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 等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之
  • 文化名人
  • 近代史
  • 传记
  • 文学
  • 思想
  • 历史
  • 人物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3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43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记文学》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思想文化类读者 历史类读者

  1. 中国现代史最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第1辑《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重磅上市!
  2.自新文化运动始,胡适便以民主与科学为武器,不遗余力于开启民智,堪称一个时代的“自由男神”。其务实的问题观;以实验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学理输入;对国故的重新整理,为传统注入现代生机;以“充分世界化”为指导的“再造文明”观,皆是可贵的精神遗产,在被大陆遗弃多年后,还需深度挖掘。本书精选唐德刚、周策纵、欧阳哲生、胡颂平、沈卫威等胡适研究专家文章,对读者全面了解胡适思想多有裨益。
  3.本书作者还包括千家驹、白吉庵、张朋园、吴相湘、夏志清等人,他们与胡适或为亲炙弟子,或为同事知交,或为异代知己,从“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更为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对学子,他诱掖提携,爱才举才不遗余力;对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运动、教书治校以及抗战外交中,他的为学与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宽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4.周策纵说:“(胡适)一生早识时代的先机,像白话文学、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和推动,早成不朽之业,早得大名,因此也受了些限制。他才去世时,我在一篇追悼文章里说过:有人说他‘誉满天下,谤亦随之’,我却更要说他有时是‘谤满天下,誉亦随之’。而最难得的是,别人谤他,冤枉他,他仍同情别人。”

同系列更多好书推荐: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民国时许多人的口头禅。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这二十余篇回忆文章出自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诸多大家,他们或为亲炙弟子,或为同事知交,或为异代知己,从“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种视角,呈现一个立体鲜活,更为真实可信的胡适形象。对学子,他诱掖提携,爱才举才不遗余力;对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运动、教书治校以及抗战外交中,他的为学与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宽宏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
  如唐德刚所言:胡适之有一种“磁性人格”,总能让人片刻坐对,整日春风。他的智慧和风骨,不断给予我们启示和勇气。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

  夏志清(1921-2013),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其中英文著作皆极具分量,且影响深远。

  周策纵(1916—2007),湖南祁阳(今祁东县)人。1942年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毕业,获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哈佛大学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

目录

第一编 先生胡适之 / 001
002 ... 我的先生胡适之 / 洪炎秋
008 ... 回忆胡适之先生——如沐春风二十年 / 傅安明
059 ... 从胡适与吴晗来往函件中看他们的师生关系 / 汤晏
069 ... 胡适举才二三事 / 白吉庵
077 ... 记胡适先生的两次演讲 / 关国煊
080 ... 谈胡适 / 千家驹
091 ... 胡适之先生 / 徐
095 ... 胡适的大方向和小框框——为纪念适之先生百龄足岁冥诞而作 / 唐德刚
106 ... 一篇从未发表过的胡适遗稿——纪念适之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 / 傅安明
108 ... 附录:张著《中华民族的人格》序 / 胡适
111 ... 胡适所推选之十大历史名人 / 严文郁
第二编 朋友胡适之 / 113
114 ... 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的亲和与排拒 / 张朋园
153 ... 蔡元培与胡适——排比一点史料 / 赵家铭
165 ... 胡适与辜鸿铭的辫子 / 震斋
169 ... 三位卯字号人物——胡适之先生给于右老一封贺寿信 / 杨亮功
171 ... 胡适与周作人 / 张晓唯
180 ... 闻一多与胡适 / 闻黎明
191 ... 章太炎与胡适之的一些是与非 / 赵家铭
200 ... 胡适与陈衡哲的一段往事——由三十三年前胡适一封抗议书说起 / 郭学虞
206 ...《洛绮思的问题》的作者告白——关于陈衡哲致胡适的三封信 / 沈卫威
217 ... 胡适与饶毓泰——并记胡适第二、三、四代学生中的物理学家 / 郑仁佳
226 ... 关于胡适之先生的一种第一手资料 / 陈之迈
229 ... 附录:雷格曼先生致作者信的译文
第三编 知行者胡适之 / 233
234 ... 胡适风格(特论态度与方法) / 周策纵
244 ... 中山先生敬重胡适教授 / 吴相湘
264 ... 胡适之先生与中国公学——为胡先生逝世周年纪念而作 / 杨亮功
276 ... 胡适与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八周年 / 欧阳哲生
301 ... 胡适陈独秀有关《新青年》存续问题来往书信 / 石学胜
309 ... 胡适港穗“卖膏药” / 关国煊
327 ... 胡适小儿子思杜之死 / 沈卫威
336 ... 三十年前《夜访胡适谈三事》追记——雷震案·“《自由中国》”·反对党 / 常胜君
346 ... 胡适博士学位考证 / 夏志清
363 ... 适之先生的博士学位及其他——《我当了四年的学徒》之二 / 胡颂平














