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國傢創新體係視野中的科學傳播普及
1.1 時代的變遷和當代的要求
1.1.1 走嚮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
1.1.2 世界各國紛紛行動起來
1.1.3 我國科學傳播普及在行動
1.2 國傢創新體係中的科學傳播普及
1.2.1 國傢創新體係與科學傳播普及
1.2.2 科技活動與科學傳播普及
1.2.3 剋服知識差距與引領科技創新
第2章 科學傳播普及的多維視角
2.1 科學傳播普及的發展及其知識結構
2.1.1 科學傳播普及的曆史與內涵
2.1.2 科普的特徵和現時意義
2.1.3 廣義科普知識
2.2 科技哲學與科學傳播普及
2.2.1 傳統科學觀的照應
2.2.2 後現代科學觀的摺射
2.3 科技社會與科學傳播普及
2.3.1 從“小科學”到“大科學”知識生産模式的影響
2.3.2 從“學院科學”到“生活科學”規範的場域
2.4 科學傳播與普及中的公共性問題
2.4.1 公共性及科學傳播普及中的公共性辨析
2.4.2 科普公共性載體的多元化趨勢
第3章 公民科學素質及其測量
3.1 科學素質的概念形成及其內涵
3.1.1 科學素質的探討進程:從科學教育走嚮全民素質
3.1.2 科學素質的概念內涵:一個開放的、發展著的概念
3.2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定量研究的策略及其緣起
3.2.1 美國科學素質調查的緣起
3.2.2 米勒體係的形成
3.2.3 美國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及發展
3.3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世界範圍內的發展
3.3.1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在歐盟
3.3.2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在日本
3.3.3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在印度
3.4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研究及測量
3.4.1 對於科學素質概念等的探討
3.4.2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量調查
第4章 關於青少年科學素質的研究
4.1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介
4.1.1 PISA的評估周期與規模
4.1.2 PISA科學素質定義和科學素質測評框架
4.1.3 PISA科學能力量錶及科學素質測評的特點
4.2 PISA科學素質成績概況及變化趨勢
4.2.1 PISA科學素質平均成績
4.2.2 科學素質能力等級分布
4.2.3 科學素質的變化趨勢
4.3 科學素質與科技人力資源問題
4.3.1 科技人力資源
4.3.2 科學與工程指標
4.3.3 科學素質與科技人力資源相關性
4.4 科學素質與經濟發展
4.4.1 科學素質作為衡量人力資本的新指標
4.4.2 東亞奇跡和拉美陷阱中的科學素質因素
4.4.3 科學素質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
4.4.4 科學素質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
第5章 科學傳播普及的事業性與産業性
5.1 科普文化的精神氣質、物化載體與規範製度
5.1.1 文化和科學文化概念
5.1.2 科普文化的精神氣質、物化載體和規範製度
5.1.3 科普文化的功能
5.2 科普文化産業分類
5.2.1 基於二維分析的科普文化産業分類
5.2.2 四個區域及其特徵
5.3 不同類型科普産品供給模式的解釋性分析
5.3.1 對不同區域産品供給的討論
5.3.2 政府在科普産品供給中的行為選擇
5.4 科普文化産業案例研究:科技館産品分類及其供給、營銷
5.4.1 科技館産品及其分類
5.4.2 科技館産品供給模式和營銷策略分析
5.5 科普事業性與産業性並舉發展中的潛在挑戰
5.5.1 科技傳播普及與文化産業之間的張力
5.5.2 科學內容與其他文化內容的失衡
5.5.3 政府角色與市場角色的失衡
第6章 科學傳播中知識性與技能性的關係
6.1 科學的知識性與技能性
6.1.1 關於科學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的辨析
6.1.2 科學的知識性與技能性關係的曆史演變
6.1.3 不同科學觀的影響作用
6.2 科學傳播理念對知識性與技能性傳播的影響
6.2.1 科學傳播理念的形成及影響
6.2.2 “公眾理解科學”運動帶來的影響
6.2.3 科學傳播理念的現代轉變及其影響
6.3 中國科學傳播實踐中的知識性與技能性
6.3.1 素樸的古代實踐到“西學東漸”中的近代實踐
6.3.2 技能性傳播實踐傳統的形成與發展
6.3.3 技能性傳播實踐之根源:實用主義科學觀
6.4 對農村科學傳播中知識性與技能性問題的案例考察
6.4.1 農民對技能性科學的迫切需求
6.4.2 公益性地方科學傳播機構的窘境
6.4.3 “農資店”案例
6.5 對新時期科學傳播知識性與技能性關係的討論
6.5.1 新時期科學觀、科學傳播理念提齣的新要求
6.5.2 當下科學傳播實踐問題解析與對策探討
第7章 新媒體與科學傳播普及
7.1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技術反哺”現象
7.1.1 背景與概念
7.1.2 方法與數據
7.1.3 數據分析
7.1.4 結論與討論
7.2 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信息傳播
7.2.1 新媒體環境下科學信息傳受關係的建構與解構
7.2.2 新媒體渠道的“互動”、“整閤”與“反饋”
7.2.3 社會網絡中受眾的科學信息消費機製
7.2.4 結論
後記 第1章 國傢創新體係視野中的科學傳播普及
1.1 時代的變遷和當代的要求
1.1.1 走嚮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
1.1.2 世界各國紛紛行動起來
1.1.3 我國科學傳播普及在行動
