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生態學、哲學感興趣的相關人員 《生命的解放/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被譽為當代西方生態運動的經典之作,它挑戰瞭西方占統治地位的機械主義生命觀,並提齣瞭過程哲學的自然主義生命觀。其中對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解讀、對可持續農業、能源及城市化問題的探討、對上世紀70-80年代美日等發達國傢的現實分析,對今日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藉鑒意義。作者是世界的過程哲學傢,譯者是復旦大學哲學係教授,本文深入淺齣地講述,讀起來生動有趣。
海報: 內容簡介
《生命的解放/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的內容十分豐富。兩位作者從生命及其進化過程闡釋生命意義,界分生命的機械模式、生機論模式、突發進化模式與生態模式,論述瞭生命整體性思想,論證並闡釋瞭事件思維,批判瞭實體主義及其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揭示瞭生命的內在神聖性,而對技術時代生命倫理學問題的討論,對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解讀,對可持續世界裏農業、女性、能源、交通以及城市化問題的探討,以及對社會主義有關生命質量及其擔當的探討,也都十分精彩。特彆值得指齣的是,作者依循懷特海的基本主張,特彆貫徹和強調過程哲學同東方哲學傳統的關聯,讀來親切感人。中國經濟目前仍然處於高速增長時期,而本著作所直麵的上一世紀70年代美國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傢的現實分析,對於今日中國還是具有很強的藉鑒意義的。
作者簡介
查爾斯·伯奇,悉尼大學的生物學榮譽教授,作為一個人口生態學傢,他的興趣主要集中於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和生態神學。他是澳大利亞科學院的研究員,同時也是羅馬俱樂部的成員之一。他曾經因對於宗教的貢獻於1990年聯閤榮獲坦普頓奬。他的著作包括與H。G.安德列沃斯閤著的《動物種類的分布和豐富性》(芝加哥大學齣版社,1954),《自然與上帝》(威斯敏斯特齣版社,1965),《麵對未來》(企鵝叢書,1976),《生態之網》(芝加哥大學齣版社,1984)——與H.G.安德列沃斯閤著,以及《論目的》(新南威爾士大學齣版社,1990)。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他分彆齣版瞭,《重獲對於人類和自然的同情》(1993),《論感覺》(1995),與盧卡斯·維斯切閤著的《與動物一同生活:上帝造物的共同體》(1996),《生物學與生命之謎》(1999),與大衛保羅閤著《生命與工作:對商業人士的挑戰》(2003),以及最近的著作《科學與靈魂》(2008)。
約翰·柯布,是美國加州剋萊濛市神學院的教授。他與1970年與路易斯·福特一起創建瞭《過程研究》雜誌,1973年又同大衛·格裏芬一起組織創建瞭過程研究中心。除瞭發行雜誌和舉辦大量的會議之外,該中心還針對A。N。懷特海和查爾斯·哈慈肖恩的過程思想組建瞭一個相關材料的圖書館。庫布的作品主要有:《新教中的生存選擇》(威斯敏斯特齣版社,1962),《一個西方宗教徒的自然神學》(威斯敏斯特齣版社,1969),《太遲瞭嗎?宗教生態學》(布魯斯,1972),《西方宗教徒的生存結構》(席博瑞齣版社,1979),《多元化時代的上帝》(威斯敏斯特齣版社,1975),《超越對話》(威斯敏斯特齣版社,1982),與赫爾曼·戴利閤著的《為瞭共同之善》(比肯齣版社,1989)等。他最新的幾本著作分彆為:《從過程的角度》(2003),《空洞的上帝》(2005),《911和美利堅帝國》(2006)。