精彩书摘

  胡适的大方向和小框框
  ——为纪念适之先生百龄足岁冥诞而作
  唐德刚
  任何思想家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的出现是有其时间和空间的背景的。胡适当然不能例外。所以我们要研究胡适,首先就是检讨他在“中国”(空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间)长河里的位置;然后才能讨论他在这段历史河流中所发生的作用。
  李鸿章的惊叹·汤因比的茫然
  李鸿章以前曾说过,他所处的那个清末的时代,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为什么现代中国之“变局”为“数千年来所未有”呢?我们试为李言作注,大致可以这样说:我国自秦汉而后,二千余年的历史之中,我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运作的方式,乃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标准的厘定,一脉相承,实在没有太大的变动。可是这个一成不变的国家组织和社会形态,相沿至清朝末季,忽然大“变”特“变”起来。这一“变局”,震撼了首当其冲的国家决策人李鸿章,所以他才认识到此一“变局”为中国数千年来所未有。至于这一“变局”之发生,究竟是个什么性质呢?这一点不但我们的李中堂不懂,连那位被学界恭维为史学泰斗的汤因比大师,也为之茫然。
  汤因比说,中国文明自秦汉以后就“僵化”了,停滞不前了,没进步了。为什么停滞不前呢?汤氏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胡说一通了。至于李鸿章,他一不通马克思主义,二不懂现代社会科学,说不出所以然来,就更为傻眼了。
  中国历史上两大“转型期”
  再追根问一句,清末这个“变局”,究竟是个什么性质呢?说穿了,这个“变”原是一种社会“转型”的变动,而这个“转型”之变,在中国近两千年来的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一次发生在古代的公元前二、三世纪;另一次便发生在李鸿章和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了。
  发生在我国古代的社会转型期,实始于东周之末,而终于秦皇汉武之世。一“转”数百年,才又产生出另一“定型”来。一“定”两千年,直至清末,才又开始做第二次的“转型”。李中堂不明此道,才为之惊叹不置。
  要知道第二次是如何的“转”法,我们得先看看第一次是怎样变动的。那发生在古代的第一次“转型”,转变了些什么呢?长话短说,主要的有下列三项:
  一曰废封建立郡县也。“封建制”是初民“部落主义”的滥觞。“郡县制”则是更高一级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的文官制度——清代中叶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施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便是这一转型的零星的延续。清末大臣且有主张把朝鲜“郡县化”,事实上也属于这一类。由封建到郡县的“转型”,原是人类政治管理上的一大进步。
  二曰废井田开阡陌。井田是土地公有制或国有制。“开阡陌”则是开放国有土地,任民买卖,化土地公有为私有。此一演变早见于东周之初。至秦孝公时,始为商鞅所落实。
  土地公有和土地私有,孰优孰劣?大家去见仁见智吧!
  三曰由百家争鸣,转变为独崇一术。秦始皇所独崇的是法家;汉武帝所独崇的则是儒家。哲学不同,独崇则一也。至于处士横议、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崇一术之间的是非优劣,吾不愿主观地评论之。此地只说明这个“转型”的事实罢了。
  我们古代的国家和社会就为这三桩小事而“转型”。一转数百年,死人千万,才转出个大一统帝国制度,这个中国特有的“定型”来。此一固定的形态一沿二千年未变。到清末才再度转型。面对此二千年所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就为之张目结舌了。
