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学者积功数载,训诂校诠,有考有解! 刘滴川编撰,校诠的《山海经(附山海经寰宇全图共3册)》**《山海经万物纲目》《山海经寰宇全图》! 复旦大学文学史专家陈尚君教授作序,**女画家邵飞封面题图奇幻演绎!随书附赠11款《山海经寰宇全图》!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刘滴川编撰,校诠的《山海经(附山海经寰宇全 图共3册)》包含《山海经》《《山海经万物纲目》。
        《山海经》自古被称为奇书、怪书。其作者何人 ?成书何时?是志怪小说,还是地理宏著?是神话文 献,还是宗教巫书?两千年来,纷纷扰扰,争论不休 。本书是对《山海经》的训诂,以郭璞《山海经注》 (四库本)为底本,以对原著的校诠为主要内容,同 时创新性地编纂了近18万字的《山海经万物纲目》及 11款《山海经寰宇全图》,旨在引导、带领新一代读 者,在新的社会认知和历史环境下,以*加全面、轻 松、与时俱进的方式和视角重读《山海经》,以*加 开阔的思路和科学观点充分挖掘其综合价值及文化传 承。
        《山海经万物纲目》是对《山海经》中提到的所 有物产和鬼神形象等信息的纲目式汇编。致力于恢复 《山海经》华夏上古百科全书的经典形象,借鉴了《 本草纲目》的编写体例,将原书中提到的物产、动物 、植物等按类别划分为水、土、金石、草、谷、菜、 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禺等十五部; 将游魂灵怪分为怪、神两部;将文中所载疾疫编成主 治一部。所有事物又分释名、经云、图赞、集解等多 条,并注明其在《山海经》中的详细出处或分布情况 ,是对《山海经》的横向训诂和延伸阅读。
    
刘滴川,北京市西城区人,撰稿人。从事文学创作和新石器、先秦、两汉艺术史、文学史、瘟疫史研究,发表过多篇论文,著有长篇小说《填海》等。
刘滴川《山海经校诠》序 陈尚君
刻《山海经校诠》序 刘滴川
导读
山经
  山海经**(卷一)
  南山经
  山海经第二(卷二)
  西山经
  山海经第三(卷三)
  北山经
  山海经第四(卷四)
  东山经
  山海经第五(卷五)
  中山经
海经
  山海经第六(卷六)
  海外南经
  山海经第七(卷七)
  海外西经
  山海经第八(卷八)
  海外北经
  山海经第九(卷九)
  海外东经
  山海经第十(卷十)
  海内南经
  山海经第十一(卷十一)
  海内西经
  山海经第十二(卷十二)
  海内北经
  山海经第十三(卷十三)
  海内东经
大荒经
  山海经第十四(卷十四)
  大荒东经
  山海经第十五(卷十五)
  大荒南经
  山海经第十六(卷十六)
  大荒西经
  山海经第十七(卷十七)
  大荒北经
海内经
  山海经第十八(卷十八)
  海内经
《山海经万物纲目》
  水部**
  土部第二
  金石部第三
  草部第四
  谷部第五
  菜部第六
  果部第七
  木部第八
  服器部第九
  虫部第十
  鳞部第十一
  介部第十二
  禽部第十三
  兽部第十四
  寓部第十五
  怪部第十六
  神部第十七
  主治部第十八
这部《山海经》的最新版本,光是看到“附山海经寰宇全图”这几个字,我的心头就一热,知道这绝不是寻常的再版。我一直对古代地理博物志情有独钟,而《山海经》无疑是这方面的鼻祖。拿到书的那一刻,装帧的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悦诚服,出版社显然是下了血本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注释上的考据功夫。以往读的版本,往往被晦涩的古文绕得晕头转向,很多奇特的生物和山川描述,若没有详尽的旁证,简直像是天方夜谭。但这一套,几乎是将历代研究大家的成果熔于一炉,既保留了先秦文本的原始风貌,又通过清晰的注释体系,将那些神异的描述落地到可能的地理原型或文化符号上。比如讲到“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首白翼,其音如讼”,注释部分会结合后世的鸟类学记载和地方志的描述进行比对,让人在想象力翱翔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一丝严谨的学术气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窥见古人对世界构建的宏大想象力,而不是被一堆生僻字吓退。它不仅仅是一部古籍的整理,更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世界观的精密观测站。