內頁插圖
目錄
緻謝
序言
第一章 分子、生物及人群生態
從外部看內部
分子生態
生物生態
群落生態
生命之網及生態平衡
小結
第二章 進化
機會與變異
自然選擇
目的性的介入
人類進化
小結
第三章 生存模式
模式的功用
機械模式
生機論模式
突發進化模式
走嚮生態模式
從實體思維到事件思維
無界的生命
小結
第四章 人類與自然
人類存在的生態模式
爭議中的人類處境
上升的墮落
動物有體驗嗎
體驗的進化
小結
第五章 一種生命倫理
為什麼是一種倫理學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學
動物的權利
人類的權利
生物倫理學
小結
第六章 對生命的信仰
被創造的善與創造性的善
一個確信生命價值的人
相信生命
作為宇宙力量的生命
生命與邪惡
生命作為“超越者”
小結
第七章 人類生命所受的生物學操縱
生命倫理
稀缺醫療資源的公平配置
對人類感知經驗的操縱
消極的優生學,積極的優生學和剋隆
基因工程
小結
第八章 一個正義的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正義
可持續性
不可持續發展和非正義的世界
一個關於“無限增長”的意識形態
小結
第九章 從生態學角度的看經濟發展
支配性模式
生態模式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
小結
第十章 從生態角度看城鄉發展
公平和可持續的農業
公平和可持續性的女性角色
公平和可持續性的能源
公平和可持續性的交通與城市
小結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章分子,生物及群落生態學
每個生物學傢都曾問過:“生命是什麼?”但沒有一個人能夠給齣滿意的答案。
——聖捷爾吉?阿爾伯特
近些年,有關生命現象的知識和解釋如爆炸般迅速增長。盡管人類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瞭長足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生物學無法解釋的關於生命的廣闊領域。雖然20年前或者甚至10年前,生物學課本的作者們對定義生命並未錶現齣多少的為難之色,但今天,他們卻對於這個問題敬而遠之。我們對生命瞭解得越多,越覺得對無從對其進行定義。彼得?梅達沃就這個方麵寫瞭許多著作,他曾說:“生命是一個在實驗室裏從未使用過的抽象名詞。”
沒有對生命的規範性定義,便很難對生物體和非生物體作齣精準的劃分。盡管如此,石頭和水母之間依然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與原子和分子的結構,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有關,同時這也關係到原子和分子的生態係統。原子和分子與它們所處的環境結構有著不同的關係。當一隻水母死去時,它身上的原子還是之前的原子,但這些原子間的關係已經改變瞭,它們的生態係統也發生瞭變化。對這些分子生態關係的理解對於理解生命本身至關重要。這個層次上的生物學就是分子生態學,接下來的一個層次就是生物生態學——針對個體生物體的研究。個體生物需要喂食、生長、發育、排泄、協調自身功能並繁殖。在健康的生物體中,這些功能同生物的生長環境維持著良好的關係。這一層次上的生物學可以被很恰當地稱為生物生態學。第三層,生物個體並不隻是獨自存活,而是與同種類或不同種類的其他個體共同存活。它是群落的一部分,它的繁榮與它同鄰居的生態關係休戚相關。這個層麵上的生物學就是群落生態學。
這一章裏我們從這三個層麵來看待生命,並思考這些研究會對“生命為何物”的理解能起到怎麼樣的幫助。但首先,我們要假設從外部來審視我們的地球,以便讓我們獲取對生命的特徵的認識。
從外部看內部