  第二次“转型”要转出些什么来?
  我国古代的第一次“转型期”,大致延续了三百年,才转出一个农业大帝国的“定型”来。根据这个定型,我们再做第二次“转型”,又能转出个什么样的“定型”来呢?将来的“定型”大致也不会超出三项主要原则。这三项应该是:
  一、化君权为民权也。这一转变,李鸿章不及见,而我们今日则看得很清楚。因为这一政治权力的蜕变是层次分明的。君权递减的现象,还是很明显的。何时才能“转”出个民权的定型来,今日虽尚未可期,但是趋势倒是很值得乐观的。
  二、化农业经济为工商业经济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是前一期的定型。今后的生产方式,当以工商业为主流。社会经济一变,则百事随之而变。自李鸿章开路矿造洋船之后,我国经济向工业化变动,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成绩不著。时至今日,此一社会“转型”在台湾已立竿见影。
  三、在文化发展上化控制思想为开放思想也。文化的发展原是与社会经济制度同步转变的。社会经济发展至某种程度,文化亦做等值的变动。吾人翻阅世界史,未见有文化领先而经济落后者;亦未见有经济落后而文化超越者。
  因此经济起飞,则思想必然开放;思想开放,则经济亦会随之起飞。鸡之与蛋、蛋之与鸡,无法辨其先后也。这便是我们当前文化转型之内涵与远景。
  在我国二千年历史之中的“第二个转型期”内,我们就为这三桩小事,“转”了一百多年,死人亿万,至今还未转出个“定型”来——虽然这定型的出现可能就在目前。
  处士横议中的“胡适学”
  读者们批阅拙篇,可能要掩卷一问:足下写了这一大篇,究竟与胡适何关呢?
  答曰,这本是胡适这位思想家的“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他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看出了问题也想出了答案。可是根据这同一背景,看出了问题、想出了答案的现代中国的思想家并不只胡适一人。远一点的有魏源、王韬、容闳、洪秀全、洪仁玕、张之洞、李鸿章等;近一点的有康有为、梁启超、孙文、陈独秀、李大钊……乃至自夸为“没有我民族就要灭亡,文化就要遭殃”的梁漱溟。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胡适之先生事实上只是这些七嘴八舌的公婆之一而已。但是他却是本篇所讨论的唯一的对象。
  “胡适学”如今已再度成为显学,以后更要发扬光大。将来“注疏家”的作品,可能要数十百倍于胡适本人的著作。笔者不学,早已不想追随时贤,重入注疏之林。只是个人曾一度追随胡师整理其自传。在先生生前余即已把他光辉的一生,分为前后两大段。三十年来拙见未改,既承盛会之中老友不弃,谨再就原论补充之,以就教于通人。
  几句疯话·暴得大名
  胡适活了七十二岁。在他四十以前的前半生中,他是个“暴得大名”的青年(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启蒙大师。他没有枪杆、没有政权,但是年未而立便把当今世界上一个影响人口最多的,最全面、最古老的文明砸得七零八落,砸得天下喝彩,砸得全民族的下一代鼓掌称快。
  青年胡适究竟“启”了些什么“蒙”呢?让我们三言两语带过:曰“打倒孔家店”也;曰“全盘西化”也;曰“废除文言、使语文一致”也;甚至“废除汉字,用罗马拼音”也……这些话出诸一位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之口,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之中,任何一个时代里都是罪足砍头甚至诛九族的疯话!可是在二十世纪的初季,胡适竟靠这些疯话而“暴得大名”,享誉国际,出了一辈子风头,至死不衰,何也?一言以蔽之,青年胡适是在替他青年期的那个时代说话!他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发言人,所以能一唱百和。可是胡适的青年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读者如不惮烦,且让我们为这一时代精神的发展,再来搜搜根。
  ……

