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文明研究

夏商周文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勤 著
图书标签:
  • 夏商周
  • 文明
  • 历史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
  • 王朝
  • 青铜时代
  • 文献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1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268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夏商周文明研究》是《通向文明之路》的续编,是当代史学北斗李学勤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二部文集。这本集子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李先生2007年、2008年两年的论文和演讲,分类辑录的方式大致同于《文物中的古文明》。下编的序跋和杂文的时限则是2004年下半年至2008年,体例与以前的《拥警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一致。


作者简介

  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古文字学初阶》、《新出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走出疑古时代》等。 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目录

上编.论文、演讲
一、古史研究
由清华简《金縢》看周初史事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
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
在“中华三祖文化与黄帝城遗址公园建设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虞舜
五千年文明史是文化创造源泉
解读文明历史 增强文化自信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学术价值
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
具茨山与上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陶寺遗址与尧都传说
二、甲骨学研究
论凤雏卜甲中的周王与楚 再论周原任家村腹甲卜辞
再谈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
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笔谈
由沂水新出盂铭释金文“”字
“九”与“九律”
疑尊、卣别解
由清华简《系年》释读沬司徒疑簋
研究晚期青铜器的必要
关于清华简中的“丁”字
记《古镜写影》有字秦镜
五、简帛学研究
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郢
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
论清华简《耆夜》的《蟋蟀》诗
清华简对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
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
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
论清华简《说命》中的卜辞
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疐天之不易”
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试论《系年》第一章的思想内涵
读《系年》第三章及相关铭文札记
重说《保训》
再读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
六、学术史研究
从《系年》看《纪年》
由清华简《系年》论《纪年》的体例
下编.序跋、杂文
《常见文物生僻字小字典》序
阎晓君《秦汉法律研究》序
彭适凡《中国南方青铜器研究》序
《贾文忠金石传拓集》序
《柯俊传》题辞
张守中《张家山汉简文字编》序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序
华表《善斋集》序
李文放《秦始皇巡游纪功颂德刻石》序
欧阳红国学“口袋书”系列序
俞筱尧、沈芝盈《诸侯异政和百家异说》序
邢文《前经学时代》序
周建亚《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序
赵平安《秦西汉印章研究》序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序
《初识清华简》后记
李均明《耕耘录》序
单周尧《勉斋论学杂著》序
《多视角的赵文化研究》序
嬴秦始源与秦文化特点 《汉镜文化研究》序
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孔子文化奖获奖感言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丛书》前言

精彩书摘

  由清华简《金縢》看周初史事

  清华大学2008年秋入藏的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清华简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尚书》及与《尚书》体裁相类的文献。在2010年末出版的竹简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a,共收录竹简九篇,其中前八篇都是这一类的典籍,但只有《金縢》一篇于传世今古文《尚书》中都有,也就是说既见于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又曾见于孔壁发现的古文。《金縢》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后患病,周公祈祷欲以身代,以及武王死后管蔡流言,造成成王与周公间存在芥蒂之事,为《史记》和各种史籍所依据,对周初史事研究有重要关系。由于篇文古奥,有种种费解的问题,历代学者多有异说,迄无定论。现在有了清华简本,在不少方面提供了解决的线索,这里试举几点,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讨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引到的传世本,系用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内的《尚书正义》本。整理报告已说明,清华简这一篇原有篇题是《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称《金縢》,然而与传世本《金縢》对照,虽然有若干文句差异,但首尾完具,属于同篇异本是没有问题的。按《金縢》篇文,先秦古书罕见征引,篇名则见于《尚书序》。清华简不用《金縢》篇名,很可能是未见《尚书序》,这一点在整理报告注释里已作解释,对百篇《书序》写成时代的探讨有参考价值。简本《金縢》的出现,证明该篇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过去有学者以为《金縢》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形成的,如清代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主张《金縢》“秋大熟”以下是《书序》所载《亳姑》的逸文,近年论著也有类似看法b。简本《金縢》把这一类怀疑统统消除了。至于篇中包含神话色彩,反倒是该篇成形较早的证据,有些学者,如梁玉绳《史记志疑》所引明代王廉的《金縢非古书辨》,清人袁枚的《金縢辨》c,从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推论周公作为圣贤不应
  ……

