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书 名:曾国藩日记(全本 套装1-4册)
作 者:曾国藩 著;唐浩明 编
I S B N :9787807616931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15年6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5年6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
页 数:2249页
开 本:16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 克
原 价:198.00元
编辑推荐
学界有晚晴四大日记的说法。这四部日记分别为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其中影响**的当推曾国藩的日记。
曾国藩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对其一生的行事都很有兴趣。他的亲笔日记,尤其是其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之后逐日记录的日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任何其他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国藩出生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后来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干臣。一百多年来,他是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人们对他的成长格外关注。曾国藩的日记,尤其是早年在京师翰苑刻苦自励的那一段心路历程,堪称一切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教科书。梁启超当年就是这样学习曾国藩的,他对人说:“精舍日记,以曾文正之法,凡身过、口过、意过皆记之。”
今人读曾国藩,更多地是看中他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略。他的日记,恰恰记录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领悟。因为是私人随手所录,曾国藩的这些悟道过程,以*初始*本色*随意的状态保留下来,因而也更具有真实性与借鉴性。
目录
第*册
道光十九年
提要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道光二十年
提要
正月至六月
七月至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道光二十一年
提要
正月
二月
三月
闰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道光二十二年
提要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道光二十三年
提要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六月
七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道光二十四年
提要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道光二十五年
提要
正月
二月
咸丰元年
绵绵穆穆之室日记
提要
七月
八月
闰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咸丰二年
绵绵穆穆之室日记
提要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咸丰八年
提要
翻阅这厚厚的日记,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内省”的力度。这与我们现在社会追求的“外放式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似乎将所有的情绪、怀疑、痛苦都倾泻于笔端,但这种倾泻并非是单纯的抱怨,而是一种近乎“自我审判”的仪式。我尤其留意了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的记录。比如,某个战役失利,他没有急于推卸责任给他人,而是首先在日记里审视自己是否德行有亏、是否近来懈怠。这种将外部事件与自身修养紧密挂钩的反思模式,体现了一种极高的道德自律性。日记里不乏他因身体不适、情绪低落而向友人或家人抱歉的文字,但即便是最私密的时刻,那种对自我要求的标准也从未放松。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构成了他强大的精神内核。对于我们这些在信息洪流中容易迷失方向的人来说,这套日记无异于一个强效的“定心丸”,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对内在秩序的维护。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套日记的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精神马拉松”。它教会我的,或许并非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如何去构建一个稳定且高效的“自我管理系统”。观察他如何安排每日的功课、如何挤出时间读书、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对时间、精力乃至生命本身的精细化管理。在日记中,他记录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多的是“我打算如何应对”以及“我是否做到了”。这种持续性的、面向未来的计划和回顾,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闭环。每次读完一个阶段的记录,我都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当下的时间分配和目标设定,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但它提供了一个“成功者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的详尽蓝图,这种对日常实践的重视,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来得更实际、更持久地激励人心。
评分这本书,确确实实是本让人又爱又恨的“磨人精”。初翻开时,那厚重的开本和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即便是印刷体,也透着一股古朴的凝重感),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老者漫长的对谈。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信息碎片化阅读的浪潮下,这种动辄数万字的、事无巨细的记录,简直是对当代人耐心的终极考验。我承认,一开始我读得非常缓慢,常常是读完一页,得停下来喝口茶,捋一捋刚才那些关于家务、田产、琐碎公务的叙述,试图从中捕捉到后世文人笔下那位“完人”的影子。然而,正是这种“慢”,强迫你沉下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你不再是看一个英雄的传记,而是像一个无声的幽灵,潜伏在他生活的角落里,看他如何处理与下属的微妙关系,如何为了一笔军饷的延误而焦头烂额,如何在一封家书中流露出对儿女的深切期盼。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把原汁原味的生活样本摊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琢磨,去评判。这份直面人性的真实,远比任何经过美化的历史叙事都更具力量,也更显沉重。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套日记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质朴和贴近日常的,但正是这种“去文学化”的表达,反而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质感。它没有八股文的雕琢,没有传记的修饰,只是他那个时代士大夫日常交流的白描。你仿佛能闻到墨香,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尤其有趣的是,他对天气、饮食、日常起居的记录,细致到令人发指,这反而成了解构“圣人光环”的最佳工具。通过这些琐碎的细节,我们得以重建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会因为天气不好而影响心情,会为了一件小事和仆人置气,也会在深夜为国事忧心到失眠的人。这种细节的真实性,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得他的伟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更像是一个凡人通过极致的努力和坚持所达成的成就。读到这些,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评分当我越过最初的枯燥期,进入到曾国藩处理重大危机的篇章时,这本书的魅力才真正开始爆发。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只告诉你湘军如何击败太平天国,而是让你身临其境地体会“带兵打仗”的现实困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用人”的反复思考和试验。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某个将领的怯懦,也会在信件中细致地剖析如何平衡士人阶层的骄矜与军人的务实。这种对“组织管理”近乎偏执的关注,放在今天来看,简直就是一本关于高层领导力与人际政治的活教材。比如,他写到如何对待那些功高盖主的部下,那种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内心的挣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你读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而是一个被各种派系、利益、道德压力紧紧捆绑的实干家。每一次的决策失误,都会被他记录下来,剖析其根源,这种自我反思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心智的强大与韧性。它展示了一种“在泥泞中前行”的政治艺术,充满了权衡与取舍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