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王超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古文
  • 经典
  • 文学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诗词歌赋
  • 名家名篇
  • 文化典籍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385
商品编码:126129348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清)吴楚材,(清)吴调侯 ,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385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典范文章浩如烟海,《古文观止》所收散文皆是上乘之作,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古文观止》影响巨大,一版再版,长盛不衰。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篇幅短小,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
  我们这次选编以中华书局本为底本,综合参考了较流行的各家版本,进行精选。这些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二吴”原书的面貌。在体例安排上,于古籍和人名下分列篇目,有原文、注释和译文。注释中涉及的人和事尽可能详解,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目录


作者介绍


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清山阴州山人。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
  吴调侯,吴楚材之侄。二人均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都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因合编《古文观止》而留名后世。

文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题解】
  本文讲的是春秋早期郑国兄弟相争的故事。文章对 于战争一笔带过,着重描写了武姜对共叔段的偏爱,点 明这种偏爱导致了共叔段野心的慢慢膨胀。庄公对共叔 段故意放任,直到共叔段准备发动叛逆的战争,庄公才 发动大军迅速平定了叛乱。战争后,庄公被颍考叔的孝 心感化,与武姜重归于好。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 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 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 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 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 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 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 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③曰:“国不 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 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 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 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 叔出奔共。 书 曰 : “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 ” 段 不 弟 , 故 不 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 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④,无相见 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 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 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 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 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寤生:寤,倒着。寤生,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难 产的一种。
  ②雉:古建筑量法,长三丈,高一丈。
  ③公子吕:字子封。
  ④黄泉:一个意思是地下的泉水,一个意思是阴间。 后文中,颍考叔巧妙地用一词多义的手法化解了僵局。
  【译文】
  初,郑武公迎娶了申国的女子为妻,并称她为 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的时候难 产,惊吓到武姜,于是武姜给他取名为“寤生”,并因 此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让武公立共叔段为太 子,并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了庄公成为郑国国君的时候,武姜就代替共叔段向庄公请求以制邑为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之前虢叔就是死在那里的,若是要封给他其他的城邑,我都可以听从。”武姜就请求把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答应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所以称他为京城大叔。郑大夫祭仲说:“分封的城池,城墙如果超过三百丈长,就会变成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是:国内大的城池的城墙不能够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够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够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的长度不符合规定,不符合先王的制度,您恐怕会忍受不了。”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祸患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为他安排一个场所,不要让祸患滋生蔓延,如果祸患滋长蔓延以后就更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且很难清除干净,更何况是您那备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己走向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之后不久,共叔段把原来属于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城,暗中纳入自己的掌控。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承受两个国君的统治,您现在准备怎么办?如果您打算把郑国交给共叔段管理,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那么就请消灭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二心。”庄公说:“不需要管他,他自己将会遭到灾祸的。”共叔段又把两个边城改为自己掌控的地方,一直延伸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出击了!如果土地变多了,他将会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王不忠义,对兄长不亲近,土地就算再多,也终将崩溃。”共叔段修葺城郭,聚集人民,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士兵和战车,准备袭击郑国国都,武姜准备作为内应为共叔段开启城门。庄公知道了共叔段袭击的日期,说:“可以行动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人民背叛了共叔段,于是共叔段逃到了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攻打他。五月二十三,共叔段往共国逃去。
