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湖南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战略

数字湖南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战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建琼,胡国强,罗慧 等 著
图书标签:
  • 湖南教育
  • 优质教育资源
  • 教育发展战略
  • 数字教育
  • 教育信息化
  • 区域教育发展
  • 教育公平
  • 教育现代化
  • 新时代教育
  • 教育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8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039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何谓优质教育资源?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界定,则是建立在对资源、教育资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根据《教育大词典》的界定,教育资源也叫“教育经济条件”,是指教育教学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因此可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出如下规定:优质教育资源是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起到提升和促进发展作用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当然,所谓“优质”的标准并非固定不变,它随不同主体的比较标准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可理解为有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丰厚的财力资源和优良的教育质量的综合判断。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必要的硬件设施、优质的学校课程、优良的师资队伍等基本元素。
  共建共享是指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使得对象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有效的进行,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目录

共建共享:数字湖南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战略(代序)

第一章 绪论——数字化带来的思索与践行
1.数字化突显教育新问题
2.数字化研究的策略、方法、技术实施
3.数字化背景下对教育资源研究的期待

第二章 科教宠儿应运而生
1.问题提出非偶然
1.1 教育改革的刚性需求
1.2 扑面迎来的数字时代
1.3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自我涅槃
1.4 国际接轨的战略抉择
2.题旨界定有深意
2.1 数字湖南背景给力
2.2 优质教育资源丰盛
2.3 共建共享前景诱人

第三章 出笼之鸟飞得更高
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2.教育公平的通道
2.1 教育公平的涵义
2.2 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3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2.4 加速“共建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3.终身学习的乐土
3.1 认识终身教育
3.1.1 终身教育的由来
3.1.2 终身教育的涵义
3.1.3 终身教育的意义
3.2 终身教育的特点
4.跨越发展的推力
4.1 跨越发展与共建共享
4.2 湖南跨越发展的机遇
4.3 湖南跨越发展的关键
4.4 湖南跨越发展的措施

第四章 挥师问鼎依据盘点
1.盛世时雨频——政策依据
1.1 “纲要”语切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2 “规划”情深深——《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1.3 “行动”劲鼓鼓——《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1.4 “发展”心拳拳——《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2.论海舟楫多——理论依据
2.1 炼铸——现代教育思想
2.1.1 素质教育
2.1.2 终身教育
……
第五章 紧锣密鼓域外催阵
第六章 教海求索识标辨向
第七章 科教大树绽花坐果
第八章 春风化雨“三网融合”
第九章 课标理念挑战创新
第十章 驰骋三湘“优”家军团
第十一章 一网情深“梦中情人”
第十二章 尾声——研究、研究、再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数字湖南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战略》:
  在上述背景下,全国“数字”系列建设来势如钱江八月大潮,汹涌澎湃一
  -2012年3月,全国推广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启动,目标实现公共管理数字化、服务平台一体化、“民情流水线”普遍化。“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国家标准随即制定,支持“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12年11月,全国数字省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以“快、干、好”的务实作风,在固本强基中夯实基础,省级基础测绘得到全面加强,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省区建设各具特色、成效显著。一是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数字省区建设力度空前,大部分省区成立了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数字省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领导小组,并将工作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经费得到保障,营造出数字省区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二是省部共建、落实项目,数据资源建设成绩突出,有16个省级人民政府与国家局签署了数字省区框架建设合作协议,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日益丰富。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应用服务特色明显,各地在加强数字省区数据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大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力度,开发出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应用系统。“十二五”期间,数字省区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发展;需求牵引、重点推进;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科技支撑、面向应用”的原则,统一思想,上下联动,加快推进数字省区建设。并以此为依托,促进数字省区建设成果在各部门、各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应用。全国各地在大力推进数字省区建设同时,强化组织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深化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的工作,加快建设力度,力争在2014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推动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跨越。
  ……

