,我们不仅会提供原文,还会配以精炼的白话文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历史事件等进行解读,让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复苏。 鉴赏与拓展并重: 除了基本的字词、句意、修辞手法解析,本书更注重诗歌的意境、情感、哲理的挖掘。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同时,在每篇的最后,会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思考题,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个性化的理解。 鉴赏体系的构建:让古诗文“活”起来 “鉴赏”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认为,学习古诗文,绝非仅仅是背诵和理解字面意思,而是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喜怒哀乐,领悟他们的人生智慧。为此,本书构建了一套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鉴赏的体系: 1. “诗境”的描摹与还原: 意象解读: 深入分析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如“月”、“花”、“酒”、“山”、“水”等,揭示它们在不同诗人心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例如,同样是“月”,李白《静夜思》中的月是思乡的载体,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则承载着团圆与哲思。 画面感构建: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通过色彩、声音、动态的描述,让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例如,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们会引导学生感受那种辽阔、孤寂、壮美的视觉冲击。 情感共鸣: 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如思乡、离别、怀才不遇、人生感慨、歌颂美好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感在当代的意义,尝试与作者的情感进行连接。 2. “诗魂”的探寻与挖掘: 作者心路: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分析诗歌创作的动机和背景,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例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必须结合安史之乱的背景才能体会其沉痛。 思想精髓: 提炼诗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例如,通过《论语》中的片段,理解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辩证思想;通过《孟子》中的语句,感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化底蕴: 介绍诗歌中涉及的典故、历史传说、民间习俗,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 “诗韵”的品味与感知: 语言特色: 分析诗歌的用词、句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如何营造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用词何以如此雄浑有力。 音韵之美: 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途径。我们会提倡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诗歌的平仄、押韵所带来的音乐美感,体会抑扬顿挫的节奏。 篇章结构: 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领悟作者如何巧妙地组织材料,层层递进,形成浑然一体的艺术整体。 学习方法与建议: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本书不仅仅提供内容,更希望教会学生如何学。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们提倡: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习古诗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应追求速成。建议学生每天坚持阅读和背诵,将古诗文融入日常生活。 朗读为先,熟读成诵: 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 理解为本,知其意涵: 拒绝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借助注释和鉴赏,深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鼓励学生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哲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让古诗文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甘泉。 迁移拓展,自主学习: 在掌握基本方法后,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更多古诗文,尝试独立进行鉴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写读后感、诗歌仿作,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 善用工具,辅助学习: 鼓励学生善用工具书,如词典、字典,以及优质的文化节目、纪录片等,拓宽学习的视野。 结语 《诗海拾遗:中学古诗文精粹与鉴赏》希望成为初中生在学习古诗文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精心编选与深度解析,古诗文将不再是遥远而晦涩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情感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我们期望本书能够点燃学生对古诗文的热情,引领他们走进中华文化的深邃殿堂,感受文字的魅力,体味人生的真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涵养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古诗文的馨香,在每一个初中生的心中弥漫;让中华文化的智慧,在每一个初中生的生命中闪光。这,便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