前言/序言

  杨天石
  岳麓书社依据台湾的《传记文学》,分类编纂,陆续出版“传记文学”书系,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1962年2月5日,时值春节,曾在北大读书的刘绍唐向当年的校长胡适拜年,谈起胡适长期提倡传记文学,而始终未见实行,向老师透露,自己正准备创办《传记文学》月刊。胡适虽肯定其志,却以为其事甚难,办月刊,哪里去找这么多“信而有征”的文字,因此不大赞成。不料当年6月1日,绍唐先生主编的《传记文学》竟在台北出刊了。自此,直到2000年2月10日,绍唐先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历时38年,共出版453期。每期30万字,453期就是13590万字。此外,传记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传记文学丛书”和“传记文学丛刊”,其中包括《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等许多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
  尽人皆知,绍唐先生没有任何背景,不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经济集团的支持,只身奋斗,孤军一人,却做出了台湾官方做不出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绍唐先生被尊为“以一人而敌一国”,戴上了“野史馆主人”的桂冠。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业余研究中国哲学,1978年4月,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写,自此,即与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众多历史刊物中,《传记文学》最为我所关注。但是,我和绍唐先生相识则较晚,记得是在199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当时,台湾史学界在台北召开学术讨论会,我和大陆学者31人组团越海参加。这是海峡两岸学者之间交流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大陆学者同时赴会,堪称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根据毛思诚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未刊稿本写成。当时,蒋介石日记存世一事,还不为世人所知,绍唐先生很快通知我,《传记文学》将发表该文。9月3日,闭幕式晚宴,由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招待。各方学者,各界嘉宾,济济一堂。我因事略为晚到,不料竟被引到主桌,和绍唐先生同席。那次席上,绍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客,豪饮。次年,我应“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三井教授之邀访问该所,在台北有较多停留时间。其间,我曾应绍唐先生之邀,到传记文学出版社参观。上得楼来,只见层层叠叠,满室皆书,却不见编辑一人。绍唐先生与我长谈,详细介绍《传记文学》创刊的过程及个人办刊的种种艰辛。绍唐先生特别谈到,办刊者必须具备的“眼力”“耐力”“定力”等条件,可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未能将绍唐先生所谈追记下来,至今引为憾事。绍唐先生交游广阔,文友众多,因此宴集也多。每有宴集,绍唐先生必招我参加,我也欣然从远在郊区的南港住所赴会。许多朋友,例如旅美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认识的。在台期间,台北史学界为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召开北伐及北伐史料讨论会,我根据原藏俄罗斯等处的档案,撰写《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一文参加,绍唐先生不仅到会,而且当场确定《传记文学》将发表拙文。我离开台北前,绍唐先生再次将我引到他的藏书室,告诉我,凡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我因为“近史所”已赠我大量出版物,又不好意思,只挑选了《陈济棠自传稿》《傅孟真先生年谱》《朱家骅年谱》和李济的《感旧录》等有限几种,回想起来,至今仍觉遗憾。
  绍唐先生自述,他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许多史实难免歪曲”,因此,创办此刊,以便“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面”。我觉得,绍唐先生的这两个目的,比较成功地达到了。政治对学术,特别是对历史学的干预,古已有之,但是,学术特别是以真实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历史学,又最忌政治和权力的干预。绍唐先生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余波犹在的年代,能够不怕“因稿贾祸”,创办刊物,发行丛书,保存大量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资料,供千秋万代的史家和史学爱好者采用,这是功德无量的盛事、盛业。刊物虽标明“文学”,但是,取文、选文却始终恪守历史学的原则,排斥任何虚构和想象,这也是值得今之史家和文家们借鉴和注重的。
  绍唐先生去世后,《传记文学》由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成舍我先生的后裔续办,至今仍是华人世界中的著名历史刊物,衷心希望绍唐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能长期传承,永放光彩,衷心希望“传记文学”书系的出版,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助益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2015年5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历史的褶皱与人性的光芒:从晚清到民国风云人物群像 一部横跨百年历史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塑造现代中国的关键人物及其命运的交织。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某一位单一的公众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波澜壮阔、剧烈变动的时代——从晚清的黄昏,到民国的风雨飘摇,再到新旧思想交锋的白热化阶段。我们试图通过描绘一群活跃于历史舞台中央、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思想影响力的精英群体,来还原一个复杂而立体的时代侧影。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挽歌与新思潮的涌动】 本书开篇,我们将考察的是清末士绅阶层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挣扎与抉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革新故事,而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与政治出路的深刻危机。