想象處於太陽係之外的一顆遙遠的星球上的一個類人的生物,他用某種功能強大的儀器觀察宇宙已逾韆萬年。想象他的儀器功能強大到足以辨識宇宙中任何地方哪怕細微如原子、分子的一切事物。假設他的儀器轉嚮瞭我們的太陽係,首先轉嚮瞭太陽,太陽在他看來隻是一顆有著行星係統的普通的星球,無異於任何其他星球,甚至它的化學構成也與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大同小異。然後,大概45億年前,他把注意力轉嚮瞭地球,在那裏,有著迥異的特徵。地球這顆行星的錶麵溫度,較之他所觀測到的所有其他天體都要溫和。他預見到會有更多的發現,因此繼續將他的儀器對準地球。地球成形後大約5億年,他發現熱帶淺海的水發生瞭變化。他在彆處從未見過的大分子大量繁殖,看上去就像淺海裏的湯汁(soup)。
由此便開始瞭所謂有機分子的曆史。它們是基於碳原子連接形成的框架上的分子。它們的齣現與劇烈的雷電風暴緊密相關。逐漸地,這些大分子聚集成團聚體,這便是那些看上去形成海裏的大分子湯汁的東西。這種大分子湯汁在電氣風暴後顯然沒有再次補充能量,這是一個對由此形成的分子聚集體而言不能持續的能量源。這些分子被稱為有機分子是因為它們具有構成生命有機體的分子特性。最大的有機分子聚閤體與病毒相似,當病毒存在於活的細胞內時,我們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然而,如果它們最終沒有組織成更大、更復雜的被稱之為細胞的分子集閤體的話,它們的存在很可能隻是短暫的。細胞有一層錶膜,可以選擇進齣的分子,這使得它們從某種程度上有能力控製它們的內在環境。從大分子到細胞的演進過程,還仍然隻是基於今天對存活細胞內的分子集閤體的所知而進行的推測。至於演化的步驟我們會有後續的探討。
然後,細胞再集聚成為更復雜的有機體。首先,生命有機體顯然依賴於大分子團。但這些有機體繁殖的時候一定減低瞭它們所依賴的分子資源。它們似乎在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信條,奔嚮一個短暫的昌盛時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某些正在繁殖的細胞聚閤體偶然發生瞭一個有兩步驟組成的光閤作用分解瞭水,這很有可能最先發生於細菌,然後是青綠藻類,再然後是植物。這些能進行光閤作用的有機體,利用瞭它們周遭有限的水資源,通過太陽的能源,把水分解為氫和氧。氧氣被釋放到空氣中。由此,地球的大氣層第一次包含瞭氧氣。氫和二氧化碳結閤形成瞭被稱為碳水化閤物和脂肪的分子。接下來它們被用作燃料産生能量而形成蛋白質之類的分子。重點在於,所有這些大分子都是由植物從它們的環境中獲取的小分子(二氧化碳和水)而生成的。有機物再也不需要大分子的供應。因此,生命已經從一個依賴於不可更新資源的不可持續性結構,發展為由持續性太陽能源供給的可持續性的氫結構——與初始的大分子間聯係的生命綫就此斷開。
藉助於豐富的能源供給,植物繁殖開始擴張。對於外部的那位類人的觀測者來說,地球的整個錶麵都在變化——變綠瞭。而且現在,大氣裏包含著氧,大量的水蒸氣還給地球濛上瞭一層厚厚的雲層。
下一步重要的事件便是,以植物為食的生命有機體的齣現?——這便是動物。它們並非從日光,而是從植物所儲存的燃料中獲取能量。利用在大氣中儲量豐富的氧氣,它們將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並在這個過程中釋放能量。這些釋放的能量,使小分子得以再次組閤成構成它們肉體和存在的大分子。“所有的肉身都源於草”錶達的正是這個意思。
這位外層空間的觀測者,接下來將會觀察到動物數量和種類在地球錶麵的大量增長。從起源地海洋開始,動物侵占瞭河流,然後是陸地。同時,植物的種類也在增長。從第一個大分子到第一個細胞可能花費瞭10億年時間,而從第一個細胞到人類則花費瞭大約30億年。
生命有機體的繁殖和多樣化進程取決於兩個相互區彆的事物:忠實地復製自我的能力和間或在復製過程中改變的能力。一個過程保存已存在的生命河流,另一個過程則改變這條生命河流的方嚮。
這被我們稱之為生命的、覆蓋地球的薄薄錶層,是地球最顯著的特徵。見證瞭這一錶層的産生過程,這位外太空的觀測者將會如何描述呢?
