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资治通鉴(名家注评本)

国学经典丛书:资治通鉴(名家注评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司马光 著,刘韶军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历史
  • 资治通鉴
  • 通鉴
  • 史书
  • 名家注评
  • 古典
  • 中国历史
  • 二十四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0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677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1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丛书》本辑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版本,由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读本。

  《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朝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描述与国家兴亡有关的事迹,使后人“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直到今天,这部巨著仍然是现代生活、政治和军事的重要参考。本书所选着眼于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的故事中处处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之光。

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故称涑水先生。宋仁宗时中进士,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做官,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故又称司马温公、司马文正公。


  刘韶军,山东掖县人,1954年出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古籍整理研究与古代文史研究。

目录

智氏之亡
魏文侯用人
吴起的成败
商鞅变法
孙膑与庞涓
孟子论治国
苏秦合纵
胡服骑射
燕、齐之战
公孙龙之辩
赵括用兵
毛遂白荐
荀卿论兵
李牧防匈奴
秦始皇统一天下
项羽破釜沉舟
鸿门宴
楚汉决战
曹参为相
周亚夫真将军
文景之治
董仲舒对策
汲黯为官
张骞通西域
昆阳之战
班超平西域
曹操崛起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诸葛亮最后一战
淝水之战
毛德祖死守虎牢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君臣
杨贵妃始末
百姓不乐
白马驿之祸
后周郭威治国
冯道无耻
后语

精彩书摘

  周纪一①,威烈王二十三年②,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③。

  【注释】①周纪一:《资治通鉴》记事从东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年)开始,每朝历史都称“纪”,如周纪、秦纪、汉纪等。②威烈王:姬午,公元前四二五年至前四○二年在位。③初:初次,周天子初次任命诸侯国的大夫为诸侯。晋国原为一个诸侯国,从此变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之年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魏斯:魏桓子之子,魏国第一代国君魏文侯,公元前四四六年至前三九七年在位。赵籍:赵献侯之子,赵国第一代国君赵烈侯,公元前四○八年至前三八七年在位。韩虔:韩武子之子,韩国第一代国君韩景侯,公元前四○八年至前四○○年在位。诸侯:天子之下各分封国的国君。周代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只管控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地区,此外的领土,分封给天子的亲属或功臣,分封的地区称为封国,又分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习惯上以侯为封国国君的代称,诸侯就是诸多分封国,也指各国国君。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①。智果曰:“不如宵也②。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③。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④,伎艺毕给则贤⑤,巧文辩惠则贤⑥,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⑦,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⑧?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⑨。”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⑩。

  【注释】①初:当初,追述其初。智宣子:智庄子的后人。智庄子即晋大夫荀林父的弟弟荀首,因采邑在智,故从荀氏分出为智氏。瑶:智瑶,即智伯瑶,又称智襄子,智宣子之子。后:继承本宗族爵位的人。②智果:智氏的族人,又称知过、智国。宵:智宵,智宣子的庶子。③不逮:不及、不如。④射御:射箭与驾战车,是当时作战的主要技巧。⑤伎:技能。毕给:全都具备。⑥巧文辩惠:能言善辩。巧文指言词巧妙,辩惠指辩论中多有智慧。⑦陵人:欺陵别人。⑧待:予以宽容,指给予支持帮助。⑨智宗:智氏整个宗族。⑩別族:与原来的宗族分开,另立一个宗族。太史:官名,掌管记载氏姓和世系。辅氏:智果与智氏分开后,另立为辅氏。这是为了在今后智氏有罪时,自己不受连累。

  赵简子之子①,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曰:“谨识之⑤。”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⑥,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⑦。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注释】①赵简子:赵鞅,赵襄子的父亲。②长:长子。幼:幼子。③置后:确立宗族的继承人。④书:书写。简:竹简,当时没有纸张,文字都写在竹简上。⑤识:记住。⑥习:熟习。⑦诸:之于。出诸袖中,出之于袖中。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①。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②?”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③。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④,必以为归⑤。”

  【注释】①尹铎:赵简子家臣。为:做某事称作“为”,这里指管理,治理。晋阳:地名,在今山西太原。②以为茧丝:把晋阳治理成可以不断征收赋税的地方,如同抽茧丝一样。抑:还是。为保障:把晋阳治理成一座坚固的堡垒和屏障。③损:减少。户数:向赵简子交税的户数。④无以……为:不要以为。少:尹铎治理晋阳征收的赋税少。⑤归:有祸难时把晋阳作为归宿,以便避难。