我们细致梳理了那些在体制内试图寻求“自救”的改革派,他们的抱负、他们的局限,以及他们最终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无奈。重点刻画了几位重要的洋务派官员和维新志士,他们的奏折、日记和私人信函构成了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态的珍贵文本。他们的争论,关乎中国向何处去,是改良还是革命,是师法西方还是固守东方的儒家正统。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了留学海外,带着西方理性与科学思潮归来的第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是新思想的播火者,他们的归来,如同投入一池春水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在学术团体、青年社团中所进行的思想启蒙工作,他们如何系统地引入和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实学与空谈之间的张力,以及新旧观念在家庭、社会结构中的具体碰撞。例如,在婚姻制度、妇女解放、教育体系重塑等议题上,这些先驱者们如何小心翼翼地尝试打破陈规,又如何受到来自保守势力的强大反噬。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与知识分子的“逃逸”与“介入”】 民国初建的喧嚣过后,国家陷入了长期而残酷的军阀割据。在权力被武力主导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得微妙而脆弱。他们不再享有固定的体制庇护,其价值的实现途径变得多元化,也更具危险性。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政治碎片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选择。 我们选取了多位在学术、教育和文化批评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他们有的是在偏远大学中坚守学术净土的学者,他们在战火纷飞中保护着图书馆和珍贵典籍,以一种近乎苦行的姿态守护着文明的火种。他们的著作,往往以晦涩的学术语言包裹着对现实的深刻批判,成为时代背景下一种特殊的“沉默的抵抗”。 同时,也有一些知识分子选择“介入”政治,他们成为不同派系军阀幕府中的智囊或幕僚。这段经历揭示了理想主义者在权力结构中的道德困境:如何在大人物的筹谋中保持自身的清白与专业性?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反映了那个时期,个人能力与宏大历史意志之间的巨大鸿沟。我们不回避他们政治立场的摇摆与挣扎,力图呈现其复杂的人性面向。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焦虑与文化身份的重塑】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文化思想最为活跃,也最为激烈的“黄金十年”的缩影。随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涌入,关于“中国性”的讨论达到了高潮。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们应该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些问题不再是理论辩论,而是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现实议题。 本书将重点描绘几组鲜明的对比群体: 文学家群像: 现代白话文学的崛起,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革命,更是底层社会情绪的表达。我们分析了几位代表性作家在创作中对城市生活、乡村苦难和个人情感的捕捉,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小说、戏剧,塑造了新的国民想象。 思想流派的角力: 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些学说如何在大学讲坛上生根发芽,培养出不同政治倾向的年轻一代。这部分的叙述,力求平衡地呈现不同思想流派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犹如一个沸腾的熔炉。 跨界精英的贡献: 关注那些在科学、工程、法学等专业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以扎实的专业能力,为中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添砖加瓦。他们的工作,常常在聚光灯之外,却是支撑国家运转不可或缺的支柱。 【尾声:历史的遗产与未竟的探索】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知识分子群体所面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国家危亡之际,个人的学术追求和政治立场如何与民族大义相统一?许多学者和教育家不得不进行艰难的迁移,将文明的火种带往后方,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继续他们的事业。 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人物群体的细致考察,试图揭示:现代中国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个体在历史的巨大压力下,进行复杂博弈、艰难抉择的结果。他们的成就与失误,他们的光芒与阴影,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这是一部关于责任、关于理想、关于如何在动荡中坚守人性的历史群像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感到极大的震撼,尤其是那些涉及胡适先生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所做抉择的部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近乎洞察灵魂的能力,他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将所有的信息点、所有的外部压力、所有的个人情感,都熔铸在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这并非一本为谁辩护或攻击的书,它更像是一面光滑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拉扯的困境。书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尤为精彩,那些复杂微妙的师生、同僚、政见相左者的互动,被描绘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在特定社会结构下,个人的影响力是如何通过网络而非单向的命令来实现的。阅读这些段落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良久,思考在相似的压力下,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党派、超越意识形态的观察视角,回归到“人”本身。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全书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但这“求真”并非指对所有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在于对人物动机的深度挖掘与还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胡适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分量的学者形象,从神坛上请了下来,放在了历史的温度计上去衡量。