文明曙光:从远古到秦汉的中华文明转型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华文明自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萌芽,历经夏商周三代的奠基与塑形,直至秦汉帝国时期初步定型与扩展的漫长历史进程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考察与梳理。本书的核心视角在于“转型”——即中国早期社会形态如何从分散的部落联盟结构,逐步演进为具有高度组织性、文化认同性和政治延续性的统一国家形态的过程。我们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物质文化以及技术革新等多个维度,以期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早期中华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与技术重塑(约公元前4500年—前2000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孕育夏商周文明的史前文化土壤。我们首先对黄河、长江流域等关键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如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重点分析这些文化在农业技术(如粟作、稻作的精耕细作)、手工业技术(如快轮制陶、玉器制作的成熟)以及聚落形态上的重大进步。 特别关注社会复杂性的出现。通过对大型墓葬的分化、贵族居址与普通居民区隔离的分析,本书提出了早期权力分化的证据链条。我们探讨了在礼器体系(如玉琮、玉璧)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宗教信仰与社会等级制度如何相互渗透与强化。在对良渚等环太湖地区的文明成就进行深入讨论时,本书强调了南方稻作文明与北方旱作文明在早期社会组织模式上的差异与潜在的互动关系,认为这种南北二元的早期发展格局,为后世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权力与神权的初次结合——夏、商王朝的兴衰与早期国家形态的探索(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进入青铜时代,本书将分析夏、商两代作为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试验田所展现的独特面貌。 对于夏代,鉴于直接文字材料的稀缺性,本书主要依据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结合后世文献记载,构建其早期王朝政治、军事与礼仪活动的可能图景。重点讨论了青铜礼器(特别是爵、鼎等)的初步成熟及其在区分社会阶层中的作用。我们探讨了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以中心聚落向外辐射的早期国家组织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 商代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详尽分析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将其视为理解商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王权运作的最直接窗口。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占卜记录解读,深入探究了商王作为“天之元子”的神权基础。通过对商代复杂的祭祀体系(如祖先崇拜、上帝崇拜、自然神崇拜的层级),以及大规模工程(如王陵、宫殿)的组织能力,来量化商王朝国家机器的运作水平。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极致发展,如何与国家的军事扩张和资源控制紧密结合,分析了商王朝在不同时期对周边方国的征伐与吸纳策略。 第三部分:礼乐的构建与“天下”观念的孕育——西周的制度创新与精神转向(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周人取代商朝,不仅是一场政治更迭,更是一次深刻的意识形态创新。本部分着重分析西周“德治”思想和礼乐制度的建立,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基调。 本书详细阐述了“封建制”(分封制)的运作逻辑,分析了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关系)如何成为维系庞大疆域内政治忠诚和血缘联系的社会粘合剂。我们特别关注周公“制礼作乐”的深层意图:即通过规范化的仪式和音乐,将抽象的“德”概念物化、制度化,以取代商代以来的神权色彩浓重的统治模式。 通过对《周礼》等文献的梳理,本书探讨了早期的官僚体系雏形(如“六卿”制度)的初步构建。此外,本书也探讨了周人对“天命转移”的解释,即“德”与“天命”的关联性,这标志着中国早期政治思想中“道德化”治理理念的萌芽。 第四部分:礼崩乐坏与思想的勃发——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与文化整合(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进入春秋战国,传统的周室权威瓦解,社会结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与剧烈变动。本书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是奠定其后两千年思想基础的关键时期。 首先,我们分析了铁器技术和井田制瓦解带来的经济基础变革,这直接导致了“士”阶层的崛起和政治权力的下移。其次,本书系统梳理了“诸子百家”的争鸣。我们认为,诸子思想并非孤立的哲学思辨,而是对现实政治危机、社会失序以及国家如何有效治理这一核心问题的集体回应。 儒家:从孔子到孟荀,探讨其如何继承并改造周代礼乐文明,以“仁”和“礼”重建道德秩序。 道家:对“自然”与“无为”的探索,是早期知识分子对过度制度化和权力斗争的反思。 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探讨其如何基于现实主义政治学,主张建立中央集权、赏罚分明的官僚国家。 墨家:对兼爱、非攻等社会伦理的提倡,及其在战国中期的实际影响力。 本书强调,正是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现实,催生了各种学说,并通过秦国的采纳实践,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诞生准备了理论和行政框架。 第五部分:帝国的形成与早期文明的定型——秦汉的制度集大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秦汉帝国,考察它们如何整合前代积累的政治遗产与思想成果,最终完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形态的定型。 秦朝的核心贡献在于“大一统”概念的实现和郡县制的全面推广,这彻底终结了西周以来的血缘分封体系。我们分析了秦始皇如何结合法家理论,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在物质和制度层面完成了对原先复杂多样的邦国文化的强制性整合。 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则代表了早期文明的成熟与巩固。本书重点分析了汉代如何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黄老之术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正统。这种整合不仅为官僚选拔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察举制),也最终确立了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中华文化认同。我们通过对丝绸之路开辟、察举制度的运作以及史学典籍(如《史记》)的成就,展示了秦汉帝国如何成功地将夏商周以来的政治经验、思想成果和技术进步,固化为一个稳定延续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早期文明范式。 本书的结论在于,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并非单一线性的演进,而是通过不断的政治冲突、制度试验和思想碰撞,最终在秦汉时期达成了一种独特的、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却又超越了血缘的,强调道德、礼仪与中央集权的制度性结合。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流,那么这本书就是对这条河流源头的一次细致入微的探源之旅。它给予读者的,远不止是知识点的堆砌,更是一种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作者在引言中提出的核心论点——即夏商周文明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并存的辩证关系,贯穿了全书的始终,并在不同章节中得到了反复印证和深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周公制礼作乐”的重新审视,它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既定事实,而是被置于周初剧烈社会变动背景下的一种政治建构,充满了现实的考量与创造性。这种批判性继承的姿态,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整本书的论述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既有对宏大背景的铺陈,也有对微观细节的聚焦,使得读者在把握整体脉络的同时,也不会错过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发现。读罢掩卷,心中对中华文明的源头产生了一种更深厚、更具思辨性的情感共鸣。