  《春秋》记载的是:“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 遵守做弟弟的本分去敬爱兄长,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 弟二人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打仗,所以用“克”字;把郑 庄公称为“郑伯”,是挖苦他对弟弟缺少教化;赶走共 叔段是郑庄公的意愿,所以不写共叔段自己出逃,隐含 责难郑庄公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之后庄公就把武姜放置在城颍,而且发誓说:“不 到阴间,就不要再见面!”这之后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人,是颍谷掌管筑城的官员,听到 这件事以后,特意向郑庄公进献宝物。庄公赏赐他一起 吃饭。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特意把肉留着。庄公问他 为什么要这样做。颍考叔答道:“我有母亲,我吃过的东 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赏赐的肉羹,请让我带 回去孝敬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唯独 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敢问您为什么这么说?”郑庄 公把原因告诉颍考叔,并且表达了自己后悔的心情。颍 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担忧的?只要挖掘土地直到挖 出泉水,在地道里见面,那谁敢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拜见武姜,并赋诗 道:“在地道里相见,多么快乐和谐啊!”武姜走出地 道,赋诗道:“走到地道外面,多么快乐舒畅啊!”于是 武姜和庄公恢复了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纯正的孝子,他不但孝敬 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庄公身上。《诗 经》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都能感化你的 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前451),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 史学家。据说左丘明是一位盲人,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 前。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巧言、 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曹刿论战
  《左传》
  【题解】
  本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 上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通过描写曹刿 在战前对民心所向的判断,在战时对士气的睿智分析, 以及在战后追击时对敌情的判断,将曹刿的沉着与智慧 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①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②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 与 之 乘 , 战 于 长 勺 。 公 将 鼓 之 , 刿 曰 : “ 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①肉食者:当权的人。
  ②牺牲:牛羊等祭祀用品。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季,齐国军队进攻我们鲁国。鲁 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觐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说: “统治者肯定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这里面 呢?”曹刿说:“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远地谋划事 情。”于是曹刿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 凭借什么来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安于民生的 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们分享给其他人。” 曹刿说:“这种小的恩惠不能遍及所有人,百姓是不会 跟随您的。”鲁庄公说:“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 用品,我从来不敢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诚信。”曹刿 说:“小信用不能取得上天的信任,神明是不会赐福于 您的。”鲁庄公说:“无论案件大小,即使不能每一件 都查明,我也一定会根据实情进行裁决。”曹刿回答 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去打 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作战那天,鲁庄公请曹刿和自己同坐一辆战车。鲁 军和齐军在长勺作战。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 “还不行。”等到齐军击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 了。”齐国的军队战败。鲁庄公想要追击齐军。曹刿 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去观察齐军车轮碾压 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眺望齐军军队, 然后说:“可以了。”于是追逐齐军。 打败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他获胜的原因。曹刿回 答说:“所谓作战,凭借的是士气。次击鼓能够振 奋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降低 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竭了。敌军的士气已 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就战胜了他们。齐国 是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追击时)害怕他 们设有埋伏。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很混乱,望见 他们的旗帜都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
  【题解】
  本篇以简练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场父杀 子的惨剧。太子申生明明知道父亲听信了骊姬的谗言, 却为了保全父亲的安逸,以自尽的方式成全孝道。文章 通过申生简洁而真挚的心理表白,将他委婉曲折的孝心 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①言 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 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 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 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②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