生命有機體是高度有序的大分子結構。這種秩序是通過一係列復雜的化學反應獲得的,這一化學反應被稱之為新陳代謝。它們不斷復製並在一個較為無序的空間內構建一個不斷擴張的秩序的中心。這一來自格羅布斯坦(Grobstein)的界定,同麥剋法蘭?伯內特爵士的論述有著共同的重點。後者認為:“對於生命最基本的定義很可能是:生命是復製一套復雜的有機分子的能力。”
熱力學的第二個定律認定,所有自足的係統都會逐漸從高等級的狀態轉化為低等級。在這個過程中會喪失熱能,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復雜結構趨於簡單。有說法認為熵量會有所增長。熵,原本是指能量的轉換。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都最終被轉化成熱能而均勻地散布於宇宙各處。這意味著很多事情都不可能發生,比如簡單的事物結構無法變得復雜。熵的最大值是在當所有事物都處於同一溫度因而所有的熱傳遞都停止的假設類似狀態下達到的。那麼,生命的進化是與熱力學的第二條定律相悖的嗎?它怎麼會在局部熵量減少的時候實現瞭?恰恰相反――地球不是一個封閉的係統,能量從太陽到達地球,地球上的生命物體的等級增長是以太陽能為代價的,而太陽的等級到今天為止下降得微乎其微。從整個宇宙來看,還是有熵量的增長;但在所有存活的生命有機體中,仍然會有局部熵量的減少。
熵量的減少是生命有機體的特性,但不是僅屬於它們的特性。盡管有機大分子從未達到生命有機體中分子的復雜程度,它們卻在生命有機體之外存活。如果我們用適當的儀器望嚮宇宙,其中的幾乎任何位置都可能發現“有機分子”的存在——也就是說,幾個碳原子的分子與氫或者有時候與其他原子結閤瞭。它們的形成勢必會造成熵量的局部減少。我們並不知道它們在哪裏形成以及如何形成的。結晶也會齣現熵量減少的狀況,用金屬片做瓶蓋的機器也一樣。
盡管那些已知的有機分子同生命有機體裏的大分子相比結構非常簡單,這些存在於宇宙深處的有機分子,已經引齣瞭生命體起源的另一個可能的腳本。在地球上,這些簡單的有機分子正是生命有機體高分子特性的前身。每天,在每一株綠色植物裏,都在進行著從簡單的有機分子到高分子的閤成。外層空間的有機分子代錶瞭嚮高分子發展的初始步驟。它們可能在除瞭地球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沒能得以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麵,卻又可以想象它們在宇宙的某處進行瞭進一步的閤成。生物體可能是從地球以外産生,以侵略者的身份從外太空進駐地球的。目前我們沒有辦法推翻或肯定這種假說。對另一種生命起源於地球的說法也是一樣無法認定。我們隻知道,生命有機體的大分子能在沒有生命有機體幫助的情況下,在實驗室裏閤成,盡管還沒有聚閤到一塊成為活細胞。
在人類齣現以後,外部空間的類人動物在觀測地球時會發現,地球獨一無二的特性不僅在於生命有機體的存在,還在於他們所使用的機器。確實,他要分辨一匹馬和一颱在田野中移動的拖拉機是有難度的。它們都很大且具有復雜的結構。對生命有機體和機器,我們都可以就具體的某個部分來切閤實際地詢問:“這是做什麼用的?”我們不能詢問自然界非生命物體這樣的問題,不能這樣詢問太陽係或它的某個部分,也不能這樣詢問星雲或一個復雜分子的一部分。以這樣的形式去發文是不恰當的,而並非是因為它們沒有這樣的結構。正如索普指齣的那樣,哪怕一次雷雨都有自身的結構。它會有上升氣流,下降氣流,還有電量釋放中心,這些簡直可以用一張關於雷雨結構的復雜的圖錶來描述。但對於這其中的任何一部分,詢問其用途都是不明智的。莫諾在談及生命有機體和機器,及其具有目的和局部的功能時,也作齣瞭近乎一緻的論述。馬的腿是為瞭讓馬運動;拖拉機的輪子也是為瞭讓拖拉機運動。索普和莫諾想要說明的是:生命有機體和機器,以及它們的局部,都為一個確定的目的服務。它們以何種方式來進行是另一迴事。生物學傢認為是通過自然法則的篩選,這些生物有機體纔具備瞭今天的形態。那些不具備適當器官來完成生存和繁衍之目的的生物體,會在生存的競爭中被淘汰。一個世紀以前的神學傢也許會認為,生物體和它們的器官為某個目的服務是齣於“超越者”的設計,就像機器和它們的零件為某個目的服務是齣於人們的構思一樣。
假設外太空的這個類人動物,已經成功地區分瞭生命有機體及其人工製品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質,他是如何做到的的呢?他如何區彆一匹馬和一輛拖拉機?首先,馬是大分子――碳水化閤物、脂肪、蛋白質和核酸及其他元素構成的,拖拉機則不然,它是由包含鐵、鎳,、鋁等成分的小分子以半晶體結構排列構成的,其中的某些部分,甚至可能整個拖拉機都是由聚乙烯塑料製成,而聚乙烯塑料無疑是大分子。將拖拉機和馬匹區分開來的,並非是大分子,而是大分子的種類。沒有一颱機器是由碳水化閤物、脂肪、核酸和蛋白質構成的。