评分

读完此书,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国早期文明认识的全新视角。不同于一些侧重于简述历史事件的通俗读物,这部作品明显更偏向于深入挖掘文化内核与社会结构。作者在描述商代礼制时,没有简单地套用后世的儒家框架去剪裁,而是扎根于当时出土的礼器和文献中,细致描摹了血缘、宗族与权力交织的复杂关系网。我特别欣赏其对“早期国家”概念的探讨,那种介于部落联盟与成熟王朝之间的过渡形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关于周人“封建”制度的论述也颇具启发性,它并非简单的分封,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适应和调整的治理模式,充满了实践的智慧。文字风格上,它采用了较多的学术术语,但叙述流畅,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也能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全书的论证层层递进,读后让人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文明起源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关于夏商周文明的著作,初读便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史料考证所吸引。作者似乎对那个青铜时代充满了深沉的敬意,试图剥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早期国家形态。书中对于考古发现的解读尤为精彩,不仅仅是罗列器物和遗址,更是将它们置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宗教脉络中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对于殷墟甲骨文卜辞的研究,不再是枯燥的字词释义,而是生动再现了王室日常的祭祀、战争、农业决策,让人仿佛能听到三千年前的钟鼓之声。尤其是在论述“天命”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兼具历史学家敏锐洞察力和哲学思辨深度的笔触,将这种早期宗教政治思想的构建过程,梳理得脉络清晰,逻辑严密,让人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对史料的精细打磨和对宏观历史的精准把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引人入胜的文学魅力,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跨学科整合”精神的学术力作。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学或考古学的范畴,巧妙地融入了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早期宗教哲学的视角。作者在论述商代社会阶层分化时,细致分析了不同墓葬等级的随葬品差异,并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详尽的经济学分析,使得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不平等有了更立体化的认识。我个人尤其赞赏书中对“神权与王权”关系的处理,它没有将两者视为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探讨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渗透、制衡与转化的过程,这种 nuanced(细微差别)的视角是很多同类著作所缺乏的。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行在历史的迷宫中,他总能精准地指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隐藏的文化密码。其行文风格,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如手术刀般精准犀利,确保了论点的无可辩驳。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老学究”之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问题意识”,它不满足于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例如,书中对夏代是否存在的确凿证据的讨论,虽然没有给出武断的结论,却将现有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进行了极其审慎的对比和推敲,这种诚实的治学态度令人尊敬。作者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很有感染力。特别是对周代青铜器铭文的解读,不仅仅是器物的铭刻,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契约和道德规范的生动注解,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和历史人物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图文并茂,那些珍贵的文物照片清晰且富有质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好书,有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

买了一堆,留着慢慢看吧

评分

李先生的书,一半是序言,通向正文之路

评分

大家之作

评分

论文集。可以留作工具书。

评分

李先生的书,一半是序言,通向正文之路

评分

李先生的书,一半是序言,通向正文之路

评分

向往已久,终于买了,还没有读,准备慢慢学习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