  ……

前言/序言


史海沉浮:一部洞察历史兴衰的恢弘巨著 《史记》:中华文明的奠基之作,千古帝王将相的生动群像 《史记》,这部由太史公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座不朽丰碑。它以宏大的气魄和细腻的笔触,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跨越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画卷。这部鸿篇巨制,其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史实的记录,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史学之源:开创纪传体的先河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首先体现在他革新了史书的编纂体例。《史记》确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的独特结构。 “本纪”专注于记述帝王的言行与政事得失,如《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为读者提供了核心的政治脉络。 “表”则以图表形式清晰地梳理了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和世系繁衍,如《三代世表》,使复杂的历史关系一目了然。 “书”侧重于记录典章制度的沿革,如《礼书》、《律书》、《天文书》,展现了古代社会运作的精微。 “世家”主要记录了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诸侯或重要家族的历史,如《吴太伯世家》、《田完世家》,展现了权力的流转与地方势力的兴衰。 而最富文学光彩和人物塑造力的,无疑是“列传”。这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谋士、刺客、游侠、滑稽、货殖……他们或叱咤风云,或隐居山林,或以身殉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多元图谱。 这种纪传体的结构,突破了传统编年体史书的局限,使得历史叙事更加灵活,人物刻画更加立体,为后世的史家提供了范本,奠定了中国史学叙事的基础。 二、 人物画廊:千古风流,栩栩如生 《史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司马迁塑造的那些鲜活、复杂、充满人性挣扎的历史人物。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艺术的匠人。 英雄的悲歌: 读《项羽本纪》,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却也在乌江自刎中体会到“天亡我,非战之罪”的苍凉与无奈。司马迁对刘邦的审慎评价,与对项羽的复杂情怀,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史家良心。 士的坚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形象通过《刺客列传》被定格为一种悲壮的献身精神。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李广,其一生对功名的执着与宿命般的悲剧,更是引发了后世无数的喟叹。 智者的谋略: 无论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还是在困境中仍能保持清醒的韩信,他们的智慧和抱负在列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司马迁不吝笔墨,描绘了他们如何用智慧影响历史的走向。 小人物的侧影: 即使是像曹沫、聂政这样的游侠,或是像滑稽的东方朔,他们的人生轨迹,都被赋予了历史的重量,展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司马迁秉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不拘泥于帝王将相的传统叙事,敢于为底层人物和受屈的贤者立传,使得《史记》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历史”。 三、 文学高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更因其卓越的文学价值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语言的凝练与气势: 司马迁的文字精炼有力,叙事节奏感极强。在描写重大历史事件时,他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在刻画人物内心时,又细腻入微,情感充沛。例如对“鸿门宴”的描写,场景转换、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环环相扣,张力十足,几乎可以媲美最精妙的戏剧对白。 “寓褒贬于褒贬之中”: 司马迁深谙含蓄表达的艺术。他很少直接下断语,而是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如实记录,让事实本身说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对历史人物产生明确的价值判断。这种“实录”的手法,使得其评价既客观又充满力量。 传神的细节描摹: 细节是魔鬼,也是灵魂。《史记》中对重大历史场景的细节捕捉令人拍案叫绝。无论是秦始皇的威仪,还是陈胜吴广起义时的民众反应,无不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场景重现。 四、《通鉴》的对照: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启示 与《资治通鉴》着眼于政治权术和治国方略不同,《史记》的侧重点更在于历史人物的命运、时代的精神特质,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抗争。如果说《通鉴》是帝王学和政治家的教科书,那么《史记》则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与个体价值的深刻哲学著作。 它展现了“天道”的复杂与模糊,司马迁在写作中,屡次反思天命与人为的关系,特别是经历了自身的宫刑之辱后,他对“是非成败,非人力所能为”的感叹,使得这部书多了一层深刻的悲剧性思考。 阅读《史记》,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话,探讨权力如何腐蚀人心,忠诚如何考验人性,以及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黑暗中坚守其良知和文化使命。它警示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弱点和历史的规律,都以相似的模式在不断重演。这部伟大的史著,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渴望理解中国文化深层逻辑的读者不可逾越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古代政治运作逻辑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原本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史书望而却步,总觉得缺乏一个好的向导来指引我。我希望这本书的注评部分能做到深入浅出,既能保留原文的精髓,又能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评注的深浅和广度,直接决定了一本书的实用价值。如果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那样,在我困惑之处及时点拨,并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做横向的比较分析,那就太棒了。我非常看重这种“导读”的功能,它能极大地降低我接触宏大历史叙事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迈入这部史诗般的巨著。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的权谋与决策艺术上,想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资治通鉴的名声在外,自然少不了对各个朝代君王和重臣的细致刻画。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精彩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关键时刻的战略失误或神来之笔是如何影响历史走向的。如果注释和评点部分能就特定事件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并引申出对于领导力、用人哲学方面的见解,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上升到了管理学的层面。我希望阅读时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鲜活,而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从而在合上书本后,能带走一些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对于一套如此精良的丛书来说,性价比还是相当高的。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几家出版社的版本,有些是纯粹的影印本,阅读体验不佳;有些则是过于现代化的改编,又失去了原汁原味。这套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维护了历史文本的严肃性。我更看重的是长期价值,一本好的经典读物是值得反复品读、世代相传的。从目前的初步感受来看,这套书的用料和制作工艺,足以支撑起这种“长期投资”的期望。我愿意为这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买单,毕竟,阅读体验本身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优质的载体能带来更持久的沉浸感。

评分

从一个长期读者和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注释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一部鸿篇巨制,涉及的朝代更迭、官职体系、地名变迁极为复杂,如果没有精准详尽的注释作为支撑,很容易造成理解偏差,甚至陷入史料的迷雾中。我希望这套书的注释团队是历史学界公认的专家,他们提供的解释不仅要准确,还要有足够的学术深度,能够解释清楚那些常常让普通读者感到困惑的典故、术语和历史背景。只有基础打牢了,后续的阅读和理解才能畅通无阻。可以说,这套书的“内在质量”,主要就体现在这套评注系统的严谨程度上,这是衡量其是否能成为案头常备参考书的关键指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有古朴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刷清晰,古籍的味道一下就出来了。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扉页的设计,以及书签的选用,都透着一股子对传统的敬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那些繁复的字体和精美的插图,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作为一本经典读物,这样的外在呈现是极其重要的,它首先就为读者建立了一种严肃对待历史的态度。我期待着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能被这种厚重的质感所激励,去更好地领会文字背后的深意。对于喜爱收藏实体书,并且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的外部品质绝对是值得称赞的。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满意

评分

不错啊,很好的

评分

还好

评分

宝贝超爱这本书

评分

学习当中,正版书,质量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买对了,买对就是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