序言


前言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 一部历代散文总集。二吴都是浙江山阴人,以教授私塾弟 子为生。他们编选此书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 作为私塾教育的读本。 “古文”一词出自唐代文人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 是与六朝时期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的概念。古文运 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流行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 文风,韩愈又提出“有道即有文”“文以载道”的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古文成为文言文 的代称。《古文观止》虽然以“古文”为名号,但并不排 斥骈文,一些精彩的骈文如《阿房宫赋》等也收录在文集 中。“观止”一词典出《左传》的“季札观周乐”一节,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韶箫》之后,赞叹道:“观止 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指《韶箫》是音乐艺术 的,欣赏过之后就不想去欣赏其他音乐了。
  《古文观止》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自问世以 来,雅俗共赏,影响相当深远。该书按照从古到今的顺 序排列,收录了自春秋战国到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 二百二十二篇,共计十二卷。 在选材上,《古文观止》的初衷是“杂选古文,原为 初学设也”。因此在选编时,作者吴楚材、吴调侯“集古 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 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吸收并借鉴了古人 的经验,从而避免了一些偏颇之误。 在体例上,《古文观止》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 韵文、骈文。先秦时期选得多的是《左传》中的文章,汉 代选得多的是《史记》中的文章,唐宋时代选得多的是 韩、柳、欧、苏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 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 赋》等,这些作品都是骈文中的精粹,有独具特色的声情之 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该书选 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练,便于诵读,其中不少 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古文观止》冲破了骈散之争的束缚,对于骈文没有 刻意忽略。隋唐以后,受由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和欧阳修 发起的诗新影响,骈文逐渐退出文坛主流。《古文观 止》能脱出骈散相争的藩篱,对如王勃《滕王阁序》、刘 禹锡《陋室铭》等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名篇加以选取,可谓 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
  在结构编排上,《古文观止》按时代先后分为七个时 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借以纵观古文发 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都附 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之 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流行至今。
  《古文观止》中还加入了二吴的注评,对于文章的品 读体味颇有益处。由于体例的关系,本书没有将这些注评 的原文照搬过来,而是将其融入了文章的题解和注释中。
  为了适应当代读者阅读,我们对《古文观止》中的精 华文章进行了选编,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古文观止》:中华文脉之璀璨明珠 《古文观止》这部汇集了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的经典之作,宛如一座浩瀚的星河,闪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光辉。它不仅仅是一本选集,更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精神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先贤们如何在文字的方寸之间,构建起宏大的哲学理念、深邃的治国之道、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磅礴的家国情怀。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它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和学习典范。 编选的匠心独运:跨越时代的思想回响 《古文观止》的编选,绝非简单的文坛撷英。其背后凝聚着编者吴楚材、吴调侯的深厚学养和独到眼光。他们不拘泥于朝代先后,不局限于文体形式,而是以“文必有可观者,然后称观止”为宗旨,广泛搜集,严格遴选。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的恢弘史篇,再到魏晋的清谈玄思,乃至唐宋八大家的气势磅礴,明清的婉转细腻,《古文观止》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代表性作家。 其选文的标准,更是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他们所追求的“观止”,并非仅仅是辞藻的华美,而是文章的思想深度、艺术技巧、以及对人情事理的洞察。因此,卷中既有诸子论文的逻辑严谨,如《论语》、《孟子》中的名篇,探讨了为政、仁义、孝道等根本问题,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奠定了基石;也有史家叙事的波澜壮阔,如《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也不乏政治家的论辩雄辩,如《过秦论》的鞭辟入里,对秦朝速亡的深刻反思,至今仍发人深省;也有文人骚客的抒情写意,如《岳阳楼记》对“先忧后乐”的超然境界的描绘,以及《醉翁亭记》的怡然自得,展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这种编选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古文观止》成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文集,更是一部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古文观止》,读者可以触摸到中国古代思想的脉搏,感受不同时代文人的风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的博大精深:洞察人生世事的智慧宝库 《古文观止》的魅力,更在于其内容的包罗万象,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它以精炼的文字,触及了人生、社会、政治、历史、伦理等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理解人生、解决问题的多种视角。 在政治哲学层面,《古文观止》中的篇章,如《管子·论下》、《韩非子·说难》、《商君书·农战》等,深刻地探讨了君臣之道、治国方略、法治精神。这些思想尽管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其中关于权力运作、民心向背、国家兴衰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过秦论》对秦朝统一天下后的骄奢淫逸与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分析,就为后世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在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方面,《古文观止》更是群星璀璨。诸子百家的经典论述,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仁者爱人”,《老子》中的“道法自然”,《庄子》中的“逍遥游”,都以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礼仪、德行、智慧、超脱的观念。这些篇章不仅是道德教育的范本,更是指引人们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精神指南。例如,《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对唐太宗的恳切劝谏,体现了君臣之间以国家社稷为重、坦诚相见的君子之风。 在情感表达与人生体悟方面,《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则展现了中国文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从《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悲愤,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再到李白的《赤壁赋》中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达观,以及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对宇宙人生的哲思,《古文观止》中的每一篇都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体悟。这些文字,穿越千年,依然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体会世事的无常与美好。 