书中很少出现“伟人”式的赞颂,更多的是对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洪流中,如何保持其独立思考的尊严与韧性进行了探讨。这种不拔高也不贬低的平衡感,使得整本书的立论基础异常扎实。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式的评价,而是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多维观察窗口,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读完之后,我感到的是一种饱满而非疲惫,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后的豁然开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初读时略显跳跃,但细品之下,才发现这种“跳跃”恰恰是作者高明的手法。它没有采取线性的时间轴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记忆碎片”拼贴的方式来重塑胡适的形象。有些章节突然会插入一段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侧写,紧接着又迅速拉回到某个私人宴会上的对话。这种结构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去填补那些看似无序的间隙。例如,关于他推广白话文的努力,书中并没有堆砌宣言或口号,而是通过描述他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文人之间反复推敲一个词汇、一个句式的过程,展现了语言革新背后的巨大心力与妥协。这种细腻入微的刻画,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新文化旗手”,而是充满了人性和复杂性的个体。它挑战了传统传记的阅读范式,让读者以一种更具探索性的姿态去接近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典雅中的灵动”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雕琢,每一个词的选用都恰到好处,既符合时代氛围,又易于现代人理解。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白描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场景或人物侧面。比如描述他与友人的一次漫步,仅仅通过对光影和树叶沙沙声的描写,就成功烘托出彼时思想碰撞的火花与空气中弥漫的忧患意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技巧,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文学精品。它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将历史的厚重感用轻盈而优美的笔触承载起来,让人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收获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名为《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的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条幽长、洒满阳光的胡同。它并非那种直白地陈述史实或进行学术剖析的传记,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织的生活片段和时代侧影的集合。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那些教科书上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转而将笔触聚焦于胡适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微之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他早期留美生活与归国初期交际圈的描摹。那些关于他与友人书信往来的细节,那些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其独特思想体系的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旧式书房里墨香与茶叶混合的味道,感受到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兴奋。书中的语言处理得非常精妙,既有旧学养的温润,又不乏现代思想的锐利,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古人著作时的隔阂感,反而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友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往事。这种“在场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配置:i3处理器,15.6寸屏,英特尔集显,4g内存,win764位系统,128g ssd+750g机械硬盘!

评分

1 / 自序

评分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评分

质量很好,见解很独到,很精彩。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 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 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就读于舒城中学。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4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2009年10月26日,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

评分

很早就期待一部比较真实,客观为主的晚清之后的史书了 尤其是看的越多越期待,现在国内的影视剧根本就是误人子弟 ,如果是历史剧你就起码的尊重史实,要么就别牵扯到历史事件!我们党的监管部门,更应该实事求是,严肃历史!市面上的大多书籍都应该注意事实,可以有不同意见 但你不能因为有你的不光彩就封杀!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哦,包装也好,对京东的书很满意!这次买了五千多的书,九十多本,都是包装完好的。

评分

最满意的一次购物。无论是掌柜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掌柜态度很专业热情,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认真回答我,这点我向掌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好掌柜可不多。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到时候麻烦掌柜给个优惠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