评分从装帧细节来看,这套书体现了一种对古典文献应有的敬畏感。三册书的开本设计非常考究,既便于在书桌上摊开阅读,又不会因为篇幅过大而显得笨重。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对插图的处理。很多早期的刻本插图本身就极具艺术价值,但这套书显然是在尊重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清的再制。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都力求还原当时的版画效果,而非用现代的数码插画去取代。特别是那些对异兽外形的描摹,比如狰狞的九尾狐、威武的开明兽,每一笔都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我曾尝试对比不同版本对“帝江”的刻画,这一版所选用的图样,其造型的古朴和神秘感,是其他版本难以比拟的,似乎能触摸到匠人雕刻时的呼吸。对于我这种视觉型读者来说,这些精美的插图,就是通往山海世界的活地图,它们和文字一起构筑了一个多维度的奇幻世界,让阅读不再是单调的文字信息输入。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也收藏过几个不同版本的《山海经》,但大多流于形式或者注释过于简略。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套书里那份对“寰宇全图”的执着。现在的地图制作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要将《山海经》中描述的那些形制迥异、位置难以确定的山系、河流和部族,用现代制图学的逻辑重新勾勒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三卷中的地图册,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方位示意,而是带有强烈的“文化地貌学”色彩。你会发现,有些图上标注的区域,会用不同的图例区分“神灵居所”、“矿藏分布”以及“异兽出没区”,这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古人对地域划分的逻辑,那套逻辑和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概念完全不同,充满了神秘感和功能性。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文字描述去寻找地图上的对应点,那种如同考古学家在现场还原古文明版图的兴奋感是无以复加的。它让那些漂浮在文字中的昆仑之墟、若木之林,有了一个可供思维锚定的空间坐标,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的立体感。
评分老实说,阅读《山海经》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一个庞大的、碎片化的信息集合体。很多时候,你读完一个“山经”的记载,感觉像刚看完一场节奏极快的纪录片,信息量爆炸,但结构松散。这一套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巧妙的排版和辅助材料,提供了一种“导航系统”。虽然正文依然保持着那种古奥的结构,但随书附带的索引和检索工具,着实帮了大忙。我特别喜欢它在附录中整理的“异兽名录”和“奇草要用汇编”,这些是独立于正文经纬度之外的知识点梳理,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快速查找特定条目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我曾因为一个关于“不死药”的传说,在其他书中耗费大量时间翻找,而在这套书里,通过清晰的分类索引,我几分钟内就定位了所有相关的记载和注释。这种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使得这部晦涩难懂的经典,真正走入了更广阔的阅读群体,而不是仅仅被束之高阁。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神话与现实”之间拿捏的微妙分寸。很多人读《山海经》,抱着猎奇的心态,只关注那些会吐火的怪兽和能起死回生的草药。但真正用心去品读,你会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早期博物志、民族志、巫术记录和早期地理勘探的复杂文本。这一版的编者似乎深谙此道,他们没有刻意去“证伪”那些神怪之谈,而是将它们视为古代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进行呈现。例如,书中对“黑齿国”的描述,与其说是一个奇特的人种,不如说是古代中原地区对遥远边疆部族的观察与想象的投射。注释中会巧妙地引用《史记》或《汉书》中对同一区域的记载进行交叉比对,让你清晰地看到神话的内核是如何逐渐被历史和地理的记录所取代或固化的。这种“存其真,补其缺”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既能领略古人的浪漫,又不失对历史真相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