前言/序言


《变革与机遇:面向未来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实践》 引言:时代浪潮下的教育重塑 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共同推动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共享与创新模式的重构。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地域或单一技术背景下的教育实践,而是立足于全球视野和未来趋势,深入探讨在宏观变革驱动下,教育资源如何实现优化整合,并催生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模式。我们旨在为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审视当前困境、把握未来方向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蓝图。 第一部分:全球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审视 本部分首先剖析了当前全球教育资源配置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如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优质师资的虹吸效应以及资源获取的公平性问题。我们强调,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载体的堆砌,更是知识、人才、技术、文化等多元要素的复杂集合体。 第一章: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源定义与边界重塑 知识经济对“资源”的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解构与重构。本书深入分析了数字资产、开放教育资源(OER)、学习分析数据等新型资源的价值定位。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的以“稀缺性”为核心的资源观,转向以“共享性”和“可组合性”为核心的价值创造观。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数据主权在跨区域资源共享中的法律与伦理困境,并提出了构建全球性教育知识产权互认机制的初步设想。 第二章:跨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与资源流动性 本章着眼于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对教育资源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国际援助项目、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中资源本土化转化的复杂过程。分析了地缘政治、经济壁垒对教育资源跨境流动的制约。提出了“文化适应性设计”的理念,强调优质资源必须具备强大的文化中立性与高度的本地化弹性,才能真正实现普惠。本章通过对几个典型国际教育援助案例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技术输入与文化接受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技术赋能下的资源整合范式创新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利用前沿技术突破传统资源的物理限制,实现高效能、低成本的整合与分发。 第三章: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供给链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学习模型是重塑教育资源供给的关键驱动力。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实时感知学习者需求、动态匹配最优学习路径的学习资源操作系统。我们讨论了“微内容”聚合技术,即如何将传统教材、视频、模拟实验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资源拆解、重组,形成适应千人千面的学习包。同时,对数据隐私保护和算法偏见在资源推荐系统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度批判性分析。 第四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资源创建与体验中的革命 虚拟化技术(VR/AR/MR)为那些传统上难以获取或成本高昂的实验资源(如高端实验室、历史遗迹、复杂工程现场)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章侧重于探讨如何将这些高保真度的沉浸式体验转化为可规模化部署的教育模块。我们分析了这类资源开发的技术门槛、成本效益分析,并探讨了教师在构建和引导沉浸式学习体验中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环境设计者和学习引导师。 第五章:开放生态系统与资源互操作性标准 教育资源只有在互操作性良好的生态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本章探讨了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LOM)、学习活动标准架构(SCAI)等在构建跨平台、跨系统资源库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保障学习成果的真实性、追溯性及教育证书的防伪方面的潜力,这对于促进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具有深远意义。我们主张构建一个去中心化、信任中立的教育资源注册与共享平台。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资源战略 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复杂挑战的人才。本部分聚焦于战略规划与实践落地。 第六章:跨学科与未来技能资源体系的构建 面对全球经济对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传统学科壁垒必须被打破。本章提出了“技能图谱驱动的资源模块化设计”方法论。分析了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和真实世界挑战(RWC)来整合工程、艺术、伦理学、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资源,构建具有高度迁移性的学习体验。探讨了如何评估和认证这些跨学科学习成果的效价。 第七章: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化转型 教师是教育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变量。本章研究了如何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一个持续的、资源驱动的循环过程。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即时反馈系统”、“同伴学习社区”和“专家导师网络”等资源工具,实现对教师实践的精准支持与能力提升。特别关注了教师如何从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创造者”和“策展人”的角色转变路径。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视阈下的教育资源韧性规划 教育资源的战略规划必须具备抵御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资源冗余备份、混合式资源组合策略以及社区教育网络的构建,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韧性。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教育资源应急预案编制框架,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学习活动能够以最低限度的中断得以维系。 结论:迈向共创、共享、共赢的全球教育未来 本书的结论强调,未来的教育资源不再是静态的存量,而是动态的价值流。成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将是那些能够构建开放、灵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生态系统的参与者。这需要政府、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学习者个体的深度协作,共同致力于打破壁垒,释放知识的全部潜力,从而实现更公平、更优质、更具前瞻性的全球教育未来。本书为这一宏大叙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南,呼吁全球教育界积极拥抱变革,将挑战转化为提升全人类福祉的战略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数字洪流之中,对“优质教育资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书的开篇就以湖南这个充满活力的区域为切入点,勾勒出一幅在数字化浪潮下,教育资源如何从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多元、互动、个性化的全新生态。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筛选出那些“优质”的资源,让它们像璀璨的星辰一样,照亮求知者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应用,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作者巧妙地将技术赋能与教育理念相结合,深入探讨了如何打破地域、经济的壁垒,让最优质的教学内容、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最富有启发性的实践经验,能够触及每一个渴望学习的个体。从智慧课堂的设计到开放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路径到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性化培育,书中呈现的战略规划,无不体现着对未来教育的深度洞察与前瞻性思考。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次思想的碰撞,激发了我对教育公平、教育创新以及教育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份行动指南,它为所有致力于推动教育进步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实践的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分析,将“数字湖南”背景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战略,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化知识构建”之间的平衡策略感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倡导拥抱新技术,而是深刻剖析了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例如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等,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关于如何构建聚合式、结构化的在线学习平台,如何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将最符合学习者需求的资源推送给他们,以及如何设计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来提升学习的深度和趣味性,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对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从而为教学过程提供精细化支持,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应用,更是关于如何以人为本,利用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对话,他不仅看到了技术的潜力,更深知教育的温度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教育未来图景。

评分

我一直对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探求欲。它不仅仅聚焦于“技术”的赋能,更将目光投向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作者在书中对“优质”的界定,并非是单一的标准化衡量,而是包含了其丰富性、前沿性、普惠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多个维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的藩篱,构建跨界、融合的教育生态的探讨。例如,如何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基础教育的优质教学内容,如何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全球最顶尖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书中对“内容为王”的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再阐释,强调在数字时代,内容的创新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是决定教育资源是否“优质”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如何做”的指南,更是一份关于“为何要做”的深层思考,引导我们去理解教育的本质,去思考技术如何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去探索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教育新模式。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单一技术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数字技术如何驱动优质教育资源生产、传播、应用和优化的全链条。作者对“资源”的理解,跳出了传统的教材、师资的局限,而是将其拓展到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学习支持工具等更广泛的范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教育公平的数字鸿沟”与“数字赋能下的教育公平”的辩证分析所吸引。作者并未回避数字时代可能带来的不平等问题,而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例如通过智能化平台,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书中对教师角色的转型、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仿佛是一张详尽的地图,为我们指明了在数字时代,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高效的教育新格局。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数字技术”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其定位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作者在书中对“高质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转化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力工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对于书中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数字化实践,以及如何构建开放、灵活的学习平台,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感到非常受启发。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应用指南,更是一份教育哲学层面的思考。书中对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动态的优质教育资源评价与迭代机制,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它强调,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进化的。读完这本书,我对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让教育更加普惠、更加个性化、更加富有生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信教育的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