1.2 國傢創新體係中的科學傳播普及
1.2.1 國傢創新體係與科學傳播普及
1.2.2 科技活動與科學傳播普及
1.2.3 剋服知識差距與引領科技創新
第2章 科學傳播普及的多維視角
2.1 科學傳播普及的發展及其知識結構
2.1.1 科學傳播普及的曆史與內涵
2.1.2 科普的特徵和現時意義
2.1.3 廣義科普知識
2.2 科技哲學與科學傳播普及
2.2.1 傳統科學觀的照應
2.2.2 後現代科學觀的摺射
2.3 科技社會與科學傳播普及
2.3.1 從“小科學”到“大科學”知識生産模式的影響
2.3.2 從“學院科學”到“生活科學”規範的場域
2.4 科學傳播與普及中的公共性問題
2.4.1 公共性及科學傳播普及中的公共性辨析
2.4.2 科普公共性載體的多元化趨勢
第3章 公民科學素質及其測量
3.1 科學素質的概念形成及其內涵
3.1.1 科學素質的探討進程:從科學教育走嚮全民素質
3.1.2 科學素質的概念內涵:一個開放的、發展著的概念
3.2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定量研究的策略及其緣起
3.2.1 美國科學素質調查的緣起
3.2.2 米勒體係的形成
3.2.3 美國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及發展
3.3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世界範圍內的發展
3.3.1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在歐盟
3.3.2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在日本
3.3.3 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在印度
3.4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研究及測量
3.4.1 對於科學素質概念等的探討
3.4.2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量調查
第4章 關於青少年科學素質的研究
4.1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介
4.1.1 PISA的評估周期與規模
4.1.2 PISA科學素質定義和科學素質測評框架
4.1.3 PISA科學能力量錶及科學素質測評的特點
4.2 PISA科學素質成績概況及變化趨勢
4.2.1 PISA科學素質平均成績
4.2.2 科學素質能力等級分布
4.2.3 科學素質的變化趨勢
4.3 科學素質與科技人力資源問題
4.3.1 科技人力資源
4.3.2 科學與工程指標
4.3.3 科學素質與科技人力資源相關性
4.4 科學素質與經濟發展
4.4.1 科學素質作為衡量人力資本的新指標
4.4.2 東亞奇跡和拉美陷阱中的科學素質因素
4.4.3 科學素質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
4.4.4 科學素質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
第5章 科學傳播普及的事業性與産業性
5.1 科普文化的精神氣質、物化載體與規範製度
5.1.1 文化和科學文化概念
5.1.2 科普文化的精神氣質、物化載體和規範製度
5.1.3 科普文化的功能
5.2 科普文化産業分類
5.2.1 基於二維分析的科普文化産業分類
5.2.2 四個區域及其特徵
5.3 不同類型科普産品供給模式的解釋性分析
5.3.1 對不同區域産品供給的討論
5.3.2 政府在科普産品供給中的行為選擇
5.4 科普文化産業案例研究:科技館産品分類及其供給、營銷
5.4.1 科技館産品及其分類
5.4.2 科技館産品供給模式和營銷策略分析
5.5 科普事業性與産業性並舉發展中的潛在挑戰
5.5.1 科技傳播普及與文化産業之間的張力
5.5.2 科學內容與其他文化內容的失衡
5.5.3 政府角色與市場角色的失衡
第6章 科學傳播中知識性與技能性的關係
第7章 新媒體與科學傳播普及
後記
我對科學知識的渴求一直都很強烈,但如何獲取和理解這些知識,卻常常是令我感到頭疼的問題。最近讀到的一本書,可以說是徹底改變瞭我對科學傳播的看法。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科學事實,而是深入探討瞭科學知識是如何被建構、傳播以及被公眾接受的過程。作者從傳播學的角度齣發,詳細分析瞭不同傳播媒介的特點以及它們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從傳統的報刊雜誌,到電視廣播,再到如今的互聯網平颱,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科學媒體素養”的章節,作者強調瞭公眾在麵對海量科學信息時,如何進行辨彆、篩選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識彆虛假信息,更是理解科學的局限性,以及科學發展過程中所伴隨的不確定性。書中還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學傳播所麵臨的挑戰和策略,這讓我意識到科學傳播的普適性與特殊性並存。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科學傳播的方方麵麵,也讓我更加期待未來能夠接觸到更多高質量的科普內容。
評分作為一名科普創作者,我時常在思考如何纔能讓科學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傢。這個問題睏擾瞭我很多年,直到我讀到這本書,纔仿佛撥開瞭迷霧。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嚴謹和係統的方式,對當前科學傳播的“痛點”進行瞭剖析。作者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這些問題産生的深層原因,例如教育體製的影響、媒體環境的變化、以及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製約等等。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科學倫理”在傳播過程中角色的討論,這涉及到如何負責任地傳播科學信息,避免誤導和恐慌,以及如何應對科學傳播中的爭議和挑戰。書中提齣的一係列“傳播策略”,比如“受眾導嚮”、“情境化教學”、“互動體驗”等,都為我今後的科普創作提供瞭寶貴的思路。特彆是關於如何利用新興技術,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來提升科普體驗的探討,讓我看到瞭科學傳播未來的無限可能。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科學傳播並非易事,它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持續的創新精神。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領域的人,我一直對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的議題非常感興趣。最近偶然接觸到瞭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書,它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探討瞭科學傳播的方方麵麵。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科學知識傳遞,而是深入挖掘瞭科學傳播背後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動因。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科學的社會建構”的討論,它揭示瞭科學知識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社會環境、公眾認知以及價值觀相互影響的。書中對不同年齡段受眾的認知特點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並提齣瞭相應的傳播策略,這讓我意識到,科學傳播需要“因材施教”。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科學藝術融閤”的章節,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利用藝術的形式,如戲劇、電影、漫畫等,來增強科學傳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會反思,它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科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與科學和諧共處。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科學普及的愛好者,我對市麵上相關的書籍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興趣。最近,我意外地接觸到瞭一本引起我極大共鳴的作品,它以一種非常細膩和深入的角度,剖析瞭當前科學傳播領域所麵臨的諸多挑戰與機遇。本書並沒有迴避那些被常常忽視的細節,比如科學概念的轉化難度、公眾的認知偏差、以及不同傳播渠道的優劣勢分析。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從國際大型科技展覽的互動設計,到基層科普講座的經驗分享,再到社交媒體上圍繞科學話題的討論,都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科學素養”的定義和衡量方式的探討,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培養,這對於構建一個理性社會至關重要。書中所提齣的“科學傳播不是單嚮輸齣,而是雙嚮互動”的觀點,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強調瞭傾聽公眾聲音、迴應社會關切的重要性。通篇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對科學傳播的理解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對未來科普工作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所有對科學傳播感興趣的人深入閱讀的書籍,它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框架和實踐啓示。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科學的傳播方式都頗感睏惑,總覺得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以及高高在上的科學論調,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瞭科學精神的普及。直到我翻閱瞭這本書,纔發現原來關於科學傳播的討論可以如此生動有趣,而且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作者從曆史的維度齣發,迴顧瞭科學傳播的演變過程,從早期啓濛時期的科學社團,到近代報刊雜誌的興起,再到如今互聯網時代的多元化傳播模式,為讀者勾勒瞭一幅宏大的圖景。書中所探討的“知識鴻溝”問題,以及如何跨越代際、地域和階層差異來傳遞科學知識,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故事化科學傳播”的章節,作者用瞭很多鮮活的例子,說明如何將枯燥的科學原理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從而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敘事性的傳播方式,不僅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更能讓科學的魅力深入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本實踐指南,它為我們如何更有效地進行科學傳播提供瞭許多可操作的建議和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