艺术的精湛绝伦:汉语言文学的瑰宝 《古文观止》的价值,同样体现在其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上。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锤炼的语言典范,是古代汉语的巅峰之作。 在语言运用上,《古文观止》展现了汉语言的精炼、准确、生动和富于表现力。作者们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使得文章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意境深远。例如,《陋室铭》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作者安贫乐道、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其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营造,令人拍案叫绝。 在结构布局上,《古文观止》的文章,无论长短,都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叙事、说理、抒情,各具特色,但都能做到起承转合自然,过渡衔接流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表现手法上,《古文观止》展现了古代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有的文章擅长细节描写,如《祭十二郎文》中对亲人离世的哀痛之情,通过对细节的捕捉,真实而感人;有的文章擅长刻画人物,如《桃花源记》中对桃源居民的描绘,虽然简练,却栩栩如生,充满了神秘感和理想色彩;有的文章擅长营造意境,如《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壮阔景色的描绘,与作者“先忧后乐”的胸襟相互辉映,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传承的意义非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古文观止》自问世以来,便以其卓越的品质,成为无数士子研习古文的首选读物,被誉为“必读之书”。它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教育层面,《古文观止》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古文学习的门槛,使得普通人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许多后世的文人墨客,都曾在《古文观止》的滋养下成长,并将其中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在文化传承层面,《古文观止》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它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人进行思想的对话,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智慧与风骨。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重读《古文观止》,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根脉,坚定文化自信。 《古文观止》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经典。它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连接古今的纽带。通过深入阅读《古文观止》,我们能够汲取前人的智慧,陶冶情操,丰富人生,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如同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过去尝试过几本类似的国学读物,但往往在阅读一段时间后就搁置了,原因常常是内容太过晦涩或者选材不够“耐读”。然而,这本读物却有种魔力,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它的魅力在于其选篇的广度和深度完美地平衡了。这里面既有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经典篇章,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文采斐然的精品被挖掘出来,让人有“捡到宝”的感觉。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比如,上次读到某篇记叙文,只觉得文笔流畅,这次再读,却能从中品味出作者对世事的洞察和人生的况味,这说明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让人愿意将其作为案头常备书,随时翻阅以滋养心性。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文部分,处理得极为精妙,堪称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很多古文读起来,往往不是词汇本身难懂,而是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理解起来费劲。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的注释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词语解释,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甚至作者的写作心境中去剖析。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段落,译文的信达雅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之气和韵味,又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白话文阐释了其核心思想,避免了现代白话文翻译中常见的“味同嚼蜡”的问题。这种高水准的解读,使得读者在欣赏优美文辞的同时,也能真正领悟到古人思想的精妙之处,真正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境界。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清晰得让人佩服。它并非简单地把历代经典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精心筛选和编排,仿佛有一位经验老到的国学大家在旁边亲自指导。从早期的诸子散文,到后来的史传、骈文,再到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名篇,这种由浅入深、由古及今的脉络梳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古文抱有敬畏心理,却又渴望一窥堂奥的读者来说,这种渐进式的引导简直是福音。每一篇选文的篇幅都经过了适度的控制,既保证了能读到足够的精髓,又不会因为篇幅过长而使人望而却步。这种“适度原则”的把握,显示了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心性的深刻理解,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我能行”的信心和探索的乐趣,而非被浩如烟海的古籍所淹没的挫败感。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雅致的烫金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拿在手里不滑腻,阅读时有一种温润的触感,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书页的排版布局堪称典范,主文、注释和译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版面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文言文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细节之处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现代阅读习惯的兼顾。比如,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标注,处理得既醒目又不突兀,既不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又能随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捧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非常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镇宅之宝,或者作为赠予喜爱传统文化的友人的佳礼。

评分

从实用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收录标准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所选取的篇章,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处世哲学、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对于现代人构建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比如,那些关于忠孝节义的论述,以及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与思考,都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一个清明的参照系。它没有过度地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优美的文字和鲜活的例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性。对于想要提升个人气质和谈吐深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它教会你如何用更凝练、更有力量的语言去表达思想,这对于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帮助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