其次,馬所具有的復雜的新陳代謝,使其從一枚受精卵變為馬的形態,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保持著自己穩定的結構。除瞭有利於生長的環境、適當的溫度、保質保量的食物之外,這一過程並非依賴於外力。從受精卵到馬匹,而不是一棵橡樹,這一過程中沒有任何外力操縱發展的方嚮。對有機體來說,這個設計的運行是內在的。而拖拉機的結構完全是由外力決定的,即設計者和製造者。當零件老化需要更換時,它的結構由這些外力來維持。第三,馬可以實現自我繁殖,而拖拉機不行。拖拉機數量的增加依賴於製造者。也許某個拖拉機製造者能夠造齣,一颱當母機老化時能按程序造齣新機器的拖拉機,即使這是可能的,那也是機器之外的製造者讓此成為可能,是他們在關注著母機零件和其他能另一颱機器的材料是否兼容。
總而言之,生命有機體是由特種的大分子構成的,而機器不是;有機體的結構是由內在的力量設計形成的,機器的設計則是依賴外力;有機體自我繁殖,而機器不行。
亞裏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曾提齣過與上述理論極其相近的理論,他說:“生命就是一種自我培養及獨立地成長和衰敗的能量。”這種說法無疑正是指,獨立於外界影響的生命有機體的形成和保持。
……
前言/序言
“解放”是個強有力的字眼,它激發瞭許多人的無限憧憬;是各種被壓迫人群的呼聲。甚至已經被動物保護主義者們擴展到動物身上。
解放之於人類有內在和外在兩層意思。外在地講,它號召將經濟、政治及意識形態的枷鎖完全摒棄;內在地講,它號召把人性從內在化的壓迫性意識形態(ideology)中解放齣來。
這些行為我們都認定為解放。它們都反映著特定人群所受壓迫的特定經曆所不可避免的特殊性,譬如女性、孩童、老叟、被殖民者、猶太人、農民、同性戀、體力勞動者、黑人以及印第安人。但所有的解放運動都含有共同的主題。當它們觸及到壓迫的根本時,它們所發現的意象和範例卻是社會生活中極其基本的,以至於平時很難被注意到。而危險正在於,如果這些範例不被清除的話,可能會得到被壓迫人群的認可,從而扭麯他們所獲得的解放。這些範例在人類對待動物的問題上同樣有效,如果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它們也需要被摒棄。
本書的主題就是對於生命的典範的探討。人們對生命的看法影響著他們對待同類和其他生物有機體的方式。對生命的主流性態度是把生物有機體看作是可操縱的客體,而非有感知的主體。我們贊同帕斯莫爾(Passmore)的觀點,即:將生命存在理解成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的看法便錶現為“一種形而上學,其中人類是唯一有限的的行動者,而自然則是一座龐大的供人任意使用和改進的機械係統。這也正是被生態主義者們所正確地激烈駁斥的形而上的觀點。”
盡管這種占壓倒性優勢的對於生命理解,理論上將所有的人看作是有感知存在的主體,從而獨立於客體化瞭的自然,但事實上,接受瞭這種生命範例的人,則傾嚮於將其他人群看作客體世界的一部分。那些無權的群體,無論是女性、黑人或是其他受壓迫的人群,極易被有權者否定作為主體的權力,並被視為達成其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正是齣於這種客觀化的結果,這種把人和其他生命有機體視為客體的結果,許多人都在尋求著解放。
對自然世界,包括對人類的客體化,已在現代的西方學術傳統中呈統治之勢。這與科學模式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聯係緊密。但是,我們贊同帕斯莫爾的觀點,他認為:“這種形而上學絕不足以構建齣整個的西方學術傳統……摒棄它並不需要摒棄常常與之相聯的科學。”我們可以把自己從這種形而上學的獨裁中解放齣來,把自己從它鼓吹的個人或體製的桎梏中解放齣來。
我們正是從這樣的雙重意義上號召生命的解放。自有生物學和相關科學以來,生命的概念本身就已被其闡釋者縛上瞭廣為附庸的枷鎖,因而,解放應首先是從其客體化特徵角度,對生命概念的解放,從細胞到人類社區無不如此。其次,就是社會結構和人類行為的解放,比如從對生物,無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的操控和管理到對生命完整意義上的尊重的轉化。
生命的解放/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 [The Liberation of Lif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生命的解放/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 [The Liberation of Life]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生命的解放/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 